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一学段答疑1.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297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第一学段答疑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第一学段答疑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第一学段答疑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第一学段答疑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第一学段答疑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第一学段答疑1.docx

《数学第一学段答疑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第一学段答疑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第一学段答疑1.docx

数学第一学段答疑1

一年级教学疑难解答

一、关于左右的教学

1.人、动物与物品明辨左右。

答:

左右是人决定的。

动物没有左右的意识。

2.“左右”已从一年级下册提到一年级上册。

怎样教学生辨别左右?

答:

学生没有正式学习左右,但已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丰富对左右的体验和感受。

3.一下P100第10题,“我家住在她家的左边”,是一门二层还是三门二层?

答:

先要确定谁是观察点。

以说“我家住在她家的左边”的小姑娘为观察点,所以以小姑娘的左右作为判断标准,应该是一门二层。

二、关于人民币的教学

1.一下P47的人民币有第四套和第五套,实际上第四套已不流通。

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能否把认识的重点放在第五套上?

“分”的教学怎么处理?

答: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人民币的币值,知道人民币可以按单位元、角、分来分类,了解人民币的作用,重点在5元和5角。

不纠结人民币是哪一套。

 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分”要教。

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不等于认数的教学,还应该包括图案、颜色。

2.人民币的单位换算是教学难点,如何突破?

答:

学生拿着人民币能进行换算,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

学生脱离人民币进行换算难度较大,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降低难度,也可以利用数的组成帮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

三、如何进行“认识钟表”的教学

答:

1.《认识钟表》要认识钟表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会根据时针、分针的位置关系以及运动方向来判断时间。

2.《认识时间》要走好两步。

第一步,增加如“3时刚过,7时快到”的内容,复习钟表的有关知识,根据时针、分针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判断“几时多”。

第二步,借助课件数一数几个大格,每个大格有几个小格就是几分,重点通过累加的方法解决几个5的问题,突出几分的认识。

3.新教材对认识时间降低了难度。

教学时不仅要看数,还要看位置。

四、关于数的运算的教学

1.一上P51,求水里的天鹅多少只?

学生列式3+4=7,对吗?

答:

新授时要明明白白把道理搞清楚,要用整体的观念抓住核心和本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这类题要先通过符号知道飞走的3只天鹅和水里的几只天鹅合起来是7只天鹅,也就是3+(4)=7,所以水里的天鹅应该列式7-3=4.

2.一下P7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

如何通过操作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用减法”?

答:

直观,通过操作建立数学模型,判断环节非常重要。

首先,要根据数的大小关系判断谁多谁少;其次,操作活动非常必要,要用到一一对应的思想;第三,通过直观图知道“同样多”和“多的”两部分。

3.一年级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答:

新教材不再“用数学”,统一“解决问题”。

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明确提出了解题四步骤:

(1)审题。

依然是三要素:

事件、条件和问题,学习用词语摘录或画线段的方式记录。

教材用“知道了什么?

”呈现。

(2)根据记录,分析数量关系。

一上教材中这一步骤有所缺欠,教师要补充完成。

(3)列式解答。

教材用“怎样解答?

”呈现。

(4)反思,也就是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教材用“解答正确吗?

”呈现。

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验证。

新教材强调了“解决问题”教学的操作策略,扩充了解决问题的含义。

教材有解题步骤的小标题,小标题写不写?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时少不了,学生“说”小标题一定要完成;“写”不规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考试时对“写”不做要求。

五、关于图形的教学

1.一个正方形斜放,有的学生说是菱形,行吗?

答:

正方形的特点是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只是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不是直角。

一上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老师的视野要开阔,如冰箱、洗衣机等作用不同,但形状都是这样的,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这样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将物体和图形联系起来。

平面图形要体现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面在体上,要分辨各个体上的面,把握辨认、判断,不要讲特征。

一下《图形的拼组》,大胆地说出长方形、正方形边、角及其关系,通过折把握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初步了解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

例1和例2不要放在一起,一节课里做不完。

2.一上P120第8题:

长方形()个?

正方形()个?

