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9494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x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VI.docx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VI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VI)

(说明:

1—15题涂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座位号写所在班级及学号四位,如9班8号写0908,否则扣10分)

一、基础选择题(33分)

1.下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缦(màn)立逦迤(yǐ)修葺qì称心如意(chèn)

B.妃嫔(pín)鼎铛(dàng)剽(piāo)前辟四窗(pì)

C.曝光(bào)遒劲(qiú)锱(zī)铢乳臭未干(chuò)

D.不霁(qí)珠砾(lì)扃牖(yǒu)自怨自艾(yì)

2.下列词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雷霆廊腰曼回青风徐来如怨如慕

B.峥嵘苍海一粟杯盘狼籍百轲争流

C.弛骋食不裹腹不暇自哀不绝如缕

D.窈窕勾心斗角亭亭如玉姗姗来迟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秋雨打湿了他单薄的衣衫,瑟瑟秋风吹过,他颤抖着,噤若寒蝉。

B.张校长多次深入班级,察看宿舍,对同学的关怀真是无所不至。

C.从前有个寒士,虔诚地供奉吕祖神像。

吕洞宾深受感动,下凡到他家,见他家别无长物,便用手指了一下院中的石头,将石头变成金子,送给寒士。

寒士不要。

吕祖更加感动,要授以大道,带他修炼,度其成仙。

但寒士说:

“我只要你的手指头。

D.这样的小错误对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的、不足为训的,我们绝不能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多年没有见到老先生了,这次回来,看到先生头上全是白头发,嘴里的牙齿也都掉光了,可开口说话,声音依旧那么洪亮。

B.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同意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之后,法国、英国和美国开始对利比亚进行空中军事打击。

C.在国家强调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任何脱离学生实际去追求应试效应都是不恰当的。

D.当前科学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致力于解决好以下两个首要问题:

一是要培养更多的硕士、博士,二是要向世界科学高峰峰顶冲击。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个爱笑的人,是一个阳光的人;。

,。

这一张张笑脸,犹如友谊的春风,吹向世界。

①一张张笑脸,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宽容,我们的友善

②让五千年文明中国的魅力,让中国人的友善如花绽放

③一个爱笑的民族,是一个阳光的民族

④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犹如“吹面不寒杨柳风”

⑤阳光,来自积极的心态,源自宽容的胸怀

A.③⑤④②①B.⑤④②①③

C.④②①③⑤D.②①③⑤④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D.庭有枇杷树,吾要死之年所手植也

7.下列加点词语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组是()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望美人兮天一方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⑥用之如泥沙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D.②③⑥⑦

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B.某所,而母立于兹

C.吾灵尚依依旁汝也D.凌万顷之茫然

9.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五年,吾妻来归不图子自归

B.杳不知其所之也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始适还家门彼且奚适也

D.复前行,欲穷其林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10.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

奚以知其然也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C.何为其然也D.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

A.苏轼B.屈原C.诸葛亮D.文天祥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16分)

程原迩稿序

张 鼐

南京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

刳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

鸣鸟上下,与行人唱和。

境过清,非韵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

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王象斗读书于此。

余偶过其室,瀹(yuè)茗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

吾尝叹人生于世,凡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之尽。

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士,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

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

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

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

挟册书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

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

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

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

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

,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

注解:

数浮大白:

满饮了几大杯酒

1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南高峰下,松梢乱云  乱:

扰乱

B.非韵士不能耦而居耦:

结伴

C.盖游不奇不旷盖:

大概

D.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沫:

水珠

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①其声潺潺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B.①出文章数篇读之②感慨系之矣

C.①吾尝叹人生于世②不能喻之于怀

D.①为原迩展山水之清音也②齐彭殇为妄作

14.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赞美程原迩文章优美的一项是(3分)(  )

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

②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

③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

④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

⑤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

⑥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⑥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先写程原迩读书环境的清幽,引出程原迩这位高人韵士,为下文写其文章的清秀做铺垫。

B.文章第二自然段写我与程原迩的一次交往,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使我神魂飞腾,感慨不已。

C.第三段写程原迩的文章“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的原因:

借灵于湖山、借助于朋友。

D.结尾仍以山水为引,说明读朋友的文章也需“借灵于湖山”,才能写出“展山水之清音”的序文。

16.用“/”给下面文字断句(4分)

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题(11分)

寒花葬志(明)归有光

婢,魏孺人媵

也。

嘉靖丁酉五月死,葬虚丘。

事我而不卒,命也乎!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一日,天寒,爇

火煮荸荠熟。

婢削之盈瓯。

予入自外,取之食,婢持去不与。

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

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想是时,奄忽

便已十年。

吁,可悲也已!

