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作业指导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310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53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作业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作业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作业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作业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作业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作业指导书.docx

《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作业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作业指导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作业指导书.docx

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作业指导书

 

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

探伤作业指导书

 

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

作业指导书

编号:

版本:

201309

系统:

探伤

部件:

机车车零部件

适用范围:

机车气门、冷却风扇、芯轴、拐臂销、连接杆销、牵引销、叶片、活塞等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

作业工种:

探伤工

作业工装:

渗透剂、清洗剂、速干型显像剂、渗透剂可去除性试块、灵敏度等级试块、腐蚀性检验试块

作业材料:

吸水纸、放大镜、电吹风、卷尺、钢板尺、棉纱、防护橡胶手套、温度计。

编制依据:

TB/T3256—2011机车在役零部件无损检测

TB/T2047—2011铁路用无损检测材料技术条件

GB/T9445—2008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

安全风险提示:

1.探伤作业应在独立的工作场地进行,探伤工作场地应整洁明亮,照度适中,通风良好,室内温度应保持5~40℃范围内。

2.无损检测工作场地应远离翻砂、锻打、电焊、潮湿、粉尘、强磁场等场所;

3.渗透检测应避免在火焰附近及高温环境下操作。

4.八防:

防裂损、防脱落、防燃轴、防断裂。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序号

作业

项目

工具

材料

作业步骤

质量标准

备注

作业图示

1

器材准备

渗透剂、清洗剂、速干型显像剂

选择渗透剂、清洗剂、速干型显像剂。

1渗透剂

1.1颜色:

液体颜色应是红色、橙色或紫色。

1.2密度:

在环境温度20℃的条件下,其密度应在0.8g/cm3~1.0g/cm3范围内。

1.3闪点(闭口):

灌装渗透剂闪点不应低于52℃;散装渗透剂闪点不应低于

65℃。

1.4运动黏度:

在38℃时,运动黏度应在1.3mm2/s~3.0mm2/s(厘斯)范围内。

1.5白点直径:

白点直径不大于3mm。

1.6含水量:

含水量体积百分数不大于2%。

1.7腐蚀性:

按TB/T2047.2—2011文件中5.7规定的检测方法,目视观察试

样两面,不应有失光、变色和腐蚀现象。

1.8可去除性:

a)水洗型渗透剂:

试块浸入被检渗透液中15min,然后让试块以60°±5°的角

度滴落5min~8min。

在滴落时间结束后,将试块放入冲洗设备中冲洗30s。

冲洗设备

应装有两个喷嘴,冲洗水的压力为0.4MPa。

再用热风干燥,在白光下观察,应无渗透

剂颜色。

b)溶剂去除型渗透剂。

溶剂去除型渗透剂的可去除性性能要求和方法同4.1.8

中a)条,但应用溶剂进行冲洗去除,并热风干燥,在白光下观察,应无渗透及颜色。

1.9润湿性:

将渗透剂喷涂到发亮的铝板表面,涂层薄而均匀,5min~8min

后观察,渗透液膜层不应收缩,且不应形成气泡,所有渗透液应很容易润湿铝板表面。

2清洗剂

2.1颜色:

液体颜色应是无色或淡黄色。

2.2密度:

在环境温度20℃的条件下,其密度应在0.7g/cm3~1.0g/cm3范围内。

2.3腐蚀性:

按TB/T2047.2—2011文件中5.7规定的检测方法,目视观察试

样两面,不应有失光、变色和腐蚀现象。

3速干型显像剂

3.1颜色:

悬浮液体颜色应是白色。

3.2密度:

在环境温度20℃的条件下,其密度应在0.8g/cm3~1.0g/cm3范围内。

3.3在悬浮:

按TB/T2047.2—2011文件中5.8规定的检测方法检验时,经轻

轻摇动就可将已形成的沉淀很容易地再悬浮。

3.4沉降速率:

a)溶剂悬浮显像剂:

当按TB/T2047.2—2011文件中5.9规定的方法检验时,分

界线以上液体体积不应超过2ml。

b)水悬浮显像剂:

按产品说明书配置,并静止4h。

在按TB/T2047.2—2011文件中5.9规定的方法检验时,分界线以上液体体积不应超过12.5ml。

3.5腐蚀性:

按TB/T2047.2—2011文件中5.7规定的检测方法,目视观察试

样两面,不应有失光、变色和腐蚀现象。

3.6可去除性:

将被检显像剂喷涂在尺寸40mm×50mm×2mm,材料1Cr18Ni19

试块上,静止5min后,自来水冲1min,置空气中干燥后,在斜照的白光或自然光下,

目视观察,应无残留显像剂

 

2

探伤灵敏度校验

渗透剂可去除性试块、灵敏度等级试块、腐蚀性检验试块

1.用清洗剂或丙酮清除试块上的防锈和防护油,并对试块表面进行充分干燥;在试块被检部位均匀喷洒渗透液

2.清洗试块表面残余渗透剂,清洗处理不足时对识别缺陷显示造成困难,清洗过渡时会把渗入缺陷中的渗透剂清洗掉造成漏检;

