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七首》学习要点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579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七首》学习要点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词七首》学习要点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词七首》学习要点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词七首》学习要点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词七首》学习要点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词七首》学习要点模板.docx

《《词七首》学习要点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七首》学习要点模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词七首》学习要点模板.docx

《词七首》学习要点模板

《词七首》学习要点_模板

  一.作家介绍

  1.李煜

  ①初名从嘉,字重光,别号钟隐,钟山隐士。

  ②长相:

”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因为重瞳子,后人以重瞳为帝王之相。

  ③性情:

好书画文辞,精通音律,性情多愁善感。

  ④他所在的年代,南唐气数将尽,公元975年,宋灭南唐,他受封为违命侯,过了三年屈辱的生活,公元978年七夕,后主的生日,他命歌妓奏《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传到宋太宗耳中,太宗大怒,赐牵机药将之毒死。

  ⑤评价:

政治上,他是亡国之君,文学上,他是伟大的词家。

王国维评价: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⑥词风:

分前后两期,以公元975年他39岁亡国时为分水岭,前期多写男女欢爱,基调欢乐,后期多抒发亡国之恨,基调伤感。

  2.柳永

  ①字耆卿,原名三变。

  ②他晓音律,据记载,教坊乐工每种新乐谱出来之后一定找他填词,每支曲子一经他手就马上风行,他的词流行十分广泛:

”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③他个性浪漫不羁,曾写《鹤冲天》”青春都一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传到宋仁宗耳中,仁宗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遂抹去其进士功名。

此后,柳永仕途不甚得意,后来虽又中进士,但只做小官,无甚政绩。

  ④词风:

一类是写相思别离的风流之作,一类是抒发羁旅行役的苦闷和怀才不遇的悲哀。

后者成就高。

  ⑤成就:

在柳永之前,词多以小令、中调为主,他大大促进了长调的成熟;作为婉约派的创新者,柳永将婉约派带入全盛期。

 

  ⑥评价:

清代冯煦《蒿庵论词》中评”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拗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

  3.苏轼

  ①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②词贡献:

他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将之由儿女艳科扩大为咏史、说理、怀古、谈玄、感时、伤事、山水、田园、身世、友情,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写词时,他不为迁就音乐性而限制文学性,”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这也是他天马行空的性情使然;他的词风格刚劲,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③《念奴娇》写于1080-1084年,他谪居黄州期间,与《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同期。

  4.秦观

  ①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著有《淮海词》,又名《淮海长短句》。

  ②词贡献:

他在诗文两方面均有造诣,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文坛上的知名度当时仅次于苏东坡,黄山谷。

他也是使令词发展到慢词的关键人物,词风婉丽。

  ③评价: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5.李清照

  ①号易安居士,北宋末南宋初著名词人。

  ②她自幼长在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散文家,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子,工词章,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的儿子,本身也是金石学家。

婚前婚后一直生活在学术文艺空气浓厚的家庭中的李清照,多才多艺,胸襟开阔,颇有政治、文学见解。

  ③她工词,也工诗。

她一般用词表现生活感受引发的喜悦哀愁;用诗评论古今,写与时事政治有关的题材。

  ④词风:

早年家庭生活幸福,词的基调清新欢娱;晚年金兵南渡后,国破家亡,词的基调伤感凄凉。

  ⑤《一剪梅》.写作背景:

据伊世珍《琅环记》记载”易安结螭未久,明诚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6.辛弃疾

  ①字幼安,号稼轩,有《稼轩长短句》。

  ②时代背景:

南宋前期五十年,士大夫怀抱恢复失土的雄心壮志,以慷慨悲痛的心情,写苍凉激越的词句,所以当时的词一般承接了苏东坡的豪放系统。

辛弃疾是主战派,因此,他的词中也多了悲壮之气,充满阳刚美。

  ③词风:

作为豪放派的又一代表,他与苏轼被后人并称为”苏、辛”,王国维分析苏辛两人的不同”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意思是说东坡能摆脱,遇事总能从窄处往宽处想;稼轩能担当,无路可走时,依然傲然特立。

《四库提要》评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④内容:

他的词内容比苏轼更加宽泛”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

  7.姜夔

  ①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②时代背景:

公元1141年,宋金和议后,南宋政府偏安南方,南宋早期收复失地的豪情渐渐失去,文人晚期追求形式,讲究词法,使晚期词格律化。

代表词人是姜夔、吴文英、张炎。

  ③他会石刻书法作诗写小品文,是个全才。

尤其精通音乐,有些词是自己谱曲的,比如《扬州慢》。

  二.学习要点(前四首)

  1.《虞美人》

  ①”虞美人”是唐教坊曲名,又名”玉壶冰”“一江春水”。

  ②词中三次出现问的语气:

”春花秋月何时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问君能有几多愁?

