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评价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714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评价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小学语文评价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小学语文评价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小学语文评价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小学语文评价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评价论.docx

《小学语文评价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评价论.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评价论.docx

小学语文评价论

第四篇小学语文评价论

 

   [教学目标] 认识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掌握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原则,了解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掌握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

   [教学重难点]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评价的方式方法。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内容]

   第十章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与原则

   第十一章 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第十章小学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与原则

   一、什么是语文课程评价

   “评价”原意为评论货物的价值,《宋史?

戚同文传》中有“市物不评价,市人知而不欺”的记载。

在英语中,评价(Evaluation)一词含有词根“value”(价值)、词头“e”(等同于“out”,意为引出),评价有引出、阐发价值之意。

评价,亦即通过一定的方法、途径对某一事物或某一问题作出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美国学者格朗兰德(Gronlund,N.E.)认为,评价可以简单地用下式表述:

评价=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价值判断。

   我国教育界以前多注重语文教学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而较少有针对课程的其他问题的评价。

西方常使用“课程评价”一词,这是因为西方国家使用的是“大课程”的概念,即课程包含教学,因此课程评价也包括教学评价在内。

随着对课程认识的深入,我国教育界在概念的使用上与西方逐渐趋同,《语文课程标准》采用的是“语文课程评价”这一概念。

语文课程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以先进的课程评价方法和技术为手段,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目标,对语文课程的有关因素如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方案及语文成果等诸多方面作出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语文课程评价的范围比语文教学评价要广,它的范围不能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既要对语文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又要对产生这一学习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既要看到学生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作用的一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语文课程评价的概念不仅包含对语文课程实施结果的考察,而且还有对语文课程进行诊断、比较、修订、完善等涵义。

   二、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

   以往的语文教学评价目的较为片面,过于强调评价的鉴定、甄别、选拔、评优功能,过分强调学生的语文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过多地强调量化的评价手段;因而在如何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方面作用有限。

语文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语文课程最终没有比较科学的评价,语文课程改革就会落空。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搞好语文课程评价改革,就必须重新认识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课程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这旨在从观念上正确认识评价的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强化通过语文课程评价的及时反馈,改进教学,激励师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语文课程质量提高的功能。

当前的新语文课程评价呈现出发展与甄别并重,导向、强化、调节、激励、交流、反思、鉴定等多重功能均衡发展的态势。

下面择要论述。

 

   

(一)鉴定功能

   “鉴定”意味着对语文课程有关因素的成效优劣作出甄别与选择。

过于强调评价的鉴定功能,甚至一张试卷定成败的评价很难适应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但将鉴定功能与发展性功能对立起来也是对评价功能片面、机械的理解。

忽视评价的某一功能或过于强调评价的某一功能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表现。

鉴定不是误区,现实当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对鉴定功能的滥用才是误区。

事实上,只有借助于鉴定这一根本功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才能获得有关语文课程及其实施效果的相关信息,语文教学活动的持续进行才能够不陷入盲目。

语文课程评价可以利用鉴定功能所获得的信息,发现学生语文学习上的优缺点,发现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长处与不足,发现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成绩与问题所在,从而有针对性地调节、改进各自的行为,使语文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

   

   

(二)导向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的导向功能是指语文课程评价具有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迈进的功效与能力。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标总是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方向性和客观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语文课程努力的方向。

   人们常说“评什么,学校和教师就重视什么”,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课程评价的导向功能。

在语文课程评价中,评价者要参照语文课程标准,设计语文评价方案,编制语文评价内容,确定语文评价方法,实施语文评价行为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更都会产生不同的评价信息,促使语文课程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语文课程评价既可以引导整个语文课程的方向,又为个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使师生找准问题,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实现教学目标。

同时,语文课程评价还可以对评价对象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断,从而为他今后的职业兴趣爱好乃至成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三)激励功能

   激励,即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动力以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语文课程评价的激励功能是指语文课程评价对被评价者具有一种激发情感、鼓舞斗志、力求上进的功效与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都有争取达到理想目标的强烈愿望,也有力求超过别人取得优势地位的动机。

