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要求.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338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各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各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各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各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各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各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要求.docx

《1各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各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要求.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各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要求.docx

1各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要求

1各安全防护设施的标准要求

本文中将多处出现“安全立网”及“安全防护栏杆”等,故在此统一明确,以减少不必要的篇幅,使内容更为精简。

本文中提到的安全立网及安全防护栏杆等均应按本节要求执行。

作为防止人员高处坠落的安全作业平台,应按《高处作业分级》GBT3608考虑高处作业坠落范围而设计作业平台的伸出宽度。

1.1安全立网要求

1.1.1选型

安全立网选择合格厂家生产的阻燃、A级密目式立网合格产品。

具体见国家标准《安全网》GB5725。

一般应选择宽度为1.2米型号。

1.1.2永久标识

安全立网永久标识应包括安全网国家标准号、产品合格证、产品名称及分类标记、制造商名称、地址、生产日期、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安全标志。

1.2安全防护栏杆要求

1.2.1安全防护栏杆应按《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中附录2,对上横杆进行相应计算。

1.2.2安全防护栏杆杆件主要规格

1.2.2.1采用Q235钢管:

钢管横杆及栏杆柱均采用φ48×3.5mm的管材,以扣件或电焊固定。

1.2.2.2以其他钢材如角钢等作防护栏杆杆件时,应选用强度相当的规格,以电焊固定。

禁止采用钢筋制作。

1.2.2.3公司鼓励采用经专业厂家标准加工的钢管栏杆,但应满足本章节相关要求。

1.2.3安全防护栏杆搭设要求

1.2.3.1防护栏杆应由上、下两道横杆及栏杆柱组成,上杆离地(基准面)高度为1.0-1.2m(无特殊情况,选择1.2m),下杆离地(基准面)高度为0.5-0.6m。

坡度大于1∶2.2的层面,防护栏杆应高1.5m,并加挂安全立网。

除经设计计算外,横杆长度大于2m时,必须加设栏杆柱,栏杆柱间距不得大于2m。

1.2.3.2栏杆柱的固定要求

(a)当在基坑四周固定时,可采用钢管并打入地面50~70cm深,钢管离边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cm。

当基坑周边采用板桩时,钢管可打在板桩外侧。

(b)当在混凝土结构面上固定时,可设置预埋件与栏杆柱焊牢。

钢管与其他钢管连接时用配套连接件固定,与钢筋或钢板连接时,可用配套连接件或焊接固定。

(c)栏杆柱的固定及其与横杆的连接,其整体构造应使防护栏杆在上横杆任何处,能经受任何方向的1000N外力。

(d)除基坑外其他位置如水上平台、高处作业平台安全防护栏杆栏杆柱均应距离平台最外端不少于100mm。

1.2.4防护栏杆必须自上而下用安全立网封闭,在栏杆下边设置严密固定的高度不低于18cm的挡脚板或40cm的挡脚笆。

挡脚板与挡脚笆上如有孔眼,不应大于25mm。

板与笆下边距离底面的空隙不应大于10mm。

1.2.5安全色。

在防护栏杆杆件上涂刷红色与白色相间条纹,相间条纹为等宽条纹,倾斜约45°,单色条纹长度宜为40cm。

1.2.6应结合具体位置及防护情况在安全防护栏杆上挂设相应安全标志。

如当心坑洞(如构件预留孔洞及深坑、桩孔上方)、当心坠落(脚手架、高处作业平台、地面深沟、高处作业等)、当心跌落(台阶、爬梯)、当心落水(落水后可能淹溺的场所)等。

安全标志内容、标准尺寸及设置等应符合《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规定。

1.2.7设置安全警示灯。

夜间施工的、处于人员行走通道或道路旁的安全防护栏杆上应设置安全警示灯。

图1.2.7安全警示灯

1.2.8安全防护栏杆图解。

图1.2.8.1安全防护栏杆示意图

上图尺寸单位为mm。

图中下横杆距基准面选择为600mm,实际也可选择为500-600mm。

立杆即栏杆柱。

图1.2.8.2安全防护栏杆图2(防护栏杆还应满铺安全立网)

