康乐园早期建筑群.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384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docx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乐园早期建筑群.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docx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

马丁堂

马丁堂(MartinHall),原61号建筑,现东北区334号。

1905年岭南学堂成立之初,美国纽约董事局出售证券,提供2.5万美元,由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Stoughton&StoughtonArchitects)于1905年设计,落成于1906年。

初因与西院史达理堂相对而称东院;后为纪念建校捐款最多的美国辛辛那提工业家亨利·马丁先生(HenryMartin),改称马丁堂。

其时马丁先生为建校捐款亦恰好2.5万美元。

马丁堂是康乐园内第一栋永久性建筑,亦是中国第一栋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第一栋采用硬制红砖、混凝土地面的房屋。

由此发端,康乐园内的岭南大学建筑便多以红砖绿瓦、中式屋顶和西式墙身的组合为其风格基调。

马丁堂初为岭南学堂主要的教学、办公场所,并长期用作图书馆馆舍。

其南面入口曾嵌有“MARTIN HALL”堂匾,现堂匾“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为费孝通先生所题。

堂前石狮为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先生于广州城内觅得,移入校园安置。

1912年5月7日,孙中山先生莅临岭南学堂,在此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并于堂前与师生合影。

马丁堂于1996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建筑学会评为中国优秀近代建筑之一,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格兰堂

格兰堂(GrantHall),又称大钟楼,原63号建筑,现东北区333号。

该建筑由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Stoughton&StoughtonArchitects)于1915年设计,落成于1916年6月。

20世纪60年代初加建一层。

该建筑由美国纽约商人肯尼迪先生之妻约翰·肯尼迪夫人(Mrs.JohnS.Kennedy,又译干尼特夫人)捐建,其姐苏夫勒夫人(Mrs.A.F.Schauffler)捐资购置堂内家具陈设,美国高利士(J.AckermanColes)先生捐赠楼顶大钟。

堂名按捐赠人意愿,以岭南学堂前身格致书院纽约董事局书记兼司库格兰先生(WilliamHenryGrant)命名,以铭记格兰先生义务为校宣传及筹募经费之功。

格兰堂初为学校事务所,二楼东面曾设为图书馆。

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后,格兰堂曾用作学校行政楼。

格兰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史达理堂

史达理堂(WillardStraightHall),又称陆达理堂、科学馆、理学馆,原52号建筑,现西北区536号。

因与东院马丁堂相对,故亦称西院。

该建筑由美国史达理夫人(Mrs.WillardD.Straight)和洛克菲勒基金会(RockefellerFoundation)于1925年共同捐建,由埃德蒙兹(Jas.R.EdmundsJr.)和霍尔(HowardG.Hall)于1926年设计,落成于1928年10月。

史达理堂为岭南大学理学院大楼,是岭南大学开办以来第一座真正的理科实验室,其一层为物理学系,二层为化学系,三层为生物学系,四层为植物标本室,地下室作储藏室。

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室曾改作临时课室。

史达理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十友堂

十友堂(TenAlumniHall),原54号建筑,现西北区537号。

该建筑由岭南大学10位校友各出1万元,并与数十华侨或商会共同捐建,故称“十友堂”。

该建筑由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MissionArchitectsBureau,Shanghai)设计师埃德蒙兹(Jas.R.EdmundsJr.)于1919年设计,落成于1929年12月,时为岭南大学建校25周年。

捐款1万元者:

(香港)林护、蔡昌、李煜堂、李星衢、马应彪,(美国)梅彩迺,(秘鲁)黄世煦、黎拾义,(广州)邹敏初、邹殿邦。

捐款达1千元者:

(广州)朱璧东,(上海)唐仲良、胡耀庭、陈焕之,(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西贡)叶伯行,(美利宾)岑福元,(檀香山)陈宽,(纽约)刘鲁南、美洲协胜统一部、谭文伋、谭光裕堂、安良堂、华人耶教联会、黎鏣、李瓞周、曾丽波,(纽特)陈明大、伍英、方润文、雷维创,(三藩市)秉公堂、中兴公司、周嵩,(沙加免广)余乐三,(舍路)阮洽,(芝加哥)陈环发,(坚沙市)扬菊波,(古巴)亚湾中华总会馆、蒋修身、钟仲芍、陈丁如、林元亨、蒋北斗、万宝华、新星隆、友彰,(巴拿马)宝源号,(秘鲁)谢宝山、邓灿基、袁辉云、永安昌、潘侣安、宝隆号、李家騊,(智利)意基忌中华商会、叶少生、邬八医生、徐昌、欧阳贻孙、梁品三,(巴西)徐亮衡,(英属)点美拉刺中华会馆,(荷兰)苏里南广义堂,(法属介因)钟理堂。

十友堂长期为岭南大学农学院大楼,20世纪30年代曾内设博物馆。

现堂匾“十友堂”为容庚先生所题。

十友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爪哇堂

爪哇堂(JavaHall),原34号建筑,现西北区555号。

该建筑由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MissionArchitectsBureau,Shanghai)设计师埃德蒙兹(Jas.R.EdmundsJr.)于1918年设计,于1920年动工。

1919年,时任岭南大学副监督的钟荣光先生赴印度尼西亚爪哇各地向华侨募捐建造大学宿舍的经费,得到爪哇总领事欧阳祺、中华商会会长丘燮亭的大力支持和帮助,郭天如、陈穰、陈三九协助募款,华侨贾领事、刘薇岚、陈三英、简玉阶、丁广柱、王连进等十余位亦于募捐期间鼎力支持。

捐建东厅者:

(泗水)高利、许汉智;捐建西厅者:

(三宝垄)黄奕佳;其他捐建者:

(巴城)丘燮亭,(海防)年丰公司、保良会、邓荣嵩、梁密庵、吴顺合,(三宝垄)魏永煌、颜江守、何崇安、李武平、林克念、李昌厚、李亚惜,(泗水)张欢荣、李双辉、谭邦记、刘泗、古宗尧、和美公司、王连进,(万隆)陈郁章、民仪书报社、刘德初,(勃良安)中华总商会。

岭南大学为纪念爪哇华侨对大学教育事业的热诚相助,遂命名为爪哇堂。

爪哇堂初为大学第一寄宿舍,与荣光堂(第二寄宿舍)、陆祐堂(第三寄宿舍)同为大学寄宿舍。

现堂匾“爪哇堂”为容庚先生所题。

爪哇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陆祐堂

陆祐堂(LukYauHall),原33号建筑,现西北区565号。

由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KillamMurphy)于1930年设计,落成于1931年。

该堂由黄容康、黄容章兄弟捐助大部分建筑经费,其余款项由同学筹措基金会筹集。

初拟以黄氏兄弟之父黄汉秋命名为“汉秋堂”(HanChiuHall),后改以黄汉秋养父“陆祐”命名。

陆祐堂初为大学第三寄宿舍,与爪哇堂(第一寄宿舍)、荣光堂(第二寄宿舍)同为大学寄宿舍。

现堂匾“陆祐堂”为商承祚先生所题。

陆祐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哲生堂

哲生堂(ChitSangHall),原12号建筑,现西北区571号。

该建筑由国民政府铁道部拨款建设,由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KillamMurphy)于1930年设计,1929年12月奠基,落成于1931年8月。

为感谢国民政府铁道部长孙科的鼎力相助,以其字“哲生”命名。

孙科为孙中山先生之子,与钟荣光交谊深厚。

1927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孙科出任第一届校董会主席。

1929年国民政府铁道部为培养铁路及公路专门技术人才,委托岭南大学筹办工科学院,双方订立条约十则,规定学院名称、性质、地址、经费等事宜。

哲生堂初为岭南大学工学院大楼。

1948年前后,顶楼设有自然博物馆。

现堂匾“哲生堂”为商承祚先生所题。

哲生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荣光堂

荣光堂(WingKwongHall),原21号建筑,现东北区350号。

该建筑由埃德蒙兹(Jas.R.EdmundsJr.)和尤茨(PhilipN.Youtz)于1921年设计,落成于1924年。

20世纪70年代加建一层。

鉴于尔时学生渐多,原宿舍已不敷用,岭南大学学生自发利用假期于省港等地募款,历时两年,得到校友莫干生、林植豪、陆蓬山、肖瀛洲、杨西严、林植生、简达才、刘季焯、蔡叻谱等资助建成。