语文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人文因素也是语文课程所追求的目的所在,关注人的精神价值、心理个性及人格修养,是语文课程评价的特征之一。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语文课程评价的结果往往能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动力。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位学生往往因为教师在某节课中表扬了他的写作能力,从而使他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奠定了这位学生成为作家的起点。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语文课程评价能够为语文教师提供大量的教育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并激励语文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从而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来看,通过语文课程评价,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学校的语文教学情况和教学改革情况等,为领导作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决策和改进语文教学质量的管理提供依据。

因此,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也是激励语文课程各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

   

   (四)交流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的交流功能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应进行接触、交流,既要给被评价者以发展性的建议,又要给被评价者以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使评价双方通过交流(反思)来对自己的所做所为达到一个更清晰、更深刻的自我理解,从而提高人们对语文课程及其评价的认识。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顾巴和林肯将评价结果看作评价者在与评价对象不断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一种看法,将评价的过程当作是评价双方一种不可分离的共构过程。

语文课程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语文课程评价不是高高在上的只有评价者单方面参与的活动,评价者不是法官,被评价者也不是等待宣判的对象,评价结果更不是神秘兮兮的秘不可宣的东西。

如果只凭学生的语文成绩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优劣或只凭少数领导听课的印象就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妄加判断,那就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也会打击被评价对象的积极性,语文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就会降低。

只有通过充分恰当的交流,才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可以说,语文课程评价就是语文课程评价的诸因素不断作用,不断交流的过程。

   

   (五)调节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的调节功能是指语文课程评价可以通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发现学生语文学习上的优缺点,发现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长处与不足,发现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成绩与问题所在等,从而有针对性地调节各自的行为,使语文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

   语文课程评价是对语文课程的整体或某一方面所作的价值判断,评价者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获得较全面的信息,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作出恰当的描述与判断,据以及时调节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

如果课程目标与内容不合适,就应该及时调整;如果教学过程不合理,就应该注意优化;如果教与学的方法不得当,就应该考虑改进。

语文课程的实施是一个信息传送过程,要使它保持良好循环状态,就只有通过信息的不断交流反馈,适时调节,才能使语文课程向着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前进。

   语文课程评价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语文课程的各个环节和层面,它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对语文课程评价的功能应综合辩证地看待,不应以偏概全,顾此失彼。

布卢姆认为“不能把学校看作是以供选拔的机关,而应把学校看作是以个人发展作为第一功能的教育机关”。

无论是哪种功能,归根结底都在于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内涵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语文课程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评价的原则

 

   原则是客观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行动的指南。

叶圣陶曾指出原则的重要:

“盖理论乃根本,乃原则,根本定,原则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应。

方法则随事而变,难以隅反也。

”语文课程评价的原则是实施语文课程评价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评价过程中的客观规律来确定的,并从根本上规范和引导着语文课程评价的运行方向。

其中最能反映语文课程评价的基本规律、对评价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原则有:

   

   

(一)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即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语文课程评价的对象,既要看到评价对象过去的语文学习或教学情况,又要对评价对象现在乃至未来的发展变化进行评价,还要对语文课程本身不断修正。

发展性原则要求语文课程评价必须把作为评价对象的人(包括学生、教师)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使之贯穿在语文课程开发过程的始终。

坚持这一原则,要注意做到:

   1.促进学生的发展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课程评价应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积极因素,发挥语文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从发展性评价观出发,语文课程评价关注的不应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如何,而应该关注学生的语文知识是怎样获得的,语文能力是怎样培养的,语文素养是怎样形成的,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语文课程开发的前提。

在语文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技术手段上也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要从注重读写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语文综合素养的评价;从注重语文知识的评价转向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评价;从面向学生过去的评价转向面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评价;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的综合评价等等。

   

   2.促进教师的发展

   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开发的学习资源,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程评价不仅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应促进语文教师的发展。

