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宾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907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7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宾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宾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宾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宾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宾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宾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docx

《新宾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宾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宾 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docx

新宾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

新宾2014年中小学教师通识培训通知

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根据市县教育局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县教育局工作计划,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核心,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解决教师能力和素质问题,实行教师定期测试培训制度,形成激励氛围,促进全员挖掘教材,提高执教能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特安排全员教师通识培训

1.培训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法规与国内外教育动态。

由教师进修学校下发学习纲要。

2.培训时间、形式

从2014年4月1日—2014年8月15日,培训由教师进修学校下发相关材料,教师通过自学和学校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3.参加人员:

凡在2015年年末未退休的在职中小学教师。

4.结业评价:

1)学习结束后抽查教师学习笔记。

2)由教师进修学校联合教育局组织全县教师统一考试。

3)成绩合格者颁发全员教师通识培训合格证书。

附件:

通识培训学习材料

新宾满族自治县教育局

新宾满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

2014年4月1日

新课改相关理论知识摘要

一、理念篇

1、学习金字塔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1946年,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根据大量实验事实,首先发现并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对不同学习方式所获得的知识,在2周后的保持率做出了定量分析,具体数据如下:

(平均学习保持率:

学习者在两周后还能记住内容,)

1听讲,保留5%;

2阅读,保留10%;

3声音、图片达到20%;

4示范,记住30%;

5小组讨论记住50%;

6做中学或实际演练,达到75%;

7教别人或马上应用,记住90%

    

 

2、“教学五阶段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教学五阶段理论”是我们中国著名的教学论专家江山野先生研究出来的。

江教授认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五个阶段,所以称为“教学五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

学生完全依赖阶段。

他认为这个阶段正好处在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这一学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处在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的一个阶段。

如果老师不去教,让学生自己去学,那是很难学会的,也很难提高他的学习能力。

如果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你只让学生自学,不教他学拼音,学字词,教朗读,他怎么能够自读?

更谈不上主动去学习。

所以说我们的课改要想真正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应该从四年级开始。

第二阶段:

学生基本依赖阶段。

他认为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属于学生基本依靠老师阶段。

江山野先生在这里用“基本”一词,与“完全”一词是有区别的。

但“基本”依靠阶段还是处在需要依靠老师的阶段。

江先生的研究表明:

第二个阶段的学生经过一到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到一定的知识,为自学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学生只要在老师精心的培养下,学生每上升一个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每年可增长10%。

可想知,如果我们把一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视为零的话,到二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可以达到10%,到三年级就会达到20%。

由于人的智力与水平不同,他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25%——50%的区间。

第三阶段:

学生相对独立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好处在初中七年级至九年级这一学段。

他认为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自学能够学会课本知识的50%——75%的知识。

第四阶段:

学生基本独立阶段。

也正好是学生的高中阶段。

学生在这个阶段通过自学可以掌握课本知识75%以上的内容。

第五阶段:

学生完全独立阶段。

是学生进入大学,走向社会的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他的学习能力已经完全独立了。

他只要经过用心的自学,基本上能够学懂、学通某一门的知识,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这五个阶段理论告诉我们,教学发展过程是老师的作用力是由强到弱,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弱到强的进程。

从教师讲授时间的角度看,老师在一年级上课时讲授的时间最多,随之是逐年递减,到高中就要更少。

五个阶段理论为我们调整教与学关系,改革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3、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俄早期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果斯基(1896-1934)提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

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维果斯基将学生在指导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正是教学者创造最近发展区,所以维果斯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尚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过程”。

实践证明,只有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里既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未知,才能促使学生建立稳定的学习兴趣,揭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内部联系。

作为心理活动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知识来实现的。

在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用感性材料作多角度设问,让学生在熟悉旧知识的前提下,在有梯度的层次设问中逐步过渡到新问题,即进入“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实破——“支架式教学”。

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为建构主义教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在社会文化学说中有一条重要的命题——“搭建脚手架”,认为儿童依靠成人的帮助搭建起学习的框架,这对儿童的认知与心理发展是最为重要的。

而“最近发展区”与“搭建脚手架”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得到了最为真实的体现。

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教师设置的问题或者情境)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不停顿地把学生智力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研究表明,只有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才是对学生的发展最有效的。

教师在利用支架式教学组织课堂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突破了最近发展区,就要及时撤掉原有的“脚手架”。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对教师来说,要努力创设帮助学生突破“最近发展区”的良好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释疑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顺利突破“最近发展区”。

4、什么是智力内化理论?

