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支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232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动科技支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推动科技支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推动科技支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推动科技支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推动科技支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动科技支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docx

《推动科技支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科技支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动科技支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docx

推动科技支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三、推动科技支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

1、政策的含义与特征

(1)政策的含义

政策是指在国家或者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或者实现

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目标任务而规定的路线、方针、规范、措施以及行动

指导原则等行动准则的统称。

政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社会的产

物,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可以分为国家政策

和政党政策。

政策总是为了解决某些特定问题或者实现特殊目标任务而制定的,区别了

具体情况,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和明确性。

而且现代政治基本都表现为政党政

治,政党通过执掌国家政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任务,使得国家政策和政党政策变

得统一,因此政策的颁布通常是按照法定程序,经过特定机关颁布的,具有较强

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2)政策的特征

①阶级性和权威性。

虽然政策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虽然它的决策者、制定者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机关,但是,据有公共权力的统治阶级或集团所制定和选择的政策方案,其代表和体现的在实质上却并不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而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意志,“政策的确立和改变,必须根据统治阶级的政治天平权衡决定。

”政策的阶级性决定了政策必须具有权威性,即对其对象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政策对象必须坚决强制执行,否则,就要受到一定的处罚。

权威性是政策的本质特性,正因为如此,所以有的学者给政策下这样的定义,即政策是“个人或集体制定的政府法规或措施,即每一个政治系统的权威性决定的输出。

”政党的通过其组织纪律来保障其政策在政党内部具有权威性,国家政府则通过国家行政的强制力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

政策主体权威性和政策正确性是决定政策的权威性的重要因素,通过以强制性为后盾推动政策的执行。

②目的性与明确性。

政策总是为了解决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某些问题或倾向而制定的。

没有问题,不解决问题,就不需要政策,因此它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一方面是说要“有的放矢”,即针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说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原则和办法。

同时,政策是规范人们的行为的,主要是告诉人们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因此必须十分明确。

对要达到的目标、约束的对象、适用的范围、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完成的时限等,都要做出明确规定,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词,可以做多种解释,从而让人无所适从。

同时,也不能太抽象,太笼统,用口号代替政策。

③原则性与科学性。

政策的原则性即政策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政策具有法令的性质,一经颁布,有关方面就要严格按照政策的要求去做,不能违背。

政策虽不象法律那样有国家暴力作后盾,但却有纪律上的约束和行政上的管制,违反政策也要根据情节的轻重进行惩处。

同时,政策还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在某些方面要留有一定的幅度给执行者去调整,允许因地制宜,作一些适当的变通。

这同时也就要求各地要创造性地执行中央的政策,从本地实际出发,提出贯彻措施。

灵活程度不能超越上级政策的临界点,不能违背上级政策的基本精神。

因此,政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符合事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都不能凭空设想,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这就是政策的科学性。

政策内容要反映客观实际,这是政策科学性的内在要求,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要符合科学的程序、遵循科学的方法,这是政策科学性的外在表现,正确的政策是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的完整统一。

政策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自身的发展规律,调整好不同阶级、层次以及主体的需要;准确地反映、解决某个历史阶段存在的社会问题。

④整体性与延续性。

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来的,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不是由于某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免得。

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事物之间的关系,绝对不能孤立看待问题。

否则,只是暂时的处理好问题,但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因此,政策应该是一个由各种政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在这个大的政策体系中,“总政策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制定其他政策的依据。

”总政策与各项政策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与影响,缺一不可。

作为政策体系,其功能体现在各项政策之间的延续性,而不是的单项政策的功能的简单相加。

不同时间段制定的政策之间的也存在相互影响与传承的关系,政策的整体性,要求人们关注政策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搞好政策的协调配套,重视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必须把单项政策作为政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看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为达到政策目标共同发挥作用。

政策的整体性特征告诉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必须注意政策的延续性,主要是指政策的继承性。

现有的政策和过去的政策是有关联的,前者常常是后者的补充、修订、延展。

⑤稳定性与动态性。

客观事物具有相对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正是社会经济能得到持续发展、社会政治生活秩序能得到基本稳定的保证。

不仅是总政策、基本政策要稳定,就具体政策来说,只要它的政策目标没有达到且仍然是合理的,政策的外部环境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就应保持它的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

但是,任何政策都不可能是万古长青的。

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以后,或者由于政策目标的实现,或者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结束历史使命,这就是政策终止。

政策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因此具有动态性。

政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其政策方案来说,即使是解决一个一般的社会问题,也不可能一次就制定出完美无缺的最佳方案,而是需要政策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地进行修改、补充、调整和完善;就政策本身来说,政策也不只是一个孤立的静态政策文本,而是一个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调整以及终结等一系列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就政策体系来说,政策决策者、制定者必须根据社会条件环境的发展和人们利益需求的变化,相应地充实、完善或改变、淘汰旧政策,或重新制定新政策,“只要有政策的存在,这个动态过程就不会停息。