3.用溶剂去除时,不应加热试块,自然干燥或用布或纸擦干。

7.2.5速干式显像剂渗透性强,宜采用刷涂或喷涂的方法,不可在溶剂中浸渍;

4.在施加显像剂后7min~30min之间进行。

试块上裂纹缺陷显示应清晰、完

整。

7.2.7校验结束后,将试块上的显像剂等去除干净。

1根据渗透液种类、温度等条件选择渗透

时间,在15℃~50℃范围内渗透时间为10min~25min;在3℃~15℃的范围内应根据灵敏度校验工件预处理探伤检测显像分析探后处理探伤记录与报告温度适当增加渗透时间;超过50℃或低于3℃时,则应根据渗透剂的种类和试块的温

度等另行考虑决定。

渗透时间不得少于渗透剂生产厂家推荐的时间。

2探伤人员应特别关注,保证做到

最低限度的处理。

3显像时间以显像剂种类、温度等因素而定,一般不少于10min。

4工件表面白光照度不应低于350lx。

3

探测方法选择

1探测方法为溶剂清洗型着色探伤。

2探测范围为各零部件探测部位表面渗透探伤。

4

探伤前处理

清洗工具、棉丝、探伤用胶垫

1.各部件摆放在探伤架上。

2.工件表面应清洁、干燥。

1.清除妨碍渗透剂渗入缺陷的油脂、涂料、铁锈、氧化皮及污物等附着物,以及残留在缺陷中的油脂及水分。

2.根据附着物的种类、污染程度以及被检零部件材质的不同,可分别采用溶剂清洗、蒸汽清晰、涂膜剥离、碱洗和酸洗等方法进行清除处理。

不应采用喷砂、喷丸等可能堵塞缺陷开口的方法。

3.对被检零部件进行局部渗透检测时,清洗范围应在检测部位四周向外扩展

25mm。

5

清洗

溶剂蒸汽

除油和溶

剂液体

对被检零部件进行清洗处理,采用化学方法,有碱洗、酸洗的方法和溶剂去除。

清除零部件表面所有污染。

6

渗透

渗透剂

1.在零部件被检部位均匀喷洒渗透剂,保证渗透剂将工件被检部位全部湿润充分渗透。

2.渗透时间取决于渗透剂的种类、被检工件的材质、预测缺陷的种类及大小以及被检零部件和渗透剂的温度。

3.在进行清洗处理前,对被检工件表面

所附着的残余渗透剂要尽可能滴干。

1.喷洒要保持渗透喷灌与被检表面距离为150mm~300mm之间

2.具体渗透时间不应低于灵敏度校验的渗透时间

 

7

清洗

与去

水、

溶剂

1清洗时应最低限度地去除被检零部件表面残余渗透剂,同时要防止处理过渡造成缺陷中的渗透剂也被清除而影响对缺陷的检出。

2使用溶剂清洗去除时,应用棉纱、布或纸蘸着清洗剂沿一个方向擦拭,不应往复擦拭,不应将清洗剂倾洒到被检零部件表面过量使用,更不能将被检零部件浸于清洗剂中。

8

干燥

使被检测部件自然干燥

采用溶剂去除型渗透剂和干式或速干式显像剂时不应对被检工件进行加热干燥,干燥时间为5min~10min。

9

显像、观察

1.喷洒显像剂显像剂应喷洒得薄而均匀,以略能看出被检件表面为宜。

喷洒距离应保持在150mm~300mm之间。

2.观察施加显像剂后7min~30min对检测部位进行观察,根据被检工件制造及使用等条件,加以识别真假缺陷。

发现确认缺陷时,在缺陷处用记号笔做标记;如不能确定,应对该部位放大镜观察或进行复检,确认困难时应采用其他方法进行验证。

伪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于工件预处理不良形成的伪显示;

b)由于清洗去除不够形成的伪显示。

因被检零部件表面残留的渗透液引起,被检零部件表面越粗糙这种伪显示越易产生。

c)边角部位以及镶嵌部位出现的伪显示,如键槽、螺纹底部、焊缝道边界等清洗处理困难而出现。

如果判定为缺陷,对缺陷长度进行测量并记录。

10

复检

1检测中或检测结束后发现灵敏度下降难以确定真伪缺陷时应进行复检。

2对缺陷修复处理后应进行复检。

复检应按操作程序重新开始做起,不应只做显像处理等局部工序的复

检。

11

探后处理

不合格品:

裂损部位用箭头进行示意标识,并用红色油漆在部件上标注“X”,隔离放置。

12

填写记录和

仪器保养

1.填写探伤记录。

2.整齐、规范、字迹清楚、无涂改,签字齐全;

1.探伤记录填写时应包括机车型号、修程、设备型号及编号、检测日期、应检数量、实检数量、部件编号、处理意见、探伤工、探伤工长、质检员、探伤工程师、验收员签章等内容。

 

机车零部件渗透(着色)探伤

作业流程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