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9414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docx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docx

第十二篇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篇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这里的痰饮、咳嗽,是两种病。

【原文1】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

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1,饮,在于我们现在理解,其实就是津液,人体里的的津液多了。

水气也好、饮也好、津液也好,不是指血,不会说一个人的血多了。

张仲景说了,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2】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原文2,“其人素盛今瘦”,病人以前比较圆润的,就有点类似消渴病的那一类了,张仲景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这个应该说是肝胆部位的水气重了,类似肝阴过多、肝阳不足的那种。

前面也讲过的,胁下痛是会弯背的。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这个应该指的是四肢水肿的那一类。

“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这里是指身肿,溢饮指的是四肢水肿、手肿、脚肿,很多水肿都是从脚开始开始的。

说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也觉得“四饮”还是分得不那么清楚。

其实,病人不管哪个部位津液过多了,都是属于“饮”的一种,不要抠字眼。

水饮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出现阴阳不平衡了,所以会,“当汗出而不汗出”。

【原文3】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该出汗不出汗,溢饮的那种。

原文3,上一条文没有点明在哪个脏腑,这条开始说明水饮对脏腑的影响。

心的水气重了,是阳不足,就会短气。

心阳虚了,水气不能好好排放,也不想喝,和中阳有点类似。

【原文4】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原文4,水在肺,就是肺气不足、肺阳偏虚才会多了水气。

水在肺又想饮水的,是因为吐涎沫多了,运转能力差,身体不能补充呼吸道的水气,病人就想喝水来润一下,这都是肺阳不足、肺气差有关,肺的运转能力差了。

【原文5】

水在脾,少气身重。

原文5,有水就肯定是脾阳不足了,病人的消化力、血气方面肯定阳气不够,就“身重”了。

“脾主四肢”,如果是“水袋脾”的话,肯定是整个人的水气都重得比较厉害了,就出现“少气身重”。

【原文6】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原文6,打喷嚏就会触动肺、肝、中焦、上焦,“胁下支满”,动一下就痛一下。

治疗的话,把肝阳方面提上去,要看是单纯肝阳不足,还是别的部位也不足,根据辨证来处理。

【原文7】

水在肾,心下悸。

原文7,如果肾阳不足,就等于是肾炎、尿毒症,那些人都是闷闷不乐的。

这些病人的血液里面的尿毒、该排的东西,在血液里面都出不去,心脏方面容易出现心下悸的情况。

这个是我的看法。

这里的释义说,下焦有水饮,水气凌心的缘故,所以出现脐下跳动和心下悸。

其实,肾有问题,肾阳不足,胃肠寒的,一般来说都是容易心悸的,因为血气不足。

有同学说会不会比较武断,其实病人中下焦寒、宫寒的,都会出现嘴唇牙龈白的,血气不足的,这样是不是会出现心悸呢?

【原文8】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原文8,心下有留饮,就是心阳不足,心和背的位置靠得很近,所以背也会寒。

背冷的用黄芪、附子都能解决的,这些偏温阳的药,使心气上来了,背寒就改善了。

今天的课到这里。

谢谢同学们。

细读金匮要略(十)(12.16)

昨天晚上讲到了八十一页,讲到了原文八。

【原文9】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原文9,这里张仲景说的是留饮的、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比较反过来更厉害的,条文“一作”说法不同,一个是咳嗽就会停止的,有些说法说咳嗽就会厉害的,但是我们从症状上来理解,留饮、胁下痛引起缺盆,缺盆是指的一个穴位,就是说连缺盆穴位都痛起来的,而咳嗽反过来不痛的可能可能性不大,这里“一作转甚”,我的看法应该是咳嗽更厉害了,因为留饮在肝胆的位置,所以胁下痛、咳嗽就会更痛的。

【原文10】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原文10,脉沉者为什么有留饮?

脉沉的是虚的脉,这个脉有留饮的肯定是阳虚的脉,所以他这里说了,“阳虚短气咳”,之前将《伤寒论》时讲过,阳虚的会渴,阴虚火亢的也会口渴。

这里说“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就是说关节各方面都痛,阳虚、脉沉、有水气重了,所以说“胸中有留饮”,就是说胸部中间、中阳都不足的的表现。

有些同学昨天晚上就问了,为什么有原文而没有方?