为纪念钟荣光于岭南大学之功,命名为“荣光堂”。

钟荣光,字惺可,广东中山人,历任广州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汉文教习、岭南学堂教务长、岭南大学董事会主席,后为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

荣光堂初为大学寄宿舍,与爪哇堂(第一寄宿舍)、陆祐堂(第三寄宿舍)同为大学寄宿舍。

现堂匾“荣光堂”为容庚先生所题。

荣光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应彪招待室

马应彪招待室(GuestHouse),又称马应彪招待所,原81号建筑,现东北区388号。

该楼由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董、先施公司创办人马应彪先生捐建,由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MissionArchitectsBureau,Shanghai)设计师埃德蒙兹(Jas.R.EdmundsJr.)于1918年设计,落成于1922年。

1989年,马应彪之子马文辉先生捐资加建一层。

马应彪先生热心教育,对岭南大学资助有加,带头捐建马应彪招待室,开创独资捐建整座建筑之先河。

此外,马应彪还以其夫人霍庆棠的名义捐建了马应彪夫人护养院,与林护、蔡昌等十名侨商共同捐建了十友堂。

马应彪招待室落成时为“最新最靓的招待室”,内设办公室、会客厅、客房。

后曾用作岭南大学单身教员宿舍。

现堂匾“马应彪招待所”为商承祚先生所题。

马应彪招待所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卡彭特楼

卡彭特楼(CarpentierHall),又称旧女学,原25号建筑,现东北区378号。

美国纽约豪拉斯·卡彭特将军(GeneralHoraceCarpentier)给学校董事会留下2.5万美元遗产,以表彰在林德安(Dr.AndrewH.Woods)领导下出色的医疗工作。

岭南学堂遂买地兴建医院楼。

该建筑由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Stoughton&StoughtonArchitects)于1910年设计,落成于1911年。

卡彭特楼曾用作女生第一宿舍,相对于后来兴建的新女学(广寒宫)而称旧女学。

岭南大学早在20世纪初即开中国近代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尚未专设女生宿舍时女生则寄宿于钟荣光先生寓所,后建有旧女学、新女学以供寄宿。

卡彭特楼于1934-1936年前后用作岭南医院护士学校,其后又用作教师宿舍;植物学家、学部委员陈焕镛创办的植物研究所曾设于此。

卡彭特楼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怀士堂

怀士堂(SwaseyHall),又称小礼堂,原70号建筑,现西南区492号。

该建筑由美国克里夫兰市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华纳与史怀士公司总裁安布雷·史怀士先生(AmbroseSwasey)捐建,由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MissionArchitectsBureau,Shanghai)设计师埃德蒙兹(Jas.R.EdmundsJr.)于1913年设计,落成于1917年。

怀士堂初为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内设会友阅览室、游戏室、董事会议室、职员办事室,并兼做礼堂之用。

此外,还曾设乡村小学于地下室。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希望学生担负起建设国家的责任,“诸君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现堂匾“怀士堂”为商承祚先生所题。

怀士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张弼士堂

张弼士堂(ChangHall),原92号建筑,现西南区486号。

该建筑由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MissionArchitectsBureau,Shanghai)设计师埃德蒙兹(Jas.R.EdmundsJr.)于1920年设计,落成于1921年。

华侨实业家、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先生的夫人张朱澜芝、儿子张秩捃按其遗愿捐赠7万元以建校舍,故堂名以张弼士之名命之。

此外,捐款1千元以上的包括:

(日里)黄锦培,(暹罗)钟聚源,(西贡)刘焕、邱应篆、叶伯行、马培生,(海防)梁焕微、钟锦泉、吴仲旒、谭植三、区学泉。

1921年,岭南大学特设华侨学校以便海外华侨子弟归国读书,而后按年龄及学习程度分别转入大学或附中、附小正班。

张弼士堂最初为岭南大学附属华侨学校校舍,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皆设于此,教职员亦多居于此。

