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学院论证资源环境学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781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0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型学院论证资源环境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研究型学院论证资源环境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研究型学院论证资源环境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研究型学院论证资源环境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研究型学院论证资源环境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型学院论证资源环境学院.docx

《研究型学院论证资源环境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型学院论证资源环境学院.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型学院论证资源环境学院.docx

研究型学院论证资源环境学院

 

西南大学研究型学部(院)建设方案

(2012-2015)

 

申请学部(院)名称:

资源环境学院

学部(院)负责人(签字、盖章):

谢德体

 

西南大学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基本概况1

(一)学科平台1

(二)科学研究2

(三)队伍建设3

(四)人才培养3

二、总体目标5

(一)学科建设目标5

(二)科学研究目标6

(三)队伍建设目标7

(四)人才培养目标7

(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目标8

(六)其他目标8

三、建设任务9

(一)二级学术组织体制及运行机制9

1、二级学术组织体制(包含的学院、科研机构及主要研究方向)9

2、运行机制(人、财、物的配置)11

(二)学科平台建设13

(三)队伍建设13

(四)科学研究15

(五)人才培养17

(六)科研条件18

(七)其他内容20

四、资金预算21

(一)总预算(2012-2015)21

(二)年度预算22

西南大学研究型学部(院)建设方案

(2012-2015)

一、基本概况

(一)学科平台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前身为西南农学院土壤农化系,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光炯教授等老一代世界知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创立于1952年,1994年经农业部批准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05年两校合并后,成为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以西南大学组建和“211工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整合学术资源,构筑学科平台,凝练学科方向,在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西南地区具有突出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拥有重庆市重点学科4个(土壤学、植物营养学、环境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博士后流动站1个,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林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源环境学科专业体系。

拥有国家级重点科学观测站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野外监测站2个,研究室4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西南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1个,为学科的良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1资源环境学院科研平台一览表

名称

级别

批准时间

批准部门

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益长期监测基地

国家级

2000-12

科技部

农业部西南地区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2011-08

农业部

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省部级

2005-08

农业部

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土地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省部级

2011-10

国土资源部

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

省部级

2010-08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重庆市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2004-10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

省部级

2000-10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中国西南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

国际合作

2010-05

国际环境中国基金会

农业部土壤肥力与免耕研究室

省部级

1985-10

农业部

农业部土壤化学研究室

省部级

1985-10

农业部

农业部土壤资源研究室

省部级

1985-10

农业部

农业部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室

省部级

1985-10

农业部

土壤有机-无机-生物界面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校级

2009-11

西南大学

(二)科学研究

学院科学研究实力强大,“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973”、“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部、省攻关项目以及地方项目769项,获准经费17590万元(图1),其中纵向经费超过1亿元,占总项目经费的60%以上;在岗教学科研人员人均科研经费202万元,平均年到校科研经费总量占学校当年学科经费投入的10倍以上;获准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出版专著、译著、全国性教材30余部,发表中外科技论文1420篇,其中核心期刊1136篇,SCI、EI、ISTP收录136篇,专任科研教学人员T类和A1类的论文人均在3篇以上;近两年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其中,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2项、国际发明专利

1项。

图1“十一五”期间资源环境学院获准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对比

(三)队伍建设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112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8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55人),在编在岗教学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占63.2%;拥有教授24人,副教授39人,博士生导师17人,硕士生导师53人;现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农业部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1人,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人。

(四)人才培养

“十一五”期间,资源环境学院共培养本科生2133名、硕士生472名、博士生72名、博士后22名。

目前,在校本科生1200余名、学术型硕士生320余名、专业学位研究生近200名、博士生86名、博士后10余名,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接近2:

1,其中,学术型研究生占在读研究生的90%以上,博士研究生占在读研究生总数的比例为21%。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达到西校【2011】77号文件《关于印发西南大学研究型学部(院)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建设研究型学院的基本考核条件,具有建设研究型学院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

二、总体目标

(一)学科建设目标

——力争将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学科。

以西南大学研究型学院建设为契机,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资源与环境为优先主题”的发展战略,结合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我院传统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为基础,力争在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西南丘陵山地耕地保育、三峡库区面源污染防控、水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过程与调控、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争取建成国内先进、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

——力争建设获准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完善的资源环境学科体系。

根据资源环境学科的发展态势,以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积极调整学科布局,进一步加强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等领域的学科体系建设及创新性研究,通过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力争申请获准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完善的资源环境学科体系。

(二)科学研究目标

——整合资源,力争将现有科研平台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创新性科学研究平台。

在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野外基地和工程中心等试验研究平台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凝练方向,争取在3-5年时间里,将现有研究平台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国内一流、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

——凝练前沿基础研究方向,提升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力争在1-2年内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4年内获得国家级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奖励。

紧紧围绕学科发展前沿,培育创新团队和创新型人才,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竞争力,力争在国家重大研究专项首席、国家级奖励、高质量论文等方面获得突破,不断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构筑面向西南资源环境领域科学前沿的基础理论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

