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培训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305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docx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改培训心得体会.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docx

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谈谈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和生物课堂教师角色的改变

安图三中  张鑫

一、初中生物实验的改进

实验在生物教学中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

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生物实验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科学素养形成。

我们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寻找采集方便、效果明显的实验材料,改进实验方法,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以下是我对某些实验的改进:

1.显微镜的使用实验:

过去发现,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用大拇指和中指取目镜,食指按在目镜上,在目镜的镜片上留下指纹,这样很容易弄脏目镜。

现在我们在指导学生安装镜头的时候,强调用大拇指和食指取、装目镜和物镜,对保护显微镜很有帮助。

另外,在这一实验中,学生在玻片上写“上”、“下”小字不容易,并且需用专用笔,有时学生还会因不小心擦除掉了,还经常发生压碎载玻片的现象,影响了实验的进行及效果。

为了解决这问题,在设计实验时,可让学生自带透明的三角尺或直尺来作为观察材料,如尺上的“6”或“9”等,这样可增强实验的易操作性。

2.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容易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学生在制作临时装片时,按教材上的操作方法,往往撕取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过大,在盖上盖玻片后,有部分内表皮在盖玻片以外,从而使得视野中容易出现气泡;第二,撕下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容易卷曲,不易在载玻片上展平,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有重叠;第三,染色剂配制不合理导致染色的效果不佳,甚至看不到细胞核。

   针对问题,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在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前,先用刀片在内表皮划取一块边长约1厘米的正三角形,然后用镊子夹取三角形的一角轻轻撕取,再把内表皮展平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并用解剖针轻轻地把内表皮压几下,排除内表皮下的气泡。

建议载玻片上的水滴最好用凉开水,实践证明凉开水在盖上盖玻片时,不容易出现气泡。

关于染色剂,用稀释的碘酒(在4~5滴水里加一滴碘酒)染色效果较好。

关于染色方法,建议可先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加一滴稀释的碘酒或碘液,然后放进洋葱内表皮,再盖上盖玻片,吸去溢出的、多余的染色剂,实践证明染色效果非常好。

还可以将洋葱放在室外4—5天,待洋葱表皮变成紫色,就能观察了,可避免染色。

“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这一实验,同学们在使用牙签时,容易弄伤自已的上额,甚至会有满口流血的现象,这时可以让同学们先把牙签的尖头用牙齿轻轻咬几下,让它变得柔软,就像一把缩小的小刷子一样再进行实验,这样就变得安全可行,学生容易完成实验了。

3.茎的输导作用

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便行的演示实验:

取两枝生长健壮的植物枝条,把它们插入盛有红色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阳光下照射2~3小时后取下,可以看到叶脉变红了,说明茎(此处指的是枝条)具有输导水分以及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作用。

如果用小刀把枝条纵向劈开,就可以看到枝条中只有树皮与髓之间的木质部变红了。

由此可以证实红墨水是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的。

接着再引导学生来分析木质部的结构特点:

木质部中主要由死细胞构成的木纤维和由死细胞构成的导管两部分构成,并且木纤维部分上、下不相通(没有输导功能),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管道。

至此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茎输导水分与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来完成的。

这样既可以为前面所讲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分与无机盐的作用得以验证,也可以为后面学生对“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理解作铺垫。

可以想像出来,如果我们在讲解“茎的输导作用”一节不设置这么一个演示实验,单靠老师一张嘴,学生手中的一枝笔加上死记硬背这些单调的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茎的 输导作用吗?

简直是痴心妄想。

可见,巧妙地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可以为学生的理解、记忆扫除障碍。

这也是教师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所做的一份贡献啊!

4.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所用种子的数量,应根据实验用的容器(应选用透明的容器如玻璃水槽)大小而定,一般每种情况可放5~10粒为宜。

同时因为增加了种子的数量,所以固定种子的方法也得改进。

可以用厚约0.5~1厘米的泡沫塑料来做,使其形状和大小与容器相当,在中间切一个长条形的孔,宽窄以能卡住种子(如蚕豆)为宜。

将实验用的种子卡在孔内,放在容器的水中,使种子一半浸在水中,一半露在空气里。

另将数量相等的种子直接浸在泡沫塑料下面的水中,使种子最终沉在容器底部,如有种子浮起应取走重新换种子。

再将数量相等的种子放在泡沫塑料的上面即可,种子在上面吸不到水,始终处于干燥状态。

5.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改进一 捆绑鱼鳍时,教材提示用细线捆绑鱼鳍,事实上宜用粗线、纱布条会更好些,不宜用细线,否则易造成对鱼的伤害。

