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潘彦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9089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4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潘彦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潘彦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潘彦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潘彦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潘彦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潘彦虹.docx

《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潘彦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潘彦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潘彦虹.docx

三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潘彦虹

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策划

主备人:

潘彦虹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三篇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和一篇略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及一个《语文园地》组成。

单元专题“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贯穿教材始终。

四篇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

每篇课文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亡羊补牢》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寓言两则—南辕北辙》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

《惊弓之鸟》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

《画杨桃》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想别人没想到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这四篇课文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方法。

《语文园地》安排的内容也与本单元专题紧密联系。

“口语交际”和“习作”中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来介绍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读读背背”是一些有关思想方法的谚语。

“成语故事”《买椟还株》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舍本逐末的人,将其与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成语故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另外,在基础知识方面本组教材也体现了整合性。

如《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栏目编的两组句子中的第一句分别选自课文《南辕北辙》和《想别人没想到的》,因而将此项内容放在教学《南辕北辙》后进行教学,给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和感情色彩提供一个具体的语境。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6个汉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积累课文中的好词句、好段落。

3.做一次写自己的习作练习。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5.能根据单元专题收集课外阅读资料、进行课外阅读。

6.进一步培养学生按要求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7.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本单元16个生字,正确书写本单元要求书写的36个生字。

2.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领悟内容、体会情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做到朗读与感悟交融。

难点:

1.以单元主题教学模式为主,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在统一的情感中感悟文本。

2.教学时,要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四、教学用具

教师与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课件等。

第一课时单元导读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本单元主题,初步感知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以及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

《寓言两则》

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辕北辙》

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

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惊弓之鸟》

这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大雁掉了下来。

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

“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

《画杨桃》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

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想别人没想到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

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

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教学时,要利用好插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虽然篇幅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第二课时归类识字课

教学目标:

1.会认本单元16个生字,正确书写本单元要求书写的3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本单元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根据生字的字形、字音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

2.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第三课时识字

教学流程:

一、归类认读生字。

1.出示本单元16个一类生字,自己读一读。

给不会读的生字做上记号,在小组内请教小老师。

2.小组成员共同交流识字方法。

(1)能相互组成词语的生字:

窟窿叮嘱熟悉(在词语中结合词义及偏旁认读、理解)

(2)比一比:

寓——遇晌——响(形近字相比较认读,结合部首区别字义)

(3)同偏旁归类识记:

△宀:

寓审

△口:

叮嘱叼

(4)加一加:

又+力=劝非+心=悲

石+更=硬日+向=晌

告+非=靠

(5)变一变:

悔——诲幅——副

审——伸烈——裂

(6)借助偏旁理解字义:

晌,晌午有太阳,与日有关,所以是日字旁;

叮、嘱,与口有关,左边是口字旁;

狼,与动物有关、左边是反犬旁。

(7)按前、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区分读生字。

二、运用刚才的识字方法再次识记生字,并试着组词。

三、检测识字情况

1.开火车认读生字,并组词。

2.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认读,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3.指导朗读带有生字词的句子。

第四课时写字

一、复习导入

1.检测生字的认读情况。

2.检测词语的认读情况。

(1)多种形式读,自读、领读、开火车读等。

(2)有感情地朗读带有生词的课文原句。

(3)解释自己喜欢的词语(可查字典,结合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二、书写指导

1.老师范写部分生字,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比例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按正确的笔顺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教师个别指导,纠正错误。

4.重点指导 :

“晌”是左右结构,左面“日”字,不是“口”;

“悉”字底下是心;

“窟、窿、缠、肃、魏”应该强调笔顺。

三、谁是小小书法家:

比一比,评一评看谁写的生字最规范。

第五课时以文带文

《亡羊补牢》《启示》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2、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难点:

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呢?

2、寓言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则寓言。

师板课题:

《亡羊补牢》。

指名读后齐读。

二、质疑,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丢羊?

为什么补羊圈?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丢羊的?

2、齐读1-4自然段,思考:

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3、教学多音字:

4、羊丢了之后,谁知道这个情况?

(街坊、养羊人)他们分别表现得如何?

街坊劝说养羊人:

(1)、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2)、从街坊的劝说可以看出什么呢?

引导评议,齐读。

养羊人不听街坊劝告:

(1)、街坊真情的劝告,可养羊人呢?

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2)、教学肯定式的反问名。

(3)、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4)、从养羊人的不听劝告可以看出什么呢?

5、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分角色朗读。

6、养羊人不听劝告的结果怎样?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什么呢?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

(亡羊)。

7、 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

能否去掉?

(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2)、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教学双重否定句式。

) 

(3)、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4)、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

(5)、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他的想法对不对?

从哪儿读出?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6)、能否从“后悔、接受、再也”这几个词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体会寓意。

1、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2、想想:

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

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3、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4、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

“未为迟也”。

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

理解内容?

