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50613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docx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远古社会

从刀耕火种到______锄耕

商周时期

出现_______农具、懂得灌溉、施肥、治虫灭害等。

春秋战国

_________出现并推广,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的

艰难成长

形成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_______所有制的确立而形成,秦汉以后得到发展。

特征

以______为生产、生活单位,_____和________相结合的__________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占______地位。

精耕细作技术的

成熟

春秋战国

和秦汉

特征:

一些农田开始实行精耕细作。

表现:

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_______法。

汉代农学著作《_________》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

汉代发明播种工具_______,赵过推广耦犁,还推行_____法,能防风抗旱,汉朝还创造出适于旱作地区采用的______法。

魏晋

南北朝

特征:

____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

表现:

北魏贾思勰的《___________》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为唐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隋唐

特征:

____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南方____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

表现:

水稻种植普遍采用__________技术,江东地区出现_______,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

宋元

特征:

精耕细作技术进入_________时期。

表现:

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___________,标志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宋元时期,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从越南引进的______,传播到江淮地区。

南宋时,______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明清

特征:

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表现:

发展多熟种植,培育大量农作物新品种。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_____、______等,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出现《___________》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第2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素称发达的古代

手工业

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手工业、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__________占有相当的比重。

高超的

冶金技术

冶铜技术

新时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_____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的鼎。

春秋至秦汉,青铜器造型趋向灵便轻巧,广泛采用____、____等装饰工艺。

冶铁技术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

战国时期,农具逐步推广。

东汉杜诗发明______,用水力鼓风冶铁,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炼钢技术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发明_____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发展过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商代工匠烧制出原始瓷器。

东汉瓷器生产技术成熟,先后烧制出_____瓷和_____瓷。

唐代形成_________两大系统。

宋元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_______在元代时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烧制出________瓷器。

明清时,景德镇是全国的_____,有许多官窑和民窑,官窑瓷以明宣德年间的_______最佳。

明中后期烧制出_____,清代发明了_____彩。

传播

_____开始中国瓷器输出国外。

明清时期通过海上________,销往亚、非、欧各国。

___世纪起,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的国家。

商代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出现_________织物。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多种丝织品产量很大,质量也高。

汉唐时期,沿__________大量销往各地。

明清时期,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______、_____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中期后,______丝织业日益兴盛。

开始使用_____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丝织品种类繁多,工艺精巧,如_______、________等。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兴起

商周

商朝人善于经商,故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______”。

商周时期,商业由_____控制。

春秋战国

_____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_____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秦汉

秦始皇统一_____、_______,修建驰道,促进商业发展。

西汉______后,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_________,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都城____和____、邯郸、临淄、宛、成都等成为商业中心。

每个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____”,与住宅区严格分开。

魏晋南北朝

由于社会动荡,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以易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

隋唐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_______的开通,促进商品流通。

黄河流域有_____、_____,长江流域的_____、______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唐都长安,坊、市分开。

农村_____市有进一步发展。

_____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置______专管对外贸易。

还出现_______和______,前者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后者类似后市的汇票。

宋元商业的繁荣

两宋

城市商业空前繁荣。

彻底打破城市____和____的界限。

商品品种增多,农副产品和______品开始转向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____,___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北宋仍使用_____货币,益州富商发行纸币“_____”,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使用地区和发行量大大增加。

宋在边境地区设______,进行双边贸易。

南宋时,___________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源之一。

元朝

_____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

_____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_____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明清的著名商帮

商帮

兴起

明清时期,_________与市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叫做______。

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_____和______。

徽商

明中期后,徽商纷纷投资_____而暴富。

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在_________也留下足迹。

他们以雄厚的商业资本,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和长途贩运,而且插手________,还经营______等金融活动,获取高额利润。

晋商

晋商通过为官府运送______,获取______的权利,成为富有的大盐商。

后来逐渐扩大经营范围,财力雄厚。

乾隆年间,开始兴办______。

晋商活动范围极广,甚至走出国门做生意。

第4课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

由来

战国时期,_____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目的

限制甚至打击_________,保护_____生产和_____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__________。

明清政策

继续执行政策,继承传统的制度,歧视商人。

官营手工业占垄断地位,______手工业受压制。

影响

阻碍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_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海禁”与“闭关锁国”

明朝的“海禁”

原因

_______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

政策

对外贸易只能在______的主持下进行,倭患消除后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各国进行贸易。

清朝的“闭关

锁国”

原因

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后来,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政策

清初,厉行禁海、迁界,实行“____________”政策。

统一台湾后,一度开放海禁。

康熙禁止商人前往贸易。

乾隆时规定只开______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_______”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影响

妨碍_________的开拓,抑制资本的_________,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1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背景

鸦片战争前夕,__________仍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

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

过程

洋纱输入,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___”与“织”分离

洋布输入,又使中国的“织”与“___“分离

影响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破坏了中国__________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中国城乡___________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____________的附庸。