注释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作极负盛名。

黄宗羲推宗其为明文第一人。

魏孺人,作者妻子,写本文时其妻已死;媵,陪嫁婢女。

爇读“弱”(ruò),点火,焚烧。

奄忽(yanhu)忽然。

17.翻译句子(6分)

事我而不卒,命也乎!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

18.《寒花葬志》记叙了婢女寒花的那件事情?

文中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寒花形象?

(3分)

 

19.本文写的是寒花,为何写妻子魏孺人的两笑?

(2分)

四、默写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

(2)寄蜉蝣于天地,。

…,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苏轼《赤壁赋》)

(4)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

绝云气,负青天。

(庄子《逍遥游》)

(5),,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6)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9分)

使用核电仍是世界主流趋势

沈丁立

日本福岛核事故还在控制中。

迄今,这一事件虽未酿成更大危机,但人们对民用核电的心情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各国对核能发展的决策都会变得凝重。

出于对核灾难的恐惧,部分发达国家的民众对核能使用不感兴趣。

就以目前拥有核电站最多的美国来说,在1979年发生三哩岛核电事故后,美国民众尽管继续接受使用核能,但都不希望核电站离自家太近,更反对在居住地附近建造新的核发电厂或在邻近地区储存核废料。

资料表明,自三哩岛事件以来的31年中,美国没有兴建任何新的核电站,也没有在国内售出任何一座核反应堆。

美国民用核能制造业的目光不得不转往国外,投向中国和印度这样快速增长的海外市场。

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政治上开始对核能予以限制,由于核能潜在的环境风险以及核技术民转军(即核武器能力扩散)的风险,核能被当作“政治上不够正确”的能源。

德国政府于2002年制定政策,确定在2021年前关闭境内所有核电站,这将使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放弃核电的经济发达国家。

当然,在2021年前,核能仍将是德国的过渡性能源。

就是否继续使用核电,欧洲其他国家也已开始进行政策辩论,放弃核能逐步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选项。

但是,对当代世界的多数国家而言,将使用核能纳入“政治不够正确”的范畴,过于奢侈。

对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是对经济正快速成长中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它们都因经济增长而深感能源短缺。

尽管火力、水力发电仍构成其能源主体,但核能已成其难以拒绝的补充。

目前,我国的核能使用约占全部能源消费的2%,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能源供应的压力下,安全和稳健地发展我国的民用核能事业,也是我国难以回避的选择。

因此,停止使用核能和扩大使用核能这两种趋势是并存的,但在近期主流仍是核能使用的复兴,主要驱动因素是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我国的经济成长。

但要使人类真正接受核能,下一代核能发电技术需要完善地保障核电安全。

最新提出的保障核电安全的技术途径,是新一代核反应堆以及核燃料的“本性安全”设计理念。

它有三个要求:

一、即使反应堆的管理人员操作失误,核反应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动停机。

二、即使发生事故,反应堆堆芯不会继续产热,冷却系统仍能有效降温。

三、特殊外包装使核燃料在高温下不易融化破损,从而确保核放射性材料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最小。

福岛核事故必将加深这些理念,加速下一代“本性安全”核反应堆的研发和投入市场。

中国民用核能正方兴未艾,他国的各种重大事故是我们研究防范的重要对象。

日本福岛的核危机尚未解除,国人对核能看法肯定已有更新。

可以预计,各地民众未来对在自家门口办核电将有更多保留,各地政府兴办核能需要博弈的对象将会增多,这对我国核能技术研发将提出更高要求。

日本国土狭小,在福岛建核电机组实不得已,中国大批核电机组均放沿海一线,未能充分利用国土辽阔之优势,因此需要重审安全与成本的平衡。

政府需要严审核能发展,正确选择电站场址,使用安全稳妥技术,确保万无一失。

民用核能的发展,必先将安全置于一切之上。

21.包括福岛在内的核电站事故对世界核电使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分三点回答(4分)

答:

22.当前,我国应如何安全稳健地发展民用核能事业?

