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地道中药材有哪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211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地道中药材有哪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福建地道中药材有哪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福建地道中药材有哪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福建地道中药材有哪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福建地道中药材有哪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地道中药材有哪些.docx

《福建地道中药材有哪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地道中药材有哪些.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地道中药材有哪些.docx

福建地道中药材有哪些

福建地道中药材有哪些

福建地道中药材:

野生药材多分布于各大山区,蕴藏量较大的有三明市(25%)、宁德地区(17%)、建阳地区(13%)、漳州市(11%)和龙岩地区(12%)。

栽培药材多集中于东南丘陵地区,产量较大的有泉州市(24%)、漳州市(30%)和建阳地区(9%)。

大宗药材有泽泻、莲子、乌梅、厚朴、太子参、穿心莲、陈皮、海金沙、青黛,蕲蛇、金钱白花蛇及牡蛎等。

福建的中药资源经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全省中药资源普查,报道了有动、植物、矿物药446科2468种,其中动物药201科425种,植物药245科2024种,矿物药及其他类19种。

福建大宗地道药材约有30多种,即建瓯的建泽泻、浦城的厚朴(建朴)、仙游的青黛(蓝靛、建青黛)、莆田栀子(黄栀子)、闽候的栝楼(瓜蒌)、闽候、闽清的枳壳(绿衣枳实)、福州的陈皮、大田的葛根、霞浦的香橼、长泰的春砂仁、邵武的使君子、永泰、上杭的乌梅、建宁白莲(建莲子)、古田的银耳、浦城的薏苡仁、闽南的姜黄、莆田、福清的枇杷叶、棕榈子、沿海的海藻、金边地鳖虫,浦城、诏安、仙游的金钱白花蛇、闽北的蕲蛇、闽东的海螵蛸、海金沙、莆田、惠安的蟑螂、漳州的琥珀、福州的铜青等品种。

福建的大宗地道名产药材经过近几十年的演变,一些地道药材主产地发生了变化,一些地道药材被相同药效的化学药所取代而少用,现在部分原来的地道药材已经没有收购或很少收购了,如使君子、琥珀、铜青;有些药材因资源减少如金边地鳖虫、金钱白花蛇、蕲蛇、海螵蛸、海藻、棕榈子等。

一些药材经过发展,提高了品质、扩大了规模,在市场上有了信誉度,也就自然的成为了地道名产药材,如太子参、茯苓、灵芝、玫瑰茄、凉粉草、绞股蓝等;还有一些经野生转家种形成规模如九节茶、金线莲、铁皮石斛、鱼腥草、南方红豆杉、雷公藤、三叶青、黄精姜、七叶一支花等品种也成了大宗地产药材;另有一些引进养殖的动物如黑熊、梅花鹿等品种经过发展,已形成了产业化规模成为福建的大宗品种。

目前福建主要大宗名产药材品种如下:

1.建泽泻:

为泽泻科植物泽泻,以块茎入药,别名:

水泻、天鹅蛋、天秃、鸭舌菜等。

中药处方名:

泽泻、建泽泻。

泽泻性寒、味甘,具清湿热、利小便、降血脂的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痰饮、淋浊、泄泻及妇女白带等症。

现代临床还用于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等。

泽泻是利水去湿泄热的常用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明初,建宁府(建瓯)已种之。

以建安、瓯宁产者为地道,称为建泽泻。

建泽泻早期主产于福建省建瓯、建阳、浦城等市县。

《建瓯县志》称:

泽泻“种池中,秋种冬收,作长圆形,产吉阳(属建瓯县)者佳。

”建瓯产泽泻具有个大型圆、外表光滑、色白质实、粉性足等特点。

曾被国家授予“泽泻之乡”美誉。

全省年最高收购量1978年730吨。

上世纪50年代末福州市的效区及福清及厦门市的同安、漳州市的龙海、漳浦、云霄等市县引试种成功,并把秋种改为冬种,成为高产稳产的泽泻生产基地,生产技术和加工设备优于老产地,质量上乘,在国内外也享有盛誉。

