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243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0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docx

第0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试题君之K三关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原始农业

(1)起源:

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2)主要耕作方法:

①。

(3)作物种类:

②。

(4)影响:

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时期

(1)生产工具:

出现了③,但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2)耕作技术:

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3)作物种类: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4)影响:

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特点: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犁的演进

(1)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开始使用④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代:

西汉⑤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用耦犁的耕作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⑥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了⑦,这种犁安装了犁评,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⑧已经使用。

(2)汉代:

西汉时,赵过推行⑨,该方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旱地形成⑩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

(1)两汉:

以一年一熟为主。

(2)宋代以后: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⑪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农业灌溉的发展

(1)兴修水利: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⑫、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2)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曹魏时期,经改制的⑬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⑭;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历史条件

(1)生产力: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牛耕逐渐推广。

(2)生产关系:

⑮逐渐确立。

2.基本特征:

(1)以一家一户为单位,⑯,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3)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⑰。

K知识参考答案

⑰十分脆弱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只供个人使用的手工工具决定了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的经济形态,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为维持温饱,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多地获得产品,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以家庭为生活单位,农民的生产通常是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

3.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稳定性和脆弱性。

小农经济下农民有少数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的积极性,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的一面。

但由于经营规模小,缺乏积累和储备的能力,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封建国家沉重的租赋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盘剥以及封建地主的兼并等条件下,很多农民家庭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所以,小农经济又是很不稳定的,具有脆弱性。

5.封闭性和落后性。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点使得农民足不出户就可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要,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所以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活封闭,与外界交流少,缺乏进取和忧患意识,缺乏竞争意识,意识思维比较狭隘,具有落后性。

(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参考答案】A

【巧学妙记】用图示法理解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

由图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它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济,其经营规模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难点剖析】小农经济发展十分艰难,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脆弱,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主要有:

(1)农民不同程度地具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2)农民注重改进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带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3)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如铁犁、牛耕的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③封建政府的扶持:

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小、条件简陋、分散性、个体性致使农民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技术革新步伐缓慢。

②封建统治下,赋税和徭役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2016—2017学年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耕图

材料二在我国古代,不仅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重农思想,而且在农业生产方面设立了专门的官职,推广普及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工具。

汉代专门设立主管农业生产的官职,“搜粟都尉”赵过组织大批的能工巧匠,对农具创制、研发、改进和推广,使犁耕技术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大力推行牛耕技木;唐代创制了曲辕犁等,这些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犁耕技术的发展与普及,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胡泽学《试论中国犁耕技术进步的推动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变化,并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变化:

由二牛到一牛;由直犁到曲辕犁;耕犁向操作轻便发展。

意义:

有利于小农分散生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2)原因: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需要;政府重农政策的推动;手工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促进;小农分散生产的需要。

1.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1)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

(2)分工简单,男耕女织。

(3)自给自足,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较少进行商贸交流。

(4)生产力水平较低。

2.小农经济的地位与影响

(1)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动力,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来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3)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及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障碍。

(4)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以及重男轻女、宗法观念、重本轻末、重陆轻海等思想的经济根源。

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农业精耕细作特点的主要表现

农业精耕细作特点的主要表现

(1)农具不断改进。

a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b汉代: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用耦犁的耕作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从垄作法到代田法再到耕耙耱技术,我国的耕作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a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b汉代:

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该方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

c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日趋合理有效。

从一年一熟制到一年两熟制再到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a两汉:

以一年一熟为主。

b宋代以后:

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加强田间管理。

注意改良土壤,进行适时耕种。

(5)进一步挖掘地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增加产量。

(6)重视农业灌溉。

各种灌溉工具和水利工程,在历代层出不穷。

a兴修水利: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

b创制和改进农业灌溉工具:

曹魏时期,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2016-2017学年四川成都高一下期期末考试)如图为出土于甘肃省、约为公元3~4世纪的画像砖。

它描绘了一个农民赶着牛,拉着木制的耙在田里劳动的场景。

对此解读最符合史实的是

A.北方旱田耕作技术趋向成熟

B.畜力开始取代人力从事生产

C.木耙成为当时主要耕作工具

D.当时铁制农具尚未推广使用

【参考答案】A

一、精耕细作的基本含义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措施,进行细致的劳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中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它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大体来说,精耕细作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其成型期,隋、唐、宋、辽、金、元是其扩展期,明、清是其深入发展期。

二、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过程

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

青铜农具比木石工具坚硬、锋利,由于比较珍贵,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4.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还安装了犁评。

5.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下图是山东武氏祠画像石上的神农画像,题记文字为“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珍万民”。

