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983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孤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孤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孤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孤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孤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孤寂.docx

《孤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寂.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孤寂.docx

孤寂

 

本质与现象

孤独只是我的周围没有人

寂寞是周围有很多人,但我仍然觉得只有我一个人

痞子蔡说:

寂寞和孤单是不一样的。

孤单是指孤身一人,而寂寞是周围有很多人,你却无法和他们用言语沟通。

不知道有没有你要的

对。

蔡智恒说的

我想.寂寞和孤单确实不一样.孤单只代表身边没有人.寂寞.是一种内心感受无法与人沟通的心理状态.而真正的寂寞.是连自己也忘了喜欢一个人的感觉.

―――《夜玫瑰》.

我们要的是寂寞,孤单;

孤单,寂寞;

寂寞确实和孤单不一样,

孤单只表示身边没有人陪,

但寂寞是一种你无法将感觉和别人沟通,或根藏的心理状态。

而真正的寂寞应该是连自己都忘了喜欢一个人的感觉。

然而夜玫瑰却让我想起了喜欢一个人的感觉。

也许她跟我一样,只是因为寂寞。

寂寞跟孤单是不一样的,孤单只表示身边没有别人;

而寂寞却是一种心理状态。

换句话说,被亲近的人所包围时,我们并不孤单。

但未必不寂寞。

 

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

孤独,是要我们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根烟来装深沉。

寂寞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的饥饿。

既然是病,就需要治疗。

寂寞的人如何找到治疗的方法?

方法就是人群,寂寞的人总是需要他人的陪伴。

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

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

(也就是淡定,我理解为一种无上菩提的境界)。

寂寞是无可慰藉的牢笼。

因为寂寞的人无所适从,焦躁不安。

他们的思想从而贫瘠而荒芜,产生自我厌弃感。

他比烟花更寂寞。

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是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是无边的寂寞。

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

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

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

【孤独】和【寂寞】的词性几乎完全相同,其不同点主要在于感情色彩。

【孤独】是指一种可见的状态,同样也可以指一种态度。

所谓【孤独】就是指没有人陪伴或者拒绝别人陪伴。

作为状态来说,只要一个人有人陪伴着,便不是【孤独】的;作为态度来说一个人可以选择【孤独】,也可以选择【不孤独】,人在这一点上是十分有主动权的。

【寂寞】是指一种不完全可见的状态。

所谓【寂寞】是指无法与人沟通或无法通过沟通来获得满足。

作为状态来说,【寂寞】与否的判断,从别人的角度而言,是猜测性的和充满暧昧的。

你难以从一个人身边有没有人,以及他的行为表现来确知他是否【寂寞】。

同时,相对于作为态度的【孤独】来说,【寂寞】是不能的选择的。

也就是说【寂寞】拥有属于不受人们主观好恶所影响的特性,无论人们是陶醉于【寂寞】还是厌倦【寂寞】,【寂寞】这种情绪都会依然固我。

 

孤独不是寂寞,也不是无聊,懂得孤独的人,会在忧郁的意境中,享受孤独;不懂得孤独,则会在一个人的夜晚,害怕孤独。

在静谧的夜晚,万物尘埃落定,心境和夜色溶为一体,没有一点点脂粉装饰,清澈如水,在安静中品味自己的孤独,轻轻掀起几丝陈旧的柔情,将自己的思绪沉浸,沉浸的宛如飘忽在空中,只有星星对我眨眼,轻云与我微笑!

夜幕中,传递着我的静美。

 

孤独从字面上强调是“独”,是环境空间上唯我。

仅仅是单纯的一种环境状态的表述。

是客观上的“独”,不涉及到“主观”因素。

寂寞从字面上强调的是“静”,是个体主观上听不到任何的声音。

找不到交流发出心声的对象。

是一种心态上的表述。

是主观上心灵的“静”,不涉及到客观上“静”。

我突然感觉到就这两个词完成可以写一篇专业心理学论文了。

当初为了找论文题材,竟还伤了不少脑筋。

现在觉得学中文的要写的论文题材真是太多了。

但就简单的来说,我认为孤独是一种个体有条件地与外围隔离,形成内心世界的动感,是个体灵魂自身的强烈反省。

当一个人走进喧闹而没有一个人认识的人群中时,你会觉得这里的一切跟你无关,你只是旁观者。

用旁观者的心态观察哪里的一切。

表面上看你很孤单,但内心活动却很丰富。

你的内心世界正忙于观察周围的一切,或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想自己的心事,不必当心别人会怎么看你。