学生的知识只有通过大脑内化才能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知识内化为能力呢?

研究实践表明,知识的内化必须通过活动才能得以实现,活动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源泉。

学生的能力发展与环境、家庭、种族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学生生活的环境不同,与之接触的人群的素质不同,对人智力的发展都是有影响的。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是有层次,活动的层次越高就越能发挥活动对智力的潜移默化作用,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快速提升。

反之亦然,如果活动层次比较低,就会影响到活动对学生智力的催化效果。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必须以活动为载体,使活动成为学生智力发展一个源泉。

因而,我们的课改设置很多活动课与探究课,就是这个理论指导我们要搞创新性教育。

我们要注重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5、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构建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是: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习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习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哪些改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7、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8、21世纪教师应具备哪些核心能力?

21世纪是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以知识和技术创新频率不断加快、社会深刻变革为主要特征的时代。

教师要为这个时代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至少应具备以下几种核心能力:

一是终身学习的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周期日益加速。

面对教育和专业知识的加速老化,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能力或素质结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和时代,才能不断创新教育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反思教育的能力。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育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教什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教”。

因而教师必须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社会与个人后果以及伦理背景,给教育以终极关怀。

三是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

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教育和学习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可能。

21世纪网络技术将有更大的发展,网络资源将更加丰富,人类创造的最新资源也将以最快捷最优先的方式上网储存传播。

谁不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谁就将成为文盲。

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基于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四是激活创造性的能力。

变革和创造将是21世纪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

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

如同“芝麻开门”的暗语能打开宝库一样,人的创造潜力必须通过激活才能变为现实的创造力。

21世纪的教育必须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创造之人,使他们通过一个个会创造的头脑和一双双会创造的手,创造出新的生活、新的时代和新的世界,这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通过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创新精神和激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

五是心理辅导能力。

可以预料,随着知识创新的加速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21世纪的社会竞争将日趋激烈,同时通过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也日益成为必然选择。

面对激烈竞争人们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面向合作又要求人们能相互理解和扶持。

无论是竞争与合作都要求人们和谐相处。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心理辅导的能力,通过助人自助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9、为什么说转变学习方式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质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是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传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所以出现学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可以让新一代人用较少的时间直接获得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

因此,接受学习是必要的。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但我们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比较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相对来说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次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0、教学方式应该实现哪些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

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下,它的缺陷越越来显现出来。

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纲知识的容器。

按照上述五步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1、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

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师生交往的情境中,受到某种刺激,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需求的欲望,进而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系统中重要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

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而要靠教师在师生的交往中去激发、去培养。

实践证明,“目标激励法”、“表扬促进法”、“友好交往法”等等,都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2、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

其目的是让学生摆脱教师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自身的实际来选择、探求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

在这一阶段,要突出“自主求索”四个字。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瞪着眼睛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学习,更不能再用一套讲义来应付全班学习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应和颜悦色地走到学生之中,帮助、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既要提问学生又要让学生提问,让教学在彼此质疑、共同思考之中展开,让学生的学习在彼此交流、相互促进之中深入。

教在学后,学在教前,生为主帅,师为参谋。

这个阶段很重要,也很复杂,操作的难度较大,一般可以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师生方谈法”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3、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

其目的是让学生免除机械记忆、重复练习之痛苦,以自我表现的形式,一方面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加强合作,养成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这一阶段,要在“动”字上下功夫,要力求做到身动、心动、人人动。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可以采用或模拟表演,工对抗辩论,或演讲朗诵,或趣味游戏等形式鼓励学生动。

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

4、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

其目的是让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自己求异、求新的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从学习过程的整体上看,这一阶段是实施全过程的归宿环节,前三个阶段原活动都是在为 这一阶段的完成蓄积力量。

一堂课的学习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这一阶段的质量。

因为只有搞好为这一阶段的活动,才能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才能达到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目的。

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做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学生解答一个问题后,教师可提问:

这是不是最佳办法?

此题是否还有其他解法?

换一种说法是否效果更好?

这里是否有错误或漏洞?

以此鼓励学生质疑书本,鼓励学生突发奇想,敢冒风险,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身体力行。

5、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学习体会和情感体验的交流,总结知识,体验学习方法,感受学习的酸甜苦辣。

这一阶段虽然是结尾阶段,但切忌流于形式。

成果汇报、学习拾遗、几点补充等,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总之,要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将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组建崭新的认知结构来增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教学篇

1、新课程下如何备课?

