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86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docx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docx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本科)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的课程,涉及我国当前社会的很多实际状况。

在兼顾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该课程有目的地从系统科学的角度,介绍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发展前景。

课程的开设具有明显的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和行政管理素质的作用。

二、先修课要求

前续课程:

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概论等。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要帮助学生全面、综合、深入地理解理论原理,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的介绍本着“广、博、精”的原则,使学生集中了解该课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脉络。

方法的传授则本着“简单易懂、可操作”的原则,在帮助学生熟悉各种原理的同时,结合研究案例,为他们提供操作范例和实践指导。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

(1)自学。

考虑到电大学生主要是成人、具有在职、业余学习的特点。

因此,在保证足够听课时间的基础上,提倡和鼓励以教材和参考书为辅助开展自学。

(2)面授辅导是贯彻“少而精,求实效”原则的重要教学方式。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基础课,除了普及和巩固基本的调查知识之外,还应特别突出“实用”的原则。

面授辅导应以提高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

(3)实践课。

作为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必须强调理论方法与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实践的紧密结合。

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主题,开展社会调查的设计与实践是很好的教学形式。

实践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自学和面授辅导的效果。

(考虑到电大学生比较分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要求中,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了解”即要知道的内容,多为资料性内容,一般考核涉及较少,占分数比例不大;“掌握”即要清楚理解掌握的内容,多为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涉及的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或简答题等题型进行考核;“重点掌握”即要求非常清楚地理解和把的内容,多为重点原理、重点概念等,要求能够清楚记忆并熟练运用,一般以简答题、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等题型进行考核。

第二部分学时分配

本课程4学分,课内学时72小时。

章节

教学内容

课程时数

导论第一章

导论、宪法制度

4

第二章

中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

6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

第四章

国家元首制度

4

第五章

中央行政制度

4

第六章

地方行政制度

6

第七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

第八章

特别行政区制度

4

第九章

审判和检察制度

4

第十章

军事制度

4

第十一章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

第十二章

干部-公务员制度

6

第十三章

选举制度

6

第十四章

基层自治与民主制度

6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导论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政治制度的基本含义

二、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

三、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

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

一、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初步形成和确立

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变化与发展

第三节中国政治制度的未来发展与创新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执政党执政方式创新

二、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四、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职能的进一步完善

五、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政治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

2.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

3.掌握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色

4.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初步发展

5.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6.掌握中国政治制度未来发展与创新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宪法制度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宪法与宪政

一、宪法的概念与特征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三)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二、宪法的分类

(一)形式上的分类

1、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3、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

(二)实质上的分类

三、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二)人权保障原则

(三)权力制约原则

(四)法治原则

四、宪法与宪政

(一)宪政的概念

(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第二节我国宪法的创制、实施与监督制度

一、宪法的创制制度

(一)宪法制定

(二)宪法修改

1、宪法修改的原因

2、宪法修改的方式

3、宪法修改的程序

4、我国宪法修改的模式

(三)宪法解释

1、宪法解释的原因

2、宪法解释体制

3、宪法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二、宪法的实施制度

(一)宪法实施的含义

1、宪法的遵守

2、宪法的适用

(二)宪法实施的基本方式

三、宪法监督制度

(一)宪法监督机关

(二)宪法监督的内容

(三)宪法监督的主要方式和结果

(四)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宪法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规定

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和国家基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

(二)国家的基本制度

1、国家性质

2、国家形式

3、国家机构

4、国家象征

(三)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1、民主集中制原则

2、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3、群众路线的原则

4、精简和效率的原则

5、责任制原则

二、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权利

(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1、公民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

2、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

3、公民的社会、经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权利

4、特定人的权利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宪法的概念与特征

2.了解宪法的分类

3.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

4.理解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5.掌握我国宪法的创制、实施与监督制度

6.掌握宪法规定的国家的基本制度

7.了解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8.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第二章中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路线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

2、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二、中共的地位

三、中共与其它党派的关系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

一、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和组织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的涵义与意义

(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二、党的组织机构

(一)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

全国代表大会和各级地方代表大会

全国和各级地方代表会议

(一)党的中央组织

1、中央委员会

2、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

3、中央总书记

4、中央书记处

5、中央军事委员会

(三)党的地方组织

(四)基层组织

(四)党组

(五)一般派出机构

(六)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一、组织和领导国家的立法和执法活动

二、加强对人民军队的领导

三、领导和管理干部工作

四、组织和动员社会

统一战线

群众组织

城市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

农村社会的基本组织——村民委员会

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第四节中国的参政党

一、中国的民主党派与参政党

二、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2)中国民主同盟

(3)中国民主建国会

(4)中国民主促进会

(5)中国农工民主党

(6)中国致公党

(7)九三学社

(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三、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

(一)中国民主党派性质的演变

1、1949年之前的民主党派是独立政党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民主党派是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之一

(3)1990年代以后的民主党派是中共领导下的参政党

(二)中国民主党派的地位和政治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民主党派

2、改革开放以前的民主党派

3、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的地位和政治作用

四、中国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主要形式

(一)参政议政

(二)民主监督

(三)民主党派在人大和政协中参政议政

(四)民主党派的成员被举荐担任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一定职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党的基本路线和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2、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党章》具体规定了哪些民主集中制原则。