孤独是表面上隔离外界而内心活动却很丰富。

因为不受外界影响所以会自由自在地想心事。

是最大化的充实。

孤独有情感但没情绪。

孤独和寂寞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

相同处是与外界或主动或被动的隔绝,或环境(如一个人呆在家里)或人为(与在一起的人群话不投机)的隔绝。

而形成了孤单状态。

这是外围现象相同。

而本质不同是,孤独在孤单时内心深处在自发地思想。

寂寞在孤单时没有思想。

也许有情绪但没有思考。

精神空虚麻木。

孤独,是身边没有别人的陪伴,一个人静静着。

如果没有好朋友在身边,这样也好,少了不必要的敷衍和寒暄。

有人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呵呵,也许这正是他们摆脱孤独走向寂寞的宣言。

寂寞,是源于对爱情的渴望。

拨开层层的喧哗,寻找着她的声音。

孤即是单,单即是孤!

放在一起就是非常的,仅仅的就一个,大都形容只身一人!

但孤单的一个人并非寂寞!

而寂寞也不一定只一个人!

一个人在心情好,或爱好,兴趣广泛,也不见得寂寞!

这就是孤单与寂寞的不同之处!

但常常孤单也伴着寂寞!

寂寞也跟着孤单!

他们是表亲,而非亲兄弟!

--------------------------------------------------------------------------------

孤独更侧重环境,寂寞则是心里,心里都不会好过

--------------------------------------------------------------------------------

从语言上讲,寂寞更多的是突出环境的影响,往往是因为形单影只而觉得寂寞;而孤独则更强调心理的因素,很多情况下是因为别人的亲密使得自己觉得孤独,一种心理的落差。

很同意楼上的观点,一个人在安静的地方,会觉得寂寞当然也会觉得孤独;而在一个热闹的地方,人不会觉得寂寞,但可能会觉得孤独。

寂寞一定是心里的孤独,一种心灵深处的广阔无垠的孤独。

是“拣却寒枝不肯栖”的离群索居,是“有恨无人省”的落寞。

你可能有很多朋友,但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你,能倾听你的心事,就会寂寞.

人可以忍受孤独,但不能忍受寂寞。

孤独,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心里独白。

这大多是诗人或哲学家。

自沉汨罗江的屈原,抱着马脖子疯心而逝的尼采都是典范。

只是,阳春白雪大多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孤傲灵魂和心灵是痛苦的。

例如摔琴谢知音的俞伯牙也品味到孤独的痛苦。

孤独的人也许不寂寞,寂寞的人也许不孤独。

孤独者可能享受孤独,寂寞者却恐惧寂寞。

孤独的人也许可以成就思想,而寂寞的人可能会制造故事。

生命本孤独,只要自己心里有爱。

每一个深刻的灵魂必定蕴藏着孤独!

这世间一切艺术都是孤独的作品,文学、音乐、书画、舞蹈、宗教、哲学......所有精神世界的东西都是在孤独中酝酿而生。

因为人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能与心灵密谈,才能对自己真诚,才能质问灵魂,在茫茫无涯的冥想中感知宇宙洪荒。

 

尼采说:

孤独是力量,寂寞是渴求力量。

所以寂寞的人总需要人陪着。

从网上也找到一些经典的总结:

孤独者享受孤独,寂寞者恐惧寂寞。

孤独是一种状态,而寂寞是一种心态。

孤独是内心丰盈的表现,寂寞则是虚空的。

孤独者享受孤独,寂寞者恐惧寂寞。

孤独是内心丰盈的表现,寂寞则是虚空的。

所谓孤独是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所谓寂寞是孤单冷清、清静、宁静的意思。

从词义上讲孤独和寂寞是有区别。

孤独是主观感觉,寂寞是客观感受,都属于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反映。

孤独是什么意思:

隔绝,孤立,隔离,绝缘,离析.

寂寞是什么意思:

冷清孤单;清静指的还有更深层次上的,心灵的空虚和落寞。

寂寞是一种心境,孤独是一种形态。

  孤独;指形体上无可依傍之。

如:

幼年丧父;老而无子;中年丧夫,孤苦无援,这些形状指孤独。

  寂寞;心如枯木、死灰、寂灭;情无所寄,心无所托。

  一个人可以无所依傍,但万万不可心无所寄、心如死灰、没有理想、没有企盼、茫无目的,那真的很可怕,那就叫寂寞!