答:

一年级学生刚刚认识图形,不宜复杂,数图形时只数单个图形,不数组合图形。

3.一上P41第6题:

如何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找出所有不同的图形?

答:

此题的方法只有两种,按颜色分或按形状分。

六、关于数的认识的教学

1.一下P49例9是通过三个以上的数描述“多得多”、“多一些”,如果是两个数34、85怎样描述?

答:

“多得多”、“多一些”表示差别、程度,是三个以上的数有区别才有比较。

两个数两两比较只有多、少。

2.一下P38百数图中,从表中发现了哪些有趣的排列,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到哪一步,是否让每个学生都理解所有的发现?

答:

无法回答“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到哪一步”。

要思考:

你的学生能达到哪一步?

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找规律,能找多少是多少,只要发现基本规律就可以。

3.怎样让学生分清楚“读作”和“写作”?

答:

读的时候是用中国话读,所以就写中国字。

4.一上P14—15,教材按照图片——数——小棒摆图形的顺序组织教学教学思路。

“用小棒摆几何图形”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没有学习几何图形,不能摆怎么办?

答:

教材是根据具体——抽象——具体的思路来编排的。

小棒摆图形不值得关注,可以随意摆。

七、关于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课,真让学生充分活动,1课时不够怎么办?

答:

1课时不够就2课时,有的甚至要一个星期。

 

二年级教学疑难解答

一、关于估算的教学

1.二下P77学习近似数,能不能告诉学生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

答:

二年级主要是认识近似数,不提“四舍五入”法。

二年级会有简单的求近似数,但数比较有特点,一般都是接近整十整百的数,可以借助数轴认识近似数。

测量得到的数据都是近似数。

2.二上P31用语音描述估算方法及估算过程;二下P101第11题是式题估算。

能否提前教学生认识并使用≈?

答:

为了教学的方便,在二下可以教学生认识并使用≈。

一定要教学生规范书写。

3.①大约360朵花,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大约多少朵?

 ②大约364朵花,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大约多少朵?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哪一点?

答:

条件中给出的数据不论是近似数还是准确数,都是当准确数计算。

哪一步用了近似数,哪一步就用≈。

二、关于解决问题的教学

1.二下P4出现综合算式,是否一定要写综合算式?

特别是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答:

二上结合具体情境出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

二下一般要列综合算式。

允许学生有差异,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缓一步,但是在期末一定要会列综合算式,包括小括号。

递等式不做要求,可用递等式,也可以直接写得数。

同级运算里可以口算的就口算,不能口算的就笔算。

2.二下P59出现了递等式的书写格式,是否一定要全体学生掌握规范的书写格式?

答:

长远来看,既然迟早要学,不如现在就学。

一定要学生掌握好规范的书写格式。

3.一、二年级的教材里都没出现单位和答,但是考试时没带单位和答,都会扣分,那么是不是在教学中要强调?

答:

评卷时应该按教材的要求进行。

不过,迟早都是要学生带单位名称和写答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提前的就提前。

三、关于图形的教学

1.二上P69的“镜面对称”对于学生有难度,可以采取怎样的方式突破难点?

答:

在修订版的课程标准里,“镜面对称”准备删掉。

只需要了解镜面对称现象,不需要了解镜面对称的性质。

而轴对称的要求较高,既要认识对称现象,还要认识图形对称。

2.学生“在方格里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常常出错。

在数格子方面有没有很好的办法?

答:

找一个标志点移格子,再连线。

在几何知识中,点是最基本的。

3.二上P43第7题:

①外角算不算?

学生数出了平角,怎么处理?

 ②对图形数角的教学要注意些什么?

答:

①※不做统一要求,训练可有,考试一定不能有。

②对问题“有几个角”不赞同,应问“你能数出几个角?

③二年级是角的初步认识阶段,一般指大于0°小于180°之间的角。

角的定义:

从一个顶点向两个不同的方向引出两条射线,指的是较小的角,承认是内角。

这是阶段性要求,不区分内角和外角。

第三个图的外角算,平角以后再说。

数角时抠定义不抠内外:

找出一个顶点两条边。

4.总结性的语言,归纳到一定时机时是否能明示,方便学生记忆?