图1.2.8.3基坑安全防护栏杆示意图(基坑四周安全防护栏杆应在上下通道处开设活口。

1.3钢斜梯(除龙门吊、架桥机外)要求

1.3.1钢斜梯采用钢材的力学性能应不低于Q235-B。

1——踏板2——梯梁3——中间栏杆4——立柱5——扶手

H——梯高L——梯跨h1——栏杆高h2——扶手高a——梯子倾角

r——踏板高g——踏板宽

图1.3.1钢斜梯示意图

其中:

钢斜梯:

安装在建筑物或设备、钢结构上,与水平面成30°-75°°倾角的踏板钢梯(见图1.3.1)。

梯梁:

用来安装踏板或其他横向承载件的梯子侧边构件。

踏板:

供使用者上下梯子时脚踩踏的梯子水平构件,其前后深度不小于80mm。

踏步高:

相邻两踏板间的垂直距离。

踏步宽:

相邻两踏板突缘间的水平距离。

内侧净宽度:

两梯梁内侧平行于踏板测量的距离,简称梯宽。

梯段高度:

梯子上端基准面至基准面的垂直距离,简称梯高。

倾角:

两梯梁中心线所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1.3.2钢斜梯与水平面的倾角应在30°~75°范围内,优选倾角为30°~35°。

偶尔性进入的最大倾角宜为42°。

经常性双向通行的最大倾角应为38°。

1.3.3踏步高r、踏步宽g组合

1.3.3.1在同一梯段内,踏步高与踏步宽的组合应保持一致。

踏步高与踏步宽的组合应符合式(1.3.3.1)的要求:

550≦g+2r≦700……………………(1.3.3.1)

式中:

g——踏步宽,单位为毫米(mm);r——踏步高,单位为毫米(mm)。

1.3.3.2常用的钢斜梯倾角与对应的踏步高r、踏步宽g组合(g+2r=600)示例见表1.3.3.2,其他倾角可按线性插值法确定。

表1.3.3.2踏步高r、踏步宽g组合(g+2r=600)

倾角a/(°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r/mm

160

175

185

200

210

225

235

245

255

265

g/mm

280

250

230

200

180

150

130

110

90

70

1.3.4常用钢斜梯倾角和高跨比(H:

L)见附表1.3.4。

表1.3.4常用钢斜梯倾角和高跨比

倾角a/(°

45

51

55

59

73

高跨比(H:

L)

1:

1

1:

0.8

1:

0.7

1:

0.6

1:

