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J东南学术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912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J东南学术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0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J东南学术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0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J东南学术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0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J东南学术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0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J东南学术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J东南学术1.docx

《10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J东南学术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J东南学术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J东南学术1.docx

10龙玉其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J东南学术1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对平均主义的修正时期、改革探索时期、全面改革时期、完善改革时期四个阶段。

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收入分配的理念与认识上存在误区,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所形成的二元结构与非均衡发展战略,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劳动者收入保障机制的缺失,再分配的调节作用缺失。

当前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

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明确科学合理的价值理念,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政府财政、税收职能,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

收入分配;制度演变;收入差距;改革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在实践中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不公平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国民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影响着未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不利于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准确了解我国收入分配的差距,寻找其中的原因,为未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对平均主义的修正时期。

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收入分配主要是在国家的计划指导下,遵循平均主义的原则进行所谓的“按劳分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种分配制度不利于个人积极性的调动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传统的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修正,反对平均主义的做法,强调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各级经济组织必须认真执行按劳动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

“,收入分配的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①。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探索时期。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开始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走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提出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使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更好地挂起钩来。

在企业内部,要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以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充分体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繁重劳动和非繁重劳动之间的差别”。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这一阶段的收入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即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

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以外,企业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凭债权取得利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险补偿;私营企业雇佣一定数量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分非劳动收入。

以上这些收入,只要是合法的,就应当允许”。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5年之前,为收入分配制度的全面改革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进入了全面改革时期。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在此基础上,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3年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明确提出了按要素分配的原则,这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又一重大改革。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且提出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第四阶段是2006年以来,为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时期。

2006年,为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加大收入分配调节的力度,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努力缓解行业、地区和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认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调节收入分配的措施。

这一时期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突出了公平原则,“效率优先,从兼顾公平”发展到“更加注重公平”。

二、中国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通过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高度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发展到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式为补充、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发展到了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制度的这些变革,总体上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全体国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已经成为总量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恩格尔系数不断降低,正在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目标迈进。

在认识到收入分配制度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一个严重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不同要素之间,甚至不同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改革以来,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随后再扩大并且日趋严重的过程。

1978年1984年,农民的实际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7.9%;而到1985至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下降到4.4%,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6.6%②。

进入21世纪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的1981-2009年间,速度明显大于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2.1倍,而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6.1倍,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从基尼系数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212,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160,全国的基尼系数为.331.改革2000年达到了0.417,开放以来,全国的基尼系数不断增长,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0.4),2003年达到了0.448,2008年达到了0.466(见图1)。

第二,城乡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

从城乡内部的差距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的调查,2003年城镇居民最高10%收入户与最低10%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8.43:

1,2008年,到城镇居民最高10%收入户与最低10%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7:

1;2003年城镇居民最低10%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82.03元,2008年,到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027.17元。

农村最低收入20%农户的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857.13元增加到2008年的1499.81元,最高收入20%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从5895.63元增加到11290.2元,最低收入20%农户与最高20%农户收入差距由6.68倍扩大到7.53倍。

城乡内部的基尼系数不断提高,农村的基尼系数大于城镇(见图1)。

第三,地区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推行了地区开发的战略,率先开放东部沿海地区,地区之间的非均衡发使得不同地区之间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从各地区的职工年平均展格局,1995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为9279元,工资来看,最低的内蒙古为4134元,二者之比为2.24:

1。

到2000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为18531元,最低的山西为6918元,二者之比为2.68:

1。

到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上海为56565元,最低的江西为21000元,二者之比为2.69:

1。

第四,行业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

197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为农林牧渔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70元;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为电力、煤气和水生产供应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850元;最高与最低行业的年均工资比为1.81:

1。

到1995年,农林牧渔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522元,电力、煤气和水生产供应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7843元,二者之比提高为2.23:

1。

到2000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3620元;职工平均工资最低行业仍为农林牧渔业,5184元,为二者之比为2.63:

1。

到2005年,职工年平均工资最高行业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0558元;最低行业为林牧渔业为8309元,二者之比为4.88:

1。

如果进一步从细分行业来看,1996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航空运输业为14378元,差别更加明显,最低行业农业畜牧业为3837元,二者之比为3.75:

1。

1999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航空运输业为19726元,最低行业农业为4383元,二者之比为4.50:

1。

2002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航空运输业为30641元,最低行业农业为5383元,二者之比为5.69:

1。

2005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为56418元,最低的林业为7250元,二者之比为7.78:

1。

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证券业为172123元,最低二者之比扩大为15.93:

1。

的畜牧业为10803元,

第五,不同部门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这里所指的部门是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不同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1995年,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分别为5542元、5499元、5345元,比值为1.04:

1.03:

1。

2000年,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1020元、9634元、9189元,比值为1.20:

1.05:

1。

2008年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分别33869元、29758元、28359元。

如果加上政府机关的灰色收入和福利待遇,政府部门的职工平均收入大大超过了企业职工的平均收入。

第六,不同要素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

不同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

由于不同的计算口径,不同要素之间收入的收入差距有所不同,但无论采取何种口径,不同要素之间收入差距较大的趋势是明显的,都显示了劳动报酬所占比重相对较低的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地区生产总值收入法构成的有关数据,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78年至1998年间保持在50%以上,从1999年开始,重逐步下降,1998年的53.12%下降到2007年的39.比从74%。

根据国家统计局城乡住户调查数据,也发现了劳动者报酬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明显下降趋势,1980年占GDP的41%下降到2008年的30%。

从“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如果以国家统计局的资金流量表”计算,重为58.6%,1992年和2000年分别下降了10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2007比年的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为48.6%,分别比1992年和2000年下降了6个③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相反,企业和政府所得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白重恩、钱震杰(2009)④,安体富、蒋震(2009)⑤,赵振华(2007)⑥等学者的研究也证实了这

一特点。

三、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不同群体收入差距不断越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

第一,收入分配的理念与认识上存在误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收入分配制度不断进行改革,从改革初期对平均主义的纠正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到实行真正的按劳分配,从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形式为补充,到实行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多种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收入分配制度的多次改革,都强调的是效率优先的原则,尤其是初次分配领域,极为注重效率,而相对忽略了分配的公平性。

认为收入分配差距可以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但是,当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容易造成高低收入者之间的对立情绪,增加低收入者的不公平感,对低收入者劳动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认为只要效率提高了、经蛋糕做大了,市场完善了,就自然可以解决分配的公平性问题,实际上济发展了,并不是这样的,即使经济很发达、市场很完善的美国也存在着不公平的分配。

在我国,收入差距的过大,不仅不利于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让全体国民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也不利于未来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所形成的二元结构与非均衡发展战略。

中国正在经历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社会经历着全面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正在经历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现代化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思路及其产生的诸多政策措施,使得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发展相对迅速,导致了发展差距的加大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实行的仍是城乡割裂的二元分配机制,还没有从总体上统筹考虑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的调整和改进问题,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在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最终表现于收入分配的非均等性,这是造成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群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原因。

第三,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

在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劳动力市场还不发达,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机制还不健全,收入分配的秩序比较混乱,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

在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各种要素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定价,一些要素定价过高,比如国有企业负责人的收入过高;而一些要素定价过低,比如农村土地的征用补偿不合理。

实际上并没有实现不同要素的公平价值,在给少数人带来较大利益的同时,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直接造成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由于市场配置资源职能的不完善和人为的行政垄断,造成了部分行业和单位的特殊垄断地位,进而获取超额利润;而其他行业和单位不仅得不到国家相应的扶持,而且难以跟这些行业和单位竞争,直接造成了不同行业和单位的收入差距。

由于收入分配秩序的不规范,导致了政府机关大量灰色收入的出现,如果加上政府部门的寻租行为,加上大量腐败现象的出现,各种非法非正常收入的出现,增加了本来就较高的政府机关与其他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落后和转轨时期的制度缺陷是造成收入分配秩序混乱的根本原因。