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

(5分)

答: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11分)

月光满地

马新朝

翻开唐诗宋词,翻开元曲,几乎满篇月光,中国古代文人没有不写月光的。

月光历世照着我们,总是那样如期的圆,如期的缺,那样的清辉,那样的如水。

只是近些年来,我见得它少了,模糊了。

它缓缓隐退于我的生活,数月,经年,没有看到它在窗前升起。

它曾是那样皓皓满天,现在它怎么了,我已经很难见到它。

然而我知道它仍在,仍在于我内心的某一角落,却已是锈迹斑斑。

是夜,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

我缓步登上楼阁晾台,向天空望去,可它在哪呀?

前面一栋黑糊糊的大楼,遮住了半个天空,我看不到它。

我脱下便衣,换上西装,蹬上皮鞋,妻问我何去,我无法对她说。

下得楼来,直奔市区的紫荆山公园,因那里地势相对开阔,建筑物又少,接近自然。

我穿过车流如水的金水大道,那些没有烧透的汽油味与尘土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迷漫。

霓虹灯在辨认着各色人脸,彩色探照灯,把商业大楼照得通体辉煌。

在一座人造小山,我看到了它,它在东边群楼的缝隙中,左冲右突,艰难地上升。

它怎么了?

竟然有些黯淡,也小了许多,完全不像旧时月。

我看到它的脸,有不易察觉的愁容和倦意,它生病了吗?

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喑哑所围绕。

它淡淡的照着我,照着我身边的假山,沉睡的石头,无语的松柏,用它的残缺照着我的残缺。

多年了,月光渐去渐远,拿无边的琐碎、烦恼、不安,遮蔽了它。

谁能说没有月光的生活不是一种残缺。

我童年的月光可不是这个样子。

彼时,月光是明亮、洁净的,一尘不染,尚带有原野上植物那丝丝的甜味。

在南阳盆地腹地,一个小村庄中,木格子窗内,煤油灯结着浅浅灯花,我和李白、杜甫、陆游等我所敬仰的诗人先贤,频频相会在一本发黄的书里。

他们的诗句让我迷醉、颤抖,每每抬头,向窗外望去,满院皆是月光,那月光像水,似银,从高空流淌下来,在地上铺厚厚的一层,把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撑满。

枣树叶子一明一暗,像无数闪动着的小眼睛。

蛐蛐在墙角处鸣叫,青蛙在村边此起彼伏。

它们在疯长着,使这些月光更亮、更有力。

村西就是终年流淌的涧河,水草浮动,鱼虾成群,清澈见底。

此时正无声地把大片大片的月光,运向不知道的远方。

我的母亲和邻居家的三婶,坐在院中纳鞋底,她们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月光带着高天的凉意和香气,游走在她们中间,她们便成了月光的雕像。

有人把月光归入了传统派,归入到唐诗宋词的序列,它不属于后现代主义,在后现代主义那些长长的浮躁的注释里,找不到“月光”这个词。

但月光已融入了我的身体,融入了我的生命,它照在土地上,因此也变成了土地,它照在村舍上,因此也就成了村舍。

后来,无论我到何处,在有月亮的晚上,我总要留意向天上看去,月亮就成了我的一个情结,只是我很纳闷,因再也看不到故乡那样明亮、干净的月光了。

我所看到的月光,总像是掺了某种不洁的杂质,某种病态。

这是为什么呢,莫非若古人所说:

月是故乡明。

有一回回乡,我故意选择了有月光的日子,目的是看月,寻找往昔失去的月光。

奇怪的是,故乡的月光也同样含有杂质和病态。

一次,我把这种对于月亮的感觉说给一位朋友,他说他也有同样的感觉,说罢,二人相对无言,心中都有着深深的失落。

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够长出更为繁茂的月光。

只是现代人已没有这种心境,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

何处才能找到我幼时的月光?

