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479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docx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c:

\iknow\docshare\data\cur_work\xxxx\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一)亚当.斯密与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

是指一国(人)生产1单位的某种资源少于另一国(人)同类商品的生产。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自然优势:

超乎人为力量之外的物质生产的优势条件。

如:

气候、矿产等。

获得性优势:

生产者后天具有的技能技巧方面的优势。

 分工实现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途径: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2.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从而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3.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

一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在于输出本国在生产费用上占绝对优势的商品,以换取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费用较高的商品。

按这种方式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可使参加国都能获得利益。

比较成本说

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英国经济学家,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一、李嘉图模型的图例——假定:

1、两个国两产品模型。

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劳动生产率不变。

3、生产成本不变。

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和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劳动量成比例。

4、没有运输成本。

即部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6、物物交换。

目的在于排除货币和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

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

即没有闲置资源,劳动力作为唯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和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

1、基本思想:

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2、比较优势:

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3、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比较(相对)成本差异——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

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

基于比较成本说的古典国际贸易模型

一、模型的作用:

解决贸易的成因和影响(价格、生产、消费、福利)

(一)1、生产可能性曲线:

一国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情况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合的连线。

2、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性质: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

(二)1、无差异曲线:

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2、无差异曲线的性质:

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

3、生产可能性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相结合:

均衡(最佳)产量和消费量

(三)交换比率(相对价格、贸易条件)

 二、贸易前均衡——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判断一国的比较优势

三、古典国际贸易模型(一种要素)

(一)国际贸易的影响

1、对价格的影响:

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将会提高,进口商品相对价格则会降低。

2、对生产的影响:

在边际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各国都会在自己具有比较成本优势的产品上实现生产的完全专业化。

3、对消费的影响:

两国消费者都在位置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消费产品,消费者福利都得到了改善。

 一、贸易条件T=PxPm

1、贸易条件(termsoftrade,TOT):

又称交换比价或贸易比价,即出口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比率,就是说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2、T值上升,贸易条件改善;T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

有关需求的其他国际贸易理论

一、恩格尔法则:

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的收入中用于食品(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占收入的比重将不断下降,而奢侈品和耐用品开支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会不断上升。

 二、代表性需求假设

代表性需求假设(representative—demandhypothesis)是林德提出的一种用需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学说,也称“重叠需求贸易理论”。

需求结构:

一国对某种产品的需求的质量或档次。

 

要素禀赋论及其拓展

1、解决李嘉图留下的问题:

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2、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故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又称要素禀赋论

3、对国际贸易有很强的解释力,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一、假定前提

1、两个国家(A和B)、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L和K),即两国两要素两商品模型,称2×2×2模型

2、生产要素在世界各国是同质的;并且各国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初始水平是既定的,彼此各不相同。

要素禀赋不变,国内可自由流动,国家间不流动

3、两国生产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两国同种产品要素密集度相同)

4、规模报酬不变,消费偏好相同,各种商品消费比例取决于价格而非收入。

5、完全竞争,没有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商品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6、自由贸易,没有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现象,即假定两国在自由贸易下均生产两种产品。

 二、与要素禀赋理论有关的基本概念

1、生产要素:

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

通常是指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2、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报酬。

如:

土地的租金、劳动力工资、资本的利息等。

3、要素密集度:

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

4、要素密集型产品:

如果某种要素在某种特定的商品中投入的比例最大,则称该商品为该要素密集型产品。

 如:

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

生产纺织品劳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则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商品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5、要素禀赋:

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6、要素丰裕度:

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的方法:

1、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2、以要素相对价格

 三、赫克歇尔—俄林定理:

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1、贸易影响:

价格、生产、消费

2、国际贸易使产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出口价格上升,进口价格下降。

3、局限性:

只解释了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

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实证检验

一、“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经过统计分析,发现资本丰裕的美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更大,进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更大。

违背了H-O模型的结论。

二、对“谜”的解释

1、要素密集度逆转2、贸易壁垒3、人力资本4、自然资源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1、要素报酬的决定:

生产要素报酬=产品价格(P)×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MP)

W=P×MPL R=P×MPK

 短期:

生产要素不流动

1、出口产品(X)价格上涨——W=PX×MPL(R=PX×MPK)——W提高(R提高)——出口行业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都提高

2、进口产品(Y)价格下跌——W=PY×MPL(R=PY×MPK)——W减少(R减少)——进口行业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报酬都减少

 长期:

