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信息题6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1278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信息题6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届高三信息题6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届高三信息题6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届高三信息题6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届高三信息题6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信息题64.docx

《届高三信息题6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信息题6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信息题64.docx

届高三信息题64

19.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是(3分)(   )

A.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

(文庙)

B.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

(书房)

C.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在一家。

(宗祠)

D.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

(寺院)

20.下面是中国天气网一则应用文的一部分,在标点、字形、语法和语言得体方面都存在问题,请找出

其中的四处并修改。

(6分)

《中国天气网》天气新闻征稿启示

《中国天气网》内容涵盖丰富,其中《天气新闻》栏目尤其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天气新闻在报道突发天气事件和提高防灾减灾常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自本网2008年7月正式上线以来,每天都需要发布大量全国各地重大天气新闻。

由于网站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对各地天气新闻的时效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不断提高,而本网编辑人数有限,现特向各省、市、区级气象局征稿,请务必踊跃投稿。

(1)

(2)(3)(4)

21.请参照下列文段中划线句的逻辑方式,反驳对方的观点。

要求符合事理,每空不超过20字。

(5分)

  某天,北京大学课间休息时,众教师闲聊起谭鑫培演出的《秦琼卖马》。

胡适道:

“京剧太落伍,甩一根鞭子就算是马,用两把旗子就算是车,应该用真车真马才对!

”在场者恭听高论,一时无人应声。

黄侃慢慢站起身,说道:

“适之,唱《武松打虎》怎么办?

”胡适一时语塞,众人哈哈大笑。

①有一天,有个地主在家里喝酒。

正喝得高兴的时候,酒壶里没有酒了,他连忙喊来长工去给他打洒。

长工接过酒壶问:

“酒钱呢?

”地主很不高兴地瞟了长工一眼说:

“有钱能打酒算什么本事?

”长工没有再说什么,拿着酒壶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长工端着酒壶回来了,地主暗自高兴,接过来就往酒杯里斟酒,可倒了半天也没倒出半滴酒。

原来酒壶还是空的。

地主冲着长工喊叫:

“怎么没有酒?

假如你是这位长工,请写出一句反驳的话:

             

②加拿大外交官朗宁出生于中国。

多年后,当他竞选加拿大某省议员时,反对派大肆宣传他是“喝中国人的奶长大的,身上一定有中国血统”。

  

假设你是朗宁,请写出一句反驳的话: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网络流行词“佛系青年”,指的是那些崇尚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

他们的典型语言是“都行”“可以”“没关系”“随它去”等。

“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请以“我看‘佛系青年’”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9.C(3分)

【解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楹联与场所不匹配的一组”,考生首先应分析楹联的内容,圈出其中能够起到暗示作用的词语,然后分析场所。

C项,“追摹古人得高趣,别出心裁在一家”,“追摹”意思是“追忆摹仿”,“追摹古人得高趣”是指从古人的文章中体会到高雅的志趣,这与“宗祠”追忆先祖不合,适合用在“书房”。

A项,“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泗水、杏坛,相传是孔子讲学处。

这副楹联的意思是“孔子的文章如日月一样光华灿烂,孔子的礼乐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中都是第一”,这是赞颂孔子的文化教育,如日月光华灿烂,在中外堪称第一。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最为有名。

故二者匹配。

B项,“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钩任翕张”,意思是“胸中藏有万千个词汇凭你调用,即使笔下有千钧重,写作起来也能挥洒自如”,这与“书房”相匹配。

D项,“法云广荫无遮会,慧日高悬有相天”,“法”指佛法,“法云”,是佛教语,指佛法如云,能覆盖一切;“慧日”为佛教词语,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闇,与‘慧光’、‘慧照’等同义,与“寺院”相匹配。

20.(6分)

(1)将标题中的“启示”改为“启事”或“公告”。

(2)两处“中国天气网”都应该去掉书名号。

(3)将“提高”改为“普及”。

(4)将“自本网”中的“本网”移至“每天”前(或将“自本网”改为“本网自”)。

(5)将“务必”删掉。

(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4分,答出任意4点6分)

21.