洋务运动

背景

_____________战争后,清王朝内外交困;

一些开明官员主张,在不改变__________的前提下,利用_______________,维护清朝的统治。

这部分官员被称为“________”。

代表人物

中央

恭亲王________

地方

曾国藩、________、________和张之洞等

时间

19世纪______~_____年代

口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程

前期

以“______”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___________工业。

后期

以“______”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___________工业。

这些民用工业大多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形式,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70年代中期起,筹划_____,建成了_____、______、福建三支海军。

创办_________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_____先河。

结果

清军在___________战争中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背景

_____企业的丰厚利润刺激中国一些_____、地主、___开始投资创办_____企业。

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________,对民办企业也起了____作用。

时间

19世纪_______年代

地点

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地区

第2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期。

条件

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________,客观上为___________的发展提供条件;清政府为了_________,放宽对_________的限制。

表现

商办厂矿数量增加,投资总额迅速增长,棉纺织业发展突出。

影响

__________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_______掀起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

_______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的_________;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中的一些人倡导“________”论。

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时间

民国初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2-1919)

条件

__________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群众性的_________运动,有力地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_____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_________。

表现

以_______和_______的发展最快。

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如______、________和荣宗敬、_______兄弟。

特点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结局

一战结束后,_________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时间

1927年-1945年

原因

表现

国民政府前期

1927年____________成立,很快就实现全国的基本统一。

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从1927年-______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抗战期间

_____区,民族工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

_____区,国民政府实施_________,垄断了经济命脉,造成____资本的膨胀,_____资本的萎缩。

民族工业的萎缩

时间

抗战胜利后(1945-1949年)

原因

为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_____________________》,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

_________还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

国民政府__________不断增加,通货不断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表现

民族工业__________,工厂纷纷倒闭。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三大改造

1953-1956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组织生产合作社,走________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____________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探索与失误

中共八大

1956年

内容

在______________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__________的要求同落后的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确定党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

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______探索。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指导思想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

______________”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

表现

会后全国掀起“_______”的高潮,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在农村大办“________”,认为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组织形式。

后果

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________,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第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伟大的战略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

指导思想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讲话。

时间地点

_________年12月北京

主要决策

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抛弃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___________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以__________为中心。

还作出了实行__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意义

结束了长期以来“___”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党的__________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_______,成为我国开辟______________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第3课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背景

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_________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_________的发展十分缓慢。

到____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到国家的________建设。

措施

初步实行

1978年,_____、_____两省的农村试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克服过去分配中的__________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初见成效。

普遍实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普遍实行以_______________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全国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

1984年中央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后,以_____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措施

中心环节

增加___________,把企业搞活。

管理体制

把_______与_______分离,实行_________,扩大企业____权。

所有制

形式

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_________为主体的____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

以_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方式并存。

产权制度

1992年,中共_______提出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转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_________为主要形式的__________制度。

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_______,极大地解放了__________,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水平。

第4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创办

1980年

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______经济特区诞生。

_____、_____、______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

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____________。

特点

国家在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促进了经济特区迅速发展。

影响

特区在发展________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济特区是中国_________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开放

1984年

开放_____、_____、福州、广州等14个________城市。

1985年

将长江三角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开辟为沿海_______________。

1992年

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_______________。

发展

20世纪末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实施对外开放“_______”战略。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目的

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________城市,尽快把_____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_________和整个________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开放

______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______。

有利

条件

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________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____优势、交通优势、______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极为迅速。

意义

经过十多年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_________已成为上海新兴_________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___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沿海开放区、_____________、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________、多层次、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5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背景

________________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__________后,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踏上以______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征程。

_______南方谈话从根本上解除了人民思想的束缚。

建立

____年10月,中共______大,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经济体制。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表现

物质生活的变化

先是广州、上海的______穿起西装;继而是_________也开始穿西装,还剪掉头上的_____,揭开了“_________”的序幕;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穿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通商口岸出现________,还有面包房、咖啡店;______的糖、烟、酒和饮料也为百姓所接受。

风俗习惯的变化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带有___________的色彩。

民国时成立许多________,大力推行______________。

大城市里新一代知识分子主张改变传统婚姻习俗,倡导_________自由。

第2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发展

表现

铁路

19世纪____年代初,清政府修筑的_____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民国建立后,又陆续修建了一些铁路,但总的来说进展_____,特别是_____、_____与内地没有铁路交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修建了_____、______等铁路。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___位、世界第四位。

特别是________的建成,加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与祖国首都的联系。

2003年,上海还开通了世界上第一条商业性_______列车线路。

影响

推动各地的________交流和发展,促进_____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

通讯工具的变迁

表现

电报

19世纪70年代,_____电报公司在_____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随后,福建巡抚在_____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___________。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________并设___________。

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设立电话公司。

20世纪初清政府在____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________。

电讯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_____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2000年末,我国固定电话和____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___位。

近年来,人们还通过________发送电子邮件。

影响

信息传递变得________,改变人们的________,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报刊业走向繁荣

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创办的报刊比较著名的有《________》、《________》等。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______》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有艾小梅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__________》,戊戌变法时期的《_______》、辛亥革命时期的《_____》以及五四运动时期的《________》,成为宣传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_____作用。

影视事业的发展

电影

____年,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影片是《________》。

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