”都是无须作答或自问自答,传达出遥想故国的浓浓的忧郁情怀。

  ③上阕写的是美景”春花秋月”“东风(春风)”,是以眼前的美景反衬昔日不堪回首的伤情;下阕在对故国的具体怀想中,把握了两个具体的形象”雕栏玉砌”“朱颜”,只是前者”犹在”后者已”改”,一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就形象地传达出来了。

  ④”愁”是抽象的情绪,但李煜却赋予其动感。

如果说李白的愁是有长度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清照的愁是有重量的,”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那么李煜的愁就是液态的,可以似”春水”绵绵不尽。

  2.《雨霖铃》

  ①《太真外传》中记载《雨霖铃》曲牌的由来:

”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寻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也许这只是传说,但可以说明”雨霖铃”这个曲牌本身就是传达离别的伤情的。

  ②主题:

以秋雨为背景,写了爱人间难以割舍,又不得不割舍的离情,在这样的爱情中又交织着柳永毕生飘零,落拓潦倒的身世之叹。

  ③下阕颇耐人玩味。

他首先写”多情自古伤离别”,将个人的悲情赋予了人间多情的芸芸众生的普遍性和自古的历史感。

然后悬想未来,先想”今宵”,最近的未来,只有”杨柳”“晓风”“残月”,”柳”谐音”留”,”月”是不圆的,这是一个没有灯光和温柔的寂寞的夜;再想”经年”,揣测受苦受难的日子不止今宵,而是悠长的孤独岁月,没有知音。

最后一句,”便纵有千种风情”,道出了普天下有情人最不足为外人道的心声。

全词有萦绕着痴情的柔美,同时也是一种颓废美。

  3.《念奴娇》

  ①对于”多情应笑我”之”多情”的理解有三种:

一种认为”多情”是指亡妻王氏,以前面周郎小乔对应苏轼王氏情真意笃;一种认为”多情”是东坡自指,意思是”应笑我多情”,他自嘲自话,自己太多情才会胡思乱想,早生华发;一种指周郎多情,诗中两次提到周郎,设想如果周郎了解其神思,如果他们的精魂能跨越历史相遇,周郎一定会”关心的笑我早生华发”吧。

  ②”人生如梦”的感叹作为结尾,似乎颇为消极,但仔细读来却包含作者的达观人生态度:

古人的显赫和自己的沦落又何必过多计较,人生不过如梦,在大江淘尽我们这一代之前,对既往的英雄聊表敬意吧。

在”一尊还酹江月”的拜祭中包含了深深的景仰。

  4.《鹊桥仙》

  ①可对应《迢迢牵牛星》,体会不同作者对相似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体会发散型思维。

《迢迢牵牛星》的作者是悲观的,他看到的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无奈,而秦观读到的却是分别的爱人两情相守的坚定,和相逢时爱情瞬间高质量迸发的动人场面。

  ②上下阕结构类似,上阕先写爱情的深挚,期待的久远,”飞星传恨”,然后转折到相逢后的喜悦:

”便胜却人间无数”;下阕先写相逢的短暂和内心的不舍,”忍顾鹊桥归路”,然后转折到对爱情的自信以及对未来的期盼:

”又岂在朝朝暮暮”。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秦观一定是个乐观的人,无论境遇是否顺利,他都能为自己找到生活的信心。

也许这是我们应从中受到的启示。

  三.关于词

  1.词又叫诗余,长短句。

  2.从长短看,可分小令、中调、长调。

一般认为,58字以下为小令,90字以上为长调。

  3.从风格看,宋词可分两派:

婉约派、豪放派。

宋代是诗歌全盛时期。

  4.词的平仄押韵稍异于诗歌,因词牌不同,词的平仄押韵都不同。

词牌是曲谱名称,所以填词是要服从乐律的需要的。

拥抱夏天

  清晨开窗,凉风扑面。

唔,夏天走了。

  我常跟爸爸在关于冬天好还是夏天好的无聊问题上争执。

他偏要说服我喜欢冬天。

我便开始举例子打比方地将夏天的优点突出,理屈词穷时就说:

”反正就是夏天好。

”若在小时候,”反正就是”这一类口头禅是要被爸爸写在门框上我够不到的地方的。

  为什么要爱夏天?