(1)示例:

壶里有酒才能倒出酒来算什么本事?

(2)示例:

喝牛奶长大的,难道就有牛的血统了?

(答对1处3分,2处全对5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22.依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60分)

【写作参考】年轻人,真的“佛系”了吗?

2017年12月11日石羚《人民日报》

今天一早,我翻开朋友圈,被“佛系”的90后吓了一跳。

网友总结出佛系粉丝、佛系员工、佛系甲方甚至佛性前任,考试、恋爱、健身、网购等行为也找到了“佛系”的方式。

什么是“佛系”?

举个两个简单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比如,“佛系员工”,被描绘成“交代下来的任务从不推辞,但是也绝对不会给自己揽工作;工作质量永远保证合格,但从来不会有惊喜”。

再比如,“佛系恋爱”,是“不温不火,不会夺命追魂call,主要相处方式就是一周一两次见面”。

怎么看这样的“佛系”?

这当然跟大乘佛教所言“众生皆有佛性”不同,更多是网友的“夫子自道”而已。

像很多事情一样,我们还是可以分两面来看“佛系”的状态。

还原到生活场景,一方面,这可以是不争不抢、不钻营不吹捧的随性、豁达;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是面对竞争、面对压力时候的怠惰、消极。

好与不好,存乎一心。

应该说,年轻人天性是热烈的、向上的,对生活充满热忱、对世界充满好奇。

不过,“佛系”一词能让很多人觉得深有同感,也让人感受到一些共同的状态。

业绩只能“更快更好”,成绩总要“再创新高”,房价高、物价贵、好工作也难找,经常要使出浑身解数,往往要委曲求全,神经总是紧绷、压力总是“山大”……有拼搏、有奋斗,有成功的热望、有向前的激情,不过,也难免会有缓下来、松下来的念头——毕竟弦不能绷得太紧,容易断。

所以,即便不是生活的常态,“佛系”一说,也承载了一种对于生活中快与慢、进与退的思考,乃至追求。

本质上,这样的“佛系”人生,跟“我们是谁”的咆哮体,跟“葛优躺”“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吐槽,跟“第一批90后脱发了”,也都有些相似。

不过,“佛系‘之说,在无奈之外,更多了一些“不焦躁、不执著、不强求”的态度,也未尝没有“不愿给人添麻烦”的心情。

这难免让人联想到日本的“低欲望社会”:

物质极大丰富,吃饱穿暖不是问题;“随缘”的人生,没有大的野心和抱负;城市生活便捷,连跟人的交往都能降到最低……人们从中,也会看到“世代转换”之后人生观、价值观的悄然转型。

在“佛系”之前,还有个年轻人喜欢用的词——“丧”。

“丧”已经是消极了,更消极的是,连“丧”都懒得“丧”。

或许,不管想要怎样、能够怎样,年轻人终究还是要“嗨起来”。

毕竟,消极不是放纵,沉稳不是慵懒,有所节制不是无欲无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非无喜无悲。

不“尽人事”,怎能徒“听天命’?

Deadline迫在眉睫,佛系员工可以视若罔闻吗?

希望不作、不矫情,佛系男子可以坐等爱情从天而降吗?

“佛系”与90后相遇的背后,潜藏着保温杯泡枸杞的中年隐忧。

曾经拒斥“90后”这一标签的90后,或是困惑于现实,或是迷茫于选择,于是给自己贴上了“佛系”的标签。

积极也好消极也罢,“佛系”跟不久前流行的“油腻”一样,也不过是个标签,并不足以指代丰富多彩到无所不有的人生。

我们还能看到理工男、萌大叔、女汉子、社交宅、铲屎官,青年既惧怕被归类,又希望得到认同;既要彰显个性,又要互相取暖,说到底,这或许只是年轻人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定位、社会定位,在追寻人格层面、精神层面的成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我们可能也只是看到了标签,而没有看到“佛系”心中那不屈不挠的“斗战胜佛”吧。

所以,不妨也“佛系”一下:

不必太当真,也不能不当真。

这正是:

事事随缘有“佛性”,不可遇事心如冰。

也说“佛系青年”

2017年12月13日刘念《人民日报》

“油腻大叔”还没走远,“佛系青年”又刷屏了。

您别误会,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

累。

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一看这文章,心里激灵一下。

哪怕扭过头,扒拉两口饭又改文案去了,活不成这样,但也想给它点个赞,转发一下。

朋友圈中,有一个干媒体的哥们的转发打动了我:

工作之外,真想这么干!

