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精选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50039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4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文学精选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先秦文学精选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先秦文学精选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先秦文学精选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先秦文学精选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文学精选稿.docx

《先秦文学精选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文学精选稿.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先秦文学精选稿.docx

先秦文学精选稿

我国神话保存的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

我国神话没有得到完整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只剩下零碎的很少一部分。

现一般所说的神话主要指唐宋以前汉族经籍所记载的古代神话。

这些典籍主要有《诗经》、《庄子》、《韩非子》、《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子》等。

其中,以《山海经》、《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我国神话之所以流传下来很少、很零碎,原因大体有三:

一是我国文字繁难,记录不便;二是由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崇尚实用,罢黜玄想,不语怪力乱神和远古的荒唐之说;三是由于神话演变过程中的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等因素。

神话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一、神话为后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在先秦散文中《庄子》一书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神话,用于文中的神话故事为全文抹上了浪漫奇诡的色彩;魏晋时期曹植利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所作的《洛神赋》脍炙人口;神话入诗现象从《诗经》《离骚》到唐宋名家的创作从未间断,如《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很多,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更是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各种神奇本领成了中国文学中作有影响的故事之一。

此外,《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很多令人发省的神话情节。

二、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

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其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如《离骚》中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轉向古老的神話:

巡游天界,四方求女。

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是將神話看作素材,而是當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的厭棄和對神話感情、神話世界的皈依。

可以說,屈原、蒲松齡等作品都體現了神話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三、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它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

一般地说,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而它的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

神话用夸张的方法把各种现象人格化,把人的作为神化,创造了许多奇光异彩的故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尽管神话少见了,但神话夸张、想象的浪漫主义方法却启发了作家的想象力,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却激励着后世作家的进取精神,促进了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的发展。

如屈原、李白等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都曾从古代神话中汲取艺术营养。

神话历史化(13年简答)

神话历史化,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宋代罗泌《路史》是集大成之作。

1、删削。

半人半兽神性形象被抹杀,难被纳入历史谱系,违背理性化原则,遭到删削。

如司馬遷所說:

“其文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

2、改造。

即对神话歪曲解释,使其成为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

如“黃帝四面”的神話就變成了一件有關治理天下的史實。

3、神话的仙话化。

仙话一般讲述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达到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

但仙話的文化意蘊要比神話淡薄得多,在仙話中,那些神話人物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審美品質,都被嚴重地削弱了。

4、神话的文学化。

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言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文学化了。

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尤其是“寓言十九”的《庄子》中,寓言不胜枚举,如“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仙”、“列子御风而行”、“望洋兴叹”等。

诗经

评价“献诗说、采诗说、孔子删诗说”。

//简述《诗经》编订成书的几种说法。

(14年简答)

《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的是民间的歌谣。

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又如此复杂,显然是经历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但是《诗经》到底是如何编集的,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有“献诗”、“采诗”,以及“删诗”之说。

(1)关于《诗经》中民歌的汇集,后代有“采诗”之说。

班固《汉书·食货志》说: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拘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采诗的目的是“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2)《诗经》中贵族文人作品的汇集则是通过“献诗”的方式来完成。

《国语·周语上》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以表达他们对政事的批评或歌颂的意见。

(3)汉司马迁《诗经·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定位“三百五篇”,此即孔子“删诗”之说。

此说影响颇大,但唐孔颖达已疑其误,后世多不信。

《左传》记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人鲁观乐,乐工为之歌《诗》,其顺序大体已如今本,此年孔子年仅八岁,故“删诗”说实不足信。

孔子可能对“诗”做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

简述《诗经》的流传与师承。

//简述《诗经》在两汉的传授情况。

(08年简答)

秦代禁、焚《诗》《书》,先秦典籍,惨遭灭顶之灾。

“诗三百”以其是韵文,人们口耳相传,朝夕讽诵,得以保全。

然对《诗》的阐释,却有较大的争议。

汉初,讲习《诗》者主要有鲁、齐、韩三家。

“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韩婴)。

《鲁诗》、《齐诗》以国得名,《韩诗》以人得名,合称三家诗”。

“三家诗”与西汉时便已立于学官,兴盛一时。

又以其用汉隶书写,与出现较晚的《毛诗》学派相区别,称为今文《诗经》学派。

“三家诗”以《鲁诗》出现最早,以《齐诗》于当时影响最大,消灭最早,以《韩诗》目前传世文献为最多,“三家诗”讲《诗》都自称得到孔子真传,但彼此歧义较多,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三家诗”纷争之际,《毛诗》学派悄然兴起。