如果语文教师在评价中(听课、检查教案、学生评议等)处于被动接受检查的地位,很少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则不利于语文教师的发展。

应打破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来评价语文教师的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重视语文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要促进语文教师的不断提高,关键是促使语文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

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④。

”评价语文教师的工作业绩,应考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状况;评价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过程参与的情况;调整、奖励语文教师,也应从激励语文教师的上进心,有利于语文教师的发展出发。

  

    3.促进语文课程的发展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能否满足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满足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教育活动。

新语文评价观把语文课程评价渗透于语文课程开发过程之中,认为:

编制语文课程计划、实施语文课程计划以及语文效果如何,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亟需在评价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语文课程评价也应促进语文课程本身的发展。

语文课程不仅是语文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语文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过程和平台,在重视通过语文课程评价来改进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对学校语文课程执行的情况、语文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以调整语文课程内容,改进语文教学,形成语文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要对语文评价对象的诸多方面进行评价,不宜过分地突出某一项目或某一过程,要在充分搜集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再作出判断。

语文课程目标的多元性,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性,语文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语文教师素质的综合性,语文教学环境的复杂性等,表明了语文课程的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按照发展性评价观的“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评价方法或内容来评价都是不全面的。

坚持全面评价的取向,就应注意:

   1.评价指标要全面

   语文课程评价应有比较全面的标准,单一的评价指标很难适应语文课程中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

语文课程从内容上看是一个整体,评价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而不能像以前那样只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评价。

语文课程评价的领域也不能仅局限于知识和能力,即认知领域,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2.评价对象要全面

   语文课程评价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出现只评少数学生,不顾大多数学生的局面。

同时,要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让学生甚至是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以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要注意面向每一个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各个方面。

语文知识素养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能力素养包括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认识能力、自学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语文心理素养包括记忆、联想、兴趣、情感、态度、习惯等。

如果过分地强调某些因素,不能全面地分析问题,也不能得出准确的价值判断。

   3.评价过程要全面

   语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是一个由时间和空间的诸多要素纵横交错、立体交叉的复杂过程,语文课程评价是由设计评价方案、组织实施评价、分析评价结果、进行信息反馈等若干操作步骤构成的动态系统。

其中每个较大的环节又包括许多个小的步骤,任何一个环节或步骤的疏忽都会影响语文课程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因此,在语文课程评价实施过程中,也要依据全面性原则,对每一个项目的信息的搜集都要力求全面,不能偏听偏信。

语文课程评价的全面性原则不等于要求各个评价项目不分主次,等量齐观。

要分清主要项目、次要项目,在评价指标的权重方面也要有所区分。

   

   (三)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是指作为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工具,语文课程评价应贯穿在语文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之中,不能只注重语文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

实施过程性原则,要注意:

   1.重视语文学习的过程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情感、意志、兴趣等贯穿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

以背诵为例,过去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只看结果,背得较流利的打80分;能够背完整、但有些夹生的,打60;不能背完整,而且背得断断续续的,打40分。

但光看结果,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

也许得40分的这位同学背得很努力,在背的过程中花了很多的功夫,只是方法不对头而已。

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得不到肯定,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们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

语文课程评价应该考虑学生不同的起点,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既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及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学习还具有显著的内隐性特征,从对优秀言语作品的欣赏和玩味到对语感素质的积淀和言语能力的升华,需要极为漫长的心理同化和顺应过程,其细微的进步当须语文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以给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氛围。

这就更要求我们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包括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合作与交流,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2.贯穿于语文课程的全过程

   重视过程,是为了使语文课程评价整体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模式是预定式模式,教材、教学大纲都是预先设定不容更改的,教师、学生对语文教材和大纲缺乏评价发言权,很难反映语文课程方案本身的合理程度以及各方面人士对课程实施的观点。

当代语文课程评价观把语文课程评价渗透于整个语文课程开发过程之中,不仅在制度上保证了语文课程评价成为语文课程研制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被评价人员也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全过程之中,评价成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

