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3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3734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3页.docx

《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3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3页.docx

9第七章19世纪中期文学斯丹达尔巴尔扎克13页

第七章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中期文化与文学

一、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十九世纪中期文化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工业化影响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贫富两极分化

◆社会走向机械化和一律化

◆城市兴起,旧的伦理关系瓦解

◆金钱成为社会的杠杆

◆工业无产阶级反对资本的斗争

现实主义文学(Theliteraryofrealism):

19世纪30年代在西欧的法国、英国等地首先兴起,以后波及到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由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高尔基又将之称为批判现实主义。

一、19世纪现实文学兴起的文化背景

背景之一:

19世纪工业革命在整个欧洲的扩散

“工业革命”兴盛于18世纪的英国;

1804-1815年,拿破仑征服欧洲,将英国机器文明推向了整个欧洲;

能源、交通、贸易、殖民地、劳动力、科学技术大量运用于生产中,机器技术的发展。

“资产阶级在近百年所产生的物质相当于人类有史以来所产生的所有物质的总和”。

1、工业革命影响之一:

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确立

风雨欲来:

资产阶级形象在西方文学史上很早就已出现;

血雨腥风:

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于“自由”观念的普及;

大局已定:

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的普及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真正确立;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主角。

——1830年7月,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2月,法国“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进一步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2、工业革命影响之二:

无产阶级的诞生

工业革命之前,农民的生活与农村相联系,在人身和经济上相对独立;

但机器文明掠夺了他们的土地,将他们驱赶到了工厂中,使他们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

于是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整个社会日益分成两大阶级: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在两大阶级对立的格局中如何选择?

一方面,现实主义作家属于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又属于资产阶级。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是以揭露现实真相的方式发起了对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检讨。

这形成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核心特征:

再现客观真实的现实世界。

与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相比:

走出了封闭的内心体验,面对现实。

从¡°内¡±到¡°外¡±。

3、工业革命影响之三:

物质丰富导致了人的¡°物化(异化,alienation)¡±

工业革命的极大发展使人被自己所创造的¡°物¡±所包围。

物的匮乏时代:

原始社会;

人与物的平衡:

古希腊-18世纪以前;

人被物所包围:

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

¡ª¡ª人类摆脱了上帝、君主的统治,但被自己的产品所统治,而这在根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无穷欲望造成的。

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揭露就是揭露人与物的矛盾,人被¡°异化¡±的生存状态。

对于人的¡°异化¡±状态的反思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

背景之二:

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与城市的出现

人口增长:

物质的极大丰富减少了人口的死亡率;

城市的出现:

大量农村失业人口涌入城市;机器大生产只能在劳动力集中、交通方便的城市中展开;

“城市(city)”和“人群(mass)”,成为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

从¡°人(person)¡±到¡°人群(mass)¡±。

古典主义(宫廷)-启蒙主义、浪漫主义(自然)¡ª¡ª现实主义(人、城市)

……人越聚越多,就像水超过界面向外溢出一样,开始漫上墙壁,淌淹在柱子周围,一直涨到柱顶墙檐和窗台,涨到这座建筑物所有突出部位和所有凸显的浮雕上。

这么多人关在一间大厅里,互相拥挤着,透不过气来,有的竟被踩伤。

——雨果《巴黎圣母院》

•我们何其幸运

•无法确知

•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背景之三:

科学技术的发达

19世纪三大科学成就:

细胞学说、能量转换定律和进化论。

科学一方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方式,树立起一种新的世界观。

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催生了“科学主义”,所谓科学主义即是将整个世界看做是一个科学存在的事实,世界由客观的科学规律构成,它不以任何主观认识为前提。

科学主义造成了:

第一、上帝、君权神授、贵族门第等封建观念的消失;

第二、“人”的消失;

第三、现实世界呈现为纯粹的客观世界。

3、社会哲学思潮影响

◆唯物主义哲学

◆实证主义哲学

◆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哲学思潮带来的最突出的后果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新面貌。

人们学会了用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观察研究社会,把科学的实证方法扩展到各个领域。

综上:

1、作品的真实观:

从¡°内在¡±真实转向¡°外在¡±真实;

2、作品主题:

反映人在现实世界中的¡°物化¡±;

3、作品对象:

从宫廷、自然转向现实世界的城市、人群;

4、作品的主人公:

现实世界中充满行动力量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与18世纪启蒙主义的¡°新人¡±相比,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完全放弃了内心真实的把握,着意要写出一个完全客观的世界。

二、十九世纪现实主义艺术

三、19世纪现实文学流派的思想艺术特征

¡ª以巴尔扎克的《高老头》(LePèreGoriot,1835)为例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1、认识性