“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973”、“863”项目、“2011”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高水平科研项目,开展项目申报和研究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精心总结研究成果、申报高级别科技奖励、申请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出版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力争“十二五”期间科研项目经费突破2亿元,国家级项目经费占总经费的65%以上,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突破200篇,T、A1类以上的论文占总论文发表数量的30%以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5项以上,出版高质量学术专著10部以上。

积极组织各研究团队申报各级奖励,力争在国家级科技奖励有所突破。

(三)队伍建设目标

以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和学术梯队合理,富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为目标,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延揽和造就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能引领和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国内外知名领军型人才1-2名;培育和储备有发展潜力、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杰青人才2-3名;每个二级学科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1-2名;在编在岗教学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人数提高到80%以上,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农业资源与环境创新团队。

(四)人才培养目标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战略目标,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光炯创新实验班”以及本硕博连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实践活动,为研究生教育培养优质生源;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导师资助方式,确保研究生生源及培养质量,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将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稳定在1:

1.5-2的规模。

加强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培育国家“优博”论文1篇。

(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目标

整合学术及人才资源,重构学术科研组织。

建立基于研究所-研究室-研究团队为科研组织机构的科研运行管理机制,以现有的研究平台为依托,整合资源,成立西南大学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所下设4个研究室,每个研究室组建研究创新团队,形成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运行管理实行所长领导下的研究室主任负责制。

依托“研究所-研究室-创新团队”科研运行体制,建立基于“光炯创新实验班”以及本硕博连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生培养运行管理体制。

建立基于党政联席会、教授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制度的学院管理体系,形成行政管理、教授治学、专家咨询和民主监督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六)其他目标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举办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逐步提高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45岁以下的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海外留学经历和工作经历的比例达到80%。

三、建设任务

(一)二级学术组织体制及运行机制

1、二级学术组织体制(包含的学院、科研机构及主要研究方向)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本科教学为基础,构建院-所(系)-室的研究型学院组织体制。

图2科研机构及主要研究方向

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构建研究所-研究室科研组织体制,以研究所为科技创新组织单位、研究室为主体组建创新团队,开展科学研究与研究生的培养;构建院-系本科教学组织体制,以系为本科教学组织单位,研究室为依托,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开展本科创新人才培育。

(1)以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及发展方向,加强西南丘陵山地耕地保育、三峡库区面源污染防控、水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过程与调控、农业生物质与能源工程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彰显学科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领先、国内先进、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

(2)根据资源环境学科的发展态势,倡导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加强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完善学科结构,加强资源环境领域学科群建设,促进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交叉融合,培育资源环境领域新的学科增长点,提高学科的整体核心竞争力。

“十二五”期间,充分发挥传统学科特色和优势,整合资源,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重点实施以下建设项目:

●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建设项目;

●三峡库区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国家生物基材料及植物营养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建设项目;

●林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建设项目。

2、运行机制(人、财、物的配置)

(1)建立基于研究所-研究室-研究团队为科研组织机构的科研运行管理机制

以现有的研究平台为依托,整合资源,成立西南大学资源环境研究所,根据学院现有的研究特色及优势并结合学科研究前沿,在研究所下设4个研究室:

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室、环境过程与调控研究室、水土肥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安全研究室、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室。

由研究室规划其特色优势研究方向并组建研究团队,运行管理实行所长领导下的研究室主任负责制。

(2)建立基于学院党政联席会、教授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制度的学院管理体系

党政联席会贯彻和落实学校和学院的各项工作,制定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坚持依法办学、教授治学的原则,提高执行力,其工作绩效接受学校、教代会和民主党派的监督与评议。

教授委员会重点审议学院科学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聘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强学院发展的科学决策能力。

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方向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和指导上,发挥专家、教授的作用,调动骨干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咨询委员会作为学院事业发展的咨询机构,由院外和校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或企业界领袖、知名校友组成,主要职责是介绍新的办学理念、引进人才和办学资源、扩大学院的影响,通过年会制听取学院工作年报,对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和学科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

(3)建立学院、学科团队、研究小组三级学科建设管理责任体系

改革科研考核评价体系,从以考核数量、规模为主向以考核质量、水平为主转变。

在科研评价政策上,向重大项目、国家科技大奖、国际重要奖项、国家级基地建设、高影响因子和高引用率论文等反映质量和水平的指标倾斜。

在学科评估上,根据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内在要求,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聘请专家对学科进行考核评估,明确了学科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所处的发展地位。

注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一方面,通过行政协调、利益引导、规章约束等形式,组建研究团队,实现科研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争取在某些重点领域集结主要科技力量,联合承担国家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要凸现“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学术争鸣,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兴趣与创造力。

(4)制定并实施促进学科发展、提升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政策措施

资源环境学院按照西校【2011】77号文件《关于印发西南大学研究型学部(院)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积极调整学院发展思路,制定并实施促进学科发展、提升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政策措施。

(5)建立有利于研究型学院建立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学院充分发挥党政联席会、教授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在学院学术及学科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努力实现学院管理模式的转变,逐步建立有利于研究型学院建立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在学院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领导作用,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习并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同类院系先进的办学理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为学院的改革与发展、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和谐学院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

