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125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x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什么

(2)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校园里的植物

(3)校园里的小动物

(4)植物·动物·人

三、生命之源——水:

(1)生命离不开水

(2)观察水

(3)神奇的水

(4)地球上的水

四、他们是什么做的:

(1)常见的材料

(2)纸

(3)纺织材料

(4)金属

(5)塑料

五、提出问题:

(1)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2)选择能够研究的问题

第一单元

1、科学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学活动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

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

(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

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2、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

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

(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

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小组讨论。

5、教师:

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

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二、合作探究:

观看视频,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视频,改进研究方案。

(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教师:

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三、即时训练:

按下面要求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次探究活动记下来。

(1)你探究的问题?

(2)你探究的主要过程?

(3)你探究的结果?

(4)还存在哪些疑问?

四、评点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反思: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

自带各种玩具。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二、合作探究:

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

科学就是这样的。

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

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三、即时训练:

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

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四、评点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六、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

(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

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

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将发现记录在课本74页的活动记录中。

(可以用文字记录,对不认识的也可把它画下来。

4、全体汇报、交流。

(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 实物投影 能够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的结果;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二、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1、提问:

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

2、小组讨论。

3、汇报。

4、小结。

  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三、即时训练:

填空题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的观察须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校园里我看到一棵生长茂盛的大树,它是______。

3、_______一般可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

4、在校园里我看到一棵生长茂盛的大树,它是_________。

5、观察一种植物,我们可以用________和________来描述。

简答题

1、我们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应该做到什么?

2、说说你最喜欢的植物或动物,简单介绍一下它。

四、评点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名        称:

 蚱蜢 蚯蚓 ……

发现地点 :

草丛 泥土 ……

六、课后反思:

 

2、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植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4.观察植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植物在形态方面的一些特征。

难点:

找出植物的相同之处。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导入:

1.师:

先给大家欣赏几副图片,(出示学校植物的照片)这些图片漂亮吗?

漂亮在哪?

2.师:

这些图片看上去,满眼都是绿色,非常漂亮,那你们有没有觉得图片中的这些景色有点眼熟呢?

是哪里的呢?

对了,这些图片显示的就是我们学校各个地方的绿化,我们学校的植物可真多啊,今天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边这些植物,好吗?

自主学习:

认识校园里的植物:

1.整体认识植物:

(1)师带领学生排队走进校园里植物较多的地方。

提问:

你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

比一比谁说得最多?

(2)提出观察任务:

这些植物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植物长得有什么特点?

(要求从高矮、外形等方面描述植物)

(3)交流后让学生按照由矮到高的顺序给这些植物排序,说说矮的、高的植物各有什么特点。

(4)小结:

植物的外部形状是各种各样的。

2.局部观察植物:

(1)提出观察任务:

我们要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相同部位,有树皮、树叶和花。

①讲解如何观察树皮:

先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再摸一摸,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再拓树皮,看拓下来的图案有什么不同?

②讲解如何观察树叶:

在树枝的一个节上看叶子是怎样长的?

把它画下来。

③讲解如何观察花:

比较两种花形状的不同,也把它画下来。

(2)师生观察后交流。

(交流时要让学生尽情地说,并及时鼓励)

3.比较植物的相同之处。

(1)师提问:

它们有很多不同,那它们为什么都叫做植物呢?

我们观察到的植物有哪些相同点?

(2)交流讨论:

有根、茎、叶等组成部分,位置相对固定等。

二、合作探究:

对植物进行分类

1、师:

植物种类繁多,世界上45万种,难记吗?

科学家为了方便人们去认识它们,把它们分成的很多类,你能对这些植物分类吗?

2、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先说标准,再分。

对书本上第13页内容进行讨论

1、任意选图中的两种植物,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完成第75页的活动记录表,看谁找的最多。

三、即时训练:

1、植物在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特征。

2、桃树和向日葵的共同特征有:

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的叶,大多数是____色扁平的,一般有______和______两部分,叶片上有_______。

4、一片完整的叶,是指从叶的______到叶与枝条的______。

5、树叶的生长形式有_____、_____、_____。

四、评点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反思:

 

 

 

3、校园里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对小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用文字,图画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2.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能够围绕小动物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

3.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

概括小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围绕小动物如何开展探究性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放大镜、板、醋。

学生准备:

课前捉蜗牛,组一个玻璃杯(装蜗牛)。

几种食物:

肉片,菜叶,苹果皮,面包等,记录纸,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谜语:

身体半球形,背上七颗星,棉花喜爱它,捕虫最著名。

(七星瓢虫)

2.师:

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校园里的小动物”。

(板书课题)

二、织探究活动:

1.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1)谈话:

课前老师让大家去捉蜗牛了,你们都捉到了吗?

是从哪里捉来的?

(2)交流。

(3)小结:

由此看来,蜗牛一般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

(阴暗,潮湿或有蔬菜,嫩叶的地方)

2.观察蜗牛的外形特点及运动方式

(1)提问:

在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2)师生共同讨论并总结出观察的注意点:

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

(3)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并提示:

要想看得清楚可借助放大镜。

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蜗牛放在一样物体上进行观察。

(4)交流讨论,观察不到的东西,教师可补充。

(5)画一画,记一记。

师:

把你观察到的记下来并画出蜗牛的外形。

3.观察蜗牛的习性

(1)蜗牛是怎样出壳的?

(2)蜗牛喜欢吃什么?

观察活动:

在蜗牛周围放一些食物,观察蜗牛会朝什么方向爬?

