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2000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x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战略意义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不仅进一步强调要发展文化产业,而且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意见,把文化产业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进行安排。

这既是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体现,也是对我国这些年来文化产业长足发展事实的一种确认,为新世纪之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腾飞创造了良好契机。

目前,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或未来取向产业”,其涵义有二:

一是文化产业可以有效地突破传统产业的发展瓶颈,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对提升综合国力、提升区域和城市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1、##文化资源概览文化资源是以精神内涵为主要存在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

##居秦、楚、渝、川之间,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汉江横贯其中,东西融会,南北兼蓄,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境内山青水秀,峰奇洞异,茂林修竹,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

以及##曾经的封闭、发展的滞后,使民众的生活、生产保留着更多的农业社会的自然、古朴状态,原汁原味的民情、民俗、民食所构成的民间文化风情都成为一种尚待开发的富矿。

##的民间音乐呈品类众多、支系繁荣的景象。

##素有“民歌之乡”的美称,汉江两岸是唱山歌、情歌、小调的胜地。

其中以紫阳民歌最具代表性。

紫阳民歌分“山歌”、“小调”、“民俗歌曲”、“花鼓、八岔”、“号子、孝歌”、和“新民歌”等类别、十几个曲种。

2002年10月,紫阳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陕西民歌之乡”,2003年3月,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

##的各种劳动号子以汉江号子最为著名,它以乐句短、起伏大、节奏紧、气势跌宕豪放而激荡着汉水文化的发展进程。

民间鼓唱乐,锣鼓乐为生活中的红、白喜事争光添彩。

民间小戏、陕南道情、弦子腔、大筒子戏等等,以及曲艺形式的##曲子(坐唱),常年活跃在城乡、村舍,观众无不喜闻乐见。

##的汉剧艺术是##地方文化的又一奇葩。

汉剧在全国来说,既是一个大剧种,同时也是一个稀有剧种,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剧种。

据统计,##初步纪录汉剧的各种板腔及丝弦、唢呐曲牌、锣鼓打头,多达250余首,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积累汉剧剧目达1000多个,收集历代有名有姓的脸谱400多个,比京剧和秦腔还要考究。

2004年3月省文化厅授予了##汉滨区为“汉剧之乡”称号。

&nb经济的角度看,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识,同时文化产业也已经进入了县域经济的视野。

这都说明了文化产业概念已被广泛认同,但是,从产业本身看,这种倡导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以及政策支持,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提出概念阶段。

(3)规划缺位,投入不足。

政府行为和政策法律状况,构成文化产业外部环境极为重要的部分,投融资政策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

“有投入才有产出”,这对尚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尤其需要资本血液的文化产业来说,无疑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还缺乏整体宏观布局,各类文化经营小打小闹,短期行为较为普遍,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4)文化市场粗放,规模偏小,集约化程度不高。

几年来我市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但文化产业单位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

没有强势的文化产业微观主体,对外开放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5)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不足。

对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存在着资源的闲置、不足和浪费同时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多数民俗民间艺术仍处于自然存在的形态,成为时代和市场宠儿的还为数不多。

另外,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上,还存在着“散”和“粗”的问题。

(6)民间艺术品市场亟待开发。

我市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但大多数民间艺人是守着独特的艺术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

究其原因:

一是没有真正解放思想,小农意识和农耕文化中“守”的观念很深,只知坐等客商上门,不知外出闯市场;二是组织形式松散,缺乏龙头企业或带头人,有自由发展、自生自灭的趋向;三是当前民间文化产品的生产大多是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四是在政府引导和学术研究上,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很少有人研究如何指导民间文化应用及市场开发;五是对外宣传不足,作为民间艺术的主管指导单位,这些年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经费、人力等条件的制约,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7)宏观调控亟待加强。

目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我市还没有一个统一协调机构,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亟待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形成合力。

(8)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的文化附加值来体现的。

它的发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经营头脑的管理人才的参与。

目前,经营管理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三、思考与对策1、政府的经济计划部门应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以保证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将文化产业列入经济发展计划,有利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领导;有利于增强对各个职能部门、主管部门的约束力,保证文化产业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统一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思想。