  哪怕心无所盼,但要有所寄托,寄托于文学、寄托于艺术、寄托于山水、寄托于事业。

总之,形可以孤独,心不能寂寞!

  我们可以孤苦无依,但不可以丧其心志!

  孤独可以演变成美丽,寂寞却令人凄惨无比!

  人若活在孤单无援的状况下,若再丧其心志,试问,情何以堪?

  女词人李清照南渡以后,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声声慢》,她抒发的是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

那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反映出形体之孤单,后一句“凄凄惨惨戚戚”反映的是一种寂寞心境。

  这字字血,声声泪,道出一代女词人晚景凄凉,情无所寄,心无所托的愁苦寂寞、悲苦情怀,让人不忍卒读!

那种茕独栖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

  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境地中,你让她情寄何处?

因此,易安居士的晚景是孤独并加寂寞!

悲惨乎!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寂寞的人肯定是孤独的,而孤独的人不一定寂寞!

  寂寞,犹如心死;纵然有鲜花簇拥、众星捧月,任凭家处膏粱锦绣中,你也会感觉寂寞无边,形同槁木死灰!

  寂寞,哪怕是身处万丈红尘,权倾天下,你的心灵深处依然是荒漠无垠。

  孤独;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心理独白。

  孤独;是孑然一身、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的孤傲。

  孤独;是智者的选择,隐士的追求。

古代士人崇尚隐士生活,他们所提倡的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

其中大境界就是大隐于朝,让你隐在尔谀我诈的朝中,若没有孤独,如何成就士人眼中的极至境界?

  生命本孤独,每一个深刻的灵魂必定蕴藏着孤独!

孤独可以造就艺术,成就科学,孤独是酒,越酿越香,越藏越醇!

  孤独显得矜持,寂寞显得沉重!

  孤独可享受,寂寞却难耐!

  在现今喧闹的都市生活中、在这激烈的竞争下、在这繁杂的人际关系里,我们其实偶尔需要一点孤独,享有一点自主空间。

就此而言,孤独是一种美丽、孤独是一种奢求、孤独是一种静思、孤独更是一种陶冶!

孤独是门外的人进不来

寂寞是门里的人出不去

 

寂寞与孤独的区别?

你知道吗?

你内心分得清它们的区别吗?

孤独,是指自己一个人,但你未必会有寂寞的感觉,因为可能有那么一个人会在你心里默默地支持着你。

很多时候你也许因为他/她在你的心中而不感到寂寞。

寂寞,是一种感觉,即使你和一大班朋友在一起,你也可能会感到寂寞。

寂寞不好受,也只有你才最清楚你笑出来的时候只是脸皮在笑,可你的心就因为空虚而难以真心笑出来。

曾经以为,孤独比寂寞更深沉。

沦陷于寂寞里,方知寂寞比孤独更难熬更令人疲惫。

孤独不需熬,没有尽头的路只能无限忍受着走下去。

而寂寞总是折磨人至疲惫不堪,又带着更深的叹息浸入新的梦境。

疲惫是每一次梦醒后的叹息累积的重量,

梦是寂寞开的花,

寂寞繁盛梦所以多且频繁,而疲惫是花落之后结的恶果。

曾经以为,孤独比寂寞更有价值。

寂寞愈深的时候,方才明白比价值更令人在意的是感觉。

只剩下一种虚无的感觉时,任何价值都变得虚无。

虚无是感受分明却触摸不到的空洞,

空洞衍生的沉默冬夜的空气一样的冰寒。

而沉默被称为言论,冰寒被称为温度。

虚无,这个矛盾的极致,是寂寞最后的感觉

 

喧闹的背景,孤独的身影,嘶哑的声音,零落的心情。

什么是?

什么又是?

他们究竟是一种感受,还是一种境遇?

是静静的躲在角落里看着别人的表演,还是独自舔食着自己的爱恨伤离别?

孤独是一种远离人间的冰凉的美丽。

带着晶透的泪,闪烁如钻石般光辉。

寂寞是白色的空洞,所有寂寞的人手握大把的空洞。

那些静静的躲在角落里看着别人的表演的,抑或是独自舔食着自己的爱恨伤离别,都不算是寂寞的人。

眼神的空洞,不过是一种表象。

寂寞是看着自己在人群中被淹没,周围的喜怒哀乐与你无关;寂寞是和朋友玩,却异常的开心;寂寞是陪人喝酒,却始终喝不醉,酒后却又无从倾吐。

寂寞与别人无关,寂寞与情无关。

寂寞不因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是因为找不到心灵的港湾;寂寞不因为别人,只是哀莫大于心死。

寂寞就是没有人分享你的一切,喜怒哀乐皆是空!