(选自《大地无语》,河南文艺出版社)

23.文中主要写生活中的“月光”,开头为什么要从唐诗宋词中的“月光”写起?

(3分)

答:

24.文段

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月光?

请举例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25.如果将文章的题目换成“消失的月光”好不好,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

七、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古人有云:

“不为无益之事”。

当人们在工具上刻下第一道花纹时,无实际作用的花纹恰恰是文明的象征;非专业棋手下棋,不是为了生计,而是表明生活有闲暇,这种闲暇不也正是“无益”?

请以“有益与无益”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写议论文或记叙文;②立意自定;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一、基础选择

1.A2.B3.C

4.B解析:

选A项“头上全是白头发”、“嘴里的牙齿也都掉光”累赘,语义重复。

C项“效应”后加“的做法”。

D项用词不当,“首要”意“第一个重要”,改成“主要”。

5.A解析:

③和文段首句句式相同,因此应紧随其后,⑤是对阳光的解释,④②相连,对微笑的作用进行阐述,①是综述句,理清关系,不难得出答案。

6.B7.C8.D9.B10.C11.B

二、文言文阅读

12.D解析:

根据语境的意思,“沫”不能是名词,应为动词,解释为“在水中嬉戏”。

13.D解析:

A“其”,都是代词,那。

B“之”,都是代词,它。

C“于”,都是介词表对象。

D项“为”:

①连词,因为;②动词,是。

14.A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

②是说世间“浓艳之物”,④是说文章与山水间的关系。

⑥是写九座山峰给我的感受。

15.B解析:

B项“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不当,原文是“出文章数篇读之”,意思是“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

16.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

参考译文:

南京峰下,松树树梢扰乱了流云,翠竹的身影遮蔽了太阳。

剖开竹子,接引泉水,泉水声从山涧的底部潺潺地传来。

啼鸣的鸟儿上下翻飞,似与山中行人唱和。

然而这环境太清幽了,不是雅士是不可能陪伴它居住的,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是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

我的朋友程原迩来自新安,与王象斗在这里读书。

我偶然间拜访他们的居所,他烹茶燃香,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文章意趣旷远卓越,山涧泉水风中奇松,在他的笔下都好像活灵活现。

我曾经感叹,人生在世,大凡浓艳的东西,能让别人争抢的,我用淡泊的心态面对,它的价值在我这立即消失殆尽。

只有天下著名的山水、雅士趣事以及奇逸的文章逼近我而来,我才会领悟其中妙趣,感觉神魂飞腾,手舞足蹈。

这大概是因为游历不够奇逸,则胸怀不能旷达,交友不够奇逸,则灵气不能旺盛吧。

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

文章要借助于朋友,就像鸟儿飞舞在逆风中,鱼儿游戏在激流间。

那些拿古人书册咿唔吟哦,仰面看屋梁索解句意的家伙,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语呢?

程原迩的文章,富有韵味并且情趣豪迈,开始处堂堂正正,结束处奇逸不凡。

假如没有得到湖山的帮助,怎么能笔笔生动呢?

从今往后,在文章方面程原迩一定会更尽力的。

我回到山里,早晨起来看到远处烟云一抹,从玳瑁湖湖面上缓缓升起,九座山峰隐隐约约的,在西楼上可以数得出来,纵目远观,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有了南京峰一般的胸怀。

程原迩那时寄给我的新作,让我满饮了几大杯酒,因为他的文章展现了山水的清妙。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17

(寒花)侍奉我未能到头,这是命啊!

妻经常让寒花倚靠在桌旁(一起)吃饭

18.将煮熟削好的荸荠拿走不给作者吃。

表现了寒花稚气可爱(调皮天真)的形象。

19.既是对婢女寒花的悼念,更透露了作者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译文:

婢女寒花,是我妻子魏孺人的陪嫁丫环。

死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葬在土山之上。

她没有侍奉我到底,这是命啊!