”但是,政策的动态性并不意味着政策可以朝令夕改,随意改变。

政策作为人们的行动准则,社会秩序的调节器,必须保持它的相对稳定,否则政策的不稳定性将会给社会带来灾难,造成社会不稳定。

稳定性是政策动态性的特殊表现形式,就如运动与静止的相互关系一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此在政策运行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中,政策都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一反映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同样也适用于政策,因此可以说政策的动态性是绝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在制定政策时,要注意动与静的结合,既要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及时科学地制定新的政策,清理过时政策,防止出现政策落后现象;同时,也要防止政策“多变”造成人心不稳,社会动荡,因此,政策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它只能在一定的空间、一定的时间内起作用。

⑥目的性和实践性。

政策虽然是人们主观意志的表现,政策的制定必须是为了解决某一些问题,即它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政策的目的性,要求政策内容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即围绕政策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实现的政策目标,运用马克思哲学定理,十分明确地针对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制定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切忌因政策内容的过分空泛而影响政策效力的发挥和政策问题的解决。

政策的制定必须目标明确,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与失误,减弱了政策执行的效果、发挥不了政策功效的目的。

同时制定政策的目的,在于用政策指导实践活动。

政策的实践性,主要是指政策是从实践中产生而来,有服务于实践的,即政策是在实践活动中为了解决某一些问题而制定的,同时政策又是人们实践活动的根据之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政策才能判断出其是否科学合理。

一项切实可行,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必须经过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的反复运动的过程。

政策的制定要经过科学的分析、推理与论证,而所有这些活动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

没有实践做基础的政策简直就是闭门造车的结果,是伪科学的、错误的政策,不能够实现政策目标和调整社会利益关系,这些政策必须结合实践,通过在实践活动去加以修改、调整,甚至抛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政策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2、政策支持的具体措施

(1)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政策

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县域经济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新变化,用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去解决新问题。

又好又快地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从过于主要依赖于计划的、行政的手段,转移到主要依靠市场的、经济的办法上来。

政府利用规划、政策、引导资金和提供基础设施等手段,企业作为项目运作、产业发展的主体,通过资产重组、产权转让、经营权转移、资本置换等手段,开发资源,盘活资产,激活资本,优化县域经济生产力配置。

这是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减少工作阻力和压力风险的总开关、总钥匙和总抓手。

无论是发展特色产业,还是改革国有企业;无论是推进城镇建设,还是开发产业园区,都要学会在政府的主导下,利用市场机制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市场等困难。

譬如在资源开发问题上,对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滩涂林地资源,在规划、整理的基础上,打捆包装成整体项目,再引进有实力的投资商进行整体开发,变潜在的资源为现实的财源;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土地利用上,通过组建城投公司,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由公司行使“统一收购权”和“统一招拍挂权”,有计划地将土地推向市场,通过招拍挂,获取建设资金,带动城镇建设;在融资问题上,可以城投公司为平台,与金融机构签订金融协议,为项目提供贷款担保,利用银行资金推动项目建设。

总之,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只要是有利于壮大县域经济,增强财政实力,实现强县富民,不影响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事,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决策,勇于负责,排除干扰,大胆实施。

(2)坚持适度超前政策,加快市场化与城镇化进程

西部县域要按照市场兴产业、强经济、促发展的思路,着力培育发展专业市场和特色市场,构筑以县镇、建制镇和基地区为依托的专业市场、特色市场和要素市场体系。

它包括粮食、蔬菜、禽畜、物资为内容的物流市场,也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产权交易为内容的生产要素市场。

市场建设本着与地方产品相结合的原则,发展特色农牧业,增强市场与地方经济的关联度,构建特色市场与特色经济相互促进和联动的产销一体化格局。

当前,西部县域市场建设要以启动民间资金为主,运用政策引导、民间建设、自我管理的方式,不断探索市场建设新机制,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的办法,做到产权、体制、机制一步到位。

当前,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是较突出的问题。

西部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推动经济的动力因素,又是经济开放招商引资的环境基础;既是引来外地人开发资源的“平台”,又是当地人走出落后封闭了解精彩世界的“窗口”。

加快城市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也是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之一。

城镇化趋向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成果,也是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必须减少农民的根本途径。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也要超前适度,走城区规划法制化轨道,在自来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集中供热、道路拓宽、草地绿化等方面要立足长远和高标准。

