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模拟题.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模拟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模拟题
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是“问题解决”?
(C)
A.回忆一个人的名字B.幻想自己是“灰姑娘”
C.用一个词来造句D.荡秋千
2.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C)。
A.思维定势B.原型启发C.功能固着D.酝酿效应
3.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A)。
A.刺激情境B.即定疑问C.思维状态D.思维起点
4.关于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关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A.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B.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对问题解决没有影响
C.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与问题解决没有关系
D.“心理眩惑”有助于问题解决
5.关于问题的种类,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B)。
A.一般问题B.有结构问题C.无结构问题D.特殊问题
6.一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l司一问题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其思维具有(B)。
A.流畅性B.变通性C.指向性D.独创性
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C)。
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论证假设
10.创造性的基本结构中不包括()。
A.创造性人格B.创造性思维C.创造性意识D.创造性勇气
1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
A.智力技能B.思维品质C.思维程序D.能力或特性
12.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
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
13.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A)。
A.有结构的问题B.无结构的问题C.简单问题D.复杂问题
1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A)。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影响
15.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进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B)。
A.讨论法B.头脑风暴法C.启发法D.用途扩散法
16.受先前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称为(D)。
A.原型启发B.功能固着C.负向迁移D.定势
二、填空题
1.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就是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2.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
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
3.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初提出的一种阐明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模式,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尝试错误性质的渐进过程,一个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正确的行为动作逐渐增加,最终形成固定的、稳定的刺激一反应联结的过程。
这就是(尝试——错误模型)。
4.德国心理学家苛勒于1917年提出了一种阐明解决问题的性质和过程的模式。
该模式认为问题解决要求看出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关系,而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是突然产生的,是一个(顿悟)过程。
5.杜威的问题解决模型认为解决问题一般包括五个步骤,依次是:
()、()、()、()、()。
6.英国心理学家瓦拉斯1926年提出的关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模型,又称()。
7.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问题解决过程可分为()、()、()和()四个阶段。
8.分析问题就是要分析问题的()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9.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
()和()。
16.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
三、简答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2.简述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
3.简述问题解决的特点。
4.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包括哪些方面?
5.简述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
四、论述题
1.论述创造性思维以和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的特点。
题中只有C.选项符合要求,因此,答案为C。
2.C
解析:
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正是功能固着的表现。
因此,答案为C。
3.A
解析: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
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为此,可以把问题定义为: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因此,答案为A。
4.A
解析:
问题情境与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
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事物太多或太少、“心理眩惑”等情况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知识结构是否接近、问题情境中事物的空间安排都影响问题的解决。
因此,答案为A。
5.B
解析:
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对代数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正属于这类问题。
因此,答案为B。
6.B
解析:
流畅性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变通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
独创性是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独具慧眼,想出不同寻常的、超越自己也超越同辈的方法,具有新奇性。
因此,答案为B。
7.C
解析:
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因此,答案为C。
8.D
解析: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之分。
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成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金刚经》原文手抄稿不属于创造性作品,因此,答案为D。
解析:
尽管对创造性有不同的定义,但一般认为,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因此,答案为D。
12.A
解析:
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注意力、想像力等,即认识能力的总和。
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
动机、情感和意志都属于非智力因素。
因此,答案为A。
13.A
解析:
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教科书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教科书上的问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因此,答案为A。
14.A
解析: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
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鸟是原型,它对飞机的发明起到了启发作用,故属于原型启发。
因此,答案为A。
15.B
解析:
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称为头脑风暴法。
因此,答案为B。
16.D
解析: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影响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
定势使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具有一种倾向习性,并影响问题是否顺利解决。