?

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亡羊补牢》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下面

七、拓展主题阅读《启示》。

1、《亡羊补牢》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请借助上面的学习寓言故事的方法阅读《启示》,从这则故事又会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呢?

 第六课时以文带文

《南辕北辙》《卧薪尝胆》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南辕北辙》,了解故事内容。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在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

谁能说说你都学过那些寓言故事?

(指名回答)

生1:

我知道的有《揠苗助长》、《守株待兔》。

生2:

我知道的有《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愚公移山》。

生3:

我知道的有《自相矛盾》、《画蛇添足》、《南辕北辙》。

师: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板书课题),看看其中蕴含有什么样的道理。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课前参与情况,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初读故事《南辕北辙》。

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三. 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课文,集体正音。

2.  师:

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

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

3.  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南辕北辙”这个词的理解?

生:

一个人想到楚国去,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

师:

辕:

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

辙:

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

四.  分角色读文。

1.  同桌分角色读,教师巡视指导。

2.  集体分角色读。

五.表演课文内容。

1. 学生准备。

2. 指名展示表演。

(三名学生上台表演,一名演去楚国的人,一名演他的朋友,另外一名演车夫。

五.拓展。

1. 师:

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

我们不能向去楚国的人学习。

生2:

我们应该听别人的劝告。

生3;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

行动和目的相反,即背道而驰,是永远也达不到目的的。

  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类似的事情。

(同桌交流)

  师:

我们今后应该怎么做?

生:

行动和目的要一致。

师:

行动和目的要一致,才能达到目的。

六、拓展阅读《有为有不为》

读了这则故事你们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

第七课时以文带文

《买椟还珠》《肥皂的发明》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

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文言文,今天老师就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学会《买椟还珠》这篇短文。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己读课文,检查断句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2、纠正字音:

辑玫瑰

三、指导自学,提出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借助书下注解,理解文意

2、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意思

四、全班交流,理解文章内容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其:

代词,他(楚人)。

2、熏以桂椒。

是“以桂椒熏”,“以”是“用”的意思。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其:

代词,指楚人。

而:

文言虚词,这里可以翻译为“却、可是、但是”。

3、全文意思是:

楚国有一个专门卖珠宝的商人去齐国卖珠宝,为了让珠宝畅销,特地用名贵的木料制作了一个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用桂椒香料将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商人。

4、理解:

郑人为什么会“买椟还珠”呢?

5、背诵课文

5、拓展阅读《香蕉从哪头吃起》

那个郑国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

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下面我们来读读《香蕉从哪头吃起》遇到难事从哪个角度去想?

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楚人精心装饰

郑人买椟还珠

 

 第八课时以文带文

《惊弓之鸟》《肥皂的发明》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惊弓之鸟》,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训练因果句式。

2.运用图文集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作者独特思考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两篇课文的寓意。

2.体会作者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整体进入

1.师: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

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

齐读课题。

二、找到突破口

1.师:

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 )在书上括出答案。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3.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

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4.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5.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6.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7.师:

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8.下面请同学看着板书的提示,背诵第8节。

先各自准备,再指名背诵、一起背。

三、进入对应点

1.师:

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

快速默读课文。

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四节,找一找这节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

把它圈出来。

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

(嘣)

3.指名读第4节,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

(嘣,直,忽然)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

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爽快,坦率;④一个劲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

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第八节中的哪一个词?

默读第八节。

交流。

(拼命)

6.老师来读第4节的句子,同学来读第8节中相对应的句子。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

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3.师:

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

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

一找提示语;二找标点;三找重音;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朗读总结

1.师:

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2.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更羸,魏王),并思考:

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

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

六、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

(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

说得对。

“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

“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

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

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

说得对。

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

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

我们小朋友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七、拓展:

主题阅读《肥皂的发明》

第九课时以文带文

《想别人没想到的》《踏花归去马蹄香》

教学目标:

1、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说话。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②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文本对话,感悟课文内容;

③巧设空白,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④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懂得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能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并树立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画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难点:

用“虽然……但是……”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

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

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

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

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

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

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选学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

读出相应的段落。

(板书:

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

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屏幕显示:

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

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

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

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

指名读(板书;很多小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

从哪里看出多?

(板书:

许多骆驼头)

(3)、三徒弟画了什么?

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

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

从哪里看出很少?

(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

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

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

老师故意把画师的话隐去,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

(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

“若”的意思① 要是 ② 你 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

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

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

”他们“悟”到了什么?

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

(板书:

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引言:

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⑴《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

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⑵引言:

关于赵佶皇帝以诗做画的故事还有许多,比较有名的还有这一篇。

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

下面四幅图,哪一幅最适合"深山藏古寺"的画面,为什么?

第一幅:

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

一座深山(深山无古寺)

第三幅:

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

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3)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

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考考你

1、导语:

讲了这么多创新的故事,老师也想考考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