现实主义文学把文学作为认识社会、分析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

现实主义对于社会的如实展示体现在两个层面:

A、表层:

对社会现实的描写;

B、深层:

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2、批判性

现实主义不仅停留在对现实的客观反映上,还要从对于社会现实的客观反映中实现对于现实本身的批判。

“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巴尔扎克就不得不违反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他看到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

这一切我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是老巴尔扎克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3、人文性

所谓“人文性”即是对现实世界人性层面的肯定和关怀。

A、现实主义文学的否定性:

反映社会的真实

批判社会的罪恶

B、现实主义文学的肯定性:

现实主义文学在面向现实展开进行认识,展开批判性的同时,对于人性世界报以同情与关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反映论

现实主义文学强调反映客观“真实”

“你描绘人类如你眼所见,我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来描绘”(乔治·桑)

“艺术家不应当在他的作品中露面,正如同上帝在世界上一样,到处存在而又无处可见。

”(福楼拜)

什么样的“真实”?

社会环境的真实和历史规律的真实。

《高老头》的双重真实:

一方面是环境的真实,一方面是历史规律的真实;

《欧也妮·葛朗台》的双重真实:

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家庭真实状况的描写,一方面是对于其关系金钱实质的描写。

夏尔进来了,他走到灵床前,慢慢拉开帐子。

艾玛的头歪向右边的肩膀。

嘴角张开,仿佛脸孔下半开了一个黑洞,两个大拇指都折向手心,有一层白色的粉末撒在眼睫毛上,眼睛开始看不见了,上面出现了灰白色的粘液,好像蜘蛛结了一层薄网似的。

床单从胸脯到膝盖都凹了下去,到脚尖又高了起来。

在夏尔眼里,仿佛是不知道多么重、多么大的东西把她压扁了。

教堂的钟敲两点。

听得见淙淙的河水在平台脚下流过,流进黑暗中去。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2、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恩格斯:

“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就是既细节真实又能体现时代普遍性特征的社会环境;典型人物就是既有鲜明个性特征又具有群体共同性的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活动的背景以及决定因素

巴尔扎克《高老头》之伏盖公寓就是一个典型环境。

“林冲风雪上梁山”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地方性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本质上是世界性的,但现实主义又是一种富有传统和地方性的文学。

一切分歧取决于对“什么是真实”的理解。

“真实”分为内在真实和外在真实。

19世纪西欧现实主义偏向于描写外在真实,而在中国、俄罗斯文化传统中,现实主义文学中则同时包含着主体内在真实的渗透,是内在真实和外在真实的融合。

三、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1、客观性、真实性。

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典型性。

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人物。

四、法国文学

•斯丹达尔

•巴尔扎克

•梅里美

•福楼拜

•小仲马

五、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的特征:

1、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

2、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矛盾。

3、具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倾向。

4、女性文学异军突起:

经受过女权主义洗礼的英国妇女开始觉醒,她们用文学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

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

“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马克思

勃朗特姐妹

•夏绿蒂·勃朗特《简·爱》

•爱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唯一的长篇小说。

男主人公“希斯克厉夫”小说突出的三点:

•1、打破了流行的“奋斗—成功”的模式,代之以“复仇—毁灭”的情节。

•2、打破了流行的“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之狂野不羁的新人物。

•3、打破了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歌特式风格。

第二节斯丹达尔

斯丹达尔(Stendhal,1783-1842)

(一)生平

追随拿破仑,1799-1814;

1800年,他随拿破仑率领的大军到了意大利的米兰;

1806年到1814年随拿破仑的军队转战欧洲大陆;

1814年拿破仑下台,侨居米兰……拿破仑的精神激励着斯丹达尔的文学创作。

斯丹达尔的精神传记

征服意识与自卑情结:

超群的才华与奇丑的相貌

恋爱受挫

崇拜拿破仑

14篇遗嘱

斯丹达尔自称“米兰人”“人类心灵的观察家”“把自己叫做法兰西人,我现在害臊。

墓志铭:

“米兰人,生活过,写作过,爱过,膜拜莎士比亚”。

(二)创作分期

三个时期:

1、米兰时期:

《意大利绘画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

2、巴黎时期:

(高峰时期)。

文艺评论《拉辛与莎士比亚》

1827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

1829年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

1830年长篇小说《红与黑》创作高峰

3、奇维塔维基亚时期:

1836《吕西安•娄凡》(《红与白》)