(二)学科平台建设

以加强并完善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为基础,凝练方向和整合资源为措施,争取在3-5年内申请获准三峡库区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创新研究中心。

表2学科平台建设规划表

年份

学科专业名称

国家级平台类别

全国学科排名

2012

9

2013

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7

2014

农业资源与环境

国家生物基材料及植物营养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

2015

农业资源与环境

三峡库区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5

(三)队伍建设

紧紧围绕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这一核心任务,以高层次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型团队建设为抓手,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研究型学院发展要求,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大力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延揽和造就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能引领和把握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发展方向的国内外知名的领军型人才1-2名;培育和引进有发展潜力、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巴渝学者、两江学者、百人计划2-3名;力争在杰青人才、长江学者计划等方面有所突破。

积极引进留学和海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创新团队以及海外名校博士,提高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每个研究团队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1-2名;在编在岗教学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占80%以上。

创新用人机制,加强良好学术环境建设,实行兼职和专职研究队伍的分类建设和管理,提升学术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争建设成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级创新团队。

队伍建设详见表3。

表3队伍建设规划表

年份

科研机构

引进(培养)学科带头人(人)

引进(培养)学科骨干(人)

2012

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室

1

1

环境过程与调控研究室

1

1

水土肥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安全研究室

1

2

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室

0

1

2013

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室

0

2

环境过程与调控研究室

0

1

水土肥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安全研究室

1

2

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室

0

2

2014

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室

1

1

环境过程与调控研究室

0

2

水土肥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安全研究室

0

2

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室

1

1

2015

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室

0

2

环境过程与调控研究室

0

1

水土肥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安全研究室

0

2

农业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室

0

1

合计

6

24

(四)科学研究

(1)凝练方向、整合资源,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

以加强并完善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为基础,凝练方向和整合资源为措施,争取在3-5年内申请获准三峡库区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创新研究中心。

——加强现有科研平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在“十一五”期间,资源环境学院申报获准了农业部西南地区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土地利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研究平台,但是,上述研究平台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都有待加强,试验仪器设备有待补充完善,尤其是野外试验站的试验条件、野外监测设备有待配置,同时,研究方向也有待凝练、研究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加强“十二五”平台的申报与建设。

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资源与环境的优先主题和发展思路为契机,结合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托现有科研平台资源,凝练方向、整合资源,建设以三峡库区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国家级和省部级并重的资源环境科研平台体系。

重点实施建设项目见表2。

表4科学研究平台建设规划表

序号

平台名称

所属学科

级别

所属部委

备注

1

三峡库区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农业资源与环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

科技部

整合提升

2

生物基材料及植物营养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农业资源与环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

发改委

整合提升

3

土壤有机/无机/生物界面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农业资源与环境

省部级

重庆市科委

整合提升

4

中加三峡水域科学研究中心

农业资源与环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省部级

重庆市科委

新建

5

重庆市农业生物与能源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

农业资源与环境

环境科学与工程

省部级

重庆市发改委

新建

(2)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培育创新团队和创新型人才

从整体看,我院科研组织形式还相对较分散,个体研究行为较多,而团队相互间的深层次合作研究偏少,其科研组织的特点明显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规律,也不利于争取和承担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不利于产生原创性的重大成果。

针对这一问题,除了继续发扬以兴趣为导向的自由探索外,应通过科研组织形式改革,将学院的科技力量有效地组织和整合起来,从“单兵作战”到团队协作攻关,进一步凝练前沿基础科研方向,逐步拓展研究领域和项目来源,并以主要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科研项目和区域及行业重大需求为主攻方向;力争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农业资源与环境创新群体或教育部创新团队,在国家重大研究专项首席等方面获得突破。

表5科学研究规划表

年份

科研经费(万元)

科研成果

总额

纵向

T、A1学术论文(篇)

学术专著(部)

获国家科研成果奖(项)

国家发明专利或国家审定新品种

2012

3500

2500

40

2

0

6

2013

4000

2500

45

3

0

6

2014

4000

2500

55

4

0

8

2015

4000

2500

60

4

1

8

(五)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管理模式和机制,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

稳定本科生规模,适度增加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规模,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力争将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维持在1:

1.5-2的规模。

——推行“光炯创新实验班本硕博连续培养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整体教学改革创新。

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实行本科分流培养、硕博连读制、中期分流制等灵活多样的学生培养机制;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光炯创新实验班本硕博连续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实施本硕博连读“3+1+1+4”的培养模式,即在3年完成本科学习,用1年时间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并参与科研(学籍管理仍然按本科进行),检验学生的科研兴趣及创新能力,对于研究无兴趣、无创新思维的学生按本科毕业,创新能力差的学生转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再学习1年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对于具有培养潜力的学生转入博士阶段的4年学习。

——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导师资助方式,确保研究生生源及培养质量。

坚持把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研究引领和支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

激励研究生“崇德博学、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力提升我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力争在“优博”论文上有所突破。

经过研究型学院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就业领域逐步拓展,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

表6人才培养规划表

年份

本科招生(人)

学术型硕士招生(人)

博士招生(人)

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个)

2012

300

110

27

3

2013

300

130

30

4

2014

300

140

32

5

2015

300

1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