最高年产量在200多吨左右。

二十多年来一直作为我省外贸泽泻生产出口基地,每年出口50--100吨,成为闽南出口创汇拳头产品之一,成为建泽泻的产地。

产品除销省内,还出口东南亚各国。

目前,建瓯、建阳等地每年种植面积约在3000亩左右。

种植泽泻最怕高温而现在种植泽泻专门提前种植,为的是让泽泻抽苔(开花)而采摘泽泻花苔作蔬菜买,很受闽北的建阳、建瓯、南平一带的消费者欢迎,且经济效益好。

2.建莲子(白莲):

莲子为睡莲科莲属植物莲的干燥成熟种子、芯、莲房、须、叶、藕节入药,全身是宝。

莲子味甘、涩,性平。

归脾、肾、心经。

具有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疗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等症。

建宁县在后梁时已种白莲,以西门百口莲塘所产之莲最佳。

梁代陶弘景说:

建莲“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

1988年该县产量达400多吨,以结实粒大圆满,洁白细嫩,煮泡易烂,不糊不碎,颗粒完整,汤清味香,爽口宜人而著称,是滋补养身之上品。

现建宁县、泰宁县、邵武市、建瓯市、建阳市、武夷山市等地均有种植。

福建白莲以结实粒大圆满、洁白细嫩、煮泡易烂、不糊不碎、颗粒完整、汤清味香、爽口宜入而著称。

建宁县2019年种植面积达60000多亩,产量达4000多吨。

2019年全省种植在10万亩以上,产量达10000吨。

3.巴戟天:

为茜草科藤状灌木植物的干燥根茎入药,。

又名巴戟、鸡肠风、兔子肠、巴戟肉等。

中药名:

巴戟天。

巴戟天性微温,味甘、辛;归肾、肝经。

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补血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虚劳内伤、肾虚阳痿、夜梦遗精、腰膝酸痛、月经不调、神经衰弱、尿频遗尿、宫寒不孕等症。

野生巴戟天分布于福建闽南和闽西地区,1972年,福建开始试验野生转家种。

经过几年研究,初步解决巴戟天野生转家种、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稳产和高产等关键技术问题。

巴戟天人工栽培一般亩产干品可达150公斤以上。

武平县芦坑长安山种植场巴戟天亩产干品超过270公斤,1981年全省产量9.1吨。

80年代末,漳州、龙岩等地区将其列为创汇农业、致富门路,积极扩种。

目前,主产地南靖县和溪、永定县湖山等地积极扩大生产面积,进行产业化开发。

在南靖和溪乡,永定县湖山乡已建立了千亩巴戟规模化基地,全省种植面积在6000亩左右。

南靖县、永定县己成功向国家申报了巴戟天地理标志。

这为巴戟天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白术:

白术为菊科苍术属植物,以干燥根茎入药。

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种术、祁术等。

中药处方名:

白术。

白术性温,味苦、甘;归脾、胃经。

具有健脾益气、化湿利水、安胎、止汗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倦怠无力、食少胀满、脘腹痛、呕吐泄泻、表虚自汗、胎动不安、妊娠水肿及白细胞减少等症。

白术为常用中药,与人参齐名,向有“南术北参”之誉,为浙江“八味”之一。

除用于配方外,也是中成药常用原料,如十全大补丸、五苓散、千金止带丸、固本咳喘片、合生发肾宝、八珍颗粒、补中益气丸、归脾丸和络舒肝胶囊等。

同时白术出口创汇的大宗药材。

白术主产于浙江省,其栽培历史悠久,产量大,质量好,故有浙术之称。

我省在50年代未引进浙江白术种植获得成功。

主要在建阳、邵武、光泽、武夷山及太宁、尤溪等地形成规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省最多种植面积达4000~6000亩上下,产量达3565吨。