寂寞是心残缺了一块,怎么努力都找不到一块石头来填补漏洞。

我想,我之所以敏感又多疑,是生命深处的一种本质的寂寞与孤独,一种本质的辛酸与激情。

我想,我生来注定就是孤独与寂寞的。

一个是只能充当表语,一个是形容词

 

多人许多文章往往误把孤单倾吐成孤独,然而它不是。

似乎只有久久体味过孤单和孤独的人,才能领悟二者的真谛。

孤单是个人独处的一种“生态方式”,就人而言,它是物质的,犹如离群的孤雁便是典型的孤单。

孤单的人是群体的“异类”,是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缺少友情温暖的困惑者。

孤单固有的是茫然感、落寞感、漂浮感。

犹如在黑夜中,举目无光。

这是人性最寒冷的境地,冷得叫人心痛。

但是我们说起尼采的孤独或是鲁迅、罗梭的孤独的时候,却心怀敬畏。

他们不同质。

孤独有时虽然也和孤单联系在一起,可更多的时候,孤独却是在熟悉的人群中,在习惯了的故土上。

它是全然精神的存在之态,远离现实、超越现实,是精神永远向上不断走远的必然。

当其回首看去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得不到世俗的理解和认同。

起初也许高处不胜寒,但绝无恐惧、廖有寂寞。

人的本性升华而豪迈、坦然。

于是这时的灵魂便特别深刻;往事和历史特别亲切;尊严和信念特别坚定;情感和美丽特别纯粹。

这时的人心可以发现自己与人类永恒的真理靠得是如此之近,又是如此之容易沟通。

博大和宽容映衬着锁无聊的另一端——和人类、历史、精神、生命相比,现实往往只是昙花一现的过程,延续永恒的只有精神及汇聚在一起的人文力量。

孤独者的心中充满着对美丽的执着和对自由的追求,象白云在远处、深处漫游和攀援,灵感奇异。

孤独和纯粹在一起、和彻底在一起;它所得到的体验、信念、人格、强力、美好、深刻,都不是现实所能给予的。

它也许痛苦,但苦得犹如醇厚的美酒,如酒如仙,是一种境界。

孤独不应该是那只装满着世俗尘土的旅行包,抖落了一地的铅华,还原成人性的真谛——这时的孤独,一种高贵的质在熠熠发亮。

孤独者在世俗意义的阐释中并不一定是一个出色、杰出的人物,但他至少是完全意义上的“与众不同”,有远离尘嚣的境地。

孤单离孤独很远,孤单使人同情,但可怕,难以忍受;孤独给人底蕴,激人向往。

在这个世界上不乏孤单的人们,却少有人可以坦然地走到孤独的深处。

孤独是优秀的边缘方式和潜在标志,这犹如被污染的都市天空中稀有的一偶晴朗。

孤独者并不孤单。

高贵的质地拥有自我的高贵圈层。

如果现实读不懂他们,也许历史可以;文明拒绝他们,也许文化接受......

孤独是一种高贵,是永恒的精神家园。

孤单(Loneliness):

是被迫成为独自一人;是痛苦、绝望又不愉快,是吞噬我们,紧抓不放,使我们用尽力气也难挣脱。

  孤独(Solitude):

是自愿离开人群;能使人更新、重生,也是一种享受;可凭己意开始或结束。

 

孤单的原因

 

1.社会的因素:

现代社会的快速变迁使得人与人不再有密切的接触,孤单因此成为通病。

2.心理的因素:

(1)低自尊:

低自尊使人自觉差劲或羞怯,并会有过度依赖别人的现象。

当别人无法配合其需求时,就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及很深的孤单感。

(2)无法沟通:

沟通不良可能是许多人际问题中最根本的。

人若不想沟通或不知当如何坦诚沟通,疏离孤单的感觉就会持续下去,即使置身众人中亦然。

(3)自贬的心态:

孤单乃是由于我们的几种心态:

a.争胜的心态:

b.独立的心态

c.占有的心态

d.苛求的心态

(4)敌意:

有时候愤怒者会因真实的或想象的不公平而感觉被反对﹑打击或觉得愤恨难平。

有时候怒意是出于自我怨恨而转向别人。

(5)恐惧:

人之所以如此,往往是因为害怕亲密,害怕被认识,害怕被拒绝或害怕受伤。

孤单固然痛苦,但对这些人而言,去接近别人的不安全感与恐惧则更痛苦。

3.情境的因素:

有些人是因为察觉自己所处的情境特殊而感到孤单。

最容易感觉孤单的是那些单身人士或是丧偶者以及老年人,他们生活孤独,被悲哀情绪笼照。

高居领导位置的人有时也觉孤单,所谓[高处不胜寒],因为他们走在人群的前面或被排斥在人群之外。

 

 

孤单特征

 

1.感觉跟别人缺乏有意义的接触,他是一种内在的空虚,有时掺杂有悲哀﹑灰心﹑被孤立﹑不安﹑焦虑﹑被拒绝

2.一种强烈想被某人需要的感觉。

3.人常感到自己被排斥在外﹑不被需要﹑或被人拒绝,有时即使是在人群之中也觉孤单。

4.许多人也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孤单调适

 

1.承认问题的存在:

当人们感觉孤单,要探索此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得承认孤单的感觉,并且明白,要针对问题有所解决,痛苦是难免的。

2.探究造成孤单的因素:

众所周知,造成孤单的原因多如牛毛,如果能确认这些原因(透过与辅导员一起讨论及透过对问题的探索),就可以针对原因来治本,而不止是减轻症状而已。

3.接受不能改变的情况:

在探讨原因时,重要的是得认清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如造成孤单感的不良自我观念或自贬的态度),哪些不能改变的问题。

4.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

虽然有些造成孤单的原因已根深蒂固,但仍有些因素是可以改变﹑修正或去除的

总是孤单寂寞

感觉孤单、寂寞,可说是现代人都不陌生的文明后遗症之一,虽然科技日益发达,汽车、捷运、飞机等交通工具的发明,让空间距离跟着日益缩短,地球不过就是一个村落;而电话、Call机、人手一机的大哥大,更是威力无穷,透过卫星传送,几乎随时随处都可以找到想要找的人。

 纵然如此,孤单仍不时侵袭着人心,即使身处热闹人群、聚会中,还是觉得寂寞,而长久处在这样的负面觉受中,许多人甚至衍生出忧郁、躁郁等精神上的障碍。

 

当一般人总是将自己的孤单与寂寞,归疚到「没有人陪伴」、「别人都不了解我」等外在因素时,台北市佛教观音线协会心理谘商组督导李宗烨却提醒大众: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孤单、寂寞负责任。

」他说,现代人总是在匆促的生活节奏中,忙碌到没有时间去建立与自己的亲密关系,而在习惯了充满五光十色的物质环境后,更忽略了落实对自我的观照工夫;因此,在碰到许多人生问题时,例如感觉寂寞孤单,总是习于向外看、向外指责,尝试往外寻求解决的办法。

 

 因此如果将「孤单」的结果,认定是缺少与人互动,或无法融入热闹的环境中,不免会变成向外攀缘,反而失去深究自己内心为何会感到孤单的契机。

以觉得自己像个外星人的许文雯为例,李宗烨便觉得,许多感到孤单的人,是因为接收到别人和乐相处的表象,而凸显或反映出自己内心的孤单情绪;但他强调,这并非感觉孤单的真正原因。

 李宗烨进一步分析道,其实许文雯是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总选择以冷淡的态度对待别人,当然不容易被接纳,因此也断了沟通联谊的可能;而在日益增加的不安全感中,又备感寂寞与孤单。

他强调,缺乏进行探索自我的能力,不仅无法解决问题,更会形成恶性循环,一如许文雯,不论换到何种职场,总是无法长久。

了了分明跳出窠臼

 

除了心理学重视的自我探索,李宗烨指出佛法的修行也有同样的意义与效果,它们都是针对人过去所累积的不良或不当经验与习气,心理学以自我探索来找出问题,寻求解决;佛法则重视实践修行,以试图跳脱刻板行为习惯的限制,并能进而清楚自己心念的变化,了了分明自己的反应模式,如此才能不被习气或过去的经验牵着跑,而从中找到改变的契机。

 

 另外,会感觉寂寞或孤单,也可能意谓着与自己不够亲近。

被同学封为忧郁雨人,目前尚在大学就读的王宽和,大概自懂事以来,就彷佛是校园中的独行侠,一直到在家人协助下进行了几次心理谘商后,才渐渐打开心门,开始懂得交朋友。

 「以前我总认为因为自己长的矮小,同学们会瞧不起,除了家人,大概没有人喜欢我,所以除非必要,向来都是不发言的,同学之间的聚会,更是不可能参加。

」在了解王宽和因为身高而自卑的心路历程后,李宗烨提醒,这正是代表与自己不够亲近,而一个人若与自己都不能亲近欢喜,又怎能让别人乐于接近?