(3)坚持科技发展与经济运行相结合政策,实施“科技兴县”制度

自邓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言论后,各地县区相继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但十多年来,许多地方的“科教兴县”年年提、岁岁喊,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

究其原因,首先是各级领导对“科教兴县”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出台一个好的、超前的、可操作性强的、推进“科教兴县”的战略和实施办法,没有一个明晰的科技发展思路。

为此,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步伐,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鼓励科技人员领创办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实现科技管理体制创新。

二要改革科技投入方式,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信贷积极支持的科技投入体系,逐步建立科技风险投资体系,实现科技投入机智创新。

三是重视技术开发和引进,加快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装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有重点的建设一些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力争使良种培育、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等农业行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是重点产业实现整体创新。

四要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在新材料、生物工程、精细化工和绿色食品等领域,共同研究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占领科技制高点,发挥后方优势;要扶持发展一批科技型企业,带动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育成长,实现技术结构的创新。

五是要顺应时代潮流,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提升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创新。

在利用政策促进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采取以下机制:

①建立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科技与经济严重脱节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首先要使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现代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起作用,已经不限于某一些具体的技术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而是宏观上对县域重大经济决策、发展思路回起到重要的影响。

其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专家顾问机构,把一些有影响、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专家和经济专家收到顾问组。

通过专家顾问组促进科技人才与经济管理部门的结合,加强对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等各种基础资料的调查研究,分析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趋势,帮助政府部门了解经济知识和经济状况,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积极参与积极社会发展的决策、研究、规划制定工作。

②建立科技成果保障机制,随着“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和加入WTO,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和侵权案件会不断增加,对知识产权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将会严重阻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教兴县”战略的实施。

要加大对“科技进步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科技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检查力度。

对科学技术人员技术转让所得给予保证,对技术成果转让中出现的经济技术纠纷,仲裁机构应积极的进行调解,用法律手段规范技术市场的管理,对中介机构及中介人在技术交易中的合法收入应予保护。

③注重相关政策之间的配套,形成政策支持合力。

实现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单靠单一的政策工具还不够,因为单一政策的作用力是有限的,还必须得到财政、税务、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支持和协调,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工商部门应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准绳,把好市场准入关。

税务部门在税收政策上,应给予国家产业政策优先发展对象以税收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壮大;对限制发展的对象实行高税赋,限制其发展。

财政部门对那些社会效益好但经济效益较差的项目,或涉及国家高度科技机密、投资额大、期限长的产业或项目,应增加直接投入进行启动或进行贷款贴息。

这样,有利于形成各方联合、齐心协力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格局。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1、财政支持的具体措施

(1)加强财政预算管理,提高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从调研情况看,越是政府投入的重点,重复投入的问题就越严重。

近年来,特别在政府民生投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整合资金,就更显迫切。

首先,应以项目为载体,将性质相同、资金用途相近的各级、各渠道的资金集合起来,捆帮使用,集中投入到重点建设项目上。

其次,针对过去各个部门各自下达、各自管理,造成的项目分设、资金分散、管理重复的问题,应采取以主管部门为主,将其他同类性质的项目、资金整合起来,实行项目统一下达、资金统一分配、工程统一监管,并明确“部门管项目,财政管资金”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项目实施和全区整体工作的需要,达到资金的有效使用,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科学发展观要求财政部门不仅要实现数量的增长,更要促进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实现质量和数量的“双赢”。

就目前来说,我们财政支出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要把财政监督延伸到资金使用各个环节,克服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分配,轻管理”问题。

通过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及时准确地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防止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力争做到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把实事做实,把好事办好。

凡是政府主导的建设项目,财政部门都要积极参与立项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从财政角度多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确保资金来源落实,杜绝“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经济建设和急需的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在发展职能上,要致力强化“两个作用”。

一是要强化杠杆作用。

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争取以少量的财政投入动员尽可能多的社会资金。

另一方面,要继续用好用活各种财政专项资金、财政贴息等行之有效的方式。

二是要强化激励作用。

国家应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考虑对县域新办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来资金向县域经济流动,减轻企业初期发展的困难。

对要优先发展的产业的技改项目和新建项目,在审批、购置、配套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并对创新业绩突出的企业给予鼓励。

要进一步探索对金融部门支持工业生产的激励政策。

(2)充分发挥财政管理职能,强化收支管理,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

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财政作保障。

而财政投入是有限的,要使有限资金发挥无限效益,必须加强财政管理。

一是建立起公开、公正的收入机制,为县域经济提供更多财力。

一是废除收入“基数法”考核办法。

以往财政收入都是年年下达计划,层层按计划完成,按计划考核,没有真正地体现出财政收入应收尽收。

挖税、垫税现象时有发展,影响了收入的真实性。

目前,我们通过推行新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

三是建立新增项目增加财政收入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对各乡镇新增税源增长财政收入要适当地给予充分的激励,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的不足,最大限度地调动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透明、高效的支出监管机制,挤出更多资金投入到经济发展中。