这些产区由于在选留种子、精心育苗以及利用新开的芦苇山种植,加上精心管理,因此,所产白术质量较老产区好,几十年来逐渐地形成为我省的品牌品种。

福建产白术个大而质优,尤其在浙江市场享有胜誉。

近年来闽东的柘荣县后来居上,种植面积最大,每年白术种植约有8000亩左右,全省的种植面积在12000亩上下,产量达6000多吨,除本省自销外,大部外调全国。

5.厚朴:

为木兰科木兰属植物厚朴、凹叶厚朴,以树皮、枝皮、根皮、花蕾、果实等均可入药,别名:

川朴、紫油厚朴、油朴、烈朴、赤朴、重皮等。

中药名:

厚朴、厚朴花。

厚朴性温,味苦、辛;归脾、胃、大肠经。

具有温中、下气散满、燥湿、消炎、破积之功效。

常用于治疗胸腹痞满胀痛、食积气滞、呕吐泻痢,痰多咳喘,气逆等症。

厚朴花性温,味苦。

具有宽中理气,开郁化湿之功效,常用于治疗胸脘痞闷、胃气胀痛、肝气郁结等症。

厚朴果实有理气,温中,消食等功能。

用于治疗胸腹胀痛、食积气滞、呕吐泻痢、痰多喘咳、气逆等症。

宋代福建开始人工栽种,福建的厚朴林主要分布在闽北、闽中等山区。

福建产厚朴被誉为“建朴”与“川朴”齐名,曾被列为朝廷贡品。

建朴以皮宽而厚、色紫褐、质坚实、显油性等特色闻名于世。

浦城产的“老山紫油贡朴”和“老山紫油贡根”更是供不应求,历来是创汇出口的地道药材。

1959年,福建省医药、林业等部门协作,在浦城县建立厚朴种苗基地。

浦城县经过7年试验,1966年,摸索总结出一套育苗方法,在全省推广。

1968年,南平峡阳林场采用快速优生法造厚朴林,15年后树干有大碗粗(约20cm),可剥皮入药;比以往快了10年。

1986年,浦城县从四川引进厚朴环剥技术,改变以往砍树挖根剥皮的方法。

剥皮后,用塑料膜包湿黄泥裹被剥处,让其自然愈合;可再剥皮,成活率达80%。

1983年,全省厚朴收购551吨。

80年代以来,砍多于种,资源有所减少。

全省年最高收购量1988年达1160吨。

福建省自1968年开始对厚朴开展野生转家种,全省先后种植厚朴达50多万亩。

目前主产区以三明市的明溪县、尤溪县、泰宁县,南平市的光泽县、建阳市、浦城县、松溪县等地为主,目前,全省留存种植面积约为30万亩,其中明溪县留存面积约有8万多亩。

现全省每年产厚朴药材在250-300吨之间。

6.春砂仁:

春砂仁为姜科多年生草木植物春砂仁以干燥果实或种子团入药,阳春砂,古名缩砂密,

春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能,常用于治疗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等症,也是配制香砂养胃丸等104种中成药的原料。

春砂仁又是配制砂仁糖、砂仁蜜饯、春砂酒等保健食品和饮料的原料。

春砂仁始载于宋《开宝本草》,具有行气开胃、温脾止泻的功效。

我省长泰县引种春砂仁已有300年的历史,据清乾隆年间《长泰县志》记载,该县三娘村一带有人工栽培砂仁,种子是从南洋带回的,后沦为野生。

全国市场需要主要靠海外进口。

1959年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发现后,才扩大种植。

60年代以来,长泰及毗邻各县均发展人工栽培,它以品质优,果实大,药用价值高,而与广东阳春砂齐名,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南药品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福建省药材公司拨给扶持资金大力扶持发展春砂仁种植,使长泰、同安、龙海、诏安、永春、华安等地相继人工引种,到1986年,全省先后种下春砂仁面积达20886亩。

