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裘笑梅医疗经验.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262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8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中医裘笑梅医疗经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老中医裘笑梅医疗经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老中医裘笑梅医疗经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老中医裘笑梅医疗经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老中医裘笑梅医疗经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中医裘笑梅医疗经验.docx

《老中医裘笑梅医疗经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中医裘笑梅医疗经验.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中医裘笑梅医疗经验.docx

老中医裘笑梅医疗经验

从肝脾肾立论,在动态中辨证

——中医妇科专家裘笑梅

王金生王凯整理

编者按:

裘笑梅,浙江杭州人,我国著名的中医妇科专家。

现任浙江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

由于在医疗、科研、教学工作中的杰出贡献,1992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裘氏从事中医妇科临床60余年,医术精湛,硕果累累。

编著《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裘氏妇科临证医案精华》等学术专著多部,发表中医、中西医结合论文40多篇,研制成功“妇乐冲剂”、“妇宁胶囊”、“孕宝”营养液等多种妇科药品、保健品。

本文着重介绍裘氏重视调理脾胃,倡导治肝六法,推崇从肾论治,精研活血化瘀,善治妇科血证的学术思想。

以及在治疗闭经,因证制宜;痛经证治,明辨虚实;崩漏证治,分清标本等临证特色。

在医论医话中介绍督脉与妇科疾病、产后病、子痫的证治、妇科止血药选用等,文末的黄芪桂车汤、二藤汤则是裘氏临床经验方。

总之,细读全文,深觉裘氏精研中医理论,主张中西医结合,强调医疗科研并重,不断提高学术水平的学术风格、治学精神,跃然纸上,对后学者定有很大的裨益。

医之一道,其理甚微,其责甚重,术有所异,学无止境。

———《裘氏妇科临证医案精华》自序

裘笑梅,女,1911年12月生于浙江杭州世代书香门第。

父亲以教书为业,精通文史,略通医道。

青衫之岁,体虚多病,然幼受庭训,酷爱书画诗词。

18岁时于杭州弘道女子中学高中毕业,拟考大学,无奈因常患鼻衄而不得不在家休养。

常见远近邻居患小病者,纷纷来家索药,亦时见贫苦患者,因无资求医买药而亡,由己及人,深为感叹!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乃萌学医之念,辍学就医,立志为民解疾。

遂择杭城智果寺名僧医清华为师。

先以《素问》、《明堂针经》等书,讲明切究,乃知人生十二经络。

又仲景原文及李杲、朱丹溪、刘完素、薛雪、陈修园诸家暨近代名医著作,精益求精,推究疾病之表里虚实,脉理之浮沉迟数,药性之寒热温平。

寒窗三第三卷330载,随师5年,尽得其传。

经部、省、市考核,成为杭城第一位领有中医证书及开业执照的女中医师,行医于武林钱塘。

早年坐诊于同益堂、惠明堂、崇德堂。

初试锋芒,即露头角,应诊者接踵而来。

抗战时期,避居于乡间,往返于浙江金华、江西上饶、福建建阳等地,为群众治病,历起沉疴,深得病家信赖,名声鹊起。

解放后积极响应政府号召,1951年作为杭城名医与史沛棠、叶熙春等老医师同时应聘进入杭州市中医门诊部。

1956年浙江省中医院筹建,于是进入该院,历任浙江省中医院妇科主任、院委会委员等职。

1980年评为主任中医师。

坚持临床、教育、科研三结合,迄今为止,岐黄生涯60余载。

她临床上专研妇科经、带、胎、产、杂病,向西医学习,吸取其所长,衷中参西、证病同治而独树一帜。

自创新方40余首,对疑难杂症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治疗,被人称为“华夏奇指,人间观音”。

裘氏定期到浙江中医学院讲学,为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讲学,为浙江中医学院妇科刊授中心编写讲义,并坚持临床实习带教,先后培养学生百余人。

