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歌的生命智慧.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145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维诗歌的生命智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王维诗歌的生命智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王维诗歌的生命智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王维诗歌的生命智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王维诗歌的生命智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维诗歌的生命智慧.docx

《王维诗歌的生命智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维诗歌的生命智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王维诗歌的生命智慧.docx

王维诗歌的生命智慧

王维诗歌的生命智慧

 

【摘要】:

王维在艺术思维和艺术人生上艺术化地光大了道家思想。

因而,他便得以消除对现实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焦虑,真切地体感自然生命的静深呼吸,体验与万物同春的生命境界,表现出遗世高蹈的高人超逸,而反映其虚静精神的诗歌也自然呈现出空灵澄澈、素淡阴柔的清远品格。

王维山水诗的取境、运思和情氛渲染,无一不可寻绎出道学意蕴。

而同时的,学界对“诗佛”王维的研究多集中于山水诗、“诗中有画”特点、佛教思想对他的诗歌及思想的影响及名篇赏析等方面,而对于王维与道家思想的研究,则相对冷清。

实际上,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家思想则是道教最主要的思想来源,二者对王维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此,二十世纪以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王维诗歌、思想与道家思想关系的研究方面,已有所突破。

【关键词】:

王维诗歌佛学、道学、禅学思想

 

一、从王维的人生经历及诗作看其艺术创作的心理。

(1)开元盛世下的仕途之路

王维出身官宦之家,“九岁知属辞”(《新唐书•王维传》;十五岁作《过始皇墓》,首句“古墓成苍岭,幽宫象紫台”,秀蕴工整;十七岁已有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脍炙人口。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王维考中进士,担任太乐丞。

上任几个月,即因涉伶人舞黄狮子案而获罪,贬到济州(今山东省长清县)任司仓参军。

王维怀着愤懑不平的心情离开长安,在《被出济州》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纵有归来日,多愁年鬓侵”。

济州偏远贫瘠,王维官微位卑,实在度日如年。

好友祖咏的拜访带来了些许安慰,可惜相聚短暂,“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除了祖咏这位老朋友以外,王维在济州还结识了一些社会下层的朋友,还曾几次到附近地区游历。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王维返回长安。

此后七八年里,不曾担任官职,大约过着清客兼隐士的生活,并拜荐福寺和尚道光禅师为师。

王维在嵩山隐居后,结识了张諲。

张諲是盛唐时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兼诗人。

开元二十一年十二月(公元733年),张九龄担任宰相。

张九龄进步的政治主张给王维带来了希望,他干谒张九龄,写下《上张令公诗》,再谋进取。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张九龄擢王维为右拾遗,负责向皇帝进谏和举贤等工作。

此时的王维政治热情高涨,心情激昂,这在《早朝》中可以看出来。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

“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朝政黑暗,王维深感绝望,于是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大约开元二十六年秋天,王维回到长安。

二十八年二月,张九龄卒于荆州饪上;同年秋天,王维担任殿中侍御史。

张九龄贬职荆州后,王维即有隐退之意。

襄阳归来后,终于走上了寄情山水的道路,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先隐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在清幽明净的山光水色中息烦静虑。

初时写下了《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逃出俗事纷扰,生活悠闲,心境高远。

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几乎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同等妙处。

与王维一同隐居在终南山的还有裴迪和崔兴宗。

他们志趣相投,纵情畅怀。

由此可见,王维的第一次仕途既曲折又坎坷。

(2)闲居学佛、以佛为念

王维从当朝尊奉儒道的桎梏中回归佛门,是盛行于唐代的禅宗对他起了决定性作用。

禅宗是中国宗教史上,最神秘最奇特的佛教宗派,它以一种活泼的生命形式,吸纳中国道教玄理;它直指人心,无心合道,俗化,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雅俗兼取,儒道并用,使禅理与中华文化相融,显示其自身特有的文化品位。

王维在禅宗“净”与“虚”理趣导引下,跟随道光禅师参禅悟道,步入佛门:

“禅师讳道光,⋯⋯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己。

”(<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

(3)再次出仕却无意仕进,绝不同流合污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王维又在长安附近的蓝田辋川修复了“蓝田别墅”。

辋川别业成为王维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最主要的生活场所。

在这风景如画的田园别墅中,他和裴迪一唱一和,是为辋川二十景,共四十首,结成《辋川集》。

隐居的同时,王维还在朝廷任职。

天宝元年,王维为左补阙,后迁库部员外郎,升库部郎中。

诗名达到鼎盛时期。

天宝九载(公元750年),王维的母亲去世,王维十分哀痛,“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旧唐书•王维传》)丁忧二十五月,直到大约天宝十一载春,才满服回长安担任吏部郎中。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长安陷落时,王维来不及跟上玄宗的车驾,被叛军俘获,押解到洛阳,王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疾”(《旧唐书•王维传》)拒绝做伪官。