《毛诗》因其传授人的姓氏得名。

秦汉间鲁人毛亨传《诗》于赵人毛苌,毛苌又广为传授。

毛氏说《诗》,一开始便与“三家诗”格格不入,被排斥于学官之外,只能在民间发展。

至西汉末经今古文之争开始,因其有别于“三家诗”,故归属古文经学派。

东汉时,古文经学派抬头,《毛诗》立于学官,与齐、鲁、韩并称“四家诗”。

然而当时讲习《诗经》者肯定超过这个数字,阜阳汉诗即与“四家诗”均不相同,且未经后人整理,为汉代《诗经》原貌。

《毛诗》与“三家诗”的斗争,以《毛诗》胜利而告终。

《齐诗》亡于三国纷争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

简述《诗经》的结集和流传情况。

//《诗经》的编定成书和流传概况

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称为《诗》,或以诗篇的约数称《诗三百》。

汉代儒者尊之为经典,始称为《诗经》。

关于它的成书情况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多种说法。

关于《诗经》中民歌的汇集,后代有“采诗”之说。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采诗是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

《诗经》中贵族文人作品的汇集则是通过“献诗”的方式来完成。

《国语·周语上》中记载“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

周代有让公卿列士献诗的制度,以表达他们对政事的批评或歌颂的意见。

而孔子删诗之说并不可靠,也许孔子做过一番“正乐”之类的整理工作。

春秋时期,《诗经》被广泛应用于祭祀、宾宴等各种典礼仪式以及社会交往和外交应对。

春秋晚期,孔子在私人讲学中把《诗三百》作为政治伦理教育、博物知识传授的教本。

秦朝焚书,《诗经》依靠口耳相传得以保全。

汉朝时期,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出于鲁人申培,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具体指大毛公鲁人毛亨、小毛公赵人毛苌。

鲁、齐、韩三家诗属今文经学派,兴盛于汉武帝后百余年间,后相继失传。

毛诗属于古文经学派,东汉以后,盛行于世,流传至今。

有关毛诗的著作,东汉大学者郑玄为《毛诗》作笺,杂采《韩诗》和《鲁诗》之说作注,并多有自己的发明,于是“毛传”“郑笺”成为《诗经》流传中的重要著作。

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将毛郑两家合为一体加以注疏,成为有关《毛诗》的权威著作。

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的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周部族史诗。

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作品,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出世到武王伐商的许多传说和事迹,比较完整地勾画出了周人的发祥、创业和建国的历史,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二、政治怨刺诗。

这类诗歌是生活于乱世之中的诗人们的怨愤的倾诉,不平的心声。

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表现劳动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情绪,《邶风·新台》揭露和嘲讽权贵者的无耻丑行。

大雅、小雅中的政治讽谕诗,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对后世诗人影响较大。

三、兵役、徭役诗。

这类诗歌表现了苛严的兵役、徭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代表性的作品有《豳风·东山》、《小雅·北山》等。

《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不仅直接写征夫士卒的痛苦,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如《卫风·伯兮》写一位妇女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而痛苦不堪。

四、婚姻爱情诗。

这类作品在《诗经》民歌中占很大比例,大量的爱情作品表现出了男女恋爱生活中各种情景和心理,真实反映了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忧喜得失。

如《邶风·静女》等,描写了恋人幽会时的兴奋和不安;《秦风·蒹葭》等,表现对所思者一往情深的执著追求;《郑风·将仲子》等,揭示了外来干涉给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造成的压力和创伤。

《诗经》中还有不少关于婚姻生活的诗篇,其中以《邶风·谷风》、《卫风·氓》为代表的所谓“弃妇诗”,描述了沉痛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在夫权制度下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五、农事劳作诗。

《诗经》民歌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人们从事劳动的情景,如《七月》等诗展示了农奴们一年四季紧张辛苦的劳作生活。

六、爱国抗敌诗。

如《秦风·无衣》表现了人民同仇敌忾,团结御敌,保家卫国的精神。

七、歌功颂德诗。

在《诗经》的《颂》及“二雅”中有不少歌功颂德之作,它们或颂帝王、歌天命,或颂战功、扬王威,或颂宴饮,赞嘉宾,总的说来思想内涵及文学价值不高。

论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答:

《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一、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

《诗经》作品以朴素自然的写实风格为基调,主要表现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思想感情。

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徭役诗,还是来自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爱国诗,大都紧贴现实,直面人生,反映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是他们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诗经》中的作品,很少虚幻的描写,抒情叙事都有很强的写实性,产生出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精神。

汉代何休在《春秋公羊传解诂》中评价说: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苢》、《魏风·硕鼠》、《魏风·伐檀》都是代表性作品。

二、赋、比、兴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含义,朱熹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如《豳风·七月》几乎通篇都用赋的手法进行描述。

比,就是打比喻,对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况,如《卫风·硕人》用一连串比喻来展示庄姜的美丽。

兴,即是起兴或发端,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的景物,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兴还可以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关雎鸟的鸣叫引出描写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思慕。

三、叠章结构和四言句式。

章节回环复沓是《诗经》作品篇章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所谓复沓,就是指一首诗若干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是在这些章节的对应位置上更换少数字词,反复地咏唱。

这种结构形式便于记忆和传唱,起到加强抒情的效果。

如《周南·芣苢》、《秦风·蒹葭》等就是这种结构。

《诗经》的句式多是四言一句,但也依据需要而灵活多变,从一言到八言的句式都有。

四、生动的语言与和谐的韵律。

首先,动词、形容词使用精当准确。

如《周南·芣苢》,三章诗中只用了六个不同的动词,即“采”、“有”、“掇”、“捋”、“袺”、“襭”,就将当时劳动的情景、劳动的进程、劳动时的紧张与愉快,都生动地传达了出来。

其次,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格,使作品异彩纷呈。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以“子衿”借代所思念的人,用“谁谓茶苦?

其甘如荠”反衬主人公的痛苦心情,都令人赞叹。

再次,双声叠韵的运用很有特色。

如“参差”、“窈窕”、“辗转”等,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性,而用“关关”、“灼灼”拟声状貌则声情毕肖。

最后,《诗经》的用韵有隔句押韵、句句押韵、句尾韵、句中韵等多种形式。

特别是双句用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用韵的基本形式。

(五、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

《诗经》民歌中的不少篇章利用景物描写创造一种气氛,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如《王风.君子于役》:

诗人以家畜、家禽傍晚归来的生动景象衬托了女主人公倚门伫望归人的悲伤心情,写得那么朴素简净而又感人至深。

又如《秦风.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萧瑟景象,衬托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难见的空虚和怅惘。

简述《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诗经》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具体说来,《诗经》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其写实精神和朴素自然的风格等方面。

首先,《诗经》的创作,遵循“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的原则。

它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

特别是国风中的作品,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直接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而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如《豳风·七月》,详尽地叙述了奴隶们从年初到年终的全部生活.无强烈的愤懑色彩,只通过铺写大量的客观现实就有力地揭示了奴隶们的哀伤痛苦,勾勒出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图景。

此外,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

身处乱世的诗人真实地记录下了当时腐朽、黑暗、世衰人怨的社会现实,而其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

其次,《诗经》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具有浑朴自然的纯真之美。

可以说,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三,在简短的篇幅里,能或者通过抒情主人公内心思想感情的直接倾诉,或者通过人物的语言或行动细节的描绘,来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第四,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突出生活的矛盾,构成鲜明的比照,加强感情的表达,使生活画面更加鲜明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诗经》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主要表现在真实地反映现实,真率地表达感情。

《诗经》的大多篇章都体现着直接反映和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精神,自然、真实的艺术风格中体现着深刻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正概括了这一创作精神。

《诗经》以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朴素自然的艺术手段生动地再现了那一时代广阔的现实生活画面。

如《幽风·七月》即以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质朴的艺术手法展现农夫们的劳动生活图景。

《魏风.硕鼠》、《魏风.伐檀》是农奴们被压迫的生活和怨愤情感的真实写照。

至如讽怨诗、婚恋诗、征役诗都无不透视着他们真实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情感的真实体验。

鲜明的形象性。

《诗经》中大部分作品是抒情诗。

这些诗不以刻画人物为主,但其中有了较为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诗人往往通过感情的直接倾诉,使人感受到他们的不同个性。