这说明

A.山东是中国农业的发源地

B.山东有较早的水稻种植历史

C.中国农业起源于神农氏

D.中国农作物种植实践较早

2.下图为汉代画像砖拓片。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小农经济的逐渐形成

B.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C.休养生息政策促进农业发展

D.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3.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4.《耒耜经》记载:

“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横于辕之前末曰槃,言其可转也。

左右系,以乎轭也。

辕之后末曰梢,中在手,所以执耕者也。

”关于该农具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适宜小面积的水田操作

B.耕地深浅调节规范化

C.农具构造模式长期沿用

D.江南稻田的插秧农具

5.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曹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

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6.《汉书·食货志》载:

“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单位产量低B.农民赋税重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严重

7.有人认为,潮汕方言当中,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

这可能反映了古代潮汕地区

A.男女分工明确,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B.纯粹的海洋渔猎文明,不存在农业生产

C.女性居于家庭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不高

D.男女平等,排斥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

8.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1.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

“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2.《明太祖宝训》指出,“我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樽节用度,自有余饶。

减省徭役,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使游惰皆尽力田亩,则为者疾而食者寡,自然家给人足,积蓄富盛。

尔户部政当究心,毋为聚敛,以伤国体。

”明朝政府推行的这一政策

A.推动了全国统一税制的形成和长期稳定

B.适应了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C.有利于培植明朝政权的经济基础

D.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兴旺

3.元朝袁介在《检农吏》一诗中写道:

“欲求一点半点水,却比农夫眼中泪。

滔滔黄浦如沟渠,农家争水如争珠。

”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具有

A.封闭性: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B.脆弱性: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C.落后性:

生产工具没有进步

D.分散性:

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

1.(2017年4月浙江选考)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牛耕铁犁”等阶段。

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①石斧②耧车③骨镰④曲柄锄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2017年北京卷)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

B.

C.

D.

3.(2016年江苏卷)《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4.(2016年海南卷)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限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5.(2016年浙江卷)在古代史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K基础

1.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神农氏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人物,这反映了中国很早就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农业经济。

图片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B。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材料无法反映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是在汉代以后,排除D。

4.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发达的古代农业。

根据材料“所以进退,曰评。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可以得出该农具是曲辕犁。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曲辕犁是犁地工具,不是插秧工具,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

5.C【解析】据材料“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作方法和高产作物的引进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C正确。

农业生产力的革新,属于原因,不是影响,故A错误。

当时耕作方法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没有导致传统经济结构改变,故B错误。

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于手工业领域,故D排除。

6.C【解析】材料中小农由原先的有自己的土地耕种,到由于土地兼并,或丧失土地或“耕豪民之田”,反映了小农的破产,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选C。

农业单位产量、农民赋税重、土地兼并严重不是材料的主旨,与设问要求“本质上”不符,不选A、B、D。

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的“男人意为‘打捕’,女人意为‘煮娘’”等信息可得出古代潮汕地区男的外出捕鱼,女的忙于家务,说明了男女分工比较明显,且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因此A符合题意,故选A。

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8.C【解析】唐宋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利于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

K能力

1.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体现的是家庭经济模式的存在,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经济结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重农抑商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故又称“重本抑末”政策。

这项政策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统治者大多实行这种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还有利于社会稳定。

而工商业的发展会带来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的统治。

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

3.B【解析】依据《检农吏》中的描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缺水干旱很严重,农民取水困难,说明小农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具有脆弱性,故B项正确。

A、C、D三项在诗文中没有描述。

K真题

1.A【解析】石斧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①正确;耧车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②错误;骨镰是“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③正确;曲柄锄是“牛耕铁犁”阶段的耕作工具,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2.A【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属于四选三,解题时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

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故本题答案选A项。

【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这类题目时需要掌握相关细节性的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

3.B【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说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学习时要掌握古代的水利灌溉工具,从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和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等角度掌握。

4.A【解析】“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求的是农业收益的最大化,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B项错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本题以《齐民要术》的总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通过劳动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生产效益,生产工具的改进、农田管理的规范、农田水利的兴修等都是精耕细作的表现。

古代农业生产模式是教材的主干知识,也是全国卷以及各地方卷命题的高频考点,平时学习时要注意。

【技巧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的难点在于题干中引文是文言文,对于此类型的选择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解答:

1.通过阅读题干,搞清楚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历史时代或历史现象,确定历史现象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2.据题干情境,关联相关历史现象或历史阶段特征,回忆所学的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思考。

3.在判断和关联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情境的关系,运用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