去吃什么食物?

(3)蜗牛对刺激有什么反应?

观察活动:

在蜗牛面前放上醋,看看蜗牛有什么反应。

4.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课后有针对性的研究。

5.抓蚂蚁(不管用什么方法抓蚂蚁,一定不要伤害它)

(1)学生去操场上去抓蚂蚁,把蚂蚁装进瓶子里,带回学校观察。

(2)仔细观察蚂蚁,做好记录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3)实验:

是“一家”的蚂蚁的相处情况。

三、即时训练:

1、树上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

2、金鱼是一种观赏鱼。

()

3、在干燥的地方可以捉到蜗牛。

()

4、蜗牛是吃菜叶的。

()

5、蜗牛的长触角尖端有眼。

()

四、评点总结:

我们要爱护小动物,让它们在自己的家里快乐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把小动物送回家,好吗?

五、课后反思:

 

4、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尊重其他物种,与之和谐相处。

2.意识到人也是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做有益于生存空间的事情。

科学探究:

1.能够对植物、动物、人进行观察,比较出它们的不同与相同。

2.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表达、交流观察的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2.知道生命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

找出植物、动物、人的相同与不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萝卜和兔子生长情况的图片,有关黑猩猩和其它类人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新课:

1.师:

前几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和动物的不同与相同,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今天,我们来研究动物与植物相互之间的关系。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找出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1)师讲说一个关于兔子与萝卜的故事。

(2)请小朋友帮助小兔子找找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看谁找得多。

(3)再看图,说说萝卜和兔子有哪些相似之处。

(4)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讨论的情况。

(5)全班交流:

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要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A.不同之处:

a.植物一般固定在一个地方,而动物一般能到处活动;

b.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而动物却只靠吃植物、微生物或其他动物为生;

c.大多数动物从小到大,一般只是个子变大,器官变化不大。

而植物从小到大变化就大了,埋种→长出幼苗→长根长叶→开花结果→一直长几十米高。

B.相同之处:

生活环境相同,都会生长,都会死亡,有的都需要氧气等。

学生说得越多越好,教师在学生交流中把比较的结果用集合图记录下来。

2.找出人与黑猩猩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

人是动物吗?

为什么?

(2)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提示,引导学生将表格填写下去。

(3)全班交流。

A.相同之处:

都是动物、都要呼吸、需要水分、会繁殖、会死亡、会长大、需要一定空间等;

B.相同之处:

人能够直立行走,认得大脑发达,有语言,有思维,人会劳动。

二、合作探究:

比较动物、植物与人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1.今天我们学习的植物、动物和人。

人是一种高等的动物。

虽然它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它们也有许多共同点,这就是它们都具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它们都是生物。

在自然界动物、植物和人要和谐相处。

2.找出动物、植物与人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1)全班讨论交流动物、植物与人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

(2)讲解“笔”的圆圈图的意义。

(3)填写有生命物体、人、植物、动物的圆圈图。

三、即时训练:

1、挖小草做实验时尽量不要________。

2、我们可把西红柿里面的_____挤出来,称一称重量,就能知道它含有多少______。

3、一般情况下,人体______是水,一个鸡蛋中含有_____的水,一条鱼_______是水,蔬菜中_______是水。

4、兔子能_____、_____,萝卜_____、_____,但它们都_____、_____。

四、评点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思考:

人应该怎样与动植物和谐相处?

五、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1、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

“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

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

“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

水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

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

哪些地方有水?

(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

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

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

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

(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

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

(7)注意事项:

注意安全。

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

二、合作探究:

1.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

2.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

(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即时训练:

1、请你想一想,为什么说“人类起源于大海”?

2、请举例说明水在生活中的用途。

四、评点总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

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五、课后反思:

 

2、观察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

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

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

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

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

教师介绍辨认方法:

“一看、二闻、三尝”。

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

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

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

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2.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

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

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3.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

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

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

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即时训练: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

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四、评点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反思:

 

3、神奇的水

教学目标:

1、会做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水的溶解等实验。

2、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3、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会产生表面张力,可以溶解其他物质。

4、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水的毛细现象,溶解现象。

难点:

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教学过程:

一、合作探究:

实验1:

毛细现象

A:

纸巾实验

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导出“纸巾”实验。

2、展示实验记录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我的预测”。

3、教师讲述实验要求,并演示纸巾的折叠方法,并让小组长合理分工。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4、师生共同听取各小组汇报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B:

直尺、粉笔、玻璃棒的实验

1、教师讲解用同样的方法用以上实验器材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师生共同听取各小组汇报的实验现象。

C:

找出原因

1、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水会沿物体向上爬的原因。

提醒学生可利用手中的放大镜。

2、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板书:

孔隙)

3、教师小结,课件出示“毛细现象”的定义。

4、根据对定义的理解,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毛细现象及应用。

5、教师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毛细现象的图片。

实验2:

水的表面张力

1、教师讲解滴管的使用方法。

2、出示实验表格,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3、教师讲解实验要求,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4、师生共同倾听各小组汇报的实验数据,并描述溢出前水表面的形状。

教师适时板画。

5、教师小结,课件出示水的表面张力的定义。

(教师板书关键字:

互相拉着的力——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3:

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1、教师演示实验:

倒满水的杯子还能放入多少枚回形针?

教师讲述实验要求,引导学生大胆预测。

2、教师演示实验。

3、比较预测数据与实验数据的差距,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

实验4:

水的溶解性

1、教师出示高锰酸钾和装满水的烧杯。

2、引导学生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