安禄山将他软禁在普施寺,王维被迫接受给事中的伪职。

次年唐军收复长安洛阳,凡做过伪官的以六等定罪。

王维因《凝碧池》七绝,又有弟弟王缙平乱有功,愿削官为兄赎罪,于是被赦免,仅降为太子中允。

肃宗至德三载(公元758年),王维任太子中允时,贾至任中书舍人,杜甫任右拾遗,岑参任右补阙,四人同朝出入,互相唱和。

这时裴迪已去蜀川任职,王维很少住在辋川别业,“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不久,王维上表,将辋川别业施为清源寺。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王维任尚书右丞;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七月,王维辞世,葬于蓝田清源寺,即辋川别业之西。

二、从王维的诗歌题材和艺术风格看与佛学理念的不同。

(1)从雄壮豪迈的边塞诗到曲径通幽的禅意诗

边塞诗作为唐代诗歌主旋律中的强劲音符,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举凡写从军出塞,保土卫边,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写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借咏史以寄意,或记当代之边事,上自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下至朋友之情、夫妻之爱,生离之痛,死别之悲,只要和边塞生活相关的,统统在边塞诗之列。

”(《唐诗审美十论》)不同于北方郊邑的青山碧水,塞外的风光则是白雪黄云,辽阔而悲壮。

如:

黄尘塞路起,走马追兵急。

(刘希夷《将军行》)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太守到来山出泉,黄沙碛里人种田。

(岑参《敦煌太守后庭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孤城落日,士兵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诗人不禁感慨这岂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例中“白骨缠草根”,暗示战场上有重大伤亡,气氛惨淡。

白色在诗人们的笔下增添了悲壮淋漓的意味。

身处塞外荒漠,将士们不仅要面对凶悍的敌人,还有恶劣的气候、艰苦的环境。

又如: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张籍《凉州词》)

诗人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

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

这些骆驼商队要往哪里去呢?

诗人不由怀念起往日“平时安西万里疆”丝绸之路上和平繁荣的情景。

然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一个“应”字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凝聚了多少辛酸。

在王维仕途受挫后,对佛教的信仰就越来越虔诚。

约在开元十七年,王维拜荐福寺和尚道光禅师为师。

荐福寺在“开化坊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天授元年,改为荐福寺。

中宗即位,大加营饰,自神龙以后,翻译佛经,并于此寺”(《长安志》)自此以后,王维的诗作中经常流露出佛理禅趣。

有的状写僧人居士的气度事迹以及寺庙的环境气象,例如:

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登辨觉寺》)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蓝田山石门精舍》王维信佛,但是道家之说对王维的影响及在诗中的体现并不亚于佛学。

唐代道教十分兴盛,一度被尊为三教之首。

道教书卷数浩繁,道观遍及全国,还出现许多著名的道教学者。

由于道教流行,社会形成求长生的风气。

(2)以心为宗来体悟万物,与禅宗以心生念相通

从思想上看,对王维影响最大的是禅宗。

佛教发展到唐代,禅宗非常盛行。

禅宗以“无念为宗”,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涅槃永恒,即见性成佛。

如王维在《绣如意轮像赞》中说:

“色即是空非空有,是故以色相观音”。

“空”的观念促进了人对心性自身的思辨,正如王维对“无生”观念的接受。

他在《哭殷遥》和《秋夜独坐》诗中提到了:

“忆昔君在日,问我学无生”,“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

”“无生”之说,出于佛典里的大乘般若空观,以坐禅的方法进行修炼。

通过坐禅,他们平静思想情绪,达到澄心静虑的效果。

这样才能够进入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才能够心灵安慰与自我净化。

王维诗中“无我”的境界也正是源于他对于空寂的追求。

禅宗强调“心”的作用,强调直觉、暗示、联想、感应等,与艺术创作息息相通。

王维善于把抽象的理念蕴含在具体生动的画面里,在描绘山水时常把自身的情绪与审美体验结合在一起,塑造变化无常的境界。

诗人喜爱清寂的山林,表现动静细碎的声响,幽微明灭的光影,这些观象都同他禅宗的思想紧密相连。

例如: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终南山》)

山长天阔,云霭缥缈,王维着意选取一些有无之间的物象,在朦胧的画面中让人领略自然界的虚无。

赵殿成在《王佑丞集笺注》里说:

“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彻中边,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本瓜也,酒之于健康也。

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王维以禅法入诗,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三、王维诗道学为体、禅学为用的研究。

