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1.41KB ,
资源ID:8500779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85007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docx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12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综合与测试复习试题一(含答案)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袞,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

3、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节选自鱼我所欲也)9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B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C牺牲玉串,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9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B公将鼓之 人皆有之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D登轼而望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9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95(甲)文中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96请你从(乙)文中提炼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4、【答案】92D93C94(1)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诚心处理。(2)假如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95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96当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解析】【分析】9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A原因/所以;B类/同“嘱”,嘱托;C虚夸,夸大/益处;D浅陋,在这里均是“目光短浅”的意思;故选D。9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A语气助词,相当于“呢”/兼词,相当于“于之”;B语气助词,无实

5、义/代词,代指“心”;C介词,都是“在”的意思;D表顺承,然后/表转折,然而;故选C。9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中,“狱”指诉讼案件,“虽”是“即使”,“察”是“明察”的意思,“情”这里指诚心,故可翻译为“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诚心处理”;(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一句中,“如使”是“假如,假使”,“则”是“那么”,“可以”是“可以用来”,“何不用

6、也”是“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的意思,故可翻译为“假如人们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9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段: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

7、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96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本文提出了在“生”与“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所以在提炼文章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时

8、,围绕人在面对选择时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来谈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

9、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会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

10、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

11、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12、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选自出师表)(乙)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邵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邵正语邪!”禅

13、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注:司马文王:指司马暗。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蜀技:四川的歌舞。邵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陇、蜀:都指四川。97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为之作故蜀技C至于斟酌损益 乃可至于是乎D诚如尊命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98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99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100(甲)文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知恩图报,忠心耿耿,体现在哪些方面?乙文中“

14、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文王对诸葛亮和刘禅各有怎样的态度?【答案】97D98(1)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2)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99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100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接受先帝的临终托孤,努力完成兴复汉室大业;对诸葛亮的才能以及忠诚充满敬佩,对刘禅的不成器以及无能的鄙视。【解析】【分析】97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A因为/用、拿;B因此、所以/故意;C“至于”一起的意思: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至于”一起的意思:到了;D实在、确实/实在、确实;故选D。

15、98这道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第一句是一个倒装句,正确语序是“于乱世苟全性命,于诸侯不求闻达”。重难点词语有:苟:苟且。全:保全。闻达:有名望、显贵。第二句重难点词语有:是:这样。并:吞并。9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故意为他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故停顿是: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100这道题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甲文“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可以看出,临危受命,与先帝患难与共;从甲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可以看出,接受先帝的临终托孤,努力完成兴复汉室大业。从乙文“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可以看出,司马文王对诸葛亮的才能以及忠诚充满敬佩;从乙文“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可以看出,司马文王对刘禅的不成器以及无能的鄙视。【点睛】甲文翻译: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务农亲耕,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而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

17、。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由此使我感动奋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

18、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乙文翻译: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答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着。”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