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981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docx

《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docx

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毕业论文

 

题目:

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

专业:

教育管理本科

分校:

盘锦电大

指导教师:

刘玉芝

学生姓名:

冯蔓蔓

学号:

XXXXXX

完成日期:

2011.04.25

 

毕业论文指导卡

学生姓名

冯蔓蔓

专业

教育管理

Email:

shandian2041@

毕业论文题目

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

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Email:

指导记录

时间

内容

第一次

毕业论文建议成绩:

 

指导教师:

年月

写作提纲

小学生品德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小学生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范围很广。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小学生不良品德进行分析并提出矫正方法,为解决小学生不良品德提供参考,以促进其改正。

学校是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体,但是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更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做好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

本文也将对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展开讨论。

品德的学习属于情感领域的学习,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部分。

矫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关系到小学生的健康成才,对教育事业有重要意义。

1、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及其矫正

(1)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

①家庭的不良影响

②社会的不良影响

③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

④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2)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2、小学生品德管理

(1)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

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②学校应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2)师德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影响

(3)有效地开展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①班集体对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效应

②体验是学生品德内化的基石

③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

3、小学生品德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内容摘要

小学生品德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小学生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范围很广。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小学生不良品德进行分析并提出矫正方法,为解决小学生不良品德提供参考,以促进其改正。

学校是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题,但是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更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做好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为学生起表率、榜样作用。

品德的学习属于情感领域的学习,是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部分。

矫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才,对教育事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品德教育不良品德师德品德管理

 

目录

一、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及其矫正1

(一)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1

1.家庭的不良影响1

2.社会的不良影响1

3.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1

4.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1

(二)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2

1.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爱2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2

3.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采取多样的教育措施2

二、小学生品德管理2

(一)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2

1.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3

2.学校应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3

(二)师德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影响4

(三)有效地开展小学生的品德教育4

1.班集体对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效应4

2.体验是学生品德内化的基石5

3.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6

三、小学生品德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7

参考文献8

 

小学生品德问题与管理

小学生品德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涉及小学生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范围很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对小学生的诱惑也越来越多,还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因素。

一、小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及其矫正

小学生品德不良主要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

(一)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成因

影响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的不良影响

品德不良小学生的行为来自家庭影响大致总是以下列方式表现出来:

(1)家庭中的一些生活方式及家长本身行为不端为小学生的品德不良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2)家庭中无原则的溺爱与庇护,使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了“防空洞”,产生合理感;(3)家庭管教不当,严厉有余,爱抚不足,使孩子在情感上受到创伤,走入歧途,在感情上产生逆反心理。

2.社会的不良影响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与人的交际往来也不断增多,这就使小学生越来越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这样就会受到多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

3.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

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因此,教育者的错误观点、片面的思想方法、教育方式简单化、教育措施的不力和教育者本身的道德品质问题,都会造成学生不良品德的恶化。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十分明确的,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是按教育方针去做的。

在追求升学率的浪潮中,有的学校为了保持其升学率,集中精力“保”优等生,而不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

4.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学生的道德认识还在形成之中,他们的道德观念还不够稳定,缺乏评价能力,往往会产生一些模糊观念和错误理解,产生各种不良品质。

(2)明显的意志薄弱。

有些学生在错误面前缺乏自觉性和自制能力,经不起外界诱惑而重犯错误。

(二)小学生不良品德的矫正

1.对学生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和爱

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和敌意,他们往往认为教师厌弃自己。

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育。

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如心。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集体尊重的感情。

集体荣誉感是人们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尊严的感情。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小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

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自尊心,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对立的情感。

因此,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并在活动中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能抑制自己不良的品德行为。

3.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采取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措施,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小学低年级应侧重常规教育及良好的常规训练;中年级应侧重热爱集体、热爱学习和遵守纪律的教育;高年级应侧重社会公德、意志品格和爱国意识的教育,培养文明待人的习惯,并防止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品德管理

(一)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小学生品德教育工作

小学生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纷繁复杂,需要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才能完成。

学校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主体,学校通过课程的设置,各种奖惩制度对小学生进行教育,进行监督。

家庭在潜移默化的日常生活中对小学生产生影响,因此,家长本身的素质水平会对小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1.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开展品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小学生的品德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

可以说,大部分小学生的心理障碍都直接间接地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相关。

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家庭教育效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人成才极为重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社会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正确、科学、及时的指导,对学生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疏导。

父母有责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正确引导,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品质。

作为孩子的家长,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全面了解子女的内心世界和思维特征,注重子女的情感和行为表现引导,以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创造最优的家庭环境。

作为社会各行各业,都要从关心祖国下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共创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负面、消极因素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为孩子成长成人创造良好环境。

2.学校应加强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应顺应形势要求,加强德育。

“德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要充分发挥班主任、思想品德课程、团支部的作用,形成学校品德教育强有力的平台,同时与各科任课教师通力合作,使品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做到爱老师、爱父母、爱同学、爱社会、爱国家。

也就是说,品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全体教师广泛参与。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就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

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这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及身心健康。

教师要学会欣赏、赞美学生,要充分信任、理解和尊重学生。

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

一些教师凭主观情感,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小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能使许多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要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

俗话说:

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学会赞美,让学生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如果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求全责备,对教育无益。

(二)师德对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影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业定义中流传最广泛的一个。

古往今来,教育工作都把“传道”放在了首位。

“道”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思想品德。

教师如何传道,如何在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发挥榜样作用,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身体力行的事。

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呢?