当初寒花陪嫁来我家时,年方十岁,低垂着两个环形发髻,拖地的一条深绿色布裙。

一天,天气很冷,家中正在烧火煮荸荠,寒花将已煮熟的荸荠一个个削好皮盛在小瓦盆中,瓦盆已盛满了,这时我刚从外面进屋,想取荸荠吃,寒花却拿开,不给我吃。

我妻看着就笑了。

我妻经常在吃饭时叫寒花倚着小矮桌一起吃,每次吃饭时,她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

我妻又指给我看,觉得好笑。

回想当时,一晃已经十年了。

唉,真可悲啊!

赏析:

归有光之文淡雅微苦,擅长将琐事引入文中,娓娓叙之,让人不知觉中沁入其情,婉约而缕缕忧伤其中,表面叙事,实际在记人记情。

魏孺人生性贤惠,对下人十分和蔼,从不摆主人的架子,从她对寒花的态度就可以知道。

寒花不给归有光吃荸荠,可以说是对主人不敬,但魏孺人知道这是因为寒花自小随侍,心目中只把自己当成主人,而不懂得要敬重自己的丈夫,她更觉得寒花稚气可爱,于是指以为笑。

而吃饭的时候,她又特意把寒花留在身边的小几旁,可以说是对小寒花的的额外照顾。

从寒花对魏孺人的衷心回护,以及魏孺人对寒花的态度看来,主仆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没有半点隔阂。

因此归有光盛赞她是“闺门内外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

文章表面写对婢女寒花的悼念,实际上也透露了对自己妻子的思念,淡淡思念之情萦绕心头,挥之不去,寒花作为妻子的婢女,自然经常相随,所以有些回念的场景自然寒花与妻子相伴。

试想当寒花不予荸荠,妻子视之而笑,归有光有何感触?

定是相视而笑,家庭的温馨刹那盈于一室;三人相伴吃饭,看寒花眼珠转动有趣,互相而笑,也是亲情满怀。

其文字字句句却有深情厚意。

十年光景一挥而去,故人已茫茫。

不思量却是难忘。

五、论说文

21.答案:

①部分发达国家的民众对核能使用不感兴趣。

②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政治上开始对核能予以限制。

③发展中国家虽然还将继续使用核电,但更加小心谨慎。

解析: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分点说明了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对核电的态度,后半部分介绍了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对核电的态度。

据此概括即可。

22.答案:

①研究他国的核事故,重视潜在的环境风险,决策更加稳健。

②加强核电安全的技术研究,加速下一代“本性安全”核反应堆的研发和投入市场。

③充分利用国土辽阔的优势,重视民众诉求,正确选择电站场址。

解析:

从文章后半部分的内容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总结他国核事故的原因,加强技术研究,选择更加合适的厂址。

符合意思即可。

六、散文阅读

23.答案:

①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

②为下文回忆童年时明亮、洁净、充满诗意的月光做铺垫。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的理解。

从下文所写的“生活中的月光”看,开头的描写具有营造气氛,做铺垫的作用。

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24.答案:

比喻、拟人、对比。

例如:

对比,文中的旧时月明亮、洁净的,一尘不染,尚带有原野上植物那丝丝的甜味,和现实月残缺、暗淡、病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比喻,“满院皆是月光,那月光像水,似银,从高空流淌下来,在地上铺厚厚的一层,把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撑满。

”拟人,“它生病了吗?

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喑哑所围绕。

”好处是:

形象生动,突出表现作者对旧时月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解析:

文章的修辞手法比较明显,整体的对比、第三段中的拟人、第七段中的比喻,等等。

使用修辞手法,是为了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增加抒情性。

任选一处,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即可。

25.答案:

(示例)不好。

原题“月光满地”更具有诗意,能让人联想到月光的皎洁、纯净,也能让现代人抛开无边的琐碎、烦恼、不安,在心灵上达到一种平和,这也是作者希望能够重新拥有的月光,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应该是失落但并没有绝望。

而以“消失的月光”为题,情感上显得过于沉重,与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不符。

或者:

好。

题目换成“消失的月光”,使主题显得更为深刻,更能引发人们对皎洁、纯净月光的向往,同时也更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现在为什么看不到那种没有杂质的月光,哪怕在自己的家乡也找不到如此纯净的月光?

解析:

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鉴赏评价题目,只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即可。

探究时要结合文章的立意,可采用两者对比的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