第四,劳动者收入保障机制的缺失。

劳动者报酬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是导致不同群体之间初次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在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重视投资和资本的优先作用,导致出现了“强资本弱劳工”的局面,再加上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使得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合理,劳动者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归于企业(股东)。

在劳动者低水平的劳动所得下,并没有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工资增长缓慢且具有随意性或者不规范。

不仅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较低,而且还经常出现拖欠的现象,或者是在表面执行国家有关工资规定的情况下,通过无偿加增加定额等形式来压低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普通劳动者的收入难以得到保班障,不能实现真正的按劳取酬,导致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劳动者收入保障机制的缺失,与我国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有关,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政府、企业、职工平等协商的机制,作为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工会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真正发挥工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作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第五,再分配的调节作用缺失。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收入分配的不同层次,二者的收入分配的职能导向有所偏重,初次分配是直接的分配形式,既要通过合理的分配达到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的目的,也要注重分配的公平性。

而再次分配则是在初次分配形成的分配格局基础上,本着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分配措施对其进行调节,达到公平的分配目的。

近些年来,我国不仅初次分配过于强调效率而导致公平的缺失;在再分配领域,也没有对没有发挥相应的调节作用,甚至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

我国的收入再分配主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调节、社会保障等措施进行。

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再分配的这些手段并没有较好地发挥作用。

在目前的政府支出结构中,用于行政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的比重过高,而用于民生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过低。

在财政转移支付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合理的转移支付机制,达不到转移支付的目的。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虽然有减少城镇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的作用,但作用不明显,而且对接受地区的农村内和城乡间收入差距反而有扩大的作用。

在税收调节方面,由于税收收入和支出项目设计的不合理以及具体操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了税收的“逆向调节”加剧了收入差距的扩大。

目前的所得税并没有考虑地区差别、婚姻状况、家庭负担、通货膨胀等因素。

在税收项目的设置上,以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间接税为主,而房产税、土地增值税、遗产税等直接税设置不合理,而间接税具有累退性、容易转稼的特点,增加消费者的负担,会降低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在税收的征管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征管手段不科学,偷税漏税现象严重。

在税收的支出方面,主要是指政府财政支出,如前所述,我国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保障的支出不足,对公共服务的支出不均等,导致了财政支出的不公平,进一步加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

在社会保障方面,由于制度的缺失、制度设计的不合理、覆盖面的不足、财政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社会保障待遇的扩大化,直接导致了不同群体收入的扩大。

比较突出的是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农村之间由于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差导致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职工、农民等不同群体养老待遇的差距过别大。

目前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给中高收入阶层居民带来的好处大于给低收入阶层居民带来的好处,反而扩大了收入差距。

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虽然能改善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对缓解城市贫困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对于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明显。

四、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现实问题,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当前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

第一,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科学发展观和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2003年以来,党中央根据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与矛盾,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都要求统筹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做到既快速发展,又公平共享,在合理拉开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的同时,防止和控制收入差距的扩大。

针对目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加强改革,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都讲究公平,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发展。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既不是共同贫穷,也不是贫富悬殊,而是共同富裕,需要统筹考虑全体国民的共同利益。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度共同发展的格局需要建立起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真正平等参与的分配制度,让劳动者真正成为国家、企业和社会的主人,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不断创造更多的财富。

第二,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是我国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根本任务。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位于一体,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改革和稳定都是为了发展。

只有确保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才能凝聚人心、共同奋斗,才能保持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仅管从总体上来说是稳定、和谐的,但仍然存在诸多不和谐、影响稳定的不利因素,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同群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一个难题,如果处理不好,任凭体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差距的继续扩大,将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当前需要下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第三,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投资、消费、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贸易额逐年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逐年增大,1978年的9.7%上由升到2006年的66.9%,2007年接近70%,如此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容易受到不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一点已经在2008年的金国外经济波动的影响,融危机中得到了体现。

近些年来,我国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的比例不相协调,根据2009年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