有的作品在抒情中带有一些细节和行动描写,使主人公的情态宛然可见。

如《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雌》描写一个男子为了追求一个女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把他求而不得的心理刻画得很细致。

有的作品运用了景物和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感情。

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用外界的自然环境来衬托主人公内心的情感。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简答)

首先,在创作中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面反映社会现实。

如《七月》,就是以素描的手法写了农人一年的劳动生活,像一幅风俗画一样真实生动地把他们被剥削被压迫的处境呈现在读者面前。

其次,在形象塑造上,“国风”的作者通过主人公内心的直接倾诉,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的悲欢和性格,激起读者的同情,如《谷风》和《氓》都是描写妇女被遗弃的命运的,但在主人公的倾诉中却表现了柔顺与刚强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

另外,景物描写对人物也起了烘托作用,如《君子役》“鸡栖于桀,牛羊下括”,诗人以家畜、家禽傍晚归来的生动形象衬托了女主人公倚门伫望归人的悲伤心情。

《诗经》如何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各举一例说明之。

//《诗经》的“比兴”手法及其影响(15年简答)

(1)赋就是铺陈直叙,叙事描写、议论抒情都在其内,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幽风·七月》即以直接叙述农夫们的衣食住行和描写四季的变化来加以表现的。

《卫风·氓》也以叙述和描写的手段写出了弃妇的遭际和复杂的心理情感。

(2)比就是比喻,也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如《魏风·硕鼠》、《邺风·新台》是以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

《卫风·硕人》以一系列比喻描写形容庄姜的美貌。

《诗经》的比喻运用得相当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3)兴就是托物起兴,是诗歌开头而引起下文的一种手法。

有的只起开头的作用,但多数都有某种意义的关联,起到象征、烘托、联想、比喻等作用。

如《周南·关唯》以鸟的和鸣比喻衬托男女好合。

《秦风·蒹葭》以秋景创造气氛烘托心境。

赋、比、兴的手法常表现为综合的运用。

《诗经》民歌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不仅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而且也有助于诗人对形象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它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两义,各家所论虽或偏重社会内容,或偏重艺术表现,但都将比兴理解为与直接叙述描写相对立的,借比喻、象征等手法对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曲折委婉的表达。

“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简要论述《诗经》在句式和章法上的特点。

(1)形式上: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句至八言句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如《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节奏鲜明,音韵谐恰,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2)章法上:

《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

《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成反复咏叹,回环往复,增强了抒情效果,又增强了音乐美和形象美。

如《周南·芣苢》。

《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

《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占。

如以“依依”、“霏霏”,来描述柳、雪之态。

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有很多,如双声如“参差”、“踊跃”、“栗烈”等等,叠韵如“窈窕”、“辗转”、“沃若”等等,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

(3)用韵:

《诗经》中的诗歌大多押韵,用韵从容婉转,出于自然。

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

《诗经》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4)语言:

《诗经》的语言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

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

總之,《詩經》的語言形式形象生動,豐富多彩,往往能“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文心雕龍·物色》)。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05论述)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有少数叙事史诗,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

《卫风·氓》这类偏于叙述的诗篇,其叙事也是为抒情服务。

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

此后,我国诗歌沿《诗经》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特别是当他们反对文坛上的形式主义倾向的时候,常常以《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作为批判武器。

陈子昂标举“风雅”,以批判齐梁间诗的“采丽竞繁”;杜甫明确表示要以“别裁伪体亲风雅”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推崇“风雅”、“比兴”,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显然是对《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三、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

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

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

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

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

四、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

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

屈原的楚辞创作,魏晋五言诗的发展,唐代诗歌的繁荣,以及宋词、元曲等新的文学形式的出现,都能说明这一点。

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

五、《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

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豳风·七月》 

内容:

这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这首诗就反映了部落一年四季的农业劳动生活,从衣食住行各个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画。

结构:

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的劳作,也反映了农夫的生活情况,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首章总写农业社会的两大主题:

织与耕,即衣与食。

前半写“衣之始”,后半写“食之始”(朱熹语);2—5章承写衣,6—8章承写食,在结构上相当严谨。

特色: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纯用赋法,首创“四季歌”的形式。

在叙事中写景、抒情。

通过诗人的叙述,真实的再现了农夫与公家的相互关系,表现了奴隶的辛苦,构成了西周早期社会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