昨天我都说过的,张仲景这样其实跟我在这里讲课一样,有时候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是“授人以鱼”,不是给一条鱼,老师应该是指引一个方向,给一个提示,让同学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到底这个病人的体质、病情是怎么样的。

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胸中有留饮”,可能有新的同学会说了“有留饮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是张仲景说了这个人短气渴的,如果前面有看书就会知道,气不足、口渴应该是中阳不足了,中阳不足后运作力就差了、水气就会重了,就等于说阴虚就会火亢,但是阳虚水就会重了,反过来阴就会多了,就会“四肢历节”、有留饮了,所以张仲景这样说,同学们应该理解吧。

【原文11】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

下面讲原文11,“膈”应该指的是中焦,“膈上病”在这里的解释:

指上焦的病患而言,在本节就是指肺。

既然有不同看法,我们再看下面的症状,同学们就会理解到底指的是肺还是上焦。

“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泣自出”,就是说发作起来有寒有热的,背痛腰痛得很厉害,连眼水都出了。

“其人振振身膶剧的,必有伏饮”,伏饮在这里也有解释:

伏饮是发作性的痰饮病。

“饮”,相信在座的同学听到这里都会理解了,一个人在怎么情况才会出现痰饮、水饮、悬饮等?

这里指的是伏饮。

饮在阳不足的体质的病人才会出现饮,好像火亢,阴虚的人才会产生火亢的情况,基本上阴虚才会火亢,阳虚的病人才会出现有饮的情况。

我们看条文里有背痛、腰痛、目泣自出、痰、满、吐,有痰是在肺脏,满的就是肺、中上焦的位置,喘的也是肺、中上焦的位置,渴的一般也是肺多,吐是胃,所以,“膈上病”应该是指中焦、胃的位置跟肺上一点的地方,这里的解释是指肺,应该是单一了一点,可能没有看到吐,吐一般是胃的症状。

痰、满、喘咳、吐,应该是包括胃的,所以这是中上焦阳不足的情况,张仲景说这个人是有痛的,腰痛发作起来,就是阳虚的问题,昨天晚上讲到的心痛、心病的也会心痛彻背,跟这里背痛、膈上病位置有点相同。

【原文12】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下面讲这里原文12,这里张仲景也是没有说症状,其实也是告诉我们一个事情,辩证的时候要分病在哪个位置、哪个个部位,等于我之前讲课讲过的,一个病人渴、咳嗽,就要问问他,咳嗽、痰是在哪个地方、是哪个地方不舒服,或者是听一听咳嗽的声音是从肺里面咳出来的还是从咽喉咳出来的,是浅的咳嗽还是深的咳嗽,作为一个医生,辩证的时候一定要分辨清楚到底这个病是在哪个地方,根据那个地方的特点来相对的用药,等于我说的部位用药,道理也是一样的,张仲景这里没有方,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个症状用什么药,但是告诉我们,有这个症状代表的是伏饮,伏饮里面有多少饮,多少津液多少水,多出来的阴多了多少阳少了多少,不好说,但是,起码阴阳两边分的话,起码这个病人是膈上、中上焦阳不足的,如果是中下焦阳不足的话,那就是少阴病了。

下面原文12,“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就是说必然会产生喘气、胸满感觉,因为饮水多。

“夫病人”,这一章节的应该都是阳虚的病人,阳虚的病人饮水多了,他没有足够阳气把水气排出来,就容易发生喘、满,这个是必然的。

“凡食少饮”,吃的少、饮水多的,“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就是说心阳不足厉害的病人,他的水才会多,这样的人才会出现心悸的情况,就是心担心发生问题、心慌,有的时候,我们做医生的要问病人,你的心悸不悸。

以前,我问病人有没有心慌,他说没有的,问他有没有心悸的情况,有些病人就不了解这个名字,他不知道心不舒服的样子就是心悸,要反过来问他心慌不慌。

这个也是代表心气不足,要调理一下。

如果的轻微就会短气,不会出现心慌、心悸的情况但是会短气,这里说,“脉双弦者寒也”,就是把脉的时候,张仲景都告诉我们了,脉弦的是寒的、偏寒的、虚寒的那一类,这个应该说不一定绝对,但是值得参考,有的同学说这个“弦“的是什么感觉,这是一个脉的感觉,还是要靠同学们在临床当中,既然有这个提示,就好好的感受一下,脉象弦的应该指的是左右两边把脉,这里没有提“关脉”提的只是脉。

下面,“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的,脉偏弦的是寒,阳不足的就会寒。

有些人在论坛上把“阴阳”吵了几千年,张仲景这里都说了,脉象弦的是寒,脉偏弦的饮,如果抠字眼的话就比较麻烦了,要理解来看,阳不足的才会产生饮的症状,阳不足是属于寒的那一类了。

有些归类张仲景也是用上了这种方法,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归类。

这里说“皆大下后善虚”,前面的“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这些情况都是怎样造成的呢?