她一贯重视科研,勇攀高峰,至今已80余岁高龄,仍主持高精科研项目。

创制新药,挖掘熏、蒸、敷等祖国传统医疗方法,运用现代科技先进仪器跟踪化验检查,完成电脑治病的整理、归纳、输入工作,不断将科研成果成功地应用于临床。

裘氏的学术思想,主要渊源于《内经》、《素问》,又深刻吸取历代名医著作之精髓。

认为读经典应从《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入手,然后循序渐进,博览名家著述。

妇科其基础与内科同,然妇人之病多于男子,固有其行经、孕产、哺育等特殊生理情况,且因性情多郁,从而产生一些特殊疾病,使其在病理、诊断、治疗上与一般内科有殊。

此即所谓“医术之难,医妇人尤难”。

中医学中妇科学说,其源甚古,繁茂丰厚。

《金匮》妇人病三篇,其中“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篇”阐述了妊娠出血、妊娠腹痛和妊娠水肿等症;“妇人产后病脉症并治篇”提出了痉、郁冒、大便难三症和对产后腹痛、发热、呕逆、下痢等症订立了治法;“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篇”研究了热入血室、脏躁、经闭、痛经、漏下、转胞、阴疮、阴吹等症。

此三篇中所述的理法与方药,乃后世治疗和研究妇科临床疾病之根基。

巢氏《诸病源候论》述妇人杂病二百四十三论,研究诸病之源、九候之要,是一部病理专书。

孙思邈《千金要方》妇人方治六卷,以脏腑寒热虚实概诸般杂症,而为主方遣药的总则。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对妇科病作了系统的总结,认为肝脾损伤是月经病的主要病机。

薛立斋《薛氏医案》重视先天后天,力倡脾肾兼补之说。

傅青主《傅氏女科》病立一案、案列一方,条分缕晰、言简意赅,有独到之经验。

叶天士《叶天士女科全书》自调经种子以及保胎育婴,靡不一一辨举,虽变症万端而游刃有余,实为女科之宝筏。

她沉湎于书中钻研,然后在数以万次临诊中实践,再回到书里寻找养料,使理论与实际结合。

同时强调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要师古而不拘古,不囿于一得之见,不执于一家一言,应博采百家之长,融会剖析,善于化裁,敢于创新。

对妇科疾病机理的探索,除奇经八脉之外,还致力于研究妇女生理病理与肝、肾、脾三脏的关系,以进一步揭示机体内部的病理实质,形成了独到的系统的见解。

临床上,她力究在动态中辨证施治、审因求本。

无论四诊观察或理论判断都要从整体出发,对于各种证候作出系统的综合以探求疾病的原因。

对病程的各个阶段通过动态辨证,作出第三卷331正确的诊断,掌握治疗的规律和方法,从而立案处方,得心应手。

主张凡用药处方,最宜通变,不可执滞,没有固执一病一方、一症一药的道理。

用药贵在精专简练、配伍有度,反对杂乱。

药量应轻则轻、该重则重,医者临证时必须加以权衡。

裘氏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工作,在临床中勇于实践与探讨。

1956年她报考进入杭州市西医进修班,学习生理、病理、解剖、生化等西医课程,以优异成绩结业。

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医中药,根据实验室的依据分析病因病理,从而受益匪浅。

例如,通过药敏试验证实,紫花地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有非常满意的效果,因此抢救了盆腔脓肿患者。

又如运用犀角解毒丸、珠黄散等治疗全身性抵抗力下降、治疗因用大量抗菌素而引起的霉菌性感染等均有明显疗效。

1958年,在开展对血吸虫病的临床研究中,与叶熙春老医师共同研制中医药诊治晚期血吸虫病,同时配合西医锑剂治疗。

实践证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越性,使治愈率大为提高。

当今中西医结合已进入更深层次上的探索。

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其特点是对同一病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既注意局部又注意整体,既注意祛邪又注意扶正,能较全面地分析和辨识疾病的共性和特殊性,拟订出能够适应病人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