由于要素可自由流动,国际贸易不仅影响商品价格,也影响要素的边际产品

1、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行业报酬提高——资本密集型的进口竞争行业的要素向出口行业流动——进口竞争行业流出的资本比劳动多(出口行业需要的劳动比资本多)——资本相对过剩,价格降低劳动相对稀缺,价格提高——各行业投入更多资本,资本劳动比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生产率下降——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资本的边际产品减少

 2、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会减少。

无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

3、放大效应

由于生产要素报酬(价格)=P×MP

生产要素报酬的变动产品价格的变动。

 

(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A国贸易前(W低、R高)贸易后(W提高、R降低)

B国贸易前(W高、R低)贸易后(W降低、R提高)

最终达到均衡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equalizationtheorem)

在均衡的条件下,两个国家商品贸易的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都是相同的,两个国家有相同的生产技术和固定的规模报酬,商品的相对成本和绝对成本将是均等的。

这种均衡只有在要素价格均等时才能达到。

            

 

新国际贸易理论

 一、当代国际贸易的变化

1、产业内贸易迅速增长

2、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迅速增长

二、新贸易理论的共同特征

不完全竞争

1、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2、垄断力(价格差别)

规模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企业)2、外部规模经济(行业)

三、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1、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国家之间要素禀赋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上,产业内贸易则以产品的异质性和规模经济为基础。

国家间的要素禀赋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的机会就越大,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越相似,经济发展水平越接近,产业内贸易发生可能性就越大。

2、产业间的流向可以凭借贸易前同种商品的价格差来确定,而产业内则不可以。

3、产业间贸易会提高本国丰裕要素的报酬而降低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而产业内贸易是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所有要素都可能从中受益。

4、产业间贸易是由各国要素禀赋之间存在的差异引起的,要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贸易的一种替代品。

但是产业内贸易与要素流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TradeIndex)

T=1-︱X-M︱︱X+M︱

(X:

产业出口值Y:

产业进口值)

 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不完全竞争与规模经济

(一)不完全竞争产生的原因:

1、行业内存在的内部规模经济使得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成本优势,从而使市场结构由完全竞争变为不完全竞争。

2、完全竞争理论假定产品都是同质的,而实际上同一类别的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异质性,这也使得各厂商对于市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二)完全垄断市场主要特征:

1、一个产品在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供应厂商。

2、该产品不存在任何相近似的替代品。

3、该产业具有进入壁垒,新的厂商无法进入。

4、垄断厂商是价格的制订者,它可以根据自身利益制定价格,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寡头垄断市场主要特征:

1、厂商数量较少,基本控制了该产业,新的厂商要进入该产业比较困难。

2、各厂商的产品可以同质,也可以存在差异,因而厂商之间存在激烈竞争。

3、厂商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之间存在依赖关系,每个厂商都要关注其他厂商的决策。

4、厂商行为具有不确定性

(四)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特征:

1、同一类产品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产品内在品质、外观形象以及消费者主观评价等。

2、厂商数目较多,可以忽视对手的反应,独立决策。

3、产业的进入壁垒比较少。

4、由于存在产品的异质性,厂商对产品价格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克鲁格曼模型

(一)三组关系:

1、厂商数量(n)与厂商平均成本的关系:

厂商数量越多,单个厂商的产出越少,因而平均成本越高。

2、厂商数与厂商价格的关系:

厂商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价格越低。

3、当价格高于平均成本时(有垄断利润),其他厂商会进入该行业,反之,价格低于平均成本时(垄断利润为负),厂商会退出该行业。

(二)将厂商数与平均成本的关系反映在图形中即为CC曲线(同向变动);厂商数与价格的关系反映在图形中即为PP曲线(反向变动)。

长期来看,行业的厂商数由两条曲线的交点来决定。

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国通过出口补贴、关税等战略性措施,以增强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同时实现下述目标:

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并使专业分工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战略性贸易政策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规模收益递增的基础上

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产品要素密集度特性、生产格局、进出口格局各不相同

第一阶段:

创新阶段,或成长阶段

从要素特性看:

由于技术尚需改进,产品尚未定型,要素比例、工艺流程、规格划定等需不断调整,因而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产品是技术密集型的。

从产地特性看:

由于新产品的设计和设计的改进要求靠近市场,因而新产品只能在创新国生产。

从进出口格局看:

制造新产品的企业垄断着世界市场,高价格的产品只有创新国和国外的高收入者能够购买。

因此,产品主要在创新国销售,并少量向其他发达国家出口。

这一阶段,创新国垄断出口。

第二阶段:

成熟阶段

从要素特性看:

到这一阶段,技术已经定型,且由于出口增大,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技术垄断优势开始丧失。