很多因素、很多情况之下很多时候都是用了下法,就是泻肚子的方法,大下之后病人就会虚了、阳虚,阳虚就会造成有寒的、饮的情况,同学们要注意、了解。

张仲景在前面也讲的很多、提了很多次的,大下之后、大发汗之后、大吐之后都是很容易造成别的病出来的症状出来的。

早上有同学问,这段时间他的小孩子这时间眼睛总是眨呀眨的,其实这是小孩子风热病之后、感冒之后的阴少了,受伤了,要补一补了。

作为一个医者,一定在临床当中要留意病人阴阳状况的改变,偏饮多了还是偏阴虚了,偏寒了还是偏热了,偏虚还是偏实了,都一定要留意的,从舌头、嘴唇、牙龈、把脉、气色等“望闻问切”的各个方法,都能判断这个病人是阴虚还是阳虚的、偏寒的还是偏热的体质,都能够辨别的。

这里张仲景说了到底是什么情况引起的,都告诉你们了,这个是辩证因果的问题。

【原文13】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原文13,这个指明了是肺饮,等于我说了,饮是阳不足的一类体质,这个肺饮就是肺阳不足,肺阳不足只是一个喘而气的一个表现,因为喘和短气一般都是肺的症状的。

“不弦”,为什么不弦呢?

前面那里说“脉象弦的寒也”,是大下之后的虚寒,是偏于中下焦的部位,这里的“肺饮”只是肺上部的饮,病人中焦、下焦还没有出现“饮”的症状,这里表现的病的症状只是苦喘、短气的情况,这里张仲景说的很直白了。

【原文14】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原文14,为什么支饮喘而不能卧呢?

应该前面都说过的,这里没有指“支饮”是在哪个位置,但是“喘”的话,应该是跟肺部有关系,“不能卧”应该跟刚才所说的“胁痛”那一类的,就是上焦的、肺、肝胆部、整个上焦的饮很厉害的,所以这里的“支饮”应该是上焦、中上焦的阳不足,不仅是肺了,是连肺的上焦,比刚才的“肺饮”范围更大。

【原文15】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原文15,张仲景这里的痰饮不一定指的是吐出来的那种痰,看不见的痰饮,我的看法应该是指的血虚的那种情况,有点类似刚才的“历节”的风湿、风痰的一类,两千年前的中医语言有些时候是比较容易混乱的。

“痰饮”,“饮”是阳虚的一种症,“痰”是比较黏、比较深部的情况,应该指的是血稠的一类情况,张仲景这里说“用温药”,但是我说的血稠,可能我也说的不对,但是“痰饮”的话,起码是整个人的湿气比较重了、阳不足了,所以“用温药和之”。

这个也是告诉我们,辩证的时候要辨阴阳了,病人的身体阳虚的还是阴虚的都不了解,用药是用温药还是用寒药就更加没办法选择了。

“病痰饮”的是什么意思,这里没有过多的解释。

下面的释义说,痰饮的形成,主要由于阳气不足,不能运化水饮。

这样都是一个大概的说法,学院里的教授们也没有说的很清楚这个痰饮指的是什么,但是我的看法指的是整个人差不多比较全身性的,是比较里面的情况。

【原文16】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原文16,“心下”,在于我们中医的古代,“心下”指的应该就是胃脘的位置了,如果说指的胃脘的话,这里说“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用的是“苓桂术甘汤主之”。

我们看下组方,用的是茯苓、白术、甘草,这三个药都是健脾利湿,加上桂枝来推动血气的作用,所以这个药针对的是中焦、心下的、中阳的方面的药。

“胸胁支满”、“目眩”,按道理来说,都是肝胆的位置,听了那么多天的《伤寒论》和《金匮》的课,同学们应该知道,一讲到胸胁都是跟肝胆有关系的。

目眩,目是肝的开窍,更加明白地指明这是肝胆的问题了,但张仲景用药为什么没有针对肝胆的药呢?