3、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机构及其权限。

4、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5、掌握目前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动员社会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6、掌握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

7、了解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四种主要方式及其内涵。

第三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必须接受和服从中共的领导

三、人民代表大会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第二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一、代表的任职资格

二、代表的职权

(一)会内职权

1、提出议案权

2、提出建议、批评、意见的权利

3、选举和决定任命的投票权

4、审议权

5、提出人事罢免案的权利

6、提出质询案和进行询问的权利

7、调查提议权

8、表决权

9、免责权

(二)会外职权

1、与原选举单位保持联系权

2、视察权

3、召集临时会议的提议权

4、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会议列席权

5、参加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的权利

6、原选举单位人大和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列席权

(三)人身特别保护权

(四)代表特权

三、代表的罢免和代表资格的终止

(一)罢免案的提出

(二)罢免案的审议程序

(三)代表资格的终止和停止执行代表职务

四、列席人员

第三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机构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大会

(一)代表团

(二)主席团

1、主席团的产生

2、主席团常务主席

3、主席团的职权和重要性

(三)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全体会议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产生和任期

(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及委员长会议

(四)常务委员会会议

三、专门委员会

(一)专门委员会的产生和组成

(二)专门委员会的职权

四、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

五、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第四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程序

一、会议程序

(一)会议召集程序

1、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召集程序

(1)会议准备

(2)预备会议

(3)会议开幕

(4)会议议程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的召集程序

(二)会议形式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会议形式

(1)公开会议和秘密会议

(2)例行会议和临时会议

(3)全体会议

(4)代表团会议

(5)小组会议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会议形式

(1)全体会议

(2)分组会议

(3)联组会议

(三)发言程序

1、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发言程序

(1)全体会议的发言程序

(2)主席团会议的发言程序

2、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发言程序

(四)会议的主持

1、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主持

2、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主持人

二、提案程序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提案程序

1、提案主体

2、议案的提出

3、提案的受理和审议程序

4、议案的撤回和暂缓审议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的提案程序

1、提案主体

2、提案的受理和审议程序

3、议案的撤回和暂缓审议

三、审议和审查程序

(一)审议和审查的对象

(二)审议和审查的程序

1、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审议和审查程序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审议和审查程序

四、选举、罢免、任免和辞职程序

(一)选举和任免程序

1、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选举和任免程序

(1)选举和任免范围

(2)选举和任免程序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选举和任免程序

(1)选举和任免范围

(2)选举和任免程序

(二)罢免程序

1、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罢免范围

2、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罢免程序

(三)辞职程序

1、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辞职受理程序

(1)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辞职受理范围

(2)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辞职受理程序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辞职受理程序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辞职受理范围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辞职受理程序

五、表决程序

(一)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表决程序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表决程序

第五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要职权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一)制宪和修宪权

(二)监督宪法实施权

(三)立法权

1、有关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立法

2、有关国家的基本政治和行政制度的立法

3、有关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立法

(四)其他方面的职权

1、组织其他最高国家机关的权力

2、对于国家大事的决定权

3、监督权

4、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要职权

(一)立法权

(二)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

(三)宪法实施的监督权

(四)对国家机关其他工作的监督权

(五)对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人事任免权

(六)对国家生活中重要问题的决定权

(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第六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一、地方人大的代表和选举

(一)地方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关系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主要职权

1.会内职权

(1)提出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权利

(2)提名权

(3)有权提出罢免案

(4)质询和询问权

(5)人身特别保护权

(6)免责权

(7)有权要求必要的物质便利

2.会外职权

(1)视察权

(2)与选民和原选举地位的联系

(3)列席其他会议权

(4)召集临时会议的提议权

(四)列席人员

二、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名额和地方各级人大的规模

三、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机构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大会

1、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

2、地方各级人大的代表大会和主要议程

3、地方各级人大代表大会的机构

(1)代表团

(2)主席团

(二)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的常务委员会的会议

3、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的常务委员会的主任会议

(三)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的专门委员会

1、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的专门委员会

2、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专门委员会的职能及工作程序

(1)拟订、提出议案

(2)研究、审议议案

(3)调查研究,提出建议

(4)办理主席团、常委会、主任会议交付的其他工作

(四)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

(五)省级地方人大的派出机构

四、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要职权

(一)重大事项的讨论、决定权

(二)选举和任免权

1、选举、任免的范围

(1)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任命权

(2)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选举和任命权

(三)地方立法权

1、地方性法规的范围

2、制定地方性法规的程序

(1)法规议案的提出

(2)法规议案的审议

(3)法案的通过

(4)地方性法规的备案

(5)地方性法规的公布

(四)监督权

1、监督的内容

2、监督的形式

五、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六、乡、民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一)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权

(二)选举和任免权

(三)监督权

(二)教学要求

1、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掌握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程序、罢免程序以及代表的职权的有关规定。