现堂匾“张弼士堂”为商承祚先生所题。

张弼士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新女学

新女学(NewGirl’sDormitory),又称“广寒宫”,原101号建筑,现东南区210号。

该建筑由广东信托公司建筑师黄玉瑜于1933年设计,同年落成。

新女学由岭南大学美国基金会向美国友人募捐,钟荣光校长亦在广东发动华人妇女认捐,共同筹建,其中约半数建筑费用由美国新泽西州柯兰城(OrangeWing)捐出。

岭南大学早在20世纪初即开中国近代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

随着女学生人数日渐增多,卡彭特楼(旧女学)已难以容纳,故筹款兴建新的女生宿舍,相对于之前旧女学而称“新女学”,长期用作大学女生宿舍。

新女学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惺亭

惺亭(TheXingPavilion),又称钟亭、烈士钟亭,原50号建筑。

该建筑由岭南大学惺社毕业生筹资兴建,由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KillamMurphy)于1928年设计,同年落成。

岭南大学每届学生都有一个社名,1928年毕业的班名为“惺社”,惺亭由此得名。

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即为惺社学生。

兴建惺亭,是为报本思源,并纪念母校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烈士。

史坚如毕业于岭南大学前身格致书院,1900年惠州起义时在广州响应失败被捕,英勇就义,孙中山称其为“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区励周、许耀章分别为岭南大学师生,1925年6月23日广州人民举行反帝大游行,区、许在“沙基惨案”中殉难。

亭中古钟为岭南大学遗物,据传当年岭大学生上课以撞此钟为号。

惺亭原有清末探花商衍鎏先生所题匾额,后佚;现匾为其子商承祚先生所题。

惺亭于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亭

八角亭(FruitKiosk),原55号建筑,现西北区542号。

该建筑由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MissionArchitectsBureau,Shanghai)设计师埃德蒙兹(Jas.R.EdmundsJr.)于1919年设计,同年落成。

八角亭初为艺徒果店,以盈利用作岭南大学学生青年会开办艺徒学校的经费。

后因该店售卖熟食,影响环境卫生,1934年3月被学校收回,改办消费合作社。

八角亭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马岗堂

马岗堂(LingnanChapel),又称马岗顶礼拜堂、岭南礼拜堂、新教堂,原85号建筑,现东北区338号。

该建筑由岭南社团及海外友人捐建,落成于1936年。

马岗堂初为基督教小礼拜堂,大学晨会亦在此举行。

马岗堂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高利士屋

高利士屋(ColesLodge),又译高礼士屋、高士屋,原37号住宅,现东北区313号。

该建筑由美国艾克曼·高利士医生(Dr.J.AckermanColes)捐建,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Stoughton&StoughtonArchitects)设计,广州Purnell&Paget住宅建筑行修改而建,落成于1913年。

高利士屋原为岭南学校校医兼副监督、后任副校长的林安德医生(Dr.AndrewH.Woods)住宅。

1931年前后,曾任岭南大学校长、监督的香雅各博士(Dr.JamesM.Henry)曾在此居住。

2001年,学校斥资,并得香港杨雪姬女士资助修复。

高利士屋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孖屋之一

孖屋之一(Semi-DetachedHouseNo.1),原35-36号住宅,现东北区312号。

该建筑为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国医业董事会(TheChinaMedicalBoardoftheRokefellerFoundation)捐建的三栋孖屋形教师住宅之一,落成于1919年。

孖屋又称双屋,是两间独立住宅相连成一栋的结构形式,各有独立入门及楼梯,房间间隔左右对称。

三栋孖屋现存两栋,分别为东北区312号、东南区241号。

孖屋之一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何尔达屋

何尔达屋(HoltResidence),原34号住宅,现东北区311号。

该建筑由岭南大学美籍教员何尔达(AlfredH.Holt)之父捐建,落成于1921年。

何尔达屋初为何尔达住宅;1930年何尔达任教期满离开后,遂长期作为岭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理工学院院长富伦(HenryS.Frank)的居所。