同学们可以自己考虑一下。

有的同学说,这个心下指的就是心脏的那里,那就当做是“心脏”来理解也行,“心下有痰饮”,心和肝胆是比较靠近的,“心下”部位阳不足,确实肝和胆的部位也会出现支满、目眩,这样也说的通,但用药方面只有桂枝有一点通心阳的作用、对心有作用,对阳虚应该也有一点作用,但其余三个药针对的都是脾胃,都是针对胃脘、腹部中焦方面的药,是针对胃脘消化系统的药,所以这里不是太配得上,我的个人看法,同学们可能理解得更好,也欢迎同学别的思想理解更好。

【原文17】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原文17,“短气”应该是肺阳有点不足,张仲景说“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张仲景这里用了两个方。

上一条用到的苓桂术甘汤,茯苓、白术、甘草、桂枝,也是针对的胃,心也有针对一点点。

肾气丸,里面有好像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等,主要用的是桂枝、附子,少少的桂枝、附子来带动的,同学们也要留意,这里用的是肾气丸,不是八味汤,八味汤的力度是更大的,这个也是用少少的阳气的药带动病人阳气的运转,有微饮的情况、有少少短气的情况,阳气上来了就会改变这个局面了,这个也是很典型的中医的“寒病热治,热病寒调”,就是都是这样做法的。

有时候特殊情况才会用上“甘温除大热”,所以辩证一定要清楚,不清楚的话,道理说的一套套,还是不理想的。

今天有个同学提到《内经》,我就说笑了一笑,其实内经不好讲,同学们用作学习来说是不好讲的,但是如果徐文兵、倪海厦、张悟本从宣传营销的角度来讲,《内经》是很好讲的,同学们读过《内经》的回想一下,《内经》的条文都是理论性的条文,都是道理,随便哪一个人都可以说得通的,都是停留在理论上来说,肯定都是没错的。

民间中医网的三七生,查一下以前三七生的帖子,他开口闭口引用的都是《内经》《难经》的语言的,都是文绉绉的,那些都是理论上的。

现在的张悟本、倪海厦、徐文兵那么喜欢讲《内经》,同学们想一下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其实在临床上有用的东西是不能学到很多的,反过来,只停留在理论上的东西,在听到时候是很开心的,但听到有用的东西是很难的。

今天有同学发了张悟本的讲课,我听了一下,怪不得张悟本当时那么火热了,因为他引用的都是《内经》、《难经》的语言,都是引经据典的东西,肯定不会错的。

有政治头脑的同学就知道了,一代领导人故了,就把他的言论上升为国策定下来,这就是说定下里的条条框框是没错的。

【原文18】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原文18,“欲自利”,就是有点想泻肚子那一种。

脉伏,好像在《伤寒论》里面没有这个词,虽然我们没有听过,但是可以从字面上理解,这应该是阳不足的一种脉,所以阳不足了,如果中阳不足就容易泻肚子了,“欲自利”,利反过来快的。

虽然泻肚子有中阳不足的情况,“心下续坚满”,这个是“留饮欲去”的缘故,就是说阳不足不能把多余的津液排出来,所以张仲景用的“甘遂半夏汤主之”。

这个脉伏的应该说是阳虚的比较厉害的,因为甘遂的是猛药,一般来说都不敢用,半夏是健胃去湿的,这两个药是祛湿利水的,张仲景也担心甘遂的祛湿力度过猛了,所以这里也用上了芍药、甘草来预防一下、润一下,不要泄得太厉害了。

同学们在临床上要用到甘遂这个药的话,一定要辩证清楚一点的,不要把病人都泻趴下了。

这里症状的话,用上甘遂,等于说是有腹水的那一类病人,那一类的病人都是上腹腹胀,那样的人时间久了,整个人都阳虚了,腹部胀而四肢瘦的,把他泻一泻、通一通就舒服一些,但是如果不能够把那个人调回来的话,他就一步一步地走向黄泉之路了。