但这又造成中医中药的复杂性,对一种疾病,可形成多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这很不利于人们临床观察掌握与总结。

近年来,中医已是日益兴起用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客观指标的观察,使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治疗可与西医治疗相对照。

而现代医学也已逐渐摆脱传统的解剖分析性的局部研究方式,发展为从机体的完整性和与自然界相互关系上对整体病理机制的综合研究。

因此裘氏认为中西医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挖掘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病理机制的潜在联系,探索新的辨证论治的应用形式和学术内容,扩大辨证论治新的临床范围,使中西医两方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认识日趋统一和完善,此乃当今中西医结合的工作重点之一。

她及时总结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成果,撰写论文《祖国医学对宫颈炎冷冻治疗后的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闭经体会》、《中医中药防治子痫经验介绍》、《中医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多篇论文。

1983年她受聘为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术研究委员会顾问;1988年她受到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的嘉奖,对她30年来为我国开展中西医结合科研工作和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做出的杰出贡献,特予表彰。

裘氏治学严谨,推崇求实创新精神。

她提倡“旁搜囊括、虚心请教”。

《学记》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

学习中医学,要钻研经典著作,要依靠老师的教育指点,还需要有虚怀若谷的精神,乐于拜一切有知识的人为师。

昔孙思邈,凡有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傅青主“与医下畦,市井细明”,既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师。

古代医学大师们这种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优良学风,值得今人认真记取。

回忆早年在同益堂药店期间,常挤时间去店堂观看撮药,学习体察各家名医用药之轻重,君臣佐使之配伍,尤其注意对危症病人的抢救方,领略急治之急、汤液荡涤之急、毒味烈性之急、气味俱厚之急、急则治标之急等五类急症重证之法。

同时向药工请教药材的生熟之分、炮制之别。

有点滴收获即记入自备《随记免忘录》,做到勤学、勤思、勤写,这对日后开扩思路,深入研究,提高学业大有裨益。

常勉励青年医师,一个善治之医,“应有胆识,善谋略,勇于独抒己见”。

如治疗产后病,前人有“产后宜温”之说,但裘氏治疗产后恶露不下之重症,果断采用桃核承气汤等峻剂攻逐之;治疗产后感受邪毒发热,大胆投用红藤、败酱草、黄芩、忍冬藤等寒凉之品,以清热解毒。

认为对产后用药应本“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

推而广之,临床选药组方,既要知其常,又要明其变,第三卷332万万不可人云亦云,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医术不断加以提高。

更强调“熟读精思、博学强记”。

常说,案头书更少,心头书更多,把案头之书累积潜藏于心头,临床应用便犹如囊中探物,伸手即得。

常告诫学生“敢于疑古,勇于创新”。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厚,但又难免庞杂芜错,掺杂了一些偏颇、粗劣的东西。

继承和发扬中医学,既需前人之经验,又需自身之领悟,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考虑到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常说,医者,意也。

三指二剂之间,无穷奥妙,无穷变幻,始方出于古人,用方在于今人,要不断实践,不拘于成方,敢辟新径。

对学生言传身教,将生平所读之书,意味深长之理,临床有效之方,常与学生切磋讲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达到“道而勿牵、强而勿抑、开而勿达”的教学效果。

她的学生遍及全国各地,还认真带教日本、韩国、欧美等外国留学生。

历年来她多次被浙江省卫生厅、浙江中医学院评为各类进修班优秀讲习老师、优秀临床带教老师,获得荣誉称号。

为了垂教后世,她笔耕不辍,先后编写和主编《叶熙春医案》、《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裘氏妇科临证医案精华》等医学专著。

裘氏重视科研工作,她认为中医治疗,在某些临床领域中,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反映出新的特色和水平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因此,她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使临床与科研紧密结合。

她总结西医的“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等,中医辨证则均属湿热下注、蕴郁化热,导致在体表为:

红、肿、热、痛等症状,而人体内脏,则表现为少腹胀痛、腰脊酸楚、带下血性伴有腥秽,或终年累月绵绵不断,急性发作时伴有高热、腹痛。

这是妇女常见病和多发病,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

她潜心研究,通过B超检查和血象指标的观察和对比进行中医理论的论证;通过中西医结合深入探讨机体内部的病理实质;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确立有效验方并不断的补充与完善。

经十余年的努力,创拟了“二藤汤”并在此方基础上研制成功新中成药“妇乐冲剂”,深受厂家与患者欢迎,该药现已收入《中国基本中成药》书中。

昔南宋名医陈自明,对妇人患脏躁症,投以甘麦大枣汤,对症施药即愈。

今之更年期综合征、青春期紧张症,即属脏躁范畴,临床治疗中多袭用甘麦大枣汤。

由于天时地理之不同,许多病例的疗效并不满意。

西医用谷维素、镇静药对症治疗,效果不显;应用激素治疗虽获一定效果但往往反应大,病人难以接受。

她分析社会环境,尤其是十年动乱时期,出现了较多的由于受了某种刺激以致忧、思、悲、恐而成疾患的病人,她十分同情这些病人,决心要为她们解除痛苦。

为了探求新的治疗途径,她一面继续研究中医经典古籍,追根寻源,另一方面分析临床病案,按中医辨证分型,大多以阴虚肝旺为多见,应治以育阴平肝、潜阳安神法。

她创拟了“二齿安神汤”,并以此方为基础,研制出“妇宁胶囊”,在国内开创了用中成药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及青春期紧张症的新领域,深受海内外妇女的好评。

“妇宁胶囊”现已收入《中国基本中成药》书中。

另外裘氏还与上海医科大学合作研制出“孕宝”营养液,还先后在医院制剂室制定“调经定痛冲剂”、“蛇床子洗剂”、“三根糖浆”等制剂,沿用数十年,效果良好。

目前裘氏正主持“妇益冲剂”的研制工作。

为了满足病人诊治的需要,裘氏将临床诊治闭经、崩漏的经验,精心整理,在有关专家配合下完成“名老中医裘笑梅诊治闭经崩漏电脑软件”。

该项成果,于1991年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免疫学和遗传工程等学科的发展,裘氏选择了“母儿ABO血型不合”、“染色体错位”、“不孕症”等妇科高难课题,进行研究。

现已80高龄的裘笑梅,仍精神矍铄地坚持工作,除了在医院专家门诊、带教、科研工作外,还应中华医学会名老中医医疗保健咨询服务中心和杭州不孕不育专科医院之约,定期去门诊第三卷333服务。

百忙之中还不忘参加各种对社会有益的义诊活动。

不倦之力从何而来?

她认为“要力从心欲,须善于养身”。

按中医理论,善养身,即是要生精、保气、宁神,具体说,饮食起居,喜怒哀乐,寒热温凉都要调理适当。

主张生活上应低标准,菜饭饱、布衣暖,清心而淡泊;精神上则应保持积极向上,充实而愉快。

常嬉言:

“我健康长寿,主要靠‘三乐’”。

一曰自得其乐。

即把工作看病作为人生最大之乐事,并在工作之余,散散步,听听音乐,乐在其中。

二曰知足常乐。

即生活上求得逐步改善与提高,求得每月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千万不要追求高期望、高消费,知足便能常乐。

三曰助人为乐。

即把帮助他人作为自己的快乐,尤其是要帮助病人解除病痛,既是助人为乐,也是为他人之乐而乐。

被人们誉为杏林老梅的裘氏,植根于祖国医学的深厚沃土,枝干虬劲,生机勃勃,愈到岁末,愈是花香彻骨。

一位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中医妇科专家,还正在孜孜不倦地为保障妇女的健康努力工作。