0.3

1.3.5钢斜梯应能承受5倍预定活载荷标准值,并不应小于施加在任何点的4.4kN集中载荷。

钢斜梯水平投影面上的均布活载荷标准值不应小于3.5kN/m2。

踏步中点集中活载荷应不小于4.5kN,在梯子内侧宽度上均布载荷步小于2.2kN/m2。

1.3.6钢斜梯应采用焊接连接,焊接要求应符合GB50205的规定。

采用其他方式连接时,连接强度不应低于焊接。

钢斜梯与附着设施、结构的平台梁相连接时,连接处宜采用开长圆孔的螺栓连接。

1.3.7梯高大于5m时宜设梯间休息平台,分段设梯。

单梯段的梯高应不大于6m,梯级数宜不大于16。

1.3.8斜梯内侧净宽度单向通行的净宽度宜为600mm,经常性单向通行及偶尔双向通行净宽度宜为800mm,经常性双向通行净宽度宜为1000mm。

斜梯内侧净宽度应不小于450mm,宜不大于1100mm。

1.3.9踏板要求

1.3.9.1踏板的前后深度应不小于80mm,相邻两踏板的前后方向重叠应不小于10mm,不大于35mm。

1.3.9.2在同一梯段所有踏板间距应相同。

1.3.9.3踏板间距宜为225mm~255mm。

1.3.9.4顶部踏板的上表面应与平台平面一致,踏板与平台应无间隙。

1.3.9.5踏板应采用防滑材料或至少有不小于25mm宽的防滑突缘。

应采用厚度不小于4mm的花纹钢板,或经防滑处理的普通钢板,或采用25mm×4mm扁钢和小角钢组焊成的格板或其他等效的结构。

1.3.10梯梁应有足够的刚度以使结构横向挠曲变形最小,并由底部踏板的突缘向前突出不小于50mm。

1.3.11单侧或两侧设置安全防护栏杆

1.3.11.1梯宽不大于1100mm两侧封闭的斜梯,应至少一侧有安全防护栏杆,宜设在下梯方向的右侧。

1.3.11.2梯宽不大于1100mm一侧敞开的斜梯,应至少在敞开一侧装有安全防护栏杆。

1.3.11.3梯宽不大于1100mm两边敞开的斜梯,应在两侧均安装安全防护栏杆。

1.3.11.4梯宽大于1100mm但不大于2200mm的斜梯,无论是否封闭,均应在两侧安装安全防护栏杆。

1.3.11.5梯宽大于2200mm的斜梯,除在两侧安装安全防护栏杆外,在梯子宽度的中线处应设置中间栏杆。

1.3.11.6梯子安全防护栏杆中心线应与梯子的倾角线平行。

图1.3.2钢斜梯示意图(本图中安全色应规范,选择红白相间)

1.4钢直梯(除龙门吊、架桥机外)要求

1.4.1钢直梯(固定式直爬梯)采用钢材的力学性能不低于Q235-B,并具有碳含量合格保证。

钢直梯支撑宜采用角钢、钢板或钢板焊接成T型钢制作,埋没或焊接时必须牢固可靠。

1.4.2使用直爬梯进行攀登作业时,攀登高度以5m为宜。

超过2m时,宜加设护笼,超过8m时,必须设置梯间平台。

1.4.3梯宽不应大于50cm,支撑应采用不小于∟70×6的角钢,埋设与焊接均必须牢固。

梯子顶端的踏棍应与攀登的顶面齐平,并加设1~1.5m高的扶手。

图1.4.1钢直梯示意图

1.4.4钢直梯应与固定的结构表面平行并尽可能垂直水平面设置。

当条件限制不能垂直水平面时,两梯梁中心线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倾角应在75°~90°范围内。

1.4.5设计载荷

1.4.5.1梯梁设计载荷按组装固定后其上端承受2kN垂直集中活载荷计算(高度按支撑间距选取,无中间支撑时按两端固定点距离选取)。

1.4.5.2在任何方向上的挠曲变形应不大于2mm。

1.4.5.3踏棍设计载荷按在其中点承受1kN集中活载荷计算。

允许挠度不大于踏棍长度的1/250。

1.4.5.4每对梯子支撑载荷按在其中点承受3kN的垂直载荷及0.5kN的拉出载荷。

1.4.6钢直梯安装

1.4.6.1钢直梯应采用焊接连接,焊接要求应符合GB50205的规定。

采用其他方式连接时,连接强度应不低于焊接。

1.4.6.2安装在固定结构上的钢直梯,应下部固定,其上部的支撑于固定结构牢固连接,在梯梁上开设长圆孔,采用螺栓连接。

1.4.6.3固定在设备上的钢直梯当温差较大时,相邻支撑中应一对支撑完全固定,另一对支撑在梯梁上开设长圆孔,采用螺栓连接。

1.4.6.4无基础的钢直梯,至少焊接两队支撑,将梯梁固定在结构、建筑物或设备上。

1.4.6.5相邻两对支撑的竖向间距,应根据梯梁截面尺寸、梯子内侧净宽度及其在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的拉拔载荷特性确定。

1.4.6.6当梯梁采用60mm×10mm的扁钢,梯子内侧净宽度为400mm时,相邻两对支撑的竖向间距不应大于3000mm。

1.4.7梯子周围空间

1.4.7.1对未设防护笼的梯子,由踏棍中心线到攀登面最近的连续性表面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760mm;对于非连续性障碍物,垂直距离不应小于600mm。

1.4.7.2由踏棍中心线到梯子后侧建筑物、结构或设备的连续性表面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80mn;对非连续性障碍物,垂直距离不应小于150mm。