近年来,尽管在支出方面狠下了功夫,并收到明显的效果。

但从目前来看,支出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漏洞,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现象较严重。

因此,支出管理仍是当前财政工作的重头戏,要狠下功夫,强化管理,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节省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严格预算。

对预算编制和实施要在“早、细、硬”上下功夫。

“早”就是编制要早。

当年第三季度就要着手编制次年的预算,保证来年按时实施。

“细”就是细化预算编制。

一方面单位要细化,要对每一个独立核算单位编一本预算,另一方面项目要细,部门预算要编制到类、款、项级预算科目,工资、公用经费要进一步细化到目级预算科目,专项资金要核定到具体项目。

“硬”,就是硬化约束,预算一经人大审议批准,财政要加强监管,不得更改,不准突破预算。

同时,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权鼎立”的约束机制。

二是严格支出标准和范围。

要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地统一的开支标准和范围。

特别是对支出范围,要按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进行认真清理,该退出的则退出,该加强的则加强,该调整的则调整,切实解决财政包揽过多、支出过多、过滥的问题。

三是严格支付。

不断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减少资金周转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从上到下清理和统一各种奖金政策,应建立“一年一度一次性奖励”制度,制止滥发奖金。

五是加强政府投资领域管理,以减少政府投入,减轻各级财政的压力。

要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强政府投资领域管理,控制政府负债。

三是建立灵活、有力的财政调控机制,集中财力支持经济建设。

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一个宏观调控部门,要服务于经济发展,必须加大调控力度,调控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一是调控预算内、外资金。

通过实施综合财政预算,将预算内外资金纳入预算,捆绑使用,并由政府集中一部分,由政府掌握使用,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二是调控县、乡财力。

由于乡镇一部分机构上划,如工商、公安、税务、法庭、国土、建设等,致使乡镇难以做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财力较分散。

因此,应积极推行乡财县管,把乡镇作为预算单位,其收入直交县财政,支出由县财政支付。

这样不仅可以平衡乡与乡贫富不均的现象,而且可以整合全县财力,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调控各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和闲置资产。

这些资产由各单位管理,不仅易滋生腐败,而且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四是要调控好各单位后勤服务资源。

目前各单位不论大小,都配齐了文印设备及小车,建立了伙食团,大中型会议室,有的还建了招待所。

这些对于大单位可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但对一些小单位则难以发挥作用,资产、人员被闲置,浪费严重。

对此,应积极推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把机关一些后勤服务推向社会,由社会承办,这样能够大大节减财政资金。

(3)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建立奖励机制,为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县级财政在自身加强财政管理的同时,还应充分调动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因此县级财政应协助政府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和凝聚放大作用,努力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

一是建立“政府奖励机制”。

将财政对各企业的各种投入改为“政府奖励基金”,由政府对财政贡献大(包括招商引资、项目效应、迁入工业园区)的企业法人给予大张旗鼓表彰和奖励,以促进其发展。

二是建立“政府激励机制”。

各级政府都应该建立上级对下级政府在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单位、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集中精力搞建设,聚精会神抓发展。

三建立“金融机构扶持鼓励机制”。

对县域范围内的各金融机构按当年对地方全年贷款增量、核销企业呆坏帐额等指标确定奖励金额予以奖励,缓解各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培植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各级财政部门要用现代工业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要运用财政农业政策和财政投融资等手段,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要大力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采取切实措施,集中财政资源,重点发展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作用明显、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要正确处理农户、基地、龙头企业的关系,促进产业整体开发。

大力发展各类商品生产基地,开发优势产业带,形成农业商品的板块经济;财政部门要鼓励工商企业从事农业领域的开发,支持发展农业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要把自主培植与招商引资、发展生产与搞活流通、壮大规模与科技进步结合起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②扶持支柱企业,推动县域工业发展。

财政部门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要把农产品加工业、资源加工业、为城市企业配套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特色优势工业作为县域工业的主攻方向和扶持重点。

要立足县域比较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盘活资产存量,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要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骨干企业集中,推动资产重组,带动县域工业发展。

县域工业发展要体现新型工业化的取向和要求,不能破坏环境和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

大力支持和促进县以下中小企业发展。

要走招商引资和民营化的路子,不能走依靠政府或集体投资办工业的老路。

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向园区聚集。

加快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园区为载体的块状经济。

③以产业聚集为重点,带动城镇化发展。

各级财政部门要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增加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省安排的小城镇补助和贴息资金优先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