学术精华

一、重视调理脾胃,补养生化之源脾与胃位于中焦,互为表里。

脾胃为仓禀之官,在体为肉,开窍于口。

脾主运化,输布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升清降浊,为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营养,具有益气、统血、主肌肉等生理功能,故古人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宋代著名医学家李东垣,对脾胃更为重视,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理论,创造了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补脾胃、升阳气之方剂,对后世影响很大。

妇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和诊断尤与脾胃密切相关,故调理脾胃在妇科临床上有它重要的意义。

(一)脾胃与妇女生理病理的关系妇女的生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经、孕、产、育等方面。

这些生理活动,是依靠脏腑、经络、气血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

而脏腑之中,脾胃的功能尤为重要。

因为气血是月经、养胎、哺乳之物质基础,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健旺,则精血充沛,血海充盈,经候如期,胎孕正常,产后乳汁亦多;反之,则化源不充,气血失常,导致多种妇产科病的产生,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运化失健:

脾之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

食物经过消化之后,其中之精微物质由脾来吸收、转输,以营养全身。

《内经》说: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指出血液是由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化生而成。

盖妇女以血为本,其经、孕、产、育皆以血为用。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健,不能生血,则营血亏乏,可致月经过少,甚则闭经,或孕后胎失所养而滑胎、小产,或产后乳汁稀少等症。

此外,脾胃失运,则水湿停滞而成带下、子肿,或痰湿阻滞胞宫以致不孕等病。

第三卷3342统血无权:

脾主统血,指脾脏具有统摄血液,使其循行常道,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

而脾脏之所以能统摄血液者,因与其经脉之循行有关。

《灵枢·经脉篇》说:

“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又说: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此脉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由于心主血,足太阴经有支脉与心相通,且脾之大络又能包罗诸络之血,故脾脏与血液循环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脾为气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故脾之功能正常,元气充足,则气能摄血,使血液循环脉道而行。

诚如何梦瑶所说:

“脾统血,血随气流行之义也。

”因此,脾虚气弱,统摄无权,致成各种失血证候,如月经过多、崩漏、胎漏等症。

3升降失常:

升降是脏腑功能之活动,脏腑之间必须有一升一降之活动,才能产生机能,维持生命活动。

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主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所谓“脾升”,指脾将饮食之精微上归于心肺,布化运行全身;“胃降”,指胃将经过初步消化之饮食下移于肠中,并使代谢之废料由肠道排出体外。

故脾升胃降,彼此协调,互相依赖,保持活动平衡,始能完成饮食之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

若脾胃升降失常,就会出现病变,如脾气不升而反下陷,可致月经过多,甚则崩漏;或升举无力,而见子宫下垂;或胎元不固,出现滑胎、小产等症;或脾不摄津,引起白带淋漓;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导致经行恶心、妊娠恶阻等。

(二)辨胃气与妇科疾病诊断的意义中医学很重视胃气的强弱与存亡在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上的重要意义,早就指出“上损过胃,下损过脾皆不治”,“四时百病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妇科疾病诊断,自不例外。

先就望诊来说,望神察色,为主要内容。

古人认为神和色是脏腑精华呈现于外之象征,由于脾胃是五脏六腑精气之源泉,因此,神和色能反映胃气之强弱,对疾病之诊断占着重要的地位。

《内经》有“色夭不泽,谓之难已”,“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说。

再说舌和苔,其所以有诊断价值,因其原理与脾胃有关系。

章虚谷说:

“舌本通心脾之血……脾胃为中土,邪入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

若光滑如镜,则胃无生发之气,如不毛之地,其之枯矣;胃有生气,而邪入之,其苔则长厚”。

因此通过对舌苔的观察,可以推测胃气之消长,从而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在闻诊上,亦须辨胃气之有无。

如病人出现呼吸浅短,语气低怯,欲言不能真言,或呃逆之声微弱,断续不继,均系胃气衰微或竭绝之象,病属难治或不治。

在问诊上,问饮食至为重要,能推测邪之深浅和胃气之盛衰。

诸病若饮食不断者,病情虽重,尚可挽救。

《内经》说:

“浆粥入胃,泄注止,虚者活。

”相反,病虽轻而必致延剧。

辨胃气的消长,在初诊上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特别是脉诊方面,古人认为脉禀胃气而生,五脏之精气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借胃气之力才能到达。

因此,当胃气充足之时,五脏就能在气口反映出雍容和缓之正常脉象,先贤乃运用此原理,把脉象分为平脉(有胃气)、病脉(少胃气)、死脉(无胃气)三种,作为衡量正常、病态、死亡或者难治之标志。

以上仅是择其要而言之,它是各科疾病诊断的共性,妇科病之诊断亦不例外。

(三)调理脾胃法则与妇科临床的应用调理脾胃法则含义较广,其方法较多,诸如健脾益气、运脾化湿、调中理气、和胃降逆、滋养胃阴、温补中阳等等,在妇科临床的应用极为广泛,兹举病例说明:

第三卷3351月经过多症:

患者蔡某某,38岁。

经律规则,经行量多如崩,夹有血块,持续七天净,病起人工流产后,迄今已7年。

每于经前畏寒,经后面浮,头晕,神怠乏力,腰酸如折。

脉细缓,舌淡红,苔薄。

证属脾虚气弱,治宜健脾益气摄血:

炒党参15克、炒山楂9克、炙黄芪9克、茯苓12克、炒当归4.5克、升麻炭4.5克、炒白术9克、煅龙牡各15克、续断炭9克、狗脊炭9克、淮山药9克。

3剂。

二诊:

药后本月经量减少,五天即净。

现感腰酸头晕,颜面浮肿,脉细缓,苔薄。

再从前意健脾益气:

炒党参9克、炙黄芪4.5克、淮山药9克、桑白皮9克、茯苓9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赤小豆30克、陈皮4.5克、晒白术9克。

7剂。

三诊:

经汛如期,经量显减,惟感神疲乏力,脉细缓,苔薄。

续用补中益气汤调理。

按:

脾虚气弱,统血无权而见经来量多如崩,故前后三诊均以健脾益气为主。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使脾土健旺,元气充足,则统血有权,月经自调。

2月经先期:

患者沈某某,21岁。

经行超前10天,或半月1次,经量中等伴有血块,每于经前头晕,泛恶,少腹疼痛,腰酸下坠,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病延年余。

舌质淡红,脉细缓。

证属脾虚失运,气不摄血。

治用理中汤加味,佐以和血止痛:

炒白术9克、茯苓9克、炒当归6克、制狗脊15克、干姜1.5克、炒党参15克、炒川芎2.4克、炒白芍9克、大枣15克。

二诊:

前方服10余剂后,经律转正,色量正常,四天净,经行腹痛除,仅感腰酸、带下、四肢乏力。

脉舌同前。

治用八珍汤加减:

孩儿参30克、陈皮4.5克、大熟地15克、炙甘草3克、晒白术9克、当归4.5克、川芎1.2克、茯苓9克、炒白芍9克、萆9克、绿萼梅4.5克。

5剂。

按:

月经先期有因血热,有因气虚。

本例经期超前,伴面色苍白,头晕,形瘦乏力,舌淡红,脉细缓,显系脾虚失运,统摄无权,冲任不固。

兼之瘀血未净,故经来腹痛,经水夹有血块。

治以健脾益气外,稍配活血和营,邪正相顾,方证合拍,宜乎取效也。

3闭经:

患者丹某某,21岁,未婚。

经闭半年,形体逐渐肥胖,带下颇多,色白质稠,纳呆,寐差。

脉细,苔薄质润。

症属脾虚湿滞。

治用健脾化湿调经:

晒白术9克、炒山楂12克、神曲12克、炙白鸡冠花12克、益母草12克、茯苓9克、萆12克、炒当归12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青陈皮各4.5克、炒川芎4.5克。