在我所任教的几个教学班中,凡是用细线捆绑的,很少有绑成功的。

另外捆绑时,为了尽量减小对鱼的伤害,要注意用很湿润的纱布包住鱼头,并不时要将鱼头浸入水中,以保证其正常呼吸。

改进二 根据教材提示,只要用线分别捆绑鱼的胸鳍、腹鳍、背鳍和臀鳍,就能探究出各种鳍的作用。

事实上,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出鱼的平衡性、稳定性所受到的影响。

为此我对这组实验作了一点改进:

用手指从侧面顶一下己捆绑好了的任意一种鱼鳍可以发现鱼很容易倒下,失去其平衡性或稳定性。

学生经过这样的操作,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探究出这几种鱼鳍的作用。

实际上最好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在水中的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

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

通过这些直观现象使学生极为容易地掌握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师在加以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6.     发酵现象

实验中可以增加对照组,缺少对照组,说服力不强。

实验中可选用三个矿泉水瓶,1号400毫升水、10克糖、1克酵母,套上气球,扎紧瓶口。

2号400毫升水、10克糖、不加酵母,套上气球,扎紧瓶口。

3号400毫升水、10克糖、1克酵母,拧紧瓶盖。

将三个瓶放在教室向阳窗台上。

两天后,学生观察现象。

通过对照1、2瓶中现象,使学生清楚1号瓶中生成了气体。

再打开3号瓶,可看到有大量泡沫飞出,并有酒香味。

把1号瓶中生成了气体收集,放入点燃的火柴,可看到火柴熄灭。

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酒精和二氧化碳产生。

二、生物课堂教师角色的改变

1、探究情境的创设者

(1)、学生探究兴趣情境的创设者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观念:

从指导学生“学会”转为引导学生“会学”;变重“学知”为激励学生“思维”。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设计者,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自行探求知识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激情。

(2)、学生提出问题情境的创设者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是创设情境的又一重要目的。

怎样创设问题情境呢?

教师首先要在认真学习大纲,掌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探索学习的主题,遵循贴近儿童生活,让儿童感兴趣的原则,进行精心设计,既使同一内容由于班级不同亦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教师可以选用实物、模型、挂图、实验、电教媒体来展示情境,也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去激发学生。

总之,教师应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铺设问题台阶,把学生引入到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做为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

2、结构材料的提供者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会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学会自行探究、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能力。

具体地说,要让学生通过收集事实,参与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识。

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1)、结构材料的特点有结构的材料是指学生使用这些材料时,材料自身能体现某些规律或通过材料间相互作用能揭示某种现象的物品。

它可以是仪器、仪表、图表、数据、图片、实物、标本、电教媒体资料等。

结构材料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①科学性:

材料要符合科学原理,能揭示科学规律,规范;②指向性:

材料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使材料与问题有联系,突出研究内容;③趣味性:

能吸引学生兴趣,增强求知欲;④安全性:

材料使用必须保证不出危险,确保人身安全;⑤简易性:

材料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实际,易操作;⑥稳定性:

材料准备到使用时要保持性能不变化,确保实验成功。

在学习中,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六性”材料,一步一步进行实验、研究、讨论、分析、思考而获得知识。

(2)、教师要提供适时、充足的结构材料材料是教师教的基础,是学生实践的前提。

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首先要在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儿童可能提出的问题去找材料,选择材料,提供材料。

凡是学生可以自备的材料教师应指导学生自带,因为取自学生身边的材料能使学生感到亲切不陌生,反而会少几分神秘感,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高不可攀,它其实就是研究我们身边的事物。

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一定要充足:

一是数量足够,保证学生能分组或个人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二是材料能保证研究的问题得到解决,而适时提供材料则是教师调控步骤的需要。

3、实践活动的促进者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活动是在课堂内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研究过程。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学生虽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服务员,但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仍承担着指导者的角色,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导演,教师要保证和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学生探究实践活动的促进者。

(1)、学生探究实验的促进者学生提出探究课题后,随后就要进行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研讨,寻找问题答案。

首先教师要在学生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研究的,时刻注意每位学生的进度、情绪表现,了解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探究进程,及时调控实践活动。

其次,教师还应善于捕捉学生在实验中的创造闪光点,不时地给学生以进一步发现的动力,促进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进一步研究。

(2)、学生研讨问题的促进者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或简单的现象分析,提出关注的对象,设想研究的方法,述说自己的观点,是可贵的创造火花。

教师不仅要关注与呵护,而且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引燃学生的智慧火花,为之拾柴,使其熊熊燃烧。

在学生研讨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见机提出问题,挑起矛盾,促使不爱讲话的学生发表意见,爱讲话的学生长话短说,让学生间的思维激烈碰撞,以求共同发展。

另一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整理问题,把握研讨的方向,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讨。

教师在学生整个研讨活动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促进作用,绝不包办代替。

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促进者课内探究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学生探究活动的终结,相反教师应巧设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把探究活动变成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进而拓展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正是课内探究活动的目的所在。