——请注意,他也向往,但加了一个前提。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

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

脏了随手一换就得,不在这方面花心思。

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

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也这样,一件青道袍污秽不堪,人称邋遢道人,但是大节大义不含糊。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

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

总得有走心的地方。

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有所坚持之后的“佛系生活”,本质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

是心系做实验把怀表搁锅里煮,是撞上大树还道歉,不拘小节,不理细务,是所求者大,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好求一针捅破天。

自然界中,也有“佛系动物”。

比如老鹰和老虎,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瞧着可随意了,可是一旦锁定目标,咔嚓一下,闪电一击,也不睡了,也不病了,往往一下毙命。

本质上也是抓大放小。

如果真是啥也不用心,那是肯定通不过自然选择的大剪刀的。

脖子上挂饼不知道转,只能饿死嘛。

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

古人也好闲好从容,但讲究“偷闲”,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

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

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佛系”生活实为逃避

2017年12月18日王钟的《光明日报》

近些天,关于90后崇尚“佛系”的讨论在网上备受关注。

所谓“佛系”,不是说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皈依佛门,而是经

常沉浸于一种“淡然”的心态——凡事不愿较劲,不想折腾,别人提供的服务就算自己不满意,也趋向于平静接受,对爱情也不再患得患失。

作为90后的一员,笔者看到这样的文章,却没有多少共鸣和点赞,反而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伤感。

生理年龄不大,心理年龄却步入中年,大概是当前90后面临的困局。

现实可能是,我们还没有积累足够跟生活较劲的资本,却在挑战来临时缴械投降,看似解脱,实则逃避。

难怪有人评价说,这哪里是什么“佛系”,明明是“懒系”。

不怨、不怒、不争,就是不善于维护自己的权益,不把理想和信念当回事。

或许,不该用这么消极的语言来评判“佛系”90后。

一个年轻人要活得“佛系”,需要很多条件,并非自己的意志所能左右。

生活无忧但远非经济自由,工作稳定但上升通道狭窄,情感充实但并不轰轰烈烈,“佛系”青年的画像大抵如此。

他们未必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一心期待过上锦衣玉食的日子。

世间最大的浪费,就是对时间的挥霍和对未来的透支。

我们也要看到,很多同龄人还没达到“佛系”的境界,他们依然为了社会阶层的上升而奋斗,为了一份“小确幸”而殚精竭虑。

应该说,“佛系”青年是不害怕失去的一代人。

在相对富足的环境中成长,接受还算开明的教育,又有大把的机会阅尽大千世界。

打车不计较司机绕路,健身光知道走路,这是因为还有底气——至少不必为了柴米油盐费心,也觉得高血压、高血脂的“油腻”中年生活离自己尚远。

如果出门总要计算哪种公交换乘路线更省钱,还有什么闲情逸致谈“佛系”?

蒋方舟化用智利诗人聂鲁达回忆录的话说,“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

对自己,这位20世纪80年代末出生的女作家有着清醒的认识。

但是,很多90后可不这么认为,没有沧桑恰恰成了他们最大的沧桑。

岁月静好,只缺烦恼,遭遇一点挫折就会被迅速放大,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以为暴雨将至,这是幸福,也是缺憾。