5剂。

二诊:

服前方后,经水已转,量多,白带未净。

再拟原法:

大豆卷12克、萆9克、茯苓12克、墓头回12克、生薏苡仁30克、炙白鸡冠花12克、炒当归9克、山楂肉12克、晒白术9克、炒白芍9克。

5剂。

按:

本例闭经,参合形体肥胖,带多,纳呆,诊为脾虚湿滞。

中医文献记载:

“肥人多痰湿。

”湿阻胞宫,冲任不利,是以经闭不行,故治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活血调经。

脾健湿化,胞脉通利,则经水自行。

4白带:

患者陈某某,26岁,未婚。

该女经律规则,量中等,6天净,经后带多,色白质稠,腹胀腰酸,神怠乏力,纳呆,面浮尿少。

脉细滑,苔薄质润。

脾虚湿滞,湿浊下流,遂成带下。

治宜健脾升阳化湿:

苍白术各4.5克、淮山药12克、大豆卷9克、制狗脊12克、白茯苓12克、陈皮4.5克、炒枳壳9克、炒白芍9克、孩儿参30克、炒山楂15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赤小豆30克。

7剂。

二诊:

前投完带汤加减,带下显减,纳已知馨。

治守原法:

晒白术9克、淮山药12克、柴胡9克、芡实12克、白茯苓12克、生炒薏苡仁各12克、陈皮4.5克、炒党参12克、炒白芍9克、白扁豆12克。

7剂。

三诊:

服前方后,带下基本已愈,续用原方5剂。

按:

带下而伴纳呆,神怠乏力,面浮尿少等症,乃脾虚湿滞之象,故前后三诊均用完带汤加减以健脾祛湿为主,俾脾运得复,水湿无以留滞,不止带而带自止矣。

第三卷3365先兆流产:

患者唐某某,30岁,早孕二月半,阴道不规则出血,量多少不一,色或紫或红已10余天,少腹时有隐痛,腰酸下坠。

脉细滑,苔薄舌淡。

脾肾两虚,胎元不固。

治宜健脾益气,补肾安胎:

党参炭25克、菟丝饼12克、升麻炭4.5克、阿胶珠12克、黄芪炭15克、淮山药12克、炒白芍9克、陈棕炭12克、蓖麻根炭30克、晒白术9克、炙甘草2.4克、桑寄生12克。

3剂。

二诊:

药后腹痛好转,腰酸减轻,阴道出血量少色不鲜。

脉细滑,舌质淡。

药中病所,仍守前法:

党参炭15克、淮山药12克、炙椿皮12克、陈棕炭15克、黄芪炭15克、狗脊炭12克、石榴皮9克、蓖麻根炭30克、升麻炭4.5克、地榆炭15克。

3剂。

三诊:

漏红已净两天,腹痛除,腰酸亦瘥,续用健脾益肾安胎之剂而善其后。

按:

先兆流产属中医“胎漏”、“胎动不安”和“妊娠腹痛”范畴,大多系气血虚弱,脾肾不健,使胎失所养,或胎元不固所致。

本例妊娠漏红,伴有腹痛,显系流产之兆,而舌淡,脉细滑,腰酸下坠是辨证脾肾两虚、胎元不固的着眼点。

首方以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补脾益气,复加升麻以举下陷之中气而载胎;又以菟丝子、山药、桑寄生之类以虚肾固胎;佐苎麻根炭、陈棕炭固涩之品以止血安胎。

合之共奏健脾补肾、止血安胎之效。

药既中病,故嗣后二诊均以原法增减,乃获全功。

举以上五例,以窥调理脾胃法则在妇科临床上应用之一斑。

此外,药物是治病的武器,但药物入口,必须依赖脾胃的消化、吸收,才能发挥治疗作用。

倘若脾胃不健,运化不良,纵有良药,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临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