勿庸置疑,教师应是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促进者、鼓动者。

如在《动物与环境》一课的结束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告诉学生:

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你想不想把它的身体分成两段或三段或四段试一试呢,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蚯蚓再生能力的热情,其意义与作用远远超过了课堂教学的范畴。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活动时始终要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和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使学生感到老师时刻与他们同在,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教师应该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去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促进学生积极地探索,做一个优秀的“旁观者”。

4、科学民主的示范者优良的学习环境既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质的需要。

在创新课堂教学中,优良的学习环境,一是指有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指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和示范者。

(1)、教学民主的示范者自古以来,由于“师道尊严”的思想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总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自然,师生的关系也就不会是宽松、和谐的。

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学民主,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尤其是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师既是良师、又是慈母、更是他们的益友,相互之间可以讨论,甚至无拘无束的争论,而没有距离感,畏惧感,那样,带给学生的将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师生之间水乳交融的一种幸福感。

不言而喻,这将是促进学生自行探究获取知识的最理想的人际环境,这一环境的创设者是教师,而且主动权在教师手中。

(2)、研讨氛围的示范者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知道,学生要自行探究,获取知识是需要时间的。

教师要把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观察、试验、思考、分析、讨论,教师不要急躁,也不要催促甚至干预。

应该知道,学生在自行探究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兴奋也有激动,各种情绪在课堂中有表露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比较自由的空间,不指责、不批评,给予理解,给以点拨和适当的引导。

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才会更加高涨,也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科学品质的示范者实事求是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无论将来学生是做科学家,还是为人处世,这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可以容忍错误,但不能容忍半点虚假。

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求实求真的榜样。

以上是我对一些实验教学的改进方法和生物课堂教师角色的改变的一些看法,有许多地方不是很成熟,希望各位同仁指正,谢谢大家。

摘要 由于初中生物人教版比旧版教材有较多的内容变更,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应对和解决关系到新教材、新课标的顺利实施。

根据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阐述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存在问题及改进方法。

  关键词 生物实验课 探究性实验 实验改进

   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探究学习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新课改的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人教版新教材中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新课标所提出的: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

那么,教师如何在生物学实验中体现新课程的要求呢?

  1 认识实验教学的误区。

更新实验教学的理念

  1.1

  传统生物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

  1.1.1学生在实验前难以控制

  由于实验课只占生物课的少部分,学生一进入实验室,往往由于好奇,一般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实验材料上。

许多学生急于观察、摆弄材料和仪器,甚至动手胡乱操作,忽略了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和介绍实验器材的过程,导致教师在讲台上讲解示范,学生在实验桌旁叽叽喳喳。

这样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有限,教师对学生实验中的操作技巧、注意事项、对记录的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等难以有效贯彻,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甘井子区初中生物学科探究实验课开课情况调查报告

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史桂梅

探究实验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它是落实“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生物课程理念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真正体验生物科学之魅力、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佳途径。

人教版生物教材的主编朱正威教授曾说:

“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此次生物学课程和教材改革中教学策略改革和方法改革的成败所在”。

但探究实验也是新教材的一个难点,自2001年使用新教材以来,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探究实验课教学,反复强调教师要切实组织好探究实验教学,有些老师也的确在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探究实验的机会,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可是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为了准确了解探究实验课的开课情况以及造成探究实验课没有开课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对初中生物探究实验课开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时间

我们于2008年9月14日本学期开学初第一次教研活动的时间,对全区23所初中40位生物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一所学校只有一位生物教师,因病没有参加答卷。

为了使老师们能如实填写问卷,调查前我首先向老师们强调了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与评价教师无关,以确保采集的信息真实可靠。

二、调查的内容

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目前我区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学实验教科书(共四册)中安排的22个探究实验和9个进一步探究的实验,总计31个探究实验,每位教师在任职期间,每个实验是否每次都组织学生完成;哪些实验从没有组织学生做过;哪些实验原来组织学生做,现在又不做了;哪些实验原来不做,现在又做了;没做实验的原因是什么。

三、调查的结果和分析

1、开课情况较好的探究实验统计:

序号

探究实验内容

实施情况

没做实验的原因

每次

都做

从没做过

原来做

现在不做

原来不做

现在做

A

B

C

D

E

F

1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33人

5人

2人

2人

3人

2

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3人

2人

2人

3人

4人

3人

3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33人

1人

3人

3人

5人

3人

4

探究晚婚的意义

33人

3人

3人

1人

3人

4人

5

测定反应速度

34人

1人

1人

4人

1人

1人

注:

没做实验的原因可从下列选项中选序号填写,如有其它原因可直接写在空格处。

A、缺乏实验材料B、缺少实验设备C、课时不够D、实验课不好组织

E、教师自己也不会做F、做不做实验不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

2、开设情况较差的探究实验统计:

序号

探究实验内容

实施情况

没做实验的原因

每次

都做

从没做过

原来做

现在不做

原来不做

现在做

A

B

C

D

E

F

1

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2人

15人

8人

5人

2人

13人

9人

1人

2

探究二氧化碳是否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8人

23人

6人

3人

7人

8人

9人

4人

3

空气流动会影响蒸腾作用吗?