1、备教材的利用价值。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如何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是首要的任务。

我们应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研究教材的价值。

2、备课程资源的开发。

“尊重教材,超越教材”是新的理念。

学科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备教学过程的设计。

要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自我尝试在先,教师的引导在后”为原则。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遵循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4、备学习方式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接受式,二是自主式。

接受式强调的是结果,自主式强调的是过程。

现代教学主张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讨论、自主选择、自主创造、自主领悟、自主体验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

5、备师生问题的生成。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

问题是打开思维的钥匙,是展开合作交流的导索,有问题才有自主、创造、发现、体验。

反对教师的串问,但不能否定教师的问。

教师要问的得法,问到关键,问的有价值。

教师要少问,尽量把问题留给学生,问题应由学生自己生成,还要由学生自己解决,出乎意料的问题师生都解决不了,可放在课后。

6、备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备课时,应在什么教学环节上选择什么样活动方式,主要是针对教学内容,遵循教学的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巧妙的安排。

2、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用好教材中的问题?

1、注重对新课程中教材问题编排意图的理解。

课程改革后,教材变化了,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去教学,要教会学生从学习问题中攫取营养。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到审视问题的高度,思考教材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知识间是怎样有机联系的,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哪些关联,应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等,这样,教者处理问题就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学生便能触类旁通。

2、注重问题的挖掘,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会学生分解问题,分散难点,理清思路。

课程改革后,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强,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既有兴趣,又难以下手,教者把握得不好,就会令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处理得恰当,可激发他们兴趣。

因此,教师要善于教会学生找准切入口——分解问题,理清思路。

让学生在问题的分解中,掌握到编题的意图,这样,学生便能灵活地学会自我提问,达到授之以渔的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学会联系前后问题,比较异同。

问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所以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问题与前面有关联的问题联系,并比较,这样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就更能透彻,融会贯通。

(3)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举一反三”,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课本中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才能解答,没有现成的答案,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抓住问题让学生挖掘身边的素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真正地发挥问题的作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有机地渗透问题的人文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新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之一”,所以,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问题很多都联系到生产生活实际,我们应抓住它对学生有机地渗透人文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同时应强化对学生意志的培养,让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的复杂艰苦的情景中接受磨练。

3、如何指导学生使用学案?

首先要求学生在做学案之前先阅读教材,其次要让学生对学案上的“使用说明”、“学法指导”、“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进行全面了解。

独学时要求学生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拓展题。

对于独学中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用双色笔做好标记,如果学生能发现新的问题,可尝试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要记录在学案上。

在合作学习阶段,首先通过“对学”(同等学习程度学生的合作)探究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仍有部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可以通过“群学”解决。

学生要在学案中做好随堂笔记,记录产生的新问题、新思考、新观点,以备在展示环节进行交流。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学案的整理工作,将知识点串成知识链,最好能编制出知识网、知识树或知识导图。

4、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提问要注意些什么?

1、注意提问的目的。

在新的课堂理念下,教学过程的本质有了重大的改变,即要转变成“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

学习不单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把他见变成“主见”,把别人的结论变成自己的“思想”。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2、注意提问的功能。

传统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手段,一种学生掌握双基、形成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工具”,它关注的是怎样通过提问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调节教学进程,使课堂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

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更多关注的是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呈现,形成问题情境,以加深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再通过信息的提取、加工产生新的问题意识。

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发现、理解、研究、创造,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注意提问的内容。

传统的课堂提问内容,缺少高水平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尤其是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领域和其他非认知领域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提问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提问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突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4、注意提问的方式。

传统的课堂提问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侧重于知识的了解和理解,注重问题的答案,因而过多地采用封闭式的提问。

新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提问更多关注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

因此我们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足够的牵引力,使学生动起来;必须具有足够的激发力,使学生产生多方探索的欲望;必须具有足够的推动力,使学生的思维爆发出创造的火花。

我们的课堂提问必须具有争辩性、想象性、发散性、批判性和兴奋性。

课堂上学生没有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最大问题。

因此,为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一要构造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二要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三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5、如何处理好小组讨论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学习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还可能造成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

教学中,在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学习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6、小组交流什么内容?

以解决什么问题为主?

小组交流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核对答案:

一般适用于习题课和试卷讲评课。

②质疑纠错:

可以由优生在组内讲解,或结对帮扶,也可以由学困生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共同答疑。

③交流重点内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不必在组内进行交流。

④轮流展示:

按每个人二次分配到的任务在小组依次展示交流。

小组交流的内容需要教师提出明确的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