(1)儒释道对王维思想的影响

在王维仕途受挫后,对佛教的信仰就越来越虔诚。

约在开元十七年,王维拜荐福寺和尚道光禅师为师。

荐福寺在“开化坊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天授元年,改为荐福寺。

中宗即位,大加营饰,自神龙以后,翻译佛经,并于此寺”(《长安志》)自此以后,王维的诗作中经常流露出佛理禅趣。

有的状写僧人居士的气度事迹以及寺庙的环境气象,例如:

食随鸣磬巢乌下,行踏空林落叶声。

(《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登辨觉寺》)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蓝田山石门精舍》

有的自述平日参禅诵佛的情况,例如:

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

(《山中寄诸弟妹》)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

(《黎拾遗昕裴迪见过秋夜对雨之作》)

有的以禅机入诗,得空灵感受。

这也是王维诗作的上品。

例如:

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

(2)道家思想对王维的影响

王维信佛,但是道家之说对王维的影响及在诗中的体现并不亚于佛学。

唐代道教十分兴盛,一度被尊为三教之首。

道教书卷数浩繁,道观遍及全国,还出现许多著名的道教学者。

由于道教流行,社会形成求长生的风气。

例如:

先生千岁馀,五岳遍曾居。

遥识齐侯鼎,新过王母庐。

不能师孔墨,何事问长沮。

玉管时来凤,铜盘即钓鱼。

竦身空里语,明目夜中书。

自有还丹术,时论太素初。

频蒙露版诏,时降软轮车。

山静泉逾响,松高枝转疏。

支颐问樵客,世上复何如。

(《赠东岳焦炼师》)

王维诗中含有道家思想的约有六十多首,有的写道士服丹成仙,有的写高人隐逸无名,而更多的则是自陈隐逸避世的志向以及返璞归真的理想。

“虚静”、“坐忘”作为一种人生哲学,虚静主要是摆脱物欲而回归内心,达到精神上的绝对独立和自由。

王维的很多诗都提到了习静,例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积雨辋川庄作》)

将从海岳居,守静解天刑。

(《赠房卢氏琯》)

“坐忘”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大宗师》)即物我两忘,所谓“无己”。

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

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

何事须夫子,邀予谷口真。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

人无机心私欲,鸟兽能与之安然相处。

此言自述自己真心隐居修道,只求清静淡泊,已达物我两忘之境。

“虚白”出自《淮南子》:

“虚室生白,吉祥止也。

”高诱注:

“虚,心也;室,身也;白,道也。

能虚其心以生于道,道性无欲,吉祥来止舍也。

”指心境清静空明。

四、王维对道学思想的精神体认和行为实践。

(1)虚静精神乃王维的生命本色

道家思想在王维精神世界之中,在倾慕神仙自由自在、逍遥飘逸、身形永存之外,更加专注道家倡导的离形弃智、精神永恒。

王维《贺玄元皇帝见真容表》曰:

“臣闻仙祖行化,真气临关;圣人降生,祥光满室。

”唯虔诚自修,除却一切私心杂念,荡涤一切俗世纷繁,潜入无智无欲之心灵虚静状态,然后方能与大道混融为一,得登入虚极、静笃、全真状态。

王维自终南山出为左补阙后,王维以“隐遁”、“抱素”、“全真”为主旨作《过太乙观贾生房》云:

昔余栖遁日,之子烟霞邻。

共携松叶酒,俱簪竹皮巾。

攀林遍岩洞,采药无冬春。

谬以道门子,征为骖御臣。

常恐丹液就,先我紫阳宾。

夭促万途尽,哀伤百虑新。

迹峻不容俗,才多反累真。

泣对双泉水,还山无主人。

王维自谓“道门子”,为追求真性、真谛寻仙学道,可见王维对于道家一派的真诚倾慕,并付诸现实。

《庄子·渔父》:

“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三国魏嵇康《幽愤诗》曰:

“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王维本“栖遁”于道家发源之地终南山,终日优游,采药置酒,理弄丹药,为的是早日化作为紫阳真人的座上宾而成就神仙之道。

奈何俗世召唤,不得不应允为朝臣,就此劳碌奔波,为口腹谋而至于无缘人生真谛之思考和追求。

王维的“蹟峻不容俗,才多反累真”耐人寻味。

可以见出王维对于世俗生活与道家理想矛盾之理解,以及产生此矛盾形象之根由,即在于“蹟峻”必然不为平凡俗世所容,“驱驰世务”、多思多虑正是纯一洁净的真元本心之累,是对道家宗旨的乖违。

上述观点与道家元初理论相契合,可见王维对道家哲学思想之理解甚为透彻。

王维之观念同样也甚为切合唐代主流意识,《旧唐书·高祖本纪》曰:

“且老氏垂化,本贵冲虚,养志无为,遗情物外,全真守一,是谓玄门,驱驰世务,尤乖宗旨。

”常道之用,并不以时空情势之变化而有违其根本宗旨,也可以见出道家老庄的前瞻性和意识形态的超越意义。

具体说来,老子谓“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道家深谙人世间争夺无序,众人往往为一己之私熙熙攘攘疲于奔命,却又往往冠名于“德”,以为“三立”为人生之最终理想。

王维《送綦毋秘书弃官还江东》有句:

顽疏暗人事,僻陋远天聪。

微物纵可采,其谁为至公。

余亦从此去,归耕为老农。

(2)从王维人生的三个阶段看他的道学诗风

王维内心世界的变化,有着一条明晰的轨迹。

早年由儒家而仕进,具有“活国济人”兼善天下的人生理想,追求人我之整体外在圆满。

随着时序位势之变,转而倾慕隐遁、虚静、澄澈而至于物化大通。

在虚静状态之下兼容佛学禅宗而至于空寂,在无所不容之真空真如境界实现了物我皆空的升华。

盛唐审美观念,对人物外在形象的要求,相当程度上依然沿袭六朝以来的审美标准。

《集异记》载王维遵歧王机谋见公主而作为解头一举登第曰:

歧王则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

对于翩翩少年王维,自然由文至质皆契合形容潇洒飘逸、有如玉树临风的审美标准,方能够周旋于皇亲贵胄而不失风度并达成愿望。

(3)庄子的“虚静”精神使王维的道学慧根和虚静天分得到充分解放

道家理想是复归于纯真状态,而人类之争夺产生智谋,其智谋、才干之运用,愈是有效,愈加损害天道常轨、自然万物,同样损害人类纯正纯真之本心。

《庄子·胠箧篇》曰: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故道家推崇法于阴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

《老子》曰: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儽儽兮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老子之淡泊,理由在于以无为之形,行大有为之实,即不为世间形而下之功名利禄所惑,不作违背自然法则,以人类自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之短视行径,而是试图充分认识到人居于世间乃是作为自然之普通一员,只有持有此种理念和态度认识自身,对待万物才能够在和合混融间与万物相安共存,达到人类自身最高价值之体现,唯有保持这种理念,才能够真正进入纯真状态。

正是这种纯真的状态使王维的道学慧根和虚静天分得到充分解放。

5、王维诗歌的这种特点对于后世的影响

王维的精神世界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学、社会政治和自然生态内涵。

终王维一生,儒家思想是为其基本底色,在早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道家的“虚静”和释家的“空无”、“静净”思想是作为艺术大家的王维所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并充分影响着王维的日常行止和治国行政理念,表现在个人生活的简易和对“无为而治”的高度注重。

王维生活实践中两可于朝堂与丘樊之间,匹合其内心世界游走于现实俗世与理想真如境界。

王维精神世界具有时代共性,其社会政治内涵表现在文人对于自身“位”的研磨与安适,以及为政者出于社会和谐稳定对人群各安其位的高度注重。

王维佛家禅宗思想在艺术层面拓展了审美空间,在社会政治层面表现出对名物的超越和自由思考的加强,此一新型的价值体系使得文人独立精神具备了稳定的理论基础。

王维精神世界显示出超越历史的自然生态意义,具体表现在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欣赏,对人类欲望的自觉控制和对人类生生不息的深刻思考,充分体现出东方文明中万物平等、和谐共存的理想,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6、小结

王维一生的经历成就了他的成就,不论是仕途的艰难与坎坷还是佛教、道教、儒教思想对他的影响,都对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儒家到道家再到最后的佛家,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风格,这也为王维诗风的多样化打下了基础,使其不同于其他众多当时的文人学者,作品风格单一,眼光狭隘,更体现了其诗歌的生命智慧。

 

参考文献

[1][清]董浩等编.《全唐文》.北京:

中华书局,1983年版

[2][后晋]刘等撰.《旧唐书》.北京:

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北京:

中华书局,1975年版

[4][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1997年版

[5][唐]王维撰,[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6][唐]杜佑撰.《通典》.北京:

中华书局,1996年版

[7][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北京:

中华书局,2008年版

[8][唐]谷神子撰.《博物志》.[唐]薛用弱撰.《集异记》.北京:

中华书局,1988年版

[9][唐]姚思廉撰.《梁书》.北京:

中华书局,1973年版

[10][宋]王溥撰.《唐会要》.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11]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

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13]陈炎.李红春.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M].北京:

昆仑出版社.2003.

[14][清]董浩.全唐文[M].中华书局

[15][唐]王维.王维集校注[M].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

[16]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古籍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