”⑤在评价过程中,语文课程目标和课程计划始终为评价者和被评价对象共同关注,有助于评价双方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反思能力和积极性,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语文课程的发展。

   

   (四)合作性原则

   合作性原则是指在语文课程评价过程中,参与评价的各方面力量(个人或组织)应加强合作与交流。

   合作,应是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是全民关注语文课程的体现。

语文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它既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课程编制者、课程审议者或评价专家,语文课程评价是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的活动。

贯彻合作性原则应注意:

   1.加强自我评价

   自评,包括被评价者自评和评价者自评,如教师自评、管理者自评和学生自评等。

评价与被评不是绝对对立的,被评价者也可以成为评价者。

语文自我评价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也是最实用的评价手段,它可以实现自比和自控,激发自尊和自信,从而更好的促进人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比较重视外部机构、组织对学校的语文效果的评价,重视领导、专家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重视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的评价,却比较忽视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

尤其在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问题上,语文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惟一性的裁判者,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评价。

语文评价新理念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主张给被评价者以宽松的环境,让被评价者自觉地发展,被评价者(尤其是学生)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参与者和主体,评价者由语文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

教师加强自评,可以反思语文课程的得失,审视自己的语文教学,从而改进自己的语文教学。

学生加强自评,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更好地形成自学能力、参与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建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的开放性合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语文课程评价的效益在于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语文课程评价的结果,要“最大程度”地接受,必须将自评与互评结合起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到语文课程的共享、共进。

   互评,强调的是双向式互评和多向式合作交流互评。

有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评价、被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相互评价,还可以有被评价者对评价者的评价。

如:

教师对教师、学生对教师;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还有家长对教师、对课程、对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等。

通过互评,可以多渠道交流语文课程的有关信息,有利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合作共处,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共同改进语文课程。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正体现了语文课程评价的合作性原则。

   

   (五)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指在语文课程评价的手段和方法上,要注重多样化和灵活性。

从国内外的课程评价改革来看,为真实地了解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在评价上都比较注重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将多种评价手段结合起来对评价对象的诸多方面进行评价。

贯彻多样性原则,要注意:

   1.方式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其中,“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

   为什么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这是因为:

①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具有整体性。

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等的融合。

其间有很多无法用定量评价来代替定性评价的因素。

②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情体验和重语言积累的特点,更适宜于定性评价。

③事物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只有将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反映语文课程的真实情况,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根据。

   为什么说“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这是因为:

①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应加强形成性评价体现了当代语文评价观重结果、更重过程的新理念。

②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证明,而是改进。

“评价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在课程计划尚处于变化状态时就用评价去改善它,比只是评价它实施后造成的结果更有意义,更能促进有效的教育和学习”。

③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有利于及时了解语文课程的效果,又有利于在语文课程实施的各个阶段改进语文课程,从而促进语文课程的完善与发展。

   

    2.方法多样

   任何一种单一的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局限性,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内容,需要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同的评价方法,获得的可能是不同的评价结果。

新课程评价改革要求多元化、主体性、开放性,语文课程评价的方法也要求推陈出新。

提倡在语文课程评价实践中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

传统的考试法、评语法,以及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出来的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的考试等。

提倡将多种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

   

    (六)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是指在语文课程评价的过程中要尊重被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促进被评价对象的健康发展。

贯彻差异性原则,应注意做到:

   1.针对不同对象

   语文教师是活生生的个体,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应注意语文教师的个性心理、学历经验与教学风格等诸方面存在差异。

   学生是个体的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心理、学习特征各不相同,不能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

语文课程评价从“选拔”走向“发展”,意味着语文课程评价要立足于差异性,从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接纳语文水平高低不一、语文学习习惯各不相同、个性心理品质不同的学生,评价学生时不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影响。

   各学校师资力量、生源状况、教学设施,培养目标的不一致等等也表现出差异性。

   

   2.针对不同情境

   尊重被评价对象的个体差异,还应考虑被评价对象在不同情境中的情况。

如:

把语文教师过去与现在的教学进行比较,以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