小时候会毫不犹豫地说:

因为有海!

  南戴河的夏天令人难忘。

我们一家会早早地奔向海边,充起橡皮船,然后骄傲地荡起来。

随着道道海波,小船如树叶般摇曳,心神也跟着飞荡……

  现在完了,海边都不敢去了。

南戴河早已没了蓝色,沙滩边居然还拦了网收费!

难道大海的美景属于他们?

  还好,随后的夏天也是极有趣的。

小学的时候不懂得抓紧时间,日子就过得分外自在。

放暑假只要一有空,就给胖子打电话约好一起去游泳。

胖子叫阿文,是我的同班同学。

记得那时候过”六一”,学校组织了游艺活动,胖子的妈妈却被班主任”请”到学校历数胖子的罪状。

我们在疯玩的时候,阿文被关在办公室里挨打。

见到他时,他却做出无所谓的样子,把挣到的奖券一古脑儿地给了我。

  阿文在楼下等着我。

他骑一辆银灰色的山地车,我的是红色。

我们一路有说有笑地到龙潭湖。

我要先陪他到深水区考”深水合格证”!

-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作者展开联想,逐层深入地剖析事物内涵的写法。

3.学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法及文章“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灯”“灯光”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怀、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介绍:

1.请学生于课文结束处看到本文.写作时间:

1942.3

2.你知道此时的中国是怎样的状况吗?

学生分析这段时期的国内形势。

3.教师补充。

4.学生回忆学过的巴金的作品,简介巴金。

巴金的经历需简介,着重点在于他背叛家庭,走向革命的勇气与热情,引导学生品读文字蕴含的力量。

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形式:

学生依次逐段朗读课文。

听读者注意读者的情况,并思考如下问题:

要求:

(1)读罢全文,你能发现作者的感情变化吗?

请用具体词语例证,是什么力量令其感情变化。

(2)全文哪些段落写灯光?

讨论明示:

(1)作者情绪由低落悲观转为乐观高潮。

第一段的“窒闷”,尾段的“微笑”,可以显示灯光令其感情变化。

(2)3-12段写灯光。

难点:

2段到底有没有写灯光?

应该说涉及了灯光,或说暗写侧写灯光,作者对于灯光已感觉到了。

“漆黑一片”到“黑色逐渐谈”以至“终于分辨出来了”,这过程变化靠得是灯光,第3段的内容也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三、讨论课文结构内容

1.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形式在于其线索。

本文线索是灯光。

引导学生依课文内容.总结出本文的内容脉络。

明确:

眼前/现实灯光?

回忆灯光?

联想灯光?

眼前/现实灯光

2.如果我们写这篇文章,多会从回忆灯光后,便以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可是作者却联想三个故事,继续实写灯,目的何在?

导析:

(1)请为三个小故事添加标题,概括其内容。

(2)两个神话故事可否去掉一个?

为什么?

写第三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3)联想灯光的目的何在?

明确:

(1)a.哈里希岛的故事:

长明灯,盼归之灯,姐姐点灯照亮渔人归途,长夜孤灯。

B.爱之光、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c.友人投江被救

(2)不能去掉。

因为第一个故事中的灯是指路的灯,第二个故事中的灯是精神的灯,灯中蕴含着勇气与希望。

二灯光内涵不同,第二个故事中的灯不仅指路,更是精神依托,文意更加深入了。

写第三个故事目的在于显示灯的力量是巨大的。

友人投江,心已冷尽,但就是这垂死之人的心竟被灯光照亮,灯光为他带来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的情谊,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与信念,灯的内涵在这个故事中进一步被挖掘展示。

(3)联想灯光,作者是借此来剖析挖掘灯的内涵,让人们在丰富的感性材料中认识灯的作用,这自然比用议论抒情的方式来讲灯的内涵更形象,更能开阔人的思维。

而且这几个故事很具有代表性,现实与理想,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们对于灯的感情都是一样的,灯的意义更明了了。

四、小结

1.思想内容的小结:

归纳灯包含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倾向。

2.艺术手法的小结:

象征手法的运用。

善于运用联想来感性地揭示文章内涵的写法。

五、作业:

以“灯”为题,用象征手法写一篇揭示“灯”燃烧自己,造福人类的品质的文章,600字左右

 

灯(练习测试)

一、给带黑的字注汉语拼音。

①袭击( )  ②泥泞( )  ③陷入( )

④捕鱼( )  ⑤回溯( )  ⑥泅过( )

⑦溺死( )  ⑧绝望( )  ⑨归路( )

二、依拼音写汉字。

(1)è( )梦      

(2)zhì( )闷   (3)分biàn( )

(4)孤jì( )    (5)模hú( )    (6)piāo( )浮

(7)xùn( )情  (8)海xiá( )   (9)bì( )竟

(10)诚kěn( ) (11)摇huàng( )(12)mò( )生

三、判断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意的转换

C.表示语意的总括 D.表示声音的延长

E.表示声音的中断

1.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 )

2.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

( )

3.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 )

4.你是──丁连长!