1839《巴马修道院》

巴马修道院

《红与黑》

----1830年纪事

一、题材来源

1、1827—家乡--《法庭公报》

死刑枪杀轻伤

贝尔泰(家庭教师)-----米舒太太

卡尔登小姐告密信

2、1829年----比利牛斯省

拉法格——杀死门第高贵的情妇

二、《红与黑》情节

时间:

法国大革命之后的复辟王朝时期

地点:

法国与瑞士接壤的维立叶尔城、贝尚松城、巴黎

人物:

于连、德瑞纳夫人、木尔侯爵、玛特尔

线索:

欲望-勾引-事发-离开-得逞-失败-忏悔-死亡

三、《红与黑》反映的社会生活

爱情+政治+风俗

•年轻人的激情、鲁莽、高傲、虚荣、社会的不公平、命运的捉弄。

•出生贫寒、向往高位;身体纤弱但生存意志顽强,他狡猾地闯入不属于他的上流社会,企图成为贵族阶级的一员,最后失败了,他的头颅从断头台落下,然而他的精神气质却弥漫了整个欧洲,整个世界。

1、《红与黑》——爱情心理小说

从批判封建婚姻的角度去描写两次爱情

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小姐

市长夫人侯爵千金

典雅端庄青春美貌

痴情柔弱/备受束缚勇敢自负/大胆叛逆

摆脱无爱家庭蔑视贵族门第

倾慕/热情之爱征服/虚荣之爱

2、《红与黑》的政治倾向性

☐斯丹达尔解释说:

作者所要描写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一世的政府带给法国的社会风气,也就是1814年-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生活”,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揭露了复辟王朝的腐败、黑暗以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第二,描绘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激烈的政治斗争。

☐第三,抨击贵族政权企图依靠外国势力干预政局的丑恶现实。

红与黑的象征意义

两种政治信念、两种社会力量的尖锐斗争:

☐红——拿破仑士兵的军服(自由党人)

☐黑——教士的黑色长袍(复辟保皇党人)

☐红——法国大革命红旗的颜色

☐黑——波旁王朝黑暗统治的象征

☐红——于连的反抗力量和野心(热情)

☐黑——于连幻想的破灭(阴谋)

☐红——“红”象征于连向德瑞那夫人开枪,血染教堂

☐黑——象征玛特尔身着黑色丧服,吻于连被砍掉的头

红色——理想的、自由的、热情的、不受羁绊的、充分实现自我的生活/(有意义、有价值的存在本质)

黑色——平庸的、受束缚的、压抑的、黯淡无光的生活/(无意义、无价值的存在)

3、社会风俗小说:

四个生活场景

☐维里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德拉莫尔侯爵府监狱

☐小城镇省府首都巴黎

☐惟利是图钩心斗角阴谋与伪善中心反人民性

☐心灵纯洁虚伪逢迎同流合污反省

☐志向远大野心萌发接近成功失败

☐反抗妥协妥协反抗

四、青年野心家:

于连的形象

于连·索黑尔是锯木匠的儿子,平民知识青年,瘦弱、英俊、刚毅、虚伪、才智过人。

他是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野心家的典型。

由于他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他的个人奋斗是在对社会的反抗与妥协相交替进行的,于连的双重性格反映了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性。

首先,于连最核心的性格特征是个体成功意识;

“在拿破仑统治下,我会是个军曹,在未来的神父当中,我将是个主教。

“看呀!

这个骄傲的女人,居然躺在我的脚下了!

其次,为了自己的个体成功可以不择手段;

再次,在于连身上体现着对于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反思性升华。

于连形象的社会内涵:

于连的死说明平民的孤傲和野心招致贵族社会迫害的结果,不肯阿谀逢迎上流社会权势的结果,是自私自利个人奋斗必然失败的结果。

法庭演讲是向上流社会挑战决裂的宣言:

▪“先生们,我没有荣耀,不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看见我是一个乡下人,不过对于自己处境的微贱,敢作反抗的举动罢了”

“陪审官先生们,即使我的罪没有这样重大,我看见也有许多人,不会因为我的年少而怜惜我,他们愿意惩罚我,借我来告诫一般少年——出生微贱,为贫穷所困扼,可以碰上运气,稍受教育,而敢混迹于富贵人所谓的高等社会里的少年”

▪“先生们,这便是我的犯罪行为,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因为事实上,我决不是被我的同阶级的人审判。

我在陪审的席上,没有看见一个富有的农民,而只是些令人气愤的资产阶级的人。

……”

《红与黑》被视为具有超前意识的作品。

斯丹达尔称这部作品世人“50年后方能理解”。

主人公于连是一个摆脱了信仰主义的现代个人主义者和相对主义者。

从这个人物身上,人们最早看到了支配西方人的那种精神气质。

自卑感

征服欲

反抗性与妥协性

于连在本质上是属于20世纪西方观念的产儿,只不过是早产了。

5、《红与黑》的艺术成就

●第一,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第二,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第三,情节紧凑、结构严谨。