1.4.7.3对未设防护笼的梯子,梯子中心线到侧面最近的永久性物体的距离均应小于380mm。

1.4.7.4对前向的进出式梯子,顶端踏棍上表面与到达平台或屋面平齐,由踏棍中心线到前面最近的结构、建筑物或设备边缘的距离应为180mm~300mm,必要时应提供引导平台使通过距离减少至180mm~300mm。

1.4.7.5侧向进出式梯子中心线至平台或屋面距离应为380mm~500mm。

梯梁外侧与平台或屋面之间距离应为180mm~300mm。

1.4.8梯段高度及保护要求

1.4.8.1单段梯高宜不大于10m,攀登高度大于10m时宜采用多段梯,梯段水平交错布置,并设提间平台,平台垂直间距离宜为6m。

单段梯及多段梯的梯高均应不大于15m。

1.4.8.2梯段高度大于2m时宜设置安全护笼。

单梯段高度不大于7m,应设置安全护笼。

当攀登高度小于7m,但梯子顶部在地面、地板或屋顶之上高度大于7m时,也应设安全护笼。

当护笼用于多段梯时,每个梯段应与相邻的梯段水平交错并有足够的间距,设有适当空间的安全进、出引导平台,以保护使用者的安全。

1.4.9梯梁间踏棍供踩踏表面的内侧净宽度应为400mm~600mm,在同一攀登高度上该宽度应相同。

由于工作面所限,攀登高度在5m以下时,梯子内侧净宽度可小于400mm,但不应小于300mm。

1.4.10踏棍

1.4.10.1梯子的整个攀登高度上所有的踏棍垂直距离应相等,相邻踏棍垂直距离应为225mm~300mm,梯子下端的第一级踏棍距基准面距离应不大于450mm(见图1.4.1)。

1.4.10.2圆形踏棍直径应不小于20mm,若采用其他截面形状的踏棍,其水平方向深度不应小于20mm。

1.4.10.3在正常环境下使用的梯子,踏棍应采用直径不小于20mm的圆钢,或等效力学性能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实心或空心型材。

1.4.10.4在非正常环境(如潮湿或腐蚀)下使用的梯子,踏棍应采用直径不小于25mm的圆钢,或等效力学性能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实心或空心型材。

踏棍应相互平行且水平设置。

1.4.10.5在因环境条件有可预见的打滑风险时,应对踏棍采区附加的防滑措施。

1.4.11梯梁

1.4.11.1梯梁的表面形状应使能为使用者提供一致的平滑手握表面,不应采用不便于手握紧的不规则形状截面(如大角钢、工字钢梁等)的梯梁。

在同一攀登高度上梯梁应保持相同形状。

1.4.11.2在正常环境下使用的梯子,梯梁应采用不小于60mm×10mm的扁钢,或具有等效强度的其他实心或空心型材。

1.4.11.3在非正常环境(如潮湿或腐蚀)下使用的梯子,梯梁应采用不小于60mm×12mm的扁钢,或具有等效强度的其他实心或空心型材。

1.4.11.4在整个梯子的同一攀登长度上梯梁截面尺寸应保持一致。

容许长细比不宜大于200。

1.4.11.5梯梁所有接头应设计成保证梯梁整个结构的连续性。

除非所用材料型号有要求,不应在中间支撑处出现接头。

1.4.11.6如果要对梯梁因温度保护引起膨胀产生弯曲或应力增大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则应在接头处采取上述措施。

1.4.11.7前向或侧向进出式梯子的梯梁应延长至梯子顶部进、出平面或平台顶面之上高度不小于GB4053.3中规定的栏杆高度。

1.4.11.8前向进出式梯子的顶部踏棍不应省略。

1.4.11.9梯梁延长段宜为喇叭型扩大,以使梯梁顶部内侧水平间距不小于600mm,不大于760mm。

对侧向进出式梯子,梯梁和踏棍在延长段应为连续的。

1.4.12护笼

1.4.12.1护笼宜采用圆形结构,应包括一张水平笼箍和至少5根立杆。

其等效结构也可采用。

水平笼箍采用不小于50mm×6mm的扁钢,立杆采用不小于40mm×5mm的扁钢。

水平笼箍应固定到梯梁上,立杆应在水平笼箍内侧并间距相等,与其牢固连接。

1.4.12.2护笼应能支撑梯子预定的活载荷或恒载荷。

1.4.12.3护笼内侧深度有踏棍中心线起应不小于650mm,不大于800mm,圆形护笼的直径应为650mm~800mm,其他形式的护笼内侧宽度不应小于650mm,不大于800mm。