同时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采用人工授粉方法,提高春砂仁的结果率获得成功,使春砂仁的亩产量由几百克提高到1OO多公斤。

1990年,长泰县种植砂仁达5000多亩,年产砂仁鲜果约40吨,是全国4个砂仁重点产地之一,不但满足了全省的市场需要,还调出支援其他省市的市场供应。

目前,主产长泰县、华安县、同安区在地留存面积约3000亩左右。

砂仁生产利用林间套种可以林药并蓄,长泰陈巷乡把砂仁生产作为山区一项脱贫致富门路,而且是出口创汇的一种名贵药材。

7.南玉桂:

 为樟科樟属植物越南清化桂,以干燥树皮、树枝、果实和果柄入药。

别名:

玉桂、南玉桂、越南桂、桂皮、牡桂、桂树等。

中药名肉桂(树皮)、桂枝(幼树枝)、桂子(青果、宿存萼)、桂油(枝、叶蒸馏油)等。

肉桂:

性大热,味辛、甘;归肝、肾、脾经。

具有温补肾火,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阳痿宫冷,腰膝冷痛,肾虚作喘,阴虚眩晕,目赤咽痛,心腹冷痛,虚寒吐泻,寒疝经闭、痛经等症。

桂枝:

性温,味辛、甘;归心、肺、膀胱经。

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等功效。

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肩背肢节酸痛、胸痹痰饮、脘腹冷痛、血寒经闭、水肿心悸等。

桂子:

性温,味辛、甘。

具有温中散寒之功效。

用于治疗胃脘寒痛、呕哕,哮喘、冻疮等症。

桂油:

具有健胃驱风、杀菌消炎等作用。

广泛用于调配制造驱风油、风湿油、红花油、清凉油、万金油和香精香料等的原料。

南玉桂具原产于越南的清化省,1968年引进在福建省华安县金山林场种植获得成功。

目前,华安县金山林场已建立100多亩母树林基地,每年育苗100-200万株,可造林3000-8000亩。

1995年华安县县政府决定,将发展肉桂生产作为该县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效益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至今该县已建立了50000亩南玉桂基地,同时与厦门中药厂、厦门牡丹香化等公司合作进行肉桂系统产品的综合开发,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华安、同安等地种植的肉桂多是南玉桂品种。

8.山药:

山药是以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去皮干燥根茎入药,别名怀山药、淮山药、野山药、薯蓣、山薯、山药蛋等,中药名山药,怀山等。

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健脾止泻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久泻不止、食少倦怠、肺虚咳嗽、糖尿病、小便频数、肾虚、肾虚遗精、白带及消化不良、慢性肠炎等症。

山药药用历史悠久,现代医学认为,山药含丰富蛋白质(包括18种氨基酸)、淀粉酶、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黏质液、维生素(核黄素、维生素C等)、无机元素及其它多种微量元素如钙、镁、铜、锰、铬、钼、锌、铁、锶、钒、钡等。

长期服用可达到滋补养生、辅助治疗的双重作用,封建时代的历代官吏都曾将山药列为向皇帝进上的贡品。

山药可有效提高身体抵抗力,不仅润肤养发,还可促进新陈代谢,减少多余脂肪,享有“身材保持使者”美称。

山药对记忆力提高有帮助,能调节免疫平衡,增强嗜中性细胞吞噬功能,从延年益寿古方中可看出,山药在抗衰老方面作用广泛。

山药是福建各地农村常见品种,各地多有种植。

大宗山药主产于建阳市、明溪县、尤溪县、云霄县、宁德市等市县,每地种植面积多在万亩上下。

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超过80000多亩,年产量达30万公斤(鲜),除作蔬菜鲜食外,大部分被河南商人收购。

9.太子参:

太子参是以石竹科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干燥块根入药。

别名孩儿参、童参、四叶参、米参、异叶假繁缕等,中药处方名通称为太子参、孩儿参。

太子参性平,味甘、苦,归脾、肺经,具有益气健脾、生津补虚、养阴益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等症,是儿科的常用药材。