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和德•瑞那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恋爱生活为“纬”。

经纬交织、条理明晰。

第七章第三节巴尔扎克

一、WhoisBalzac?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并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

——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5分册

巴尔扎克(HonoredeBalzac,1799~1850)

是19世纪前期法国和西欧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有“文学上的拿破仑”之称。

“他用剑没有完成的,我要用笔来完成”

(一)生平

1799年5月20日,巴尔扎克出生在多瓦河畔的都尔小城。

1819年,“我的前程由我自己选定,决不为父母所左右!

父子协定;创作诗剧《克伦威尔》失败。

1818-1828年,为赚钱创作“应景”小说,生意失败。

1829年,创作《舒昂党人》,获得成功,开始了《人间喜剧》的创作。

从此之后,巴尔扎克的创作完全转向,从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转

向了面向现实,要写当前的大时代。

“做巴黎社会的书记官”

1829-1849,创作了90多部中长篇小说,共计上千万字,合称《人间喜剧》;

1850年,在和韩斯卡夫人结婚三个月后因病去世。

……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非常充实,他的作品比数不清的日子还要丰富。

悲哉!

这位力量惊人、从不疲倦的工作者,这位哲学家,这位思想家,这位作家,这位天才,在我们中间经历了所有伟人都不能避免的那种充满风暴和斗争的生活。

今天,他在平和宁静之中安息了。

现在,他超脱了一切争吵和仇视。

在同一天,他进入了坟墓,但也进入了荣誉境界,他将继续在飘浮于我们头顶的云层上面,在我们祖国的众星中间闪耀光芒……

“世界上的事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面前丧失自我意志”。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

“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

—----雨果在葬礼上致悼词

二、《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

◆“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学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学家的书记而已,开列恶癖与德行的清单,收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的事件,结合若干相同的性格上的特点而组成典型,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也许能够写出一部史学家忘记写的历史,即风俗史”

——《人间喜剧》导言

◆1816-1848年法国历史和全部社会生活

【名词术语】《人间喜剧》

是对于巴尔扎克90多部作品的总称。

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部分。

思想内容:

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

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

人世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史;

对于当时经济情况的如实反映。

评价:

“提供了巴黎上流社会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是巴黎社会的书记官”

巴尔扎克的创作观念

1、写“真实(Reality)”

柏拉图:

理念;

亚里士多德:

人物的行动;

中世纪:

宗教奇迹;

文艺复兴时代:

写“人”为中心的人间现实;

17世纪古典时代;王权;

18世纪启蒙时代:

内心;

——从巴尔扎克开始,文学要写真实客观的现实生活。

“真实”的两个层面:

表面的细节真实;深层的历史规律真实。

2、怎么写“真实”?

巴尔扎克的观点可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写作品的细节真实(生活的真实);

二是写作品的人物、事件的典型性(艺术的真实)。

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A.《人间喜剧》分类整理法

◆《分析研究》:

阐明支配人生与社会的各项原则。

共2部作品:

《婚姻生理学》《夫妇纠纷》。

◆《哲理研究》:

探讨产生人的行为的各种原因。

共22部:

《驴皮记》等

◆《风俗研究》:

从各个方面反映法国当代社会生活,它是《人间喜剧》的主干,成就比前两类大,共66部。

《风俗研究》细分:

◆私人生活场景:

表现人们在青少年时期因生活经验不足或感情冲动酿成的种种错误与不幸

◆外省生活场景:

描写人们走向成年时,因野心、欲望、自私自利的盘算引起的冲突

◆巴黎生活场景:

描写人心的衰老、腐化、恶的欲念代替了一切真诚朴素的感情

◆政治生活场景:

超越常轨的人物。

◆军旅生活场景:

表现风云激荡,离乡背井。

◆乡村生活场景:

表现秩序、道德原则。

B.《人间喜剧》人物再现法

⏹小说人物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重要人物出现二三十次,在多部小说中反映他们的经历,构成人物的完整形象

⏹通过小说人物的叙述,说明小说发生的事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些事例闪现于其他小说中,作者把人物和事件一一排列出来.

⏹并列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代表,或者把小说的人物性格作一对比,这些人物都是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的

⏹在《人间喜剧》中再现的人物有400多个,分散在75部小说中,人物再现法丰富了人物典型的塑造.后来有许多作家都进行了模仿.

◆拉斯帝涅

涉世不深、天良未泯——《高老头》

纽沁根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