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781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

《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docx

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2018年题组

1.(2018·海南高考·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南宋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隧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3.(2018·北京高考·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  )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城市的繁荣(明清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的增多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与商人地位提高无直接关系,故①错误,②正确;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1862—1911年市镇数量明显增多,这与近代列强侵略,开放通商口岸有关,故③正确;材料中时间是1911年,这时并未建立民国政府,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17年题组

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商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

【答案】A

2.(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2017·北京高考·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郡县制;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古代中国的商业

【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4.(2017·江苏高考·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汉武帝铸造五铢钱

【解析】“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表明汉武帝把铸造货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是在秦朝,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是指提高百姓的赋税与材料的内容把铸币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不符,故C项错误;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是在明清时期,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5.(2017·海南高考·4)“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城镇功能变化与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材料中宋代镇增加“或兼酒税之事”的功能,在商业繁华地点征收商业税,客观上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镇的功能变化,没有体现出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关系,不能推断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故B项错误;材料中镇的主要功能是“防戍守御”,是地方军事机构,而非地方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由镇的功能变化不能推断出它“防戍守御”的效果,因此没有反映出边患问题得到解决,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7.4·浙江高考·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

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是民间贸易与朝贡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表明宋朝的海外贸易,·是“海上丝绸之路”,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明代玉器制造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解析】明朝“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C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7·海南高考·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江南和华南地区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解析】材料反映出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的变化,不能据此推断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中“传统的粮

食生产比重降低”,但不能推断粮食需求减少与人口变化的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不能推断普通农户收益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而经济作物主要是销售到市场上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故D项正确。

【答案】D

9.(2017·天津高考·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右图中(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清代工商业市镇发展

【解析】从材料“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知货物是从南方向北方运输,因而最北的市镇应是朱仙镇,故①是朱仙镇;汉口镇是长江沿岸的重要市镇,故②是汉口镇;景德镇是江西省的瓷都,故③是景德镇;佛山镇位于广东省,故④是佛山镇,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0.(2017·上海高考·5)“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

A.张骞出使西域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D.朝贡贸易推行

【考点】经济重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

【解析】市舶司是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张骞出使西域是在汉代,开辟的是沟通中西的陆上丝绸之路,故A项错误;遣唐使节来华是在唐朝,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宋高宗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印证了南宋海上丝路的繁荣,故C项正确;朝贡贸易属于官方贸易,不在市舶司管辖的范围之内,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6年题组

1.(2016·浙江高考·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2.(2016·天津高考·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

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纸币发展)

【解析】题中给出的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是印刷纸币的模板,它的存在能反映出北宋发行了纸币,故①正确;从铜版拓片的内容,可知当时印刷技术水平,故②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纸币拓片,不是纸币实物材料,故③错误;从纸币出现和

拓片上文字,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2016·天津高考·4)除四大发明外,从中国传到欧洲的东西还有很多,如船尾舵、马镫等器物,菊花、柠檬、柑橘等水果和植物。

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这些东西传到欧洲主要通过(  )

A.中国商人B.阿拉伯人

C.马可·波罗等欧洲人D.奥斯曼土耳其人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丝绸之路)

【解析】古代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商人的活动很少能到达欧洲,故A项错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中亚、西亚地区,再由阿拉伯人经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阿拉伯人是传播四大发明和中国物产到欧洲的桥梁,故B项正确;由于交通工具和地理因素的限制,欧洲人到达古代中国很艰难,而且马可·波罗是元代才来到中国游历,并不是促进两地物种传播的主要途径,故C项错误;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的是地中海东西方贸易商路,不利于中国与欧洲往来,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6·北京高考·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明代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表明农产品在当时大量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故①正确;“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田置地”说明了当时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②正确;“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反映了食盐贸易依然控制在政府手中,故③错误;材

料反映了一个徽商最初经营农产品、后来经营食盐、发家致富的过程,没有涉及社会地位提高的信息,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2015年题组

1.(2015·浙江高考·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2015·北京高考·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宋城市的繁荣(坊市制)

【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

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安徽高考·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重庆高考·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宋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海南高考·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元代海外贸易

【解析】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漕运指的是内河航运,与海外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B

6.(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跨区域贸易繁荣)

【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

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7.(2015·江苏高考·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民间手工业(丝织业);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8.(2015·浙江高考·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014年题组

1.(2014·重庆高考·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汉代商业的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不是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B项错误;C项是在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故C项错误;“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而西域大体就是现在的中亚,因此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4·江苏高考·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唐代“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解析】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故B项错误;官府对于市的监督相对宽松要到宋朝以后,故C项错误;“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除了依据户口设市外,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来设市,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4·海南高考·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商品经济发展(丝绸之路)

【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答案】D

4.(2014·山东高考·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