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直沽洋务溯源主题板块旅游概念性规划.docx
《大直沽洋务溯源主题板块旅游概念性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直沽洋务溯源主题板块旅游概念性规划.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直沽洋务溯源主题板块旅游概念性规划
目录
一、规划背景1
(一)范围及现状1
(二)区域认知1
二、解析大直沽3
(一)天津近代文明传播的两条轨迹与大直沽历史地位3
(二)根文化解读3
(三)现状问题5
(四)开发前提5
三、总体开发思路6
(一)开发理念6
(二)总体定位6
(三)总体目标7
(四)主要策略7
四、功能布局9
(一)一廊:
工业文明走廊9
(二)一线:
直沽文化轴线10
(三)七区:
11
五、产品与项目策划12
(一)产品组织设计12
(二)项目策划13
(三)开发时序25
六、景观设计28
(一)主要策略28
(二)“树”状文化主题景观29
(三)重点点位设计30
七、交通规划32
一、规划背景
(一)范围及现状
本案规划区域位于海河东岸,西起海河,东至津塘公路,北起城市快速路,南到东兴路,总占地33。
32公顷。
规划区距天津站1公里;距天津滨海国际机场15公里;规划中的地铁将在柳墅行宫和北洋公园各设一个地铁口作为转乘站;公路交通方面有六纬路、津塘路两条主干道;体育场附近的地下停车场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停车问题;刘庄斜拉桥和在建的奉化桥使规划区与海河西岸的联系更加紧密。
规划区除棉一厂、木材长、电厂等工业用地外,以居住为主,包括多层和中高层,部分为近年新建成和规划在建项目。
此外,还有文化用地、餐饮用地及若干小学、银行、行政办公、体育设施用地等。
(二)区域认知
1、东承西接与区位价值
随着天津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重心东移,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距离进一步拉近。
河东区作为连接天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的主要交通走廊,在天津城市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即作为东承西接的前沿要地,将进一步发挥其交通通道优势、经济交汇优势、产业改造转型优势、土地存量优势以及由此而生的速度与潜力优势,从而成为海河沿岸极具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的热点地区,成为服务于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重要区域。
2、城市经营与文化经营
城市经营即利用市场手段,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
把长期以来的城市不变资本转化为可变资本,通过经营获得一定收益,并将这些收益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领域,实现城市的滚动发展。
随着天津城市定位和新一轮规划的展开,在城市经营过程中,旧城改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发展途径以最大化的释放存量资源潜力,转变成城市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精神资本。
对于河东区这种既具洋务文化与直沽文化底蕴、又兼老工业基地历史背景的老城区来讲,文化经营无疑是实现地区资源利用、开发和经营,把潜在文化资源变为现实文化资本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弘扬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展现城市建设的时代特征,传承城市的文脉,以及打造营销地区品牌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海河大开发与错位竞争
随着海河大开发的提出与逐步实践,沿海河带交通网络、产业网络、市场需求的协作与相互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沿海河发展的经济连绵带现象。
在这种大开发格局中,形成了多方位、多层面的竞争态势。
河东区作为重要的战略节点,必须综合全局考虑,实行错位开发与竞争,以最大获取博弈效益。
二、解析大直沽
(一)天津近代文明传播的两条轨迹与大直沽历史地位
入侵式殖民扩张+自强式洋务运动
1860年天津开埠通商和设立租界。
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在天津倾销工业产品和资本输出的同时,开始把西方近代文明源源不断地移植到天津,使天津既成为半殖民地化的典型地区,又成为传播和创造近代文明的基地和窗口。
在认识和引进西方近代文明的过程中,有两种方式、两条历史轨迹反映了天津近代化的过程。
一是以租界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建筑、市政与公共设施建设,建起了一批富有魅力的近代建筑,创办了电报、电话、电灯和新式邮政等事业。
其实质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式传播,强制性地带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二是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即“洋务运动”。