太子参,为常用中药,功似人参,而功力稍逊,能益气健脾,生津润肺。

柘荣县太子参的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清代,据《柘荣县志》记载“清末,境内就有零星种植”。

70年代初,经过试验,发现太子参种子在-5~5℃的条件下经过150天,其萌芽率为65.8%。

春天,可获得子苗。

利用根部自然分株,进行繁殖,解决太子参育苗问题。

继而发展成为福鼎、福安、柘荣、霞浦等县山区主要农副产品之一,形成全国太子参的主产区。

经柘荣县农枝部门三十多年的精心选育,已培育出抗病、优质、高产品钟“柘参1号”和“柘参2号”优良品种。

柘荣县、福安市等地,每年种植面积在25000—35000亩左右,年产量约5000吨上下,产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二。

2019年“柘荣太子参”获国家知名商标。

10.栀子: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果实和根入药,别名山栀子、山栀、黄栀子、红山栀、枝子花等,中药名黄栀子。

栀子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散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实火牙痛、目赤肿痛,火毒疮疡、染性肝炎、跌打损伤、疮疡肿毒、黄胆型传染肝炎等症,外治扭挫伤痛。

栀子根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可治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

栀子为国家首批公布的药食两用资源,为常用中药材,除果实入药外,其花可食用和做香料,籽可提炼油脂,工业上用果实提取天然无毒染料。

栀子中的色素成分为藏红花素,属类胡萝卜素色素,其色素安全性高。

从黄栀子果实中提取的天然黄色素,是食品中常用着色剂,可供糖果、饼干、糕点、饮料、冷饮个等食品着色,其着色力强、稳定性好,色泽鲜艳,色纯、无异味、无沉淀,在国际市场上颇受欢迎。

宋代福建已经种植黄栀子。

《图经本草》绘有建州栀子图一幅,并说:

“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桃也。

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为佳……古今诸名医,治发黄皆用栀子、茵陈、香豉、甘草等四五作汤饮……栀子亦疗血痢,挟毒热下者……又治霍乱、转筋”。

栀子是清热利胆、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散瘀止痛的常用药,也可作食用色素。

福建栀子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历史悠久,据《惠安药志》载:

1937年惠安金长源药店和德生药店每年均收购山栀销于上海、台湾等地。

群众对栀子采、种有传统习惯和丰富经验,产品多,质量好,历年均为大宗外调商品。

全省收购量最高,达278吨,其它年份一般在100吨上下。

主要分布于泉州、莆田、漳州、厦门三市,宁德、龙岩、三明三地市亦有。

多为野生。

上世纪70年代起进行野生转家种,以漳州为多,次为莆田、泉州两地。

目前全省所产仍自给有余,每年均有调出。

目前福建沿海各地的野生栀子资源无人采摘,家种以福鼎、宁德、泰宁等地为主,仅福鼎市贯岭镇,家种栀子的留存面积约70000亩,年产量可达6000吨上下,该市已引资办厂进行黄栀子的深加工和产业化开发。

11.一见喜又名(穿心莲):

穿心莲是以爵床科草本植物穿心莲的干燥地上部分入药,别名:

穿心莲、榄核莲、印度草、斩蛇剑、苦胆草、蛇草、四方莲、四方草、雄胆草、春莲夏柳等,中药处方名穿心莲、穿心莲。

穿心莲性寒,味苦,归大肠、心、肺、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血等功能,常用于治疗急性菌痢、胃肠炎、感冒、流脑、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肺结核、肺脓疡、胆囊炎、高血压、鼻衄、口咽肿痛、疮疖痈肿、水火烫伤、毒蛇咬伤、中耳炎等病症。

穿心莲为临床广泛使用的中药材,是抗病毒的主要的中药材之一。

最新科学研究表明,穿心莲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二萜内酯类物质、黄酮类和甾醇等,并发现穿心莲对多种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脂、血管栓塞、心肌梗塞、脑动脉硬化、血小板聚集等等)均有防治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新穿心莲内酯有望成为一种全新抗艾滋病药物的天然原料,其意义绝不亚于银杏内脂与黄酮。