何尔达屋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积臣屋

积臣屋(JacksonLodge),又译杰克逊屋、泽臣屋、则臣屋,原20号住宅,现东北区308号。

该建筑由时任岭南学校董事会主席的积臣先生(SamuelMacauleyJackson)捐建,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Stoughton&StoughtonArchitects)1910年设计,落成于1912年。

积臣先生逝世后,董事会决议将此楼命名为积臣屋。

积臣屋最初为岭南学校校长晏文士博士(Dr.CharlesK.Edmunds)住宅,其后用作美国基金委员会办事所,1936年前后用作教务长办公室与西童学校。

1992年,学校筹资加建一层。

积臣屋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麻金墨屋一号

麻金墨屋一号(McCormickLodgeNo.1),又称第一麻金墨屋,原1号住宅,现东北区309号。

该建筑由美国芝加哥麻金墨夫人(Mrs.NettieF.McCormick)捐建,落成于1911年。

麻金墨夫人为纪念其丈夫,将其命名为麻金墨屋,后为区别于1913年她所捐建的另一建筑,改称麻金墨屋一号。

麻金墨屋一号初为岭南学堂附属中学校长、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葛理佩(HenryB.Graybill)的住宅。

其后,周寿恺、陈寅恪、王起(王季思)、杨荣国、容庚、商承祚等多名学者亦曾在此居住。

1953年夏至1969年春,麻金墨屋一号二楼一直是陈寅恪先生的住所,《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亦在此完成。

该建筑于2009年11月12日辟为陈寅恪故居。

楼匾为饶宗颐先生所题。

麻金墨屋一号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黑石屋

黑石屋(BlackstoneLodge),原11号住宅,现东北区306号。

该建筑由美国芝加哥伊沙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Mrs.I.F.Blackstone)捐建,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Stoughton&StoughtonArchitects)1913年设计,落成于1914年,并以捐建者命名。

黑石屋初为岭南学校教工宿舍,后为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寓所。

1922年6月18日,陈炯明叛变期间,钟荣光曾接宋庆龄于黑石屋避难。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在岭南大学发表演讲,希望学生担负起建设民国的责任,“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演讲后,孙中山到黑石屋与岭南大学师生谈话,抨击英、美干涉中国内政的炮舰政策。

1988年,岭南大学香港同学会募款重修黑石屋。

黑石屋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希仑高屋

希仑高屋(GouldLodge),又译歌德屋,原7号住宅,现东北区305号。

该建筑由美国海伦·希仑高女士(MissHellenGould,又译高海伦)捐建,落成于1911年。

希仑高屋曾为岭南大学蚕桑科主任夏活先生(Dr.HarveyJ.Howard,又译考活)的住宅。

1966年前,数学家姜立夫先生曾在此居住。

希仑高屋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美臣屋二号

美臣屋二号(MasonLodgeNo.2),原19号住宅,现东北区304号。

该建筑为美臣先生(GeorgeGrantMason)所捐建的两栋教师住宅之一,落成于1919-1920年间,晚于美臣屋一号。

美臣屋二号曾长期用作教师住宅。

1936年前后,岭南大学历史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包令留(HenryC.Brownell)在此居住。

美臣屋二号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神甫屋

神甫屋(MaryknollHouse),又称马利诺堂,现东北区303号,落成于1947-1948年间。

神甫屋是康乐园内唯一由天主教会建造以传播教义的建筑。

最初屋主人为岭南大学工学院工程力学课教师韩德礼(JosephA.Hahn)和社会学系教师潘德民(GeorgeN.Putnam)两位神甫。

1953年11月至1994年11月,该建筑改用作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期间曾于1966年关闭,直至1978年11月重新开放。

神甫屋于2000年被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列入近代、现代优秀建筑群体保护名录,200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孖屋之二

孖屋之二(Semi-DetachedHomeNo.2),原12-13号住宅,现东南区241号。

该建筑为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国医业董事会(TheChinaMedicalBoardoftheRockefellerFoundation)捐建的三栋孖屋形教师住宅之一,落成于1920年。

孖屋又称双屋,是两间独立住宅相连成一栋的结构形式,各有独立入门及楼梯,房间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