因此,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情境
2.常规性问题解决;创造性问题解决
3.尝试——错误模型
4.顿悟
11.问题情境
12.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13.真创造;类创造
14.流畅性;灵活性或变通性;独特性
15.发散性思维
l6.头脑风暴法;戈登技术
三、简答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答:
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问题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地解决。
(2)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做出反应的倾向,有时有助于解决问题,有时妨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3)原型启发与联想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4)情感与动机状态
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这是从情绪的性质方面讲的。
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
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但动机过强,也会影响问题的顺利解决。
问题表征将任务范围或作业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
问题空间就是人对问题的内部表征,包含三种状态,即初始状态、中间状态和目标状态。
初始状态指问题被认识时所处的情境;目标状态指要寻求的最终结果。
中间状态指在实现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变过程中,由操作引起的种种状态。
(2)选择操作
操作就是问题解决者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问题状态的认知活动,也叫算子。
有些算子可随问题空间的形成而获得,有些则需进行选择。
当问题空间较小时,正确的算子易于选择;当问题空间较大时,则难于选择正确的算子,需应用一定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进行。
问题解决策略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案、计划或办法,它决定着问题解决的具体步骤。
选择操作和确定问题解决策略密不可分,问题解决总是由一定策略来引导搜索的,可以将选择操作阶段同时看作是确定问题解决策略阶段。
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两类:
一是算法策略,指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
二是启发式策略,指凭借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施操作
问题解决者实际运用算子来改变问题的起始状态或当前的状态,使之逐步接近并到达目标状态,也叫执行策略阶段。
简单的问题只需少量操作,选定的策略就能顺利实施,复杂的问题则需要一系列操作才能完成,有时甚至选定的策略也无法实施。
(4)评价当前状态
对算子和策略是否合适,当前状态是否接近目标状态,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等做出评价。
当前状态被评价为目标状态,则问题得到解决,否则需进一步选择算子和改变策略,甚至需重新表征问题空间。
3.简述问题解决的特点。
答: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其基本特点如下:
(1)问题情境性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
问题情境指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情况。
它促使个体积极思考,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求答案、解决问题。
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结果则是问题情境的消失。
(2)目的指向性
问题解决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指向的活动,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心理操作,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3)操作序列性
问题解决需要运用高级规则,进行信息的重组。
只包括一个心理步骤、只需要简单的记忆提取的活动,虽有明确的目的性,但不能称为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
问题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有的问题较为明显,容易发现;有的问题则比较隐蔽,不易被人发现。
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个体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个人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往往决定着他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甚至是事业的成败。
发现问题取决于三个因素:
①主体活动的积极性。
主体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接触面越广,就越能发现常人所发现不了的问题。
②主体的求知欲望。
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不满足于对事物的一般了解,喜欢刨根问底,常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③主体的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愈丰富,视野就愈开阔,就愈容易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
明确问题就是认清问题的关键。
认清问题的关键,思维活动才会有明确的目标,才能有条不紊地围绕问题的核心展开。
要明确问题,就必须分析问题。
问题包括要求和条件两个方面,要求是指问题解决要达到的目标,条件指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能利用的因素和必须接受的限制。
分析问题就是要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把握问题的实质,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方法和策略。
提出假设是具有创造性的阶段,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提出多种假设,这就需要进行选择,以确定最佳方案。
最佳方案的产出不在于假设的数量,而在于假设的合理性即假设的质。
良好的假设常常是从众多的假设中挑选出来的。
提出假设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
①个体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越灵活,越能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就越能提出众多的合理的假设。
②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扩大假设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
(4)检验假设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
①直接检验,即通过实践来检验。
一个假设在付诸实施之后如获得预期的结果,就是正确的。
②间接检验,即通过推论来检验。
有些假设不可能或不允许采取实践检验的策略,需要在头脑中用推论的方式进行。
通过推论,淘汰错误的假设,保留合理的假设,选择最佳的假设,这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最常用的检验方法。
5.简述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基本步骤。
答:
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直接依赖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训练。
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训练问题解决策略的方案和程序。
一般来说,问题解决能力训练遵循以下的基本步骤:
(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地投身于问题解决的活动之中,创造性地看待问题,要让学生有时间酝酿和讨论。
如果学生觉得他们的想法会受到教师的认真考虑并有可取之处,他们就会更愿意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去。
教师要注意创设一个接纳学生意见的氛围,增强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动机。
(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
学生在试图解决问题之前,必须正确理解问题。
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简要的陈述和明确的界定,并让学生进行练习,检查他们对问题的目标状态、已知条件和其相互关系是否理解,以培养学生仔细界定问题的习惯。
(3)教育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师应通过具体实例向学生示范如何分析问题,区分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让学生考虑并写出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必须使用哪些条件,以和运用这些条件来解决问题,学会对问题的解决做出规划。
(4)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假设,而不要对这些想法进行过多的评判,以免过早地局限于某一解决问题的方案中。
这时,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质量。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后,教师应引导他们考虑各种假设的意义,评价其可行性。
