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367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精.docx

《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精.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精.docx

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精

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总结(精)

 

 

————————————————————————————————作者:

————————————————————————————————日期:

 

07级中西医临床班《中医外科学》考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

1.疡:

也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外科称为疡科,外科医生称为疡医。

2.红丝疔:

是发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3.痈:

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4.丹毒:

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5.乳痈:

是由热毒侵入乳房引起的乳房部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常发生于产后的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

6.酒齄鼻:

是一种主要发生在鼻及鼻周围,以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皮肤病。

因鼻部色紫红如酒渣故名。

7.齿线:

肛瓣与直肠柱的基底在直肠与肛管交界处形成一条不整齐的交界线,称为齿线

8.内痔:

是指肛门齿状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是肛门直肠病中最常见的疾病。

9.肛漏:

是指直肠、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漏管。

一般由原发性内口、漏管和继发性外口三部分组成,也有仅具内口或外口者。

10.乳核:

是指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的良性肿瘤。

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

11.疮疡:

广义的说,是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的说,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12.蛇串疮:

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14.肿疡:

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15.药毒:

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粘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的急性炎症反应。

16.股肿: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

17.瘾疹:

是一种以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为特征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

俗称“风疹块”。

18.疫疔:

是因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19.流注:

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20.内陷:

外疡过程中,因正气内虚,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人营血,内陷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称为内陷。

因有头疽最易发生内陷,故又称为疽毒内陷。

21.白庀:

是一种红斑上覆以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病。

二、选择题与填空题:

1.为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著。

2.疾病命名原则:

以范围大小命名如小的为疖,大的为痈,更大的为发。

3.《外科心法要诀》说“痈疽原是

4.

5.局部辩证中辨肿的性质:

⑴热肿:

肿而色红,皮薄光泽,掀热疼痛,肿势急剧。

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

⑵寒肿:

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

常见于冻疮、脱疽等。

⑶风肿:

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无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常见于痄腮、大头瘟等。

⑷湿肿:

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常见于股肿、湿疮。

⑸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常见于瘰疬,脂瘤等。

⑹气肿:

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

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

常见于气瘿、乳癖等。

⑺瘀血肿:

肿而胀急,病程较短,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

常见于皮下血肿等。

⑻脓肿:

肿势高突,皮肤光亮,掀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常见于某些疾病感染所致,如外痈、肛痈等。

⑼实肿:

肿势高突,根盘收束,常见于正盛邪实之疮疡。

⑽虚肿:

肿势平坦,根盘散漫,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6.把痛与肿结合起来辨证:

①先肿而后痛者,其病浅在肤,如颈痈。

②先痛而后肿者,其病深在筋骨,如附骨疽。

7.中医外科内治法的三个总则是

8.和营法的分类及其代表方:

⑴和营法是用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调和流畅,从而达到疮疡肿消痛止的目的。

⑵大致可分活血化瘀和活血逐瘀两种治法。

⑶活血化瘀法,方如桃红四物汤;活血逐瘀法,方如大黄鏖虫丸。

9.膏药中均可用于红肿热痛明显之阳证疮疡。

10.油膏中金黄膏、玉露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散瘀化痰的作用,适用于疮疡阳证。

11.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

⑴适应证:

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⑵切开时机:

即辨清脓成熟的程度,准确把握切开的有利时机。

①当肿疡成脓之后,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即为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

②若肿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并可致脓毒走窜。

⑶切口选择:

①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②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

③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

④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

⑤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

⑥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12.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的要求:

一般应尽可能循经直开。

①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

②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指掌面正中切开;

③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

④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

13.红丝疔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⑴病因病机:

外因手足部生疔,或足癣糜烂,或有皮肤破损感染毒邪,内有火毒凝聚,以致毒流经脉,向上走串而继发红丝疔。

若火毒走串,内攻脏腑,可成走黄之证。

⑵临床表现:

好发于四肢内侧,在手足生疔部位或皮肤破损之处有红肿热痛的症状,继则在前臂或小腿内侧皮肤上有红丝一条,迅速向躯干方向走窜,上肢可停于肘部或腋部,下肢可停于腘窝或胯间,或更向上蔓延。

14.疫疔多发生于

15.痈的结块范围

16.痈的辨证论治:

①火毒凝结证:

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加减。

②热胜肉腐证:

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

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17.流注的病因病机:

⑴暑湿流注因夏秋季节感受暑湿,客于营卫,阻于肌肉而成。

⑵余毒流注因患疗疮、疖、痈失治误治,或温热病失于诊治,火热之毒流注入于血分,稽留于肌肉之中而发。

⑶瘀血流注多因跌打损伤,瘀血停留,或产后恶露停滞,经络为气血壅滞而成。

⑷髂窝流注除由感受暑湿之邪外,还可由会阴、肛门、外阴、下肢皮肤破损或生疮疖,邪毒流窜,阻滞经络而成。

18.流注的辨证论治:

⑴余毒攻窜证:

治法:

清热解毒,活血行瘀。

方药:

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⑵暑湿交阻证:

治法:

清暑解毒化湿。

方药:

清暑汤加减。

⑶瘀血凝滞证:

治法:

益肝补血,清解余毒。

方药:

活血散瘀汤加减。

19.丹毒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

①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

②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

③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

④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

20.内陷的分类:

分为火陷、干陷、虚陷等三种类型。

根据病变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分为三种,

①发生于有头疽的1~2候毒盛期的称火陷;

②发生于2~3候溃脓期的称干陷;

③发生于4候收口期的称虚陷。

21.褥疮的外治法:

①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或外撒滑石粉后局部按摩。

或用红外线灯、频谱仪照射每天2次。

②溃烂后尽可能剪除坏死组织,腐烂处可用九一丹或红油膏纱布外敷。

③疮口脓腐脱净,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必要时加用垫棉法。

22.乳房位于胸前第三和第六肋骨水平之间,左右对称。

乳络等四个部分。

23.是乳痈最常见的原因。

24.乳癖的辨证论治:

⑴肝郁痰凝证:

多见于青壮年妇女。

乳房胀痛或刺痛,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和细涩。

治法: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

逍遥蒌贝散加减。

⑵冲任失调证:

多见于中年妇女。

乳房肿块或胀痛,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

调摄冲任。

方药:

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

25.皮肤病局部自觉症状:

瘙痒;疼痛;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

26.热疮的特点:

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常见于口唇、鼻孔周围、面颊、外阴等皮肤黏膜交界处。

27.蛇串疮的皮损特点:

⑴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

⑵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

⑶局部刺痛,或伴晷核肿大。

28.疥疮是由于

29

30.湿疮根据皮损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

①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

②发于手足部者,称为莴疮;

③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

④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

⑤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

⑥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

31.急性湿疮的皮损特点:

⑴起病较快,常对称发生,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亦可泛发全身,但以面部的前额、眼皮、颊部、耳部、口周围以及肘窝、腘窝、手部、小腿、外阴、肛门周围等处多见。

⑵初起皮肤潮红、肿胀、瘙痒,面积大小不一,边界不清。

⑶继而在潮红或其周围的皮肤上,出现丘疹、丘疱疹、水疱,群集或密集成片,常因搔抓,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流滋、结痂,最后痂盖脱落,露出光滑红色的皮肤,有少量的脱屑,至痊愈。

32.白疕(寻常型的皮损特点:

⑴寻常型的基本皮损为表面白色、基底潮红的斑丘疹,可融合成形态不同的斑片,如点滴状、钱币状、环状、地图状等。

⑵但其上都有堆集较厚的银白色有闪光的鳞屑,鳞屑很易被刮除,下面露出淡红色半透明的薄膜,再轻刮一下,即可见到呈筛状如露水珠样的出血,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33.酒齄鼻的皮损特点:

⑴鼻及鼻周围皮肤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伴丘疹、脓疱、鼻赘。

西医亦称酒渣鼻。

⑵多发于中年人,男女均发病,尤以女性多见。

⑶皮损以红斑为主,好发于鼻尖、鼻翼、两颊、前额等部位,少数鼻部正常而只发于两颊和额部。

34.肛门直肠疾病常见的症状有等。

35.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

其原发部位为肛腺。

36.股肿的早期可出现两种危重的并发症:

急性股动脉痉挛(疼痛性股蓝肿和肺动脉栓塞。

37.脱疽的一期(局部缺血期临床表现:

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m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胀疼痛感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酸胀疼痛出现。

三、简答题:

1.简述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⑴脓的形质:

①如脓稠厚者,为元气充盛;②淡薄者,为元气较弱。

③如先出黄白稠厚脓液,次出黄稠滋水,是将敛佳象;④若脓由稠厚转为稀薄,体质渐衰,为一时难敛。

⑤如脓成日久不泄,一旦溃破,脓质如水直流,其色不晦,其气不臭,未为败象;⑥若脓稀似粉浆污水,或夹有败絮状物质,且色晦腥臭者,为气血衰竭,此属败象。

⑵脓的色泽:

①如黄白质稠,色泽鲜明,为气血充足,最是佳象;②如黄浊质稠,色泽不净,为气火有余,尚属顺证;③如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虽虚,未为败象;④如脓色绿黑稀薄,为蓄毒日久,有损筋伤骨之可能;⑤如脓中夹有成块瘀血者,为血络损伤;⑥如脓色如姜汁,则每多兼患黄疸,乃病势较重。

⑶脓的气味:

①一般略带腥味,其质必稠,大多是顺证现象;②脓液腥秽恶臭者,其质必薄,大多是逆证现象,常为穿膜损骨之征。

③其他有如蟹沫者,也为内膜已透,每多难治。

(1脓的形质:

宜稠厚,不宜稀薄。

(2脓的色泽:

宜明净,不宜污浊。

(3脓的气味:

宜略带腥味。

2.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是什么?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3.简述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点。

⑴发病前均有明显的接触某种物质的病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

⑵一般急性发病,常见于暴露部位。

⑶皮损边界清楚、形态多样,对称性,颜色鲜艳,可泛发全身或仅限于局部。

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大抵一直。

⑷自觉灼热瘙痒,重者疼痛。

4.简述乳核的发病特点。

乳核相当于西医的乳腺纤维腺瘤,好发于20~25岁妇女。

其特点是一侧乳房单发肿块,乳中结核,状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活动度大。

5.乳衄的发病特点:

乳窍不时溢出少量血液,称为乳衄。

本病多发生于40~50岁经产妇女。

其特点是乳头单个或多个乳孔溢出血性液或有乳晕下单发肿块。

6.乳疬的发病特点:

发生于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的乳房异常发育性疾病。

单侧或双侧乳晕中央有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有轻度压痛。

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男性;10岁以前的女孩,13-17岁的男孩。

四、病例分析题:

1.药毒⑴湿毒蕴肤证:

证候:

皮损为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伴剧痒,烦躁,口干,便秘或便溏,溲赤,或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湿疹皮炎样型多属此型。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

萆薢渗湿汤加减。

⑵热毒入营证:

证候:

皮疹鲜红或紫红,甚则为紫斑、血疱,灼热痒痛;伴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躁,口渴不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

固定性红斑、重症多形性红斑型、剥脱性皮炎型和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多属于此型。

治法:

清营凉血、解毒护阴。

方药:

清营汤加减。

⑶气血两虚证:

证候:

严重药疹后期大片脱屑;伴低热,神疲乏力,气短,口干唇燥,便干溲赤;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

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

2.瘾疹⑴风寒束表证:

证候:

风团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则缓;恶寒怕冷,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止痒。

方药:

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⑵风热犯表证:

证候:

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得冷则缓;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

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

消风散加减。

⑶胃肠湿热证:

证候:

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伴有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方药:

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⑷血虚风燥证:

证候:

皮疹色淡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日轻夜重,或疲劳时加重;伴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

养血息风,润燥止痒。

方药:

当归饮子加减。

五、病例分析题(参考例题):

1.江××,男,52岁。

每因食鱼虾等海腥发物后,全身发生局限性风团,小似芝麻,大似豆瓣,皮疹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皮损数目常随搔抓的刺激而扩大,有的融合成环状,地图状。

风团时瘾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舌淡,苔白,脉浮紧。

试给出上述病例的诊断,分析其辨证分型,给出治法、方剂。

⑴诊断:

瘾疹。

⑵证候分析:

患者皮疹为局限性风团,小似芝麻,大似豆瓣,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的诊断标准。

舌淡、苔白、脉浮数乃是风寒束表之证。

⑶辨证分型:

风寒束表证。

⑷治法:

疏风散寒。

⑸方剂:

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

2.高××,男,28岁,于5天前患感冒自服去痛片和先锋霉素痊愈,昨日起该患周身皮肤出现大片状鲜红斑片,自觉灼痛,其上有水疱,心烦,高热,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绛,苔少,脉洪数。

试给出上述病例的诊断、分析其辨证分型,给出治法、方剂。

⑴诊断:

药毒。

⑵证候分析:

患者有服用药物史,有潜伏期,皮疹有颜色鲜红,广泛,为周身出现大片鲜红斑片,自觉灼痛,其上有水疱等表现,符合药毒诊断,从伴有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俗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绛、苔少、脉洪数等症状来看符合热毒入营证。

⑶辨证分型:

热毒入营证。

⑷治法:

清营解毒。

⑸方剂:

清营汤加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