沧桑越少,越容易怕麻烦,有了小小的麻烦就急急忙忙断舍离。

追求舒适的生活,当然麻烦越少越好。

但是,躲避麻烦不是缺乏担当的借口,这一点值得朝着“佛系”大道上一路狂奔的每一个人谨记。

云淡风轻固然好,但别忘了世上还有长河落日的雄浑壮丽。

追求理想总是需要一些刻骨铭心,或许无缘大风大浪,但也要学会驾驭一叶轻舟。

与隐遁在千万人之中沉默寡言相比,孤独的远航、划破天际的呐喊更值得尊敬。

谁也不能阻止一个人“佛系”生活,但我们所处的时代还远远不能容许大多数人不争不怨。

建立有规则、有秩序的现代社会,厘清公民权利与义务,营造真正健康的市场环境,需要社会大众共同努力。

这其中,自然包括用不那么“佛系”的姿态去争取理应争取的东西。

面对“佛系”生活,有的人找到懈怠的理由,有的人发现奋斗的方向。

人生可以不急不缓,生命却容不得随意辜负。

做大事业、有大担当、展大才干,何尝不是人生的大境界。

没有坚守的信条,佛系不如称之为懒系

2017年12月19日陈之殷《中国青年报》

最近一段时间“佛系”生活方式成了特别热门的词汇。

这个词最先火于“饭圈”(粉丝圈)自嘲,转而变成“佛系”追星,不吵架、不控评(操控评论),对爱豆绯闻心如止水,偶像人设崩了就换一个爱豆追。

此后“佛系”又迅速延伸到了各个领域和职业,比如佛系员工、佛系公司、佛系点赞、佛系乘客、佛系外卖等等,成了90后自嘲的生活方式。

然而,与佛家真正的心如止水、无欲无求不同,佛系心态是求之而不得只能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从更深一层来说,是认识到自己欲望无法实现又无法排遣时,与世界的和解。

追星太深入,感到巨大空虚转而佛系爱偶像;淘宝申诉退换货太麻烦了,自动确认收货懒得给差评;公司竞争太激烈升迁无望,本职工作绝不推辞但也绝不会主动揽活,按时按点完成但绝不会超标准做好;经营感情太累了,能自己解决绝不找对方撒娇。

“佛系”总令我想起心理学上“认知失调”的概念:

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对自我的积极正面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产生不舒适感。

为了缓解这种不舒适,人们需要采取方法去化解这种失调。

很多人采取消极回应的做法。

从“我可以努力改变我自己实现目标”变成“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干嘛要费这么大劲去实现”“做人嘛最重要的是开开心心”。

这样的“无欲无求”“内心毫无波澜”一旦引起共鸣,就成了“佛系”的社会流行心态。

除了“佛系”刷屏朋友圈,这段时间“第一批90后已经秃了”“第一批90后已经买不起房了”“第一批90后已经离了”等文章在朋友圈热转。

原本应该充满朝气,如同“初升太阳”的年轻人与一些形容中年人的标签紧密联系到一起。

在我看来,“佛系”正体现了陷于都市焦虑的年轻人应对“第一批90后已经”系列的解决之道。

挣扎在温饱线的人是不会“佛”的,他们要不断努力工作,才能得到一个容身之所,养活自己和家人。

而在解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年轻人在获得个人价值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中产生了迷茫,难以获得自我价值实现感。

在物质世界购物、网络社交、买房、买车的成本太高,更难获得自我满足。

比起“颓废”生活,“佛系”生活倒是多了一些抗争意味:

我不满意现有的生活,但我知道自己根本不会影响庞大社会机器的运转,所以老老实实完成本职工作。

但是,循规蹈矩生活并不意味着妥协,我绝不为外物所累,给自己保留心中的一点执念。

以此调侃倒也无妨,毕竟在消费主义构造出的虚幻世界里,如果要满足所有欲望,人也就被物质异化了。

房价太高、生活成本太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社会阶层流动变难……生活太艰难,不如洒脱些与之和解。

但是,不论事业、家庭、学业还是爱好,人生在世总要有点执念并为执念做点什么,有自己坚持的信条。

否则,全方位的“佛”不如称之为“懒”。

如果年轻人都抱着暖水壶,泡着枸杞水,蜷缩在椅子上“佛了”,那整个“立地成佛”的社会估计也不会太好。

“佛系青年”只是自我调侃

2017年12月21日辛省志《南方周末》

互联网上的热点话题总是风水轮流转。

上个月的爆款是手捧保温杯的油腻中年男。

这个月就轮到了90后,一大批《第一批90后已经xxx》的文章出炉。

尤其是《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刷屏,让“佛系青年”成为网络热词。

当然不是真的出家,而是说青年们对生活、工作的态度,怎么都行,不走心,看淡一切,已经修炼到了佛祖的境界,做到了无欲无求,不喜不悲,心如止水。

生活中无所谓:

“中午吃什么?