在天津的洋务运动中,不但兴办了军事工业,同时还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及中国最早的铁路、电讯、邮政和大规模航运、矿务局等,其实质是民族自发的自强求富活动,体现了民族在外来入侵情势下的积极作为。
这两条轨迹交织在一起,客观上推动了天津及中国近代化进程,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积极效应。
这种大历史背景无疑使大直沽站在了近代中国的高度,浓缩了近代中国历史时代;必将永久载入中国近代史史册,成为大众性的认知与记忆。
从大直沽于“近代中国看天津”十二旅游板块的关系地位来看,其以“洋务文化”为代表的典型中国近代文化,因其资源的高品味性、专有性,必将成全国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主打品牌,成为重要的聚客焦点,是海河沿岸旅游开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并与海河对岸以近代租界建筑风情为主要载体的西方文化形成互补,共同构筑近代中国文明发展史迹与脉络。
(二)根文化解读
“先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是大直沽地区为天津之根的准确描述。
自大直沽原始聚落产生以来,大直沽地区从原始城市形态萌芽到现代城市发展,其历史具有如下特点,即历经了原始聚落发展的繁荣期,城市政经中心自大直沽转移至三岔河口的奉献期,近代因军事工业生产、帝国主义入侵而造成的城市大范围被破坏时期,现代城市发展东移而造就的新历史建设时期。
其起落既代表了城市空间机制发展史,又体现了历史文化的演变与传承,造就了独特的人文内涵。
1、洋务之民族自强精神
大直沽因洋务运动而被推向近代历史舞台,构筑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嬗变的历史进程中一个鲜亮的时空焦点。
在重新打量本民族屈辱和自强二元交响的近代史时,大直沽作为本民族最早探索与引进西方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而由洋务运动体现出来的自强求富精神,是最具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的现代精神,是符合主流文化、社会理想、价值取向的民族精神。
2、工业文明气质
城市工业区的兴建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的格局,形成了特殊的城市肌理,为国民经济做出过巨大贡献。
电厂、棉一、木材厂等这些曾记录河东历史辉煌的工业建筑,随着新一轮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虽然当年的历史辉煌不再了,但它们是河东乃至天津产生、发展和形态演变的主要见证者。
从它们兴起的时候就是社会生产和技术前进的重要基石,对现代工业和工程技术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昔日工业文化的具体实物。
它们的空间结构、特殊的大跨度形式、建筑物细部中的很多地方仍然能够激发起今人的激情,使得后人感受到工业化初期的辉煌和成就,以及当时那种纯粹的创造性和细致的设计观。
3、土地阅读价值
600年沧海桑田变幻,见证大直沽繁华及天津城市发展历史,地质的变迁、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累积,嬗变成城市独特的人文空间。
在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的今天,大直沽因历史而具有了特别的阅读价值。
表现在:
地质环境阅读:
阅读一万年来的海陆变迁的运动史,探寻大直沽地区的地质环境变化,以及其独特的地面、气候条件、地缘态势造就一个城市的必然。
历史人文阅读:
阅读自元代具有完整生活聚落特点的“直沽寨”的出现,到海运、漕运的辉煌历史,再到今天海河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大直沽因海而生、因海而存,衍生、容纳了漕运文化、妈祖文化、佛教文化,至近代之洋务文化,至现代之酒文化、体育文化等多文化形态,构成了大直沽历史文化演绎序列,虽为地方性文化,却在相对集中的空间里传承了独特的气质与文脉。
场所精神阅读:
阅读这片土地上天、地、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和睦景象,发掘亘古至今大直沽人改变和推动历史的创举精神。
而蕴涵在上述人文内涵中的、历史性的、必然性的联系则是大直沽的根文化。
这种人文之根深藏于民间之中,是生命最本原的部分,也是最具决定性的部分。
因根的高度多元化、自由化,及发射状的生长特性而催生出多样化形态的文化分支,而其文化的开放性,同样构成地区发展的生命之根。
(三)现状问题
大直沽大历史时空的演变,既造就区域多样性的气质文化内涵,又不可避免的带来多种历史遗留问题,表现在:
●毁灭性破坏:
众多洋务时期历史遗存已荡然无存,历史空间为城市化建设所侵占与包围。
●空间高密性:
无序的城市建设造成空间饱满拥挤、视线堵塞。
●形散神乱:
多样化文化主题实质缺乏深刻性的文化主线,造成印象的混乱和无序。
●旧城改造:
在新一轮海河开发契机中,大直沽同时面临涉及面广、规模庞大、技术复杂的旧城改造工程问题。
(四)开发前提
大直沽地区旅游开发中,如下问题是规划组必须参透的课题,也是实现其综合效益必须要解决的前提:
●史学界对洋务运动之历史功过至今尚无定论,且地面遗址几乎荡然无存,如何挖掘敏感性历史话题的主流文化精髓,如何转换成物质性文化载体?