3、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

4、掌握民族自治地方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

5、了解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资格规定。

6、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表决程序。

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7、了解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程序、罢免程序以及代表的职权的有关规定。

8、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

9、掌握民族自治地方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主要职权。

10、了解选举人和被选举人的资格规定。

11、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表决程序。

第四章国家元首制度

(一)教学内容

一、国家元首制度

二、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产生、任期和继位补缺

(一)国家主席的任职资格

(二)国家主席的产生、辞职和罢免

(三)国家主席的任期

(四)国家主席的继位补缺

四、国家主席的基本职权

(一)国家主席的对内职权

1.公布法律

2.任免权

3.发布命令

4.荣典权

(二)国家主席的对外职权

1.接受外国使节

2.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

3.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五、国家主席制度的变化

(一)国家主席的机构

(二)国家主席职权的发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我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我国国家主席的产生、辞职和罢免程序。

3、了解我国国家主席的继位补缺顺序。

4、掌握我国国家主席的对内对外职权。

5、理解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变化。

第五章中央行政制度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的行政领导体制

一、国务院对全国的行政领导权

二、首长负责制

(一)国务院总理负责制

1、总理全面领导国务院工作,国务院的工作由总理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2、在国务院内部,实行总理负责制

3、总理享有国务院职责范围内的决策权

4、总理享有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及其他国务院工作人员的提名权

5、总理享有决定、命令、行政法规和议案的签署权

(二)国务院各部、委员会部长、主任负责制

(三)地方人民政府首长负责制

三、行政监督体制

(一)上级监督

(二)审计监督

(三)监察监督

第二节国务院的组成和职权

一、国务院的组成

1、国务院总理

2、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务委员

3、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和审计长

二、国务院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和总理办公会议

1.国务院全体会议

2.国务院常务会议

3.总理办公会议

三、国务院的职权

(一)直接权力

1、行政立法和制令权

2、对国务院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行政领导权

3、行政管理权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权3

5、外交权

(二)间接权力

1、立法提案权

2、否决权

3、戒严权

4、其它权力

第三节国务院的机构

一、国务院机构的类型

二、国务院机构的设置和管理

第四节国务院的行政方式

一、参与立法

二、行政立法

三、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四、直接命令

五、收集信息和要求地方政府报告工作

(一)国家统计局及其设在全国各地的直属调查机构

1、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

2、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

3、企业调查队

(二)地方政府向国务院所作的报告

六、审计和行政监察

七、行业管理和部委联系企业

八、专项拨款

九、设立派出机构或代表

十、垂直管理

(二)教学要求

1、理解我国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央地方关系模式决定了国务院的性质和地位。

2、掌握国务院总理负责制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3、掌握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合乎宪法和法律而实施的行政监督体系的内容。

4、掌握国务院组织法规定的国务院的具体组成和职权。

5、理解国务院拥有广泛、全面、统一领导国家行政活动的直接权力,以及为了保障这种领导得以实现的间接权力。

6、了解国务院行政方式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第六章地方行政制度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域的划分

二、中国行政区划的层级

(一)行政区划的层级

(二)行政区划层级的意义

第二节地方政府的类型

一、一般地方政府

(一)省

(二)地区

(三)县

(四)乡

(五)民族乡

二、城市地方政府

(一)直辖市

(二)副省级市

(三)地级市

(四)县级市

(五)区

(六)镇

二、民族自治地方

1.自治区

2.自治州

3.自治县(旗)

第三节、地方政府的机构和职权

一、地方政府的法律和行政地位

(一)地方政府的法律和行政地位

(二)地方政府的职权和政府间的权限关系

1、地方政府的职权

2、政府间的权限关系

二、地方政府的组成和任期

(一)地方政府的组成

(二)地方政府的任期

三、地方政府的工作部门

(一)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和非组成部门

(二)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

第四节、地方政府的办公和会议制度

一、政府领导人分工制度

二、会议制度

(一)会议形式

1、行署工作会议

2、行署专员办公会

3、行署办公会

4、行署领导班子工作碰头会

5、专题会议

(二)会议制度

1、会议的召集和准备

2、会议制度

会议的记录和签发

会议的保密、报道和行文

三、公文审批和签署制度

(一)公文审批制度

1、公文的规范

2、公文的报送

3、公文的审批

(二)公文签署制度

1、公文的签署权

2、公文的审核和协调

四、内事、外事活动制度

(一)内事接待制度

(二)领导人的访问、考察制度=

(三)外事活动制度

(二)教学要求

1、理解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2、理解行政区划的层级反映中央政府和最基层政府之间的距离。

3、了解我国由于经济、历史的原因存在三类地方政府。

4、掌握每一个层级的地方政府有自己相应的职权和组织机构。

第七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政策

一、中国的民族状况和特点

(一)、少数民族的族群和人口

(二)、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

(三)、中国民族状况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

(二)、各民族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原则

(三)、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四)、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

1、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的财政政策

2、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贸易,照顾少数民族用品生产

3、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摆脱贫困

4、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的力度

(五)、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六)、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的政策

(七)、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

(八)、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九)、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政策

(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第二节、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涵

(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