2、加大机制改革力度,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机制,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制度,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按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现代企业手段,组建和培育文化产业集团。

同时,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政策法规,确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明确跟进的措施,为文化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3、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产业资金支持机制。

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降低文化产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企业,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政府有关部门在列年度计划和预算时对文化产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逐步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同时,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文化部门搞文化资产运营,建议政府国有资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尽快将文化资产授权或部分授权给文化部门,使其通过文化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再进一步产生效益哺育文化艺术生产。

4、立足资源普查,尊重项目评价,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业态规划。

由于我市文化产业目前仍处于发展起步期,其发展格局与趋势并不明朗。

所以,必须对全市的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全市的文化资源进行彻底普查。

通过普查,对我市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盘点,摸清家底,评估有形无形资产,建立全面反映##民间文化面貌的档案资料数据库。

搭建新型文化产业创意平台,依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和区域竟合要素,按照“需求细分→资源整合→区位竟合→产品设计”的思路,进行业态整体规划。

5、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产业结构重组。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现状,构建区域和城市文化产业链,实现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

将释放国有文化资源的存量潜力,与放开民营文化资本的增量实力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我市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6、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资源,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民间传统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既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优势,又要坚持锐意创新,适时融入时代精神,培育出我们真正的名牌精品。

文化资源具有其它资源所没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开发价值,而文化生态又是一个比自然生态更为复杂的系统,因此,文化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要积极稳妥、不留后患,反对掠夺式的经营和践踏式的开发,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7、激活旅游市场活性要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实践表明,旅游是文化的重要经济依托,文化是旅游的引力来源,特色是旅游之魂,而文化则是特色的基础,民俗是最有特色、最具活力的文化。

因此,我们要努力将地方文化优势尽快转化为旅游优势,同时,借助旅游事业的繁荣,将我们蕴藏于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向市场。

以精品意识开发和包装民俗文艺,提高其艺术欣赏性、娱乐性、参与性,并融入现代高新科技,使其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魅力不减的重要精神支柱。

8、制定民间文化产品整体发展规划,健全民间文化保护机制。

要本着

农村“两委关系”:

障碍与对策

农村“两委关系”:

障碍与对策实行民主自治,尤其是村委会直选,给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同时对党在农村中开展工作的领导方式和活动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村民自治实践的深化,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

其中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关系,即“两委”关系成为当前农村中非常突出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存在,不但影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而且直接影响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影响农村的稳定及各项工作的开展。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这个问题,我们结合“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对全区农村“两委关系”现状进行了调研,总结了基层实践的一些有益做法和新鲜经验。

一、全区农村“两委关系”现状我区村级体制改革工作,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历时近四个月,至20xx年10月24日止,全区14个乡镇所辖的148个行政村、1248个村民小组全部完成了村级体制改革工作。

通过民主选举,一大批年富力强、有一定文化基础、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充实进了村组班子,为我区跨世纪的农村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近一年半来的村民自治实践,我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全面推行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已逐步成为村组干部和广大村民的自觉意识,极大部分村级组织能够积极完成乡镇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依法开展村民自治。

据调查,全区148个行政村中,“两委关系”协调较好的有98个,占66.2;一般的34个,占23;较差的有16个,仅占10.8。

统计数字表明,“两委关系”协调和基本协调是全区“两委关系”的主流,也是村民自治最值得肯定的方面。

但由于大规模直选村官在我区尚属首次,因而这项工作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一些地方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长期不协调。

其主要表现形式是:

1、拉帮结伙,明争暗斗。

20xx年村改改委前后,某村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某村民为竞选村主任,在村内外大肆宣扬:

“原村党支部、村公所的人是一批脏官,有严重的经济问题”,自行组织群众四处凑钱上访。

在临近竞选时,他甚至暗地里许诺“我上任后不抓计划生育,不收提留统筹”。

通过这种非正常的活动,获得了过半数村民的支持,当选为该村的村主任。

由此,也埋下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公开闹对抗的导火索。

他在主持村务活动中,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处世哲学,下辖的几个村民小组长不太“听话”,他擅自组织人背着票箱满村索要“罢免票”,未经合法程序,就勿忙宣布几个“不听话”的小组长已经被罢免了。