【原文19】

脉浮而细滑,伤饮。

下面讲原文19,“脉浮比较细而滑”的,张仲景说这个也是伤饮,就是说也是饮病的一类,现在同学们就理解了,这个也是阳不足的一种表现。

“脉浮”,在太阳病那里就是表阳虚,就是说也是阳不足的一个情况,是表证的一个脉。

这里“细”,跳开“浮”,“脉细而滑”的肯定是虚,是病人里面虚的表现,我前面说过很多次了,脉沉、脉沉细、脉沉缓、脉沉迟、脉浮,这一类脉都是偏虚的一类脉。

有些时候,如果同学们临床多了,望诊的时候大概都知道病人的脉是哪一类的脉的,一般阴不足的脉很多都是偏强、偏数的,虽然是紧但多是偏快一点的、偏有力一点点的,如果脉偏沉的、脉细缓的,那一类的都是偏阳虚的多。

把脉的临床经验和平常临床的中望诊方面,只要你们在临床当中不断地归纳、不断综合分析,时间久了,同学们也能够做到张仲景一样的能力,张仲景还是停留在两千年前的,我们现在“望闻问切”的辩证手法,都是比较系统、比较全面了,同学们温故而知新,也要看新的,也要寻求根源,知道在哪里发展过来的,这样来学习是比较容易学习的,我们的读书计划要从中医基础开始、要从各家学说开始、要从现在白话文开始。

我选择了《金匮简明释义》《伤寒简明释义》,就是我喜欢这里有释义、有解释,能够帮助同学们和我,刚刚开始学医的时候,先粗粗地了解一下两千年前的大概的意思,同学们在临床当中、在治病过程之中,有了更深的体会,有了综合的理解了,再看原版本,看没有释义的纯古文的版本的时候,就会看得很明白、很清楚,因为已经有了前面释义的理解,有了临床经验的理解,书本和临床的经验一结合再看原文,就会知道张仲景在两千多年前早就说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我在那一次对着病人的时候没有做到这一点呢?

这样的话,你的医术、你的水平就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高。

因为人的学习方法都是用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记忆法是比较容易的,好像我们小时候背课,背了一次又一次,背多几次、读多几次了才能背出来的,可能有些同学说,读一次就能背出来的,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

【原文20】

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下面讲原文20,张仲景这里用把脉来来判断饮的情况。

这里为什么说“冬夏难治”,同学们想想,一个冬天一个夏天,冬天的时候,如果中阳不足的马上都手冷脚冷了,很辛苦的,夏天的时候,气虚的人就很容易动不动出大汗,出得很厉害,人也比较容易累,所以,“夏天补气补阳”,就是这个道理。

这里有寒饮,“饮”本身是阳不足的病,“寒饮”就更加厉害了。

“脉弦数”的,前面都说过了“脉弦”属寒,这里“数”是偏快的,这个是属阳气有点不足的,心气也好阳气也好。

有些年轻的病人,我一把他的脉,再看他的气色,就有心气不足的判断,因为我把脉的时候。

看到他的脉“数”了,再看他的气色、他的人,就知道他有心气不足的情况。

心气不足也可以说阳气不足了,也可以单纯一点说,阳有点不足了。

张仲景这里说有“寒饮”,寒饮那么厉害,在冬夏的季节出现这样的病,真的确实难治。

我以前说过的,冬天试一下凉的药,夏天试一下热的药,就更容易知道了。

今天有同学说,他朋友说不舒服,他就说让他吃绿豆,他的朋友就上吐下泄的,我感觉这个同学也太过残忍了,证也不辨、基础也不够,就找朋友来当白老鼠,这样同学的可不好。

为什么现在这个时候吃绿豆上吐下泻呢?

不是绿豆不好了、有问题了,同学们想象一下,为什么她老公喝了没事而她有事?

她老公是中阳足够,她喝了后上吐下泻肯定是中阳不足,中阳不足在这样的冷天喝再加上绿豆是凉的、是清热解毒的一个药,本来中阳不足加上凉的绿豆,肯定是吐、泄得趴下都说不定了。

本来是很简单的问题,辩证的时候把体质的阴阳分就好了,没有分才造成这个后果,如果有分就不会造成这个后果。

前几天有个病人来找我,她很开心地告诉我,说她前两天喝了两大碗绿豆,人没事还很舒服。

我心里说“好”,也没出声,但是过了两天,她告诉我,她的月经想来却来不了,都是一点一点的,她说上一个月不是这样的。

其实从阴阳的角度是很简单的,月经该来却不来,我的处理手法很简单,叫她回去买十来二十克的、二三十克的黄芪泡水喝,马上就来了,还会来的很多的,因为她气不足、阳气不足。