答:

可以明示。

虽然教材未概括法则,但老师心里一定要有法则,要在教学中逐步渗透,而不是总结出一二三让学生死记硬背。

5.“分别画出将某图形向上平移3格、向右平移8格”是2个问题。

“画出将某图形先向上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8格”是1个问题。

四、关于量的教学

1.千克、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公顷、平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距较远,如何突破这些难点?

答:

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找出能够类比的事例,帮助学生通过描述获得间接的感受,建立大致的表象。

2.二下P89第7题的教学。

“西瓜3元500克,2千克要多少钱?

”2千克里有4个500克,这个“4”用什么方法得到?

答:

推算,想:

2千克里有几个500克?

低段学习量的单位换算都是推算。

五、关于数及数的的计算教学

1.二上P45—46例1,6×3=18,读作6乘3等于18,学生按习惯“读作六乘三等于十八”。

有必要纠正吗?

答:

“读作”都是口头读不是笔读。

即使笔读,只要准确就行。

2.二下关于平均分,把12个苹果进行平均分有几种分法?

12÷1=12,把12平均分给1个人,每个人12个,可以吗?

答:

“12÷1=12,把12平均分给1个人,每个人12个”,没有意义,不算平均分,只是在找约数。

3.二下P31“做一做”,学生直接列式18÷6=3(个),“18可以从图中数出来”。

怎么处理?

答: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教材的编排只能这样:

可以从图中数出数据。

老师要把握教学要求,如果允许一步计算,可以;如果要求两步解决,必须两步。

4.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包含除的意义?

答:

不要严格区分等份除和包含除,二者的落脚点都是“每份同样多”,根本点还是平均分。

5.“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与“从十位借1”的表达一字之差,意义上有没有差别?

答:

与进位加相呼应,还是要尊重教材用“退1”来表达退位减的算理。

6.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答:

基本功必须得练。

低中年级的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表内乘除法一定要做到脱口而出。

三年级疑难问题解答

1.有没有最优估算策略?

如果有,何为最优估算策略?

答:

不谈最优策略。

当并不需要准确结果而又不能顺利口算时,可以把两个数据中的一个或两个看成会口算的数也就是整十数进行估算。

从发展眼光来看,把其中一个数看成是整十数更优。

在乘除法计算时,要将数调整成能够口算的数,如64÷7,将64估成63。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把被除数调整成“表内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分两步走:

先把除数看成整十数,再把被除数看成能整除的数。

2.三上P4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师用书P52指出教学目标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但教材中只是展示多种算法,并未归纳出周长计算公式。

那么,能否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

答:

教师用书仅作参考,四年级《合理安排》教参就不大合适。

重点是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根据图形特征会求不同图形的周长。

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要更加熟练。

③可以在本节课或是练习课时补充周长公式,最迟不得迟于单元复习,但是既要教周长公式又不能死盯着公式。

3.三下《数学广角》是否可以命题为“重叠问题”

答:

可以,还可以命题为容与斥问题,包含与排除。

数学广角不是专题内容的研究,而是渗透基本方法和数学思想,不在于名称。

二上有的老师出现了排列与组合的名称不大合适,重点是有序观察、思考。

4.平年、闰年怎样计算?

是不是一定要除以4或400?

答:

本质上是这样的。

当掌握规律后,也可以用方法推算,但是一般还是要除以4或400

5.在计算连续退位时,在被减数的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数上打点,写上8、9,行不行?

答:

在初学习退位减法时,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连续退位减,随着练习的提高要逐步改掉,让学生记在心里。

6.24时计时法,学生对计算时间有困难,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

答:

时间的进率是60,用进位、退位的方法计算,学生难以接受,用分段计时的方法。

7.三下P29的420÷3的简便竖式写法到底有没有问题?

答: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定要强调“除到哪一位,商就要写到哪一位”。

从除法计算的思维图可以看出是除到了被除数的个位,因此在简便写法里,最后的“余数”0要与被除数的个位0对齐。

教材中的写法是简便算法的一种书写形式。

当然,对三年级的学生不必强调“简便写法”与“简便算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