为树立自己至高无上的威信,在开展人口普查工作中,竟一次动用了几十人满村乱转数天才完成了登记工作,几十人还天天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很多群众对此十分反感。

他为争夺对村财务的控制权,一再邀约人找村会计、出纳闹;部分村款一旦落入他手中,也不按规定上缴村财务管理,而是自行支配。

面对这样的情况,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次派人进村做工作,他对此置之不理,该村自村改委以来形成的混乱局面难以扭转。

镇党委、政府迫于无奈,只有组织召开村民大会,依法罢免了其村主任职务,又顺利补选产生了新的村主任。

2、法盲当政,违法乱纪。

某村主任、副主任当选后,打着“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的旗号,在未经任何部门许可的情况下,就擅自组织群众在天然林规划区内修建乡村公路,致使3.23亩的国有林地被毁,国家森林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二人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由于新当选的村官自身法律素质低下,为办公益事业而触犯国家刑律,害得自己也锒铛入狱,其教训十分深刻。

3、个性张扬,意气用事。

某村村主任,年仅22岁,人很年轻,但也十分意气用事。

才刚上任就急于同村党支部闹分家,宁可花钱外出租房,都不愿同村党支部在村房内办公。

20xx年召开的“三.八”妇女节座谈会,村妇女主任在未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就按惯例把座谈会放在村党支部办公地点召开,他一气之下就决定撤换村妇女主任;由于镇政府及时制止,才使这起因一件小事而引发的撤职风波得以平息。

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借口“村民自治”,拒绝接受镇政府安排的热点、难点工作,致使镇上的很多工作在该村根本无法开展。

4、纠缠历史,喋喋不休。

在调查中发现,“两委关系”不协调的16个村中,有7个村存在着原村级财务遗留问题多。

新当选的村主任经常宣称“支书是老的,主任是新的”,“财务问题,支书必须给群众一个交待”。

某村新当选的村主任上任后,就在村民中到处宣扬原村级财务开支的几个项目有问题,邀约群众四处上访。

镇纪委先后两次进村调查,调查证实原村级财务开支并不存在较大的问题,而村主任和村民对这一结论明确表示不接受,经常纠缠村支书一定要说清这事。

村支书迫于无奈,已经有近10个月没有上班了。

据调查,我区148个行政村中,村改委后仍有17个村没有向新当选的村委会办清财务移交手续;还有29个村虽然办理了移交手续,但群众对原村级财务仍存疑问。

调查表明,原村级财务遗留问题,既是直接造成

 

“两委关系”不睦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部分村组不稳定的一个重要诱因。

这一问题,必须引起各级组织的重视。

5、自私自利,争权夺利。

某村新当选的村支书、村主任都是原来的村干部,两人关系一直相处不错。

村改委后,由于双方在工作中各存私心,两人关系逐渐不和,导致两委在工作上“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矿务局关闭破产期间,矿务局滥泥坪矿决定将回收运输管道内的精矿项目承包给该村。

由于该项目利润较大,二人为此你争我夺,关系愈加紧张,致使该村一度时期“盗抢精矿”现象突出,社会治安逐步恶化,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受到了一定干扰。

6、放弃工作,各行其是。

有的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当选后根本不去履行职责,而是过去是干什么的,现在照样去干什么。

某村村主任上任不久就外出打工,致使该村委会一直处于瘫痪状态;某村副主任,在选举前是个矿石老板,选举后,仅到村里参加过两次会,就没有到村里上过一天班,而是跑到某地投资打矿。

据调查,“两委关系”不协调的16个村中,有7个村的10名村干部在村改委前都从事个体经营。

村改委后,仍然有部分村干部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务活动的正常开展。

7、历史积怨,长期不睦。

全区有6个村两委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原班人马,由于在长期共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没有解决。