由于产品开始转入正常生产,只需使用熟练劳动力和扩大生产规模即行。

因此,这时产品由技术密集型变为资本密集型。

从产地特性看:

其他发达国家进口的增加,市场的扩大一方面诱使进口国的厂商仿制,一方面创新国从事新产品制造的企业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从事生产,以防丧失市场。

从进出口格局看:

这阶段,原进口国的企业及创新国的子公司生产了这种产品并逐步占领国内市场,创新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逐渐减少。

同时,虽然东道国的厂商在本国生产新产品的成本能和创新国企业的产品相竞争,但由于生产规模尚小,再加上关税、运费后,使其产品无法在第三国市场上与创新国产品相竞争。

所以,在这一阶段,创新国在对东道国出口下降的同时,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

第三阶段:

标准化阶段

从要素特性看:

这时,产品已经完全标准化了,不仅一般发达国已完全掌握该种生产技术,就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种生产技术,劳动熟练程度也不再是决定性因素,产品变为资本-劳动密集型。

从产地特性看:

产品产地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范围不断扩大。

从进出口格局看:

这阶段由于一般发达国家成本降低的程度抵补了向国外出口需交的关税和运费,因而能够和创新国产品在第三国市场上进行竞争,并逐渐取代创新国产品。

因而,其他发达国家到了净出口阶段

第四阶段:

衰退阶段

从要素特性看:

因技术、生产设备的标准化,技术和资本已逐步失去了重要性,这时产品的比较优势主要决定于劳动力成本的高低。

因此,产品变为劳动密集型的了。

从产地特性看:

发展中国家因为劳动力便宜,在生产这类产品上具有优势,因此产品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同时,一般发达国家凭借生产规模也能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因此仍能从事生产。

从进出口特性看:

到这一阶段,创新国出口极度萎缩。

创新国要挽救颓势,就要提高和改进技术,使产品升级换代,但与其这样做,不如将这些标准化产品转移到技术水平低、劳动力便宜的发展国生产,自已放弃生产。

这样创新国变为产品的净进口国,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创新国结束。

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

1、不平衡增长:

如果一国某种生产要素增长速度太快,超过其他要素的增长,该国密集使用这种要素部门的生产能力就会比其他部门提高得快。

2、不平衡增长包括进口替代型增长和出口扩张型增长。

(1)进口替代型增长:

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得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

(2)出口扩张型增长:

出口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其他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张。

 3、雷布钦斯基定理: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

(注意:

只适用于“小国”,这理论不仅解释进口替代型增长时国内进口工业生产扩大出口工业下降的现象,也可说明出口扩张型增长对出口工业生产和进口工业生产的影响。

 4、“荷兰病”:

一个行业的增长扩张导致其行业的萎缩。

5、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荷兰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当时,荷兰大规模开发和出口北海的石油和天然气,使得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本流向石油和天然气行业,从而造成荷兰制造业的生产和出口变得相对萎缩。

“荷兰病”是雷布钦斯基定理在实践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6、“福利恶化型(悲惨性)增长”:

这种增长不但对本国经济没有好处,反而使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下降。

7、“福利恶化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贸易条件的恶化,如果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利益损失超过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就会出现“恶化增长”。

大国出口扩张型增长的特例:

贫困化增长

增长对贸易条件及福利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对大国和小国的贸易条件和福利的影响:

对小国:

它是国际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只会导致小国经济总福利水平提高;对大国:

它是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者,经济增长将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供求量、贸易条件和福利水平。

二、贫困化增长条件:

1、必须发生在出口部门,出口部门发生大幅度增长2、该国的出口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又必须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只有大国才会出现出口增长、价格下跌的情况;3、国际市场对此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是较低的,需求量不会因价格下跌而增加多少,因此当出口供给增加价格下跌时,需求量并没有因此增加多少,过剩商品会使价格猛跌直到很低水平。

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进口替代型增长:

小国:

国际价格不变、进口替代行业生产扩张、出口行业生产萎缩、贸易量下降、福利水平提高;

大国:

进口品的国际相对价格下降、进口行业生产增加、出口行业生产不确定、贸易量变化不确定、福利改善程度大于小国。

2、出口扩张型增长:

小国:

国际价格不变、出口行业生产扩张、进口替代行业生产萎缩、贸易量增加、福利水平提高;

大国:

出口品的国际相对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出口行业生产增加、进口行业生产不确定、贸易量变化不确定、福利改善程度小于小国。

自由贸易政策:

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主张通过自由贸易鼓励竞争,让价格机制自动调节供求,以充分利用资源。

保护贸易政策:

国家对商品进出口积极加以干预,利用各种措施限制商品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生产使之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待遇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

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是贸易保护政策的基本特征。

李斯特的保护贸易学说

一、生产力论

1、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

2、极力主张通过实行保护关税,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以发展本国的生产力,即使在刚开始时使本国工业品价格较高,也在所不惜。

 二、经济发展阶段论

1、经济发展国家都必须经历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

2、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都应该是自由贸易政策。

3、农工业时期应该是保护贸易政策。

4、农工商业时期应该是自由贸易政策。

 三、保护幼稚工业学说

1、幼稚工业:

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力优势的工业。

2、为了实现潜在的优势而对该工业实行暂时性的保护是完全正当的,因为如果不提供保护,那么在国外已成熟行业的竞争下,该工业的发展便难以继续,潜在优势也就无法实现。

 四、保护贸易的政策主张

1、同一工业部门发展的不同时期,保护程度应有所不同;对不同工业部门的保护程度应有所不同。

2、保护本国工业时,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国外竞争;一个国家的保护贸易政策应同本国的产业发展政策结合起来,通过发展重要工业带动相关工业。

影响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和力量对比。

2.国内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

3.国内利益集团的影响

4.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

5.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惯例的制约

 

凯恩斯主义的保护贸易理论(新重商主义)

凯恩斯的投资乘数与外贸乘数分析外贸乘数

新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及其局限性

1、政策主张:

为了增加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应采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及保持顺差的保护贸易政策。

2、凯恩斯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强调保持贸易顺差和贸易乘数作用。

3、经济萧条期,保护贸易政策也未必会奏效,因为各个国家从本国利益出发,都会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一国的限制进口必然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各国之间的相互限制进口及互相报复的贸易战,会使各个国家都无法扩大出口,世界贸易量减少或停滞不前,对各个国家都有害无意。

 

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与政策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

它研究的是“经济和政治在国际领域的相互影响”,把跨国生产、国际金融雨货币、国际贸易、发展和转轨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密切关注全球化与环境保护、国家主权、社会福利等问题。

二、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

(1)贸易政策的制定

(2)中点选民模型(3)集体行动(4)竞选贡献

三、保护贸易的其他理由

1、保护幼稚工业

(1)应保护那些将来平均成本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工业

(1)保护的成本应低于将来该产业产生的收益

(1)该产业必须是可自由进入的产业

2、促进资本形成和产业多元化

(1)改善贸易条件和国际收支

(1)增加就业、维持高工资

(1)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贸易政策工具

关税

一、1、关税:

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出口商品课征的一种税收。

2、关税壁垒:

由于征收关税提高了提高了进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客观上限制了进出口商品的数量。

3、关税的特点

(1)关税的征收对象是进出境的货物。

(2)关税具有涉外性,是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

4、关税的作用

(1)增加本国财政收入(财政关税)

(2)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国内市场(保护关税)

 二、关税的种类

(一)出口税:

出口国海关在商品出口时,对出口商征收的税

(二)进口税:

进口国海关在商品进口时,对进口商征收的关税。

1、最惠国税率:

来自同进口国签订了双边或多边最惠国待遇条款的国家的进口商品适用的税率。

2、普惠制税率:

联合国体制下的一项贸易优惠制度,是部分发达国家给予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制度。

3、特惠税制定较低的进口税率,只有特定的少数国家可以享受。

4、普通税率:

进口商品来自与进口国没有签订最惠国待遇条款,也不享受优惠待遇的国家,适用普通税率。

5、进口附加税:

进口国对某些商品或来自某些国家的商品征收税率表上规定的关税之外,还要征收额外的进口税。

6.进口附加税种类:

(1)反倾销税:

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2)反补贴税:

对于直接或间接接受任何补贴或奖金的外国商品进口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3)报复性关税:

相应于被认定的外国针对本国的贸易行为而对该外国的商品的进口征收加重性或惩罚性关税。

7.过境税:

对通过本国关境(或领土)的外国商品向有关进口商或出口商所征收的关税。

8.差价税:

按照进口价格和国内价格的差额征收。

三、关税的征收

(一)从量税:

以进口货物的重量、数量、长度、容量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从量税税额=货物计量单位数×从量税率

从量税特点:

1.手续简便2.税负不合理3.不能随价格变动做出调整4.难以普遍采用

(二)从价税:

以货物价格作为征收标准的关税

从价税税额=进口货物总值×从价税率

从价税特点:

1.税负公平合理2.征收方法简单3.有利于各国关税水平的相互比较(从价税税负明确,其税率以百分数表示,便于比较)4.容易普遍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