护笼内侧应无任何突出物。

1.4.12.4水平笼箍垂直间距不应大于1500mm。

立杆间距不应大于300mm,均匀分布。

1.4.12.5护笼各构件形成的最大空隙应不大于0.4m2。

1.4.12.6护笼底部距梯段下端基准面不应小于2100mm,不大于3000mm。

1.4.12.7护笼的底部宜呈喇叭型,此时其底部水平笼箍和上一级笼箍间在圆周上的距离不小于100mm。

1.4.12.8护笼顶部在平台或梯子顶部进、出平面之上的高度不应小于GB4053.3中规定的栏杆高度(1.2m),并由进、出平台的措施或进出口。

1.4.12.9未能固定到梯梁上的平台以上或进、出口以上的护笼部件应固定到护栏上或直接固定到结构、建筑物或设备上。

图1.4.12护笼结构示意图

1.5水平通道

由安全防护栏杆、安全立网、挡脚板和通道底板或通道底板加支撑梁(通道较长较宽时)组成。

通道底板及支撑梁受力情况应视人员通行情况确定荷载进行设计计算。

长度结合实际确定,宽度不得小于60cm。

水平通道应与两端固定。

图1.5.1水平通道示意图

图1.5.2水平通道上图只部分地方置设了挡脚板,应加设。

1.6张拉安全防护设施

1.6.1进行预应力张拉时,应搭设站立操作人员和设置张拉设备的牢固可靠的脚手架或操作平台。

雨天张拉时,还应架设防雨棚。

1.6.2预应力张拉区域设置标示明显的安全标志(张拉危险,禁止进入等),禁止非操作人员进入。

1.6.3张拉钢筋的两端必须设置挡板,挡板材料、尺寸应经强度计算,确保有效防护。

一般情况下,挡板由1.8cm胶合板加5mm厚钢板叠加制成。

千斤顶后方严禁停留人员。

1.6.4防护架设计图如下,图1.6.4.1,1.6.4.2。

图1.6.4.1预应力张拉防护架

图1.6.4.2预应力张拉防护架设计图(铁架的高度根据T梁的高度以及千斤顶、手拉葫芦的高度调整)

1.7悬挑式钢平台

1.7.1悬挑式钢平台应按现行的相应规范进行设计,其结构构造应能防止左右晃动,有计算书及图纸。

(图1.7.1.1悬挑式钢平台示意图1、图1.7.1.2悬挑式钢平台示意图2仅为示意图,实际应经设计计算)。

1.7.2悬挑式钢平台的搁支点与上部拉结点,必须位于构筑物或设备构件上,不得设置在脚手架等施工设备上。

1.7.3斜拉杆或钢丝绳,构造上宜两边各设前后两道,两道中的每一道均应作单道受力计算。

1.7.4应设置4个经过验算的吊环。

吊运平台时应使用卡环,不得使吊钩直接钩挂吊环。

吊环应用甲类3号沸腾钢制作。

1.7.5钢平台安装时,钢丝绳应采用专用的挂钩挂牢,采取其他方式时卡头的卡子不得少于3个。

结构物锐角利口围系钢丝绳处应加衬软垫物,钢平台外口应略高于内口。

1.7.6钢平台左右两侧必须装置固定的防护栏杆。

1.7.7钢平台吊装,需待横梁支撑点电焊固定,接好钢丝绳,调整完毕,经过检查验收,方可松卸起重吊钩,上下操作。

1.7.8钢平台使用时,应有专人进行检查,发现钢丝绳有锈蚀损坏应及时调换,焊缝脱焊应及时修复。

1.7.9操作平台上应显著地标明容许荷载值。

操作平台上人员和物料的总重量,严禁超过设计的容许荷载。

应配备专人加以监督。

图1.7.1悬挑式钢平台示意图1

图1.7.1.2悬挑式钢平台示意图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