她前两天喝绿豆汤喝喝太开心了,阳气少了、气少了,所以这次的月经就来不起了,所以作为一个医者,病人说月经来不了,有个同学说用红糖,也行。

用黄芪,也行。

红糖加黄芪,更加行。

加个附子也好,只要是偏阳的,对月经该来不来的都有作用的,这个是阴阳问题。

一个人一定要辩阴阳,不要听我说加起来,要看病人的体质,如果阳虚的情况只是一点点,放一百多克的附子下去,我可是不负责的,我虽然说阳不足,但是放的多了是你的问题,你没有辩好证可不管我的事,辩证辩证,一定要分好了。

中医上来说,如果在中医基础和诊断学方面,看的多了、有归类了,有归类了会容易知道了,病人告诉说,月经收不住、拖拖拉拉的,这有两个原因,一般很大部分来说,都是虚的一个表现,有热的厉害、肺阴方面不足的也有,但是大部分是偏虚的,我在临床当中是很简单的,月经提早的是实证,月经过长的是虚证,病人是虚的体质或者是实的体质,用药的时候也要分清楚。

有同学要我举例子来搞清楚,其实要搞清楚是同学们,在辩证的时候,要从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方面下下工夫,花那么十天八天看看书,把这一类的书找出来看一下,只要用十天八天,心中就有底了,要我举例子说附子黄芪说红糖也好,说不尽道不明的,要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有的同学说附子是人工种植的,力度很差,是不是要用大量一点,那要看临床辩证来用。

有同学说附子是千年附子、是野生的,就要小心了,不要用得太多了,所以这个要灵活。

为什么张仲景有些条例、有些原文里面没有症状或是只是大概说一下,他用的是启示,是一个启发,希望启发我们后学者,从他举的例子、从他这样说的角度去分辨。

有一次有一个病人感冒发热了,他问我有什么办法,我就问了用过什么药、用过几次,他说第一次用的葱白淡豆豉汤,出了一点点汗感觉好了一点点,第二次他用的是麻黄汤,出汗更多了但是发热更厉害。

阳不足的体质经过葱白、麻黄的阳的药补阳发汗,如果这个感冒是风寒感冒的话,就算是不好也会有点效果的,发热的肯定也不会更厉害或者是会好一点,但是他不好还更厉害了,我就反方向来想,他用阳的药不行,我就用阴的药,我用葛根之类滋阴性的治风热感冒,用了半幅药就好了,不是我怎么样,只不过我用了一个反方向来想东西,所以我们学习也是一样的,我们《金匮》也好、我举的例子也好、我说的话也好,同学们不要当得那么真,圣人也有错的时候,何况是我,肯定错的地方更多了,所以我讲得对的,同学们就有收益,不对的,同学们就当作坏的例子,有个反思考,这样的话同学们能学到更多东西。

【原文21】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原文21,“脉沉”,我都说过了,这是病人身体虚的一种。

“弦”,前面说了,弦是寒的哪一类,可以这个人是虚寒的一类体质。

虚寒的那一类体质出现悬饮、内痛是肯定正常的,连“心下饮”的情况都会痛到背后、里面去,这个“脉沉而弦”的虚寒体质不悬饮内痛才怪。

这样的话同学应该比较好理解了。

【原文22】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下面原文22,“悬饮”很厉害了,十枣汤是很猛的一个药方,我也不敢用。

有一次,一个腹水的病人,我曾经考虑过用的,但最终用过不了自己的关,还是不敢用,最后还是用了中西合璧的方法,去医院抽腹水加上用中药来调理身体,后来他对中药没信心,他问我能不能够保证治好,我马上说,你看哪个地方好的就快点去的。

为什么呢?

现在医院里动不动就要签字,要病人自己保证自己,哪个做医生的能担保你什么的事情的,没人担保这个事情的。

这个腹水要中西医的手法来做,不是西方的手法还是中的,因为医院抽腹水时所针对的位置、抽的手法、还有针口消炎的作用,预防变更的方法比中医的泻法,我觉得,对病人来说更好,没有那么受伤得更厉害。

如果用中药的话,用中药甘遂、芫花、大戟,同学们不知道这几个药的话可以查一下药典,这三个药可以说是猛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