( )

5.人家在聊天,他却在读书;人家去跳舞,他却去图书馆了;人家看电视,他却写文章──他学习抓得很紧。

( )

6.她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

( )

四、选择对标点符号(问号)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吗?

①我看不出一点分别!

为什么?

 ②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

 ③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

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④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

 ⑤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

A.②与⑥用法相同   ①与⑤用法相同 

B.②与⑥用法不相同 ①与③用法相同

C.②与⑥用法相同   ④与⑤用法相同

D.②与⑥用法不相同 ③与④用法不相同

答( )

五、下面标点的打法,哪种是正确的?

A.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

B.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C.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D.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

)”

 答( )

六、选择恰当的量词填入括号。

①一( )急促的脚步声       ②一( )豆大的灯光

③一( )长长的路           ④一( )叫喊

⑤一( )油灯               ⑥一( )确定的回答

⑦一( )不眠的人           ⑧一( )友人的故事

段 盏 个 阵 点 些 声 位

七、为每个句子选择一个恰当的词填入括号。

1.生疏   陌生

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 )人的家中。

     

2.飘浮 飘流

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 ),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3.照彻   照亮

几盏灯甚或一盏灯的微光固然不能( )黑暗,可是它也会给寒夜里一些不眠的人带来一点勇气,一点温暖。

4.赶走 驱散

光( )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八、注明下列各句中红色文字所充当的句子成份。

1.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 )

2.我应该感谢这些我不知道姓名的人家的灯光。

( )

3.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 )

4.我对自己的这个疑问不能够给一个确定的回答。

( )

九、找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灯》的第二段写放眼望去的视觉变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写出在黑暗中视觉逐渐清楚的过程。

B.《灯》运用象征手法,细腻描述各色灯光,赞扬它给人光和热,给人指路,给人以希望、温暖、力量和胜利,表达了作者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对中国人民的胜利仍然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

C.《灯》的第六自然段有一句“我看不出一点分别”,这句话是对前面一句话内容的重复强调。

D.《灯》的结尾有一句“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文中的“山”是一种象征,“山那边”指光明的抗日根据地延安。

答( )

十、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入春以来,接连下了

(1)大雪。

每次看到这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心头总涌出无限的欣喜,是的,这是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雪啊!

我生在北国,从小爱雪。

少年熟诵“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的诗句,至今记忆犹新。

鲁迅对北方和江南的雪,作了精细入微的描写:

“江南的雪,可以滋润美艳之至了”,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它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

不过我觉得这里写的北方的雪是冬雪。

至于北方的春雪,我倒觉得颇有江南雪意呢!

旧历正月初三那头

(2)春雪不就是这样吗?

我住在高楼上,从窗上望出去,阳台栏栅上堆积着厚绒绒一层雪,是那样湿润滋融,带来清新的春的消息。

天晴气朗,从我这窗口,可一眼望到苍翠的西山。

而这一天,北京城一片洁白,一望无际,鳞次栉比的积雪的屋脊,黑白相间,构成一幅十分bié( )zhì( )的画,好看极了。

这春雪,引起我喜悦,引起我深思。

我静静伫立窗前久久

A.课时安排:

三教时。

              2001年3月7~8日 No.19 & 20 & 21

B.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目标:

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

古文的字词句篇。

   C.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学方法:

精读课。

   E.教具使用:

多媒体教室设备——电脑等。

   F.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

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

“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

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

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

因此,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

4.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

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绍作者,诵读第1段。

第2课时:

诵读第2、3段。

第3课时:

诵读第4、5段,.总结全课,完成练习第一、三、四题,整理实词。

   G.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

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

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

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

(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

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

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

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

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

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

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4.追问: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

(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

“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5.“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你们能不能从毛主席诗词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作者的这个意思呢?

(“无限风光在险峰”。

)再说作者的“悔”——这“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

小结:

“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作者简介。

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预习提示”已经说过,这里稍作补充如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四、学生齐读课文前四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畜牧兽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