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使学生觉得可信;二要以科学诚实的态度对待教育工作,使学生觉得可敬;三要努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平易近人,使学生觉得可亲"。

一位可信、可敬、可亲的教师在学生中会形成一种“人格场”,从而增强教育的有效性。

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著名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是一本活的思想教材,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心教学工作,认真备课,积极负责,关心学生,对学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事实证明,有不少小学生之所以喜欢一门课程或乐于接受某位教师的教育,往往是因为他喜欢那个教师;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学习风气、学习习惯以及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往往与教师有关。

可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素质的教育,不是光靠教师讲些大道理就能奏效的,还要靠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工作精神去感染学生,所谓“言传身教”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有效地开展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1.班集体对小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效应

班集体是对小学生开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学生在校生活的“儿童社会”,也是社会影响小学生个人及其进入社会生活的通道之一。

班集体对其成员的影响,一方面是作用于他们的个体意识,另一方面是制约他们的行为方式与习惯,从而左右小学生品德的发展方向和水平。

但是,小学生在集体中的各种良好品质并非都是自发地发展起来的。

只有教育者根据小学生在集体中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科学措施,才有可能使小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等良好品德迅速形成起来。

研究表明,小学生在集体中的主要心理特点是:

(1)参加集体活动的迫切需要。

小学生大多有好奇、好说、好动、好学、进取等心理特点。

对开展以学习为中心,促进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集体活动,他们总是乐意参加的。

(2)积极模仿。

这是常有的学习现象。

小学生在集体中,由于与老师、同学共同活动,直接交往,对方的言行常常会直接引起自己的注意、思索、对照,并产生着模仿的心理活动,甚至不知不觉地积极效仿起来。

为了使小学生在集体中的模仿具有积极意义,促进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教师除了自己以身作则外,应积极而机智地引导小学生向先进榜样学习。

(3)集体荣誉感的增强和对集体舆论的尊重。

荣誉感是指一种追求光荣名誉的心理。

集体荣誉感是使小学生积极向上,乃至争取建立功勋的强大动力。

集体舆论则是集体中多数人所支持的言论与意见玩儿体温。

健康的集体舆论体现着集体的意志,是使小学生根据集体利益调节个人行为、改善关系的因素,是小学生产生荣誉感的一种重要源泉(4)对集体前途的向往。

向往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因热爱、羡慕而产生的一种想象。

小学生富有幻想。

科学性的幻想是创造性活动的前奏,是意志行动的一种动力。

自然,小学生对集体前途的向往,它不仅可以使整个集体生气勃勃、奋发进取,而且可以使小学生在奔向集体共同目标的活动中更加关心与热爱集体。

因此,教师要激励小学生对集体的向往。

(5)对待集体的不同态度和性格特点。

小学生对集体的态度与能动表现并非都是一样的。

小学生对集体所表现的不同态度,除了和小学生的集体观念、道德意识有关系,有时也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关。

教师应当组织集体针对小学生的一些性格上的弱点特点,重视、关心与教育他们,把他们吸引到集体的活动中来,逐渐使他们自己产生正确的评价与态度,即增强自我意识。

2.体验是学生品德内化的基石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他们喜爱的、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加深自我体验、感受和领悟,使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活动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活动性,是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情感体验中产生道德内需。

因此,教学中对于小学生难以身临其境去直接体验的经验,可向小学生提供了生活素材,通过情境的创设,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小学生相应的体验。

通过组织课堂表演或再现生活场景,把学生带进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行为的辨析,情感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

因此,在教学中,不能直接去实践的,可引进角色扮演,为学生获得真切的体验搭建舞台,让他们在体验中升华道德情感。

角色扮演可以分两部分。

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角色扮演。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文本成为“活性因子”激活学生融入其中,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与辨析;二是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自己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段。

它直观形象,是一个活的载体,可使学生顿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学生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是靠单纯的说教能奏效的,而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逐步养成的。

别人说上千万遍,也抵不上自己亲自做一遍。

小学生从体验中获得的情感是最朴素、最真诚的,也是最难忘的,体验教育正是组织和引导小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美好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

“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3.小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

品德教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激发学生的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品德教育永恒的主题。

语文课程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

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我通过品析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祖国的锦绣山河和悠久的灿烂的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品德教育渗透于班会,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

班会是班主任通过班集体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于班会课形式多样,为学生乐于接受。

因此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高度热情和智慧,对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班会课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懂得了珍爱生命、珍惜时间、热爱集体……班会是在一个比较集中的时间、集中的环境下进行的教育。

它强化教育渗透,将学生在品德课堂中所习得的道理通过体验、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因此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和行的和谐统一;品德教育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升华道德认识。

小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一门新的实践性课程。

由于它的研究型、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给品德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小学生品德教育应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国已迈人市场经济的大门,加人了WTO。

如果我们的品德教育还是过去的老一套,那是适应不了时代发展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就要求我们的年青一代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

市场经济对人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诚信”,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求小学生从小言而有信,不自欺欺人,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用诚信作为人生准则。

首先我们自己得做好才行。

这一切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研究,使我们的品德教育真正做到适合时代,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总之,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需要教师的不断探索,不断努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抓好它。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王亚林,《德育创新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5月第l版。

[3]苏东水,《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4]肖牛牛,学生品德的培养,时代教育,2010。

[5]李冬梅、黄英,教师在学生品德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江西教育,2003年第八期。

[6]周慧琼,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分析及其矫正,教育研究,2009。

[7]励兰英,科学学习方法指导丛书,宁波出版社,2005.11。

[8]陈秀芳,春风化雨润心田,新课程·小学,20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