这个行不行?

”“行。

”“要不那个吧?

”“也可以。

”工作中无所谓:

“你觉得这两个方案哪个更好些?

”“都可以吧。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日本媒体把喜欢独自待着,关注自己兴趣爱好和生活节奏,不想在谈恋爱上浪费时间的男性称为“佛系男子”。

但2017年底在中国火爆网络的“佛系”,显然含义更广。

“佛系青年”火爆网络,自然是因为年轻人觉得说的就是他们自己,“扎心”。

90后们刚刚从学校走进社会,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突然大增,佛系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应对压力的选择之一。

此前曾火爆的丧文化,其实和佛系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生活的压力,年轻人选择退回到自我,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中,享受内心的平静,不与别人争短长。

佛系的生活态度,似乎符合古圣先哲无欲无求、顺其自然的教导。

不过,如果所有人都这样生活,社会的进步可能要慢下来了。

因为进步,总是因为渴望更好生活的欲望引起的,如果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动力。

不过,“长者们”也不必为90后太过担忧,所谓“佛系”,也只是他们的一种宣泄而已,打开这篇热文,点个赞,回头还是该奋斗的时候奋斗,该精致的时候精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尽管上一代总是觉得下一代是“堕落”的一代,但是年轻人总会取代上一代,成为社会的中坚。

除了“佛系青年”,上周在朋友圈刷屏的还有某42岁的中兴员工欧某,疑似因为要被公司裁员,而选择从公司大楼一跃而下。

这位70后面对压力时,选择了与佛系青年截然相反的应对方式,抛下妻儿父母,一死了之。

这时候,家人朋友肯定宁可他是一个“佛系”中年。

工作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被裁员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是一直存在的风险,真被裁了,也只是这一份工作的结束,而不是事业的结束。

即使在工作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也还有内部申诉、劳动仲裁等救济的途径。

面对生活的压力,我们不必像佛系青年那样不争不抢、无欲无求,但也不应该像欧某这样轻易放弃生命,毕竟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期待。

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佛系”:

社交网络的符号表演

2018年4月26日李飞(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社会科学报》

自2017年11月下旬,“佛系”开始大面积刷屏:

“佛系青年”、“佛系少女”、“佛系粉丝”、“佛系员工”、“佛系乘客”、“佛系恋爱”、“佛系购物”……一夜之间,“佛系”成为社交网络上最为流行的修饰词。

“无欲望”作为一种欲望

在这一场符号狂欢中,“佛系”的基本所指是“无所欲求,顺其自然”。

“无欲望”成为“佛系”的理想形态。

但是,“无欲望”表面上是和资本主义相冲突的。

法国思想家德勒兹认为,欲望的生产和再生产是资本运作的核心秘密。

正是因欲望被不断地生产出来,“幸福生活”才总是被延宕,人们才有充足的动力进行生产活动。

因此,在资本社会中,人的生存所需固然容易得到满足,但是,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多。

借用一下德勒兹的概念,资本社会其实是进行欲望生产和再生产的“欲望机器”。

在当下,“欲望机器”毫无疑问处于生产过剩的状态。

关于“主体成就”的欲望不断地被制造。

在中国的影视剧尤其是青春、都市剧里,主角很少受到经济限制,生活中的问题似乎只在于没有碰到“真爱”。

甚至有人戏称,国产电视剧是“没有穷人的乌托邦”。

一个月薪八千的女白领,却和头等舱、高尔夫、频繁出国、豪华公寓融为一体,这在电视剧中丝毫不成问题。

通过在影视剧中虚构都市白领的薪水根本无法企及的生活状态,物欲在暗中成为观众移情的前提。

在网络小说中,欲望的生产更为明显。

网络小说大多遵循以下模式:

一个弱小的个体(中间阶层的自我隐喻),通过克服困难,变成一个极有权势/物质的强大主体(欲望中的自我)。

其中,“克服苦难”这一环节并不具备展示困境的功能,而是为了给读者提供“爽感”。

另一方面,媒体也在不断地制造欲望。

在“佛系”刚刚流行起来的时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几乎是立即分别发表了评论文章——《也说“佛系青年”》《“佛系”生活实为逃避》,前者鼓励青年要做“斗战胜佛”,后者教导青年应该“发现奋斗的方向”。

总体而言,这表达了“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样一种欲望叙事。

这一点,只需要追踪《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就可以发现。

当下的欲望叙事,有一个假定存在的前提条件:

这是一个公平、流动的社会,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实现你的欲望。

但是这样一个前提条件掩盖了社会的分化。

在马克思看来,越来越大的财富分化是资本社会的根本矛盾。

事实上,当下的社会分化和阶层固化问题,一直缠绕中国社会。

只要在互联网上沉浸一段时间,就会发现焦虑和不安才是青年人的真正的心态。

毫无疑问,现实和欲望的鸿沟非常大。

因此,“佛系”根本不是青年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而仅仅是社交网络上的符号表演,用以想象性弥补现实和欲望的差距。

既然“欲望中的生活”在现实中难以实现,那不妨直接抛开欲望。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佛系”在内容上是“无欲望/低欲望”,但是在形式上仍然是一种欲望。

也就是说,“佛系”隐含的渴求“无欲望”的欲望,欲望的对象就是“无欲望”。

正因为“佛系”仍然是大众文化机制生产的欲望形式,而非真实的主体心态,我们才能理解这些“佛系青年”依然容易被民族主义所召唤,依然沉溺于大众文化的欲望叙事。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佛系”为何采用一种分裂的形式。

比如,“佛系乘客”仅仅指的是打车时的片刻幻觉,“佛系购物”仅仅指的是购物时的片刻幻觉。

这些片刻幻觉并不是主体对于佛教的认同,恰恰相反,这些仅仅是“无欲望”这种欲望的象征性满足。

“佛系”欲望是社会结构的投射

因此,以“无欲无求,顺其自然”为特点的“佛系”是当下最时髦的欲望形式。

拉康认为,欲望是将主体组织起来的重要手段。

实际上,欲望也是社会结构的投射。

“无欲望”这样一种欲望形式,就典型地体现了资本社会的阶层结构。

我们发现,在社交媒体上,富豪们既不是脑满肠肥的压榨者,也不是雄心勃勃的野心家,更不是一身铜臭的暴发户。

相反,他们是一种飘然世外的形象,一种摆脱了欲望纠缠的形象。

在社交网站上,有一则视频广为流传。

此视频将中国富豪的采访视频剪辑、拼贴在一起,并被配上颇有反讽意味的背景音乐和人物装饰。

在视频中,马云说“他根本不会花钱”,“身上也不带钱”;马化腾说自己家是“普通家庭”,就是“房子大一点而已”;王健林说先“完成一个小目标”,“先挣一个亿”;刘强东说自己“脸盲”,不知道“爱人漂亮不漂亮”。

视频中的富豪们,说这些的时候都非常潇洒,非常云清风淡。

这个视频的反讽效果,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张力。

在内容上,几位富豪用非常轻松的语调谈论一些观众永远无法达成的欲望,而在形式上,配乐和人物饰品却采用短视频直播中的“装”风格。

正是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张力,带来了观看的快感。

拥有“无欲望”这种欲望的更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间阶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春玲教授认为,教育的分化将中国的当代青年分裂为两个群体:

青年农民群体、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群体。

李春玲教授团队的调查显示,在16岁-35岁的青年人口中,青年农民工占45%,大学生及大学毕业生占40%。

虽然青年农民工在数量上比例更大,但是在媒体上他们却是“不可见”的,同样也没有“佛系”的准入资格。

换句话说,出门打车,下班去星巴克的硕士学历的女孩子才会在社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