 

 李宗烨说,这样的情况正反映出应该多一点时间给自己,随时与自己建立亲密关系,才能掌握心的作用;接受、承认自己的不足或缺失,并为这样的现象负责而不是自责,让自己的心理更健康、统整自己,才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虽然有些寂寞,但也习惯了!

」这也是很多困在寂寞中的人的心声,但李宗烨说,许多被孤单包围而困扰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已经习惯了,其实内在是不堪一击的。

因此他指出,如果以习惯了而不求改变,甚至冷漠待人,并不能保护自己免于伤害,自己反而会变成最大的受害者;毕竟感到寂寞还只是问题的一角,若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长久下来,会衍生更多、更大的问题。

 

 因此关于寂寞与孤单,李宗烨建议,当面对现代社会中日益加剧的人际疏离感时,不妨暂停对物质、外在世界的忙碌追逐,试着好好耕耘自己心灵中的一亩心田。

所以一旦感受到孤独的情绪时,不妨先进行一趟自我心灵的破冰之旅,也许比不断逃避寂寞的情境来得有效。

 

浅谈大学生的自我肯定与人际关系

 

 

相信多数的大学生应该都有感受到,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是班级还是社团,都会有「小团体」的存在。

这种小团体产生的原因很多,许多人可能都会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一条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当然我也不否认这点,确实,要勉强自己跟一个(甚至一群)价值观或生活方式大不相同的同学或社团伙伴长时间或深入相处,也不见得有这个必要性。

但在本周的文章里,我想要跟大家聊的,是校园中小团体形成背后所展现出来「大学生缺乏安全感」的问题。

记得在先前的名为「如何不被人利用」文章里,我曾经提到过对他人过度的情感过度,经常会让人失去改变现况的能力或自主性,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的小团体里也同样会发生。

特别是当大学生因为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或自信心,不晓得自己要什么、如何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时,往往会因为害怕在校园里落单而盲目地跟随小团体的朋友过生活。

固然多数人在大学毕业以前,很难真正地拥有什么一技之长来肯定自己,再加上各级教育里,老师或学校的课程甚少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发觉自己的特性与才能,在缺乏对自己的特性有所了解,或在没有独特专长来证明自己存在价值的情况下,能够用来肯定自己的就只有「跟大家一样」。

这话怎么说呢?

或许大家可以想想:

自己通常是透过何种方式确定自己是「对的」、「好的」、「优秀的」……?

相信除了少数人是透过凸显自己的特殊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外(例如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哲学家、特异功能者……),多数人都是萧规曹随地跟着别人的脚步,这样虽然很难突显出自己与别人不同之处,但至少不必自己承担抱持某种价值观或生活方式的压力。

因为多数人都持守的价值观有多数人背书,或者换个角度来说,当我们跟着大家的不乏前进时,那种淹没在大众之中的「匿名性」可以使我们感到安全,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不会受到别人的质疑。

就大学里的小团体来说,除了真的是气味相同、兴趣相仿的人知道自己为何跟某些朋友在一起外,相信有不少人是因为害怕「落单」的感觉而加入某个小团体。

如果再深入探究大学生害怕落单的感觉,可能不外乎是怕别人觉得自己「顾人厌、没人缘」而看不起或欺负自己;或是看到别人都有一个小团体,自己没有很奇怪;甚或是想要拥有一个可以谈心、具有归属感的群体。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形成团体的原因主要是要寻求安全感,是希望透过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团体来肯定自己,但是在十分偏重情感支持的小团体里,不晓得又有多少大学生真的可以「找到自己」,还是已经被暂时性情感帷幕所遮蔽,忘了去寻找自己究竟是谁?

在许多场合里,当我询问大专毕业的学生;「他们做什么事情的时后会感到快乐?

他们的优点是什么?

」等等问题时,多数的人不是哑口无言,就是只能勉强挤出一两个答案。

当然,我并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