当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可行时,它们之中必定有一个是费时最少的。
也要引导学生把时间价值、金钱投入和道德要求结合考虑,以帮助学生选择最好的假设。
(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教师让学生了解习惯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动机情绪、知识经验、问题情境等对学生问题解决有什么影响,发挥这些因素的积极作用和克服其阻碍作用的有效策略是什么。
(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实践的结果。
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实际地解决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使学生在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
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的情况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分析存在的障碍,并教授他们克服障碍的方法,以促进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论述题
1.论述创造性思维以和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答: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
它的构成和其培养方法分别如下:
(1)创造性思维的构成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的想像。
①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
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直觉思维是依靠直觉突然地看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预感到问题或情境的意义和结果,并直接指向目标。
直觉思维过程,没有明显的分析活动,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分析思维进程完全不同。
②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
辐合思维遵循单.一的模式归一地求取答案,思维过程就是要明确地指向这个正确的答案。
发散思维是假定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思维的方向往外发散,寻找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
③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抽象思维指运用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形象思维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当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弱时,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都必须达到一定的阈限,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
④再造想像基础上的创造想像。
想像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像。
通过想像,把概念与形象、具体与抽象、现在与未来、科学与幻想巧妙地结合起来。
再造想像是根据别人对某一事物的描述而相应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在创造活动中,人脑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创造想像。
(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要鼓励学生质疑争辩,自由讨论;要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②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
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面,心理学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训练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头脑风暴法和戈登技术。
“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做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案。
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规则:
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暂缓评价);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戈登技术是美国学者戈登于1961年提出的培养创造能力的技术,是运用头脑风暴法在讨论问题之前向与会者或学生提出完整和详细的问题。
但戈登技术只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
创造性的提高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几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
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应是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
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日常教学活动。
当然,也不排斥直接的智慧训练的一定效果和可行性,不排斥课堂教学之外的作为辅助手段的创造发明发现等活动,对培养学生动脑筋的习惯与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所起的作用。
脱离专业知识教学的其他做法,不应干扰或取代作为学生创造性培养的主要途径的课堂教学,否则将是舍本逐末。
2.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要受到知识、策略和技能等因素的影响。
有的因素能促进问题的解决,有的因素却阻碍问题的顺利解决。
具体而言,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
(1)有关的知识经验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技能,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
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专门的知识经验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专家和新手差异的研究上。
专家和新手的知识结构特征不同。
专家记忆中的知识是经过很好组织的,在搜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时能很好地得到运用。
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他们的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的特点也不同于新手。
在解题方式上,专家常常以更抽象的方式表征问题,他们一般不需要中间过程就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新手需要很多中间过程,需要有意识地加以注意。
在解题策略上,专家运用的是从已知条件前进到目标的策略;新手则倾向于从要求解决的问题倒退到已知条件的策略来解题。
专家更多地利用直觉即生活经验的表征来解决问题;而新手则更多地依赖正确的方程式来解题。
(2)定势与功能固着
①定势。
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定势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
②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
(3)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呈现的刺激模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如果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那就会增加解决问题的困难。
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本来是简单而熟悉的问题,但由于问题呈现的方式有了改变,而干扰或阻碍问题解决的情况。
(4)酝酿效应
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酝酿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可能与对定势的克服有关。
(5)原型启发
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用特别明显。
科学上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得益于原型启发。
原型能起到启发作用,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相似处。
通过联想,可以从原型中间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6)情绪和动机状态
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情绪的性质也影响问题解决。
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解决,消极的情绪状态不利于问题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不仅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