有人认为中药“穿心莲黄酮片”有望成为继银杏叶片以后又一种畅销国际市场的天然心血管病药物。

一见喜原产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亚洲热带地区,南亚和东南亚均有分布。

我国最早在广东和福建省引种栽培,后长江流域、华北及西北地区也先后引种成功。

福建漳浦是穿心莲的主要产区,最高年分种植面积在5万亩以上。

由于该县所产的穿心莲药材有效成分含量高(穿心莲内酯含量高出药典规定的2倍多),为临床广泛使用的中药材,是一种广谱杀菌消炎药,是抗病毒的主要的中药材之一。

目前市场上有30多种中成药运用穿心莲药材做主要原料,故社会需求量较大。

深受上海、天津、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的各大制药企业的欢迎而被收购一空。

目前,漳浦县每年的种植3000~5000多亩,产量达2000~3000吨。

近年来,漳浦县正在进行良种选育和提纯复壮,争取一见喜成为该县的地道产品,2019年11月该品种己成功地向国家申报了地理标志。

12.绿衣枳实:

为芸香科木本植物枸桔以近成熟的果实切片加工入药,称为绿衣枳壳或绿衣枳实。

绿衣枳实味苦、辛、酸,性微寒。

归脾、胃经。

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常用于治疗积滞内停,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痰滞气阻,胸痹,结胸,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自然掉落的幼小果实称为鹅眼枳实。

具有破气、化痰、消积、除痞等症。

绿衣枳实有破积消食理气健胃、行气宽中的独特作用,沪杭地区外科手术后习惯以此药配伍中药汤剂饮服,江浙一带群众喜用此药。

福建的绿衣枳实是明嘉靖年间从河南颖川引进,在闽清县下祝、闽候县廷坪黄埔村种植,该品种在中亚热带最宜生长,现闽东、闽中、闽西北一带均有栽种,产品销往香港、台湾等地。

1959年产量为2.75万公斤;1966年产量达5.45万公斤;1978年高达14.09万公斤。

除本地销售后还调往广东、广西两省并供应出口。

后因有些地区用药习惯改变,以枳壳(商壳)替代;导致绿衣枳实销路逐年减少,收购量和产量亦相应下降。

绿衣枳实系福州地道药材,有百年以上历史,产量高,质量上乘,山区各县多有种植。

现主产闽清县、闽侯县、古田县、莆田市大洋也有引种。

目前,全省种植面积在5000亩上下,年产量可达500~800吨左右,年收购量在200~300多吨,主要销于两广和出口南韩及东南亚国家。

绿衣枳实为福建省一种地道中药材,是我国著名中成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胃得安”的主要原药材之一,其药效功能和知名度在东南亚国家和华人地区具有极高的声誉;

13.栝楼:

瓜蒌为葫芦科植物瓜蒌或双边瓜蒌以果实、果壳、种子和块根入药。

别名:

栝楼、天撤、苦瓜、山金匏、药瓜皮。

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大肠径,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痛疮肿毒。

主治热病口渴,消渴多饮,肺热燥咳,疮疡肿毒。

全瓜蒌:

清热散结、润肺化痰,滑肠通便(实用中草药大全353页记载)。

瓜蒌皮:

清肺化痰,宽胸利气(实用中草药大全353页记载)目前已开出瓜蒌皮针剂、瓜蒌皮中成药系列。

瓜蒌根(天花粉):

降血脂、防动脉硬化、促进细胞生长、防治贫血、抗辐射,常食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实用科技2019年第10期15页)。

天花粉针剂临床应用中对中期妊娠、死胎、过期流产的引产效果良好,安全可靠。

瓜蒌籽:

其味润绵、催补母乳、滋补美容、健胃润肺、润肠通便、利压、宽胸、安心养神、抗菌强身、对离体绒癌细胞的增殖和艾滋病病毒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福建大部分市县有野生资源分布,全省以福州、莆田、南平等地产量较多。

主产地闽侯县的产品,个大肉厚、质量最佳而闻名全国。

1977年收购量最高,为56.65吨。

福州、莆田等地七十年代人工种植形成规模,年产瓜蒌片达在200吨上下,其中大部分外调和出口创汇。

该品种非常适合农村房前屋后或田头地角栽培,闽侯县栝楼以个大肉厚,素以加工瓜蒌片为主,质量最佳而闻名全国。

目前,全省各地多有栽培。

闽北各地近年也引种食用瓜蒌—吊瓜,年产吊瓜子就达五、六十吨。

14.乌梅:

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成熟或末成熟果实经干燥后入药。

别名酸梅、梅仔、梅子干、春梅、桔梅肉、合汉梅等,中药名为乌梅。

乌梅性温、味酸。

具有敛肺涩肠、解热镇咳、生津养胃、安蛔艾功效。

常用于治疗肺虚久咳、口干烦渴、胆道蛔虫、慢性腹泻、痢疾、崩漏、白癜风、息肉等症。

乌梅是我省的地道品种,种植历史悠久。

乌梅具有敛肺涩肠、解热镇咳、生津养胃、安蛔等功效。

乌梅主要含有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齐墩果酸、β-谷甾醇、蜡醇三萜等。

种子含杏仁苷、脂肪油等。

药理实验表明乌梅有使囊胆收缩、促进胆汁分泌作用;对蛋白质过敏和组胺休克有对抗作用,对各种致病的大肠杆菌、伤寒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目球菌和须疮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有抑制作用;对某些致病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在临床上,不仅可用来治疗胆道中蛔虫症、胆囊炎、胆结石,而且可用来治疗鞭毛虫病、乳头皲裂、滴虫性肠炎、宫颈癌、粒细胞型白血病、糖尿病等。

乌梅除药用外,尚大量应用于食品工业作蜜饯原料,用来制作果脯、蜜饯、话梅、酸梅粉、酸梅汤等饮料和保健食品。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乌梅的开发和应用范围必将更为广阔。

我省家种面积大,资源丰富,近年有较大发展,龙岩、南平、三明、福州等地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大量种植,目前,全省在地留存面积至少有乌梅约5万亩以上。

15.凉粉草(仙草):

 为唇形科仙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仙人冻、仙人草、仙草,黑豆腐草等,

凉粉草味甘、淡、微涩,性凉。

具有清暑,解渴,除热毒等功效。

煮成茶饮,清凉解渴、降火气,消除疲劳,老少咸宜。

常用于治中暑,消渴,高血压,肌肉、关节疼痛,糖尿病,湿火骨痛,高血压病。

凉粉草是一种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具清暑解渴、凉血解暑及利尿之功效。

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台湾等地均有野生分布。

是广东“王老吉”、“嘉多宝”、福建“和其正”、台湾“泰山仙草蜜”、新加坡“杨协成清凉爽”等产品和凉茶的主要原料之一。

福建各地种植凉粉草历史悠久,武平、建瓯等地具有70多年的栽培历史,为福建凉粉草的传统产区,其产量和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80%以上,是福建的主产区。

早期各地区均以当地地方品种为主,多以房前屋后零星栽培。

据调查福州的永泰、福清、古田,漳州的云霄,龙岩地区的永定、武平,三明的沙县、永安,南平的武夷山、建瓯、建阳等地多把凉粉草当经济作物种植。

2019年武平仙草栽培面积居我省之首为40000多亩,建瓯位居第二,种植面积约达20000多亩,全省各地种植面积在100000亩上下,产量达30000~40000多吨。

16.马蓝:

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的干燥粉末或团块。

别名:

蓝靛、青黛。

马蓝的别名有大青、马兰、球山兰、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