4人

27人

3人

6人

2人

13人

1人

8人

4

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

12人

25人

1人

2人

3人

2人

13人

4人

5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

11人

20人

5人

4人

2人

9人

7人

2人

3人

6

观察家畜小肠内部结构

12人

13人

9人

6人

8人

2人

7人

3人

7

测定并分析当地雨水的PH

5人

28人

3人

4人

5人

11人

11人

2人

5人

8

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4人

26人

5人

5人

16人

1人

2人

5人

4人

9

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6人

24人

6人

4人

15人

7人

10人

3人

4人

10

探究蚂蚁的通讯

7人

21人

6人

6人

5人

2人

12人

5人

4人

11

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12人

23人

2人

3人

6人

5人

3人

4人

5人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只有5个探究实验(占探究实验总数的16%)的开课情况较好,有约85%左右的教师每次都组织学生做;有11个探究实验(占探究实验总数的35%)开课情况较差,每次都组织学生做的教师在20%左右;有50%左右的老师从没组织学生做过的探究实验有9个。

没做实验的原因根据教师选择的比率从大到小依次是:

课时不够;缺少实验设备;缺少实验材料;做不做实验不影响学生的成绩;实验课不好组织;教师自己也不会做,实验效果较差等。

四、结论

1、只要我们肯于开动脑筋想办法,探究实验课的数量是能够得到保证的。

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一个探究实验所有老师都没组织学生做过,可见教材中的探究实验都是能够实施的。

有些教师能够充分认识探究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意义,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克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

2、生物学科的地位是影响探究实验课开课的主要原因。

目前,由于生物学科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相当数量的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学生都不同程度的认为生物学科属于副科,轻视生物学科的教学和学习。

具体表现在:

有些学校仍不能按照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时;实验设备和材料配备不齐;师资不足,部分教师不是生物专业教师;生物教师的工作量过大,兼职过多以及促使教师组织探究实验的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等。

导致探究实验课在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都很难得到保证。

探究实验教学需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设计、去实施、去反思、去总结,有时还需要反复多次实验,在不做实验教学计划都很难完成的情况下,教师怎么可能再拿出时间来做探究实验。

同时组织一节探究实验教学,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身兼数职的教师本来就没有精力,如果再没有相应的评价机制,做与不做领导、学生、家长也并不在意,教师当然乐得清闲。

3、实验周期长、材料不易准备、缺少实验仪器、实验效果不好等也是影响探究实验开设的重要原因。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开课情况较好的5个实验,实验所用的材料很容易准备,实验操作也很简单,有的在课堂中就能完成。

而开课情况不好的11个探究实验,如“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观察家畜小肠内部结构”等实验周期长、效果不明显、实验材料又不易获得,实验组织起来困难较大,有些教师就望而却步。

有的实验,如“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等,需要干湿计、培养皿等实验器材,可很多学校没有或者有但数量不够,无法保证实验课正常进行。

4、初二年级结业考试对探究实验课的开课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自2004年大连市开始实施生物学科初二年级结业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纳入中考,各校对生物教学成绩都很重视,相应地也给生物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回归老路的倾向,讲得多、练得多,但学生动手做的时间少了。

再加上结业考试的形式是开卷,所以许多老师都认为组织探究实验耽误时间,对提高考试成绩没有多大帮助。

5、教研员的指导力度不够。

教材中的部分探究实验对教师本身来说也有难度,尤其是对于那些非生物专业的教师更是很困难,教研员没有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致使教师想组织学生做,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改进建议

1、各级领导对于生物探究实验教学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尽可能开足开齐课时,提供相应的教学仪器和材料,配备具有生物学科专业的教师,合理安排生物教师的工作量,使生物探究实验教学具有实施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建议各级领导能将探究实验的开课情况纳入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中,促使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组织探究实验课。

2、教师要积极探索实验改进的方法,使探究实验切实可行。

对一些操作比较困难的实验,可以通过改进实验方法、更换实验材料、将周期较长的探究实验分解为多侧面的活动等方法,化难为易。

如“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要用的菜青虫卵很难培养,我们可以用果蝇来替换;“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需要的培养皿不够,我们能否用一次性的塑料小碗等替代。

相信只要老师们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就能够想出更多更好更简便易行的方法。

3、教师要正确处理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自2004年开始进行全市初二年级的结业考试以来,为了使考试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引导教学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