村改后,仍然把历史积怨带进工作中,形成了村改后“两委关系”的对立局面。

8、怕事躲事,你推我让。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干部都流露出一种怕事、躲事的思想。

有的新当选的村主任认为,三年任期一晃就过,只有“多栽花、少栽刺”,才能不留骂名;换届时,也才不会失去选票。

由于这种不负责任的思想作崇,在处理一些诸如计划生育、征粮派款、调解纠纷等棘手问题时,能滑就滑,能推就推,能躲就躲,导致村上很多工作根本无人去管。

诸如此类现象在我区很多村都有不同程度地反映,两委不协调的村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这些村中,每遇“好事”,大家都争着干,生怕不干就笼不住民心;每遇“麻烦事”,却你推我让,主任说“支书权力大,凡事都归支书管”;支书却说“主任本事大,他不管谁管”。

两委不协调的村中,有不少很容易处理的事,就由此成了久拖不决的难事。

在分析中,我们认为,虽然“两委关系”协调或基本协调是我区农村“两委关系”的主流,但仍有不少村仍延袭着过去的传统“包揽型”的领导方式,要么是支书主动让步,要么是主任随声附和。

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两委关系”协调的良性化水平并不很高。

二、农村“两委关系”的主要障碍虽然“两委”矛盾普遍的终极表现都是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两人个体之间的工作不协调,但其潜伏着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不容忽视。

究其深刻原因,主要在管理体制、思想认识、制度建设、经济文化基础等诸多方面尚存有不少障碍。

障碍之一:

理论不清、职责不明从理论上讲,村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地位和关系是明确和协调的。

但是,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运作却十分模糊,有些政策规定还互有重叠。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

村党支部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讨论决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但究竟如何体现“领导核心”,究竟什么才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村组法》虽然在第三条规定了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在关于村委会职责的规定中,又几乎囊括了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这种规定的模糊性和重叠性是两委关系紧张的制度性原因,两委各自按照对己有利的法规,争夺村庄的各种资源,如财务管理权、公共事务决定权以及各种签字权等,在这种情况下,“两委”矛盾的产生便是不可避免的。

从职责上讲,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权限范围尚缺乏具体的界定,有关规定过于原则化。

新修订的《村组法》规定: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所承担的“支持和保障”的职权范围及履行责任的方式却无明确规定,加上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不同于国家政治系统中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有其共同直接面对农民群众解决问题的特点。

由于二者的权限范围划分不明确,难以避免地造成了村党组织“行政化”、“事务化”倾向,具体操作中常同村委会的决事权、用人权相冲突。

障碍之二:

认识模糊、顾虑重重村委会直接选举给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情绪的抗争表现得十分激烈,一部分干部群众中也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一是一些乡镇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存在失控的心理。

实行村民自治后,对村干部任免权的改变和行政权的转换,造成了部分乡镇干部的失落感,有的对村民的自治能力存有疑虑,认为东川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农民觉悟低、素质差,开展村民自治不切实际;有的还不适应村民自治的要求,习惯于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动辄就说民选村官不听招呼,说村民自治搞乱了农村,一时难以理解乡镇人民政府对村委会是指导关系而不是领导关系的规定。

这种对村民自治的复杂心态,使得一些乡镇领导既想加强领导,又怕陷入误导,既想放手发动,又怕撒手失控。

可见,在乡镇党委如何加强领导,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方面确实需要积累实践经验,摸索一套成功的做法。

二是部分农村党支部没有认识到这是我们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重大改善和发展。

觉得过去是“一统天下”,现在竟然“一分为二”,会“天下大乱”,抱怨上头乱搞“名堂”,心里很不舒服,行动上很不适应。

即使是身兼村委会主任的村支书,对如何搞好村民自治心中也没章法,领导方式、工作方法还未转变,与民主自治的要求相差甚远。

三是村委会成员及村民由于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和长期处于无自主权的地位,如今被“解放”出来,自己管理自己,一时找不到应有的位置,无所适从。

官本位意识、宗法族权观念等封建残余思想长期作祟,“当家作主”、“以民为本”的民主观念难以树立。

障碍之三:

缺章少制、落实乏力我区农村通过村改委实现了民主选举,但在148个行政村中,依照规范的自治章程实行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却寥寥无几。

缺章少制具体表现在:

一是作为民主决策重要组织形式的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会议制度还未建立或很不规范;与推动民主管理密切相关的自治章程普遍没有制订,村规民约多数是几年前订立的,“自治”形同虚设;村务公开和上墙的民主监督制度存在不规范、不清楚、不全面的情况。

二是还没有制订发展经济、减轻农民负担、壮大集体经济及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计划。

三是村级财务制度、村民参与民主监督、村委会加强自身建设等尚无章法,缺乏制约机制,或者制度已经写在纸上,落实乏力。

管理村务缺章少制同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履职能力密切相关。

在调查走访中,有的村支书、村主任甚至根本不知道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是怎么回事,村代表会、村民大会又是用来做什么的。

在做具体决策中,连村委会委员都不让参与,仍习惯于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我们认为,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度才是治本之策,解决缺章少制问题是当前推进我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障碍之四:

经济贫困、文化落后“两委关系”的良性互动,总是以一定的经济文化基础为动力源泉的。

但就东川绝大部分村庄而言,无不伴随着贫弱的集体经济、村民总体文化程度低同推行村民自治间的深刻矛盾,存在着明显的动力不足问题。

在经济层面,贫弱的集体经济无法支撑村民自治的正常运作。

全区148个村中,有一定集体收入的仅有30个,无集体经济的“空壳村”却多达118个,有的村甚至债台高筑。

从实践中看,在缺乏集体经济实力的地方,由于村党组织和村委会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金,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只能完全依靠村民出资出力。

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村,如果强行让个人负担村务费用,则可能直接造成村民过重的负担,从而令村民对村民自治的实施产生抵触。

在这种情形下,“两委”班子为管村务去争权夺利就失去了内在动力,而代之以处理棘手问题互推互让。

在一些负债累累的村庄,甚至让人失去了当干部的兴趣,一些贫困村干部当选后不愿意履职或者干脆外出务工撒手不管的情形也随之出现,造成了个别农村基层组织又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

由此可见,就贫困地区而言,在评判“两委关系”权力的划分和运作方式时,也应该以是否能促进脱贫和壮大集体经济力量作为优劣的标准。

在文化层面,村民的总体文化程度低可能导致村民自治的盲从性。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

“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

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我区农村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尚不高,文盲半文盲仍在农村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

农村改革后大量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和其他发达地区务工经商。

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农村一般村民参与日常村务管理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表现出的对政治冷漠与对公共利益的麻木,对民主选举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个别落后地区,有些竞选者只要轻率地许个愿、表个态,农民就会投他的票。

对“两委”干部行为优劣的评价往往也是人云亦云,在有的村即便如实公布了财务,由于村民不识字或不懂帐,村干部也常常得不到村民理解。

当然,我们强调农村落后的一面,也要看到村民自治带来的村民民主意识增强的新变化,这一变化要求和推动着村民自治的规范化运作。

所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壮大集体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文化思想水平和民主素养,是保证村民和自治规范运作、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必要的前提。

三、实践中应妥善处理的六种关系由于当前农村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妥善解决“两委”矛盾的措施和办法还不尽完善,有很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研究。

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基层组织思考和处理“两委”矛盾时,应把握准确以下六种关系:

1.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旗帜鲜明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处理好二者关系的根本原则,这一点不能有丝毫动摇。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党支部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

党支部要站在领导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第一线,切实加强政治、思想、组织领导;要充分发挥、保证村委会和全体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自治职能和权利,改变对村委会“要你办就得办”的家长作风。

村委会要主动接受党支部的政治领导,自觉维护党在农村的政治权威和核心地位,并勇于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负责,率领群众搞好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基本内容的村民自治。

2.民主进程与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基层搞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和当前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同步推进。

不能脱离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也不能超越现在的历史阶段。

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坚定不移的方向,但如果操之过急,超越了生产力水平,超越了历史阶段,则会欲速则不达,造成不应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