●大直沽之洋务文化与直沽文化双重性格、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传承如何和谐统一?
●文脉传承中如何通过结构性、业态型建设实现综合性旅游效益?
●景观改造如何带动旅游流与商流,并实现地块价值最大化?
●旧城改造如何实现与社区、政府双赢?
如何实现近、中远期建设与地区持续性发展?
三、总体开发思路
(一)开发理念
1、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使命
大直沽旅游的开发将尊重历史,力求真实地恢复遗址,但不拘泥于历史,因为其承载的是以遗址为载体的文化传承使命,而不是简单的文物复制使命。
2、有机更新、创造时代价值
工业遗产的形态空间,具有无穷可能的空间利用方法以衍生现代之思想。
由于厂房和仓库等的优质建筑结构和坚固性能,其所具有的现代生命活力,依然可以通过改变功能、融进新空间、借助新设计而达到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和思想的目的,仍然能够产生激动人心的冲击力。
这种新旧结合、有机更新的方式无疑会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
3、深度旅游、深度体验
深度,是与非深度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强调对旅游产品更深入地感受,对旅游目的对象更深一层的交流。
找寻的感受不是表面的,而是内在的;不是简单的,而是深层次的。
深度旅游一般有两种方式:
一是沿着某种文化主线,做更深入地了解与体验;一种是停留在某地,对当地有更深入、更多地了解与体验,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人本主义情怀。
深度旅游提供了体验历史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有效方式。
深度旅游方式展现了地域自然、历史、生活、民俗、艺术等方面独有的迷人文化底蕴,将每一项民风民俗,每一项智巧的工艺,每一种独一无二的小吃,每一个独具魅力的文化细节,都充分挖掘出来并呈现在旅游者面前。
(二)总体定位
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以“洋务之根、天津之根”为主线,以工业文明、地域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内涵为依托,以深度体验为核心,通过城市建设的有机更新和文化功能的注入改造,打造体现工业文明底蕴和直沽文化特色的,兼具旅游、教育、文化、商贸、社区服务功能的城市历史文化休闲空间。
(三)总体目标
以“洋务溯源”主题旅游板块建设为核心,通过其旅游要素的系统整合与综合开发,打造河东区旅游的聚客锚地;通过其辐射力和联动效应,进一步带动全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最终实现旅游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具体发展目标为:
●历史文化深度旅游的典范
●旧城改造的城市典范
●中国近代历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家4A级旅游区
(四)主要策略
1、扬直沽文化,兴洋务文化
大直沽600年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铸就了大直沽与生俱来的性格气质。
然而,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种“文化优先利用”的问题。
优先利用的标准,并不涉及文化孰优孰劣、孰轻孰重问题,主要在于市场吸引力、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适宜程度、区域形象的塑造以及文化工程的系统建设等的不同。
基于此,规划组认为,一定时间内(如3年)河东区将集中精力,以扬直沽文化,兴洋务文化为主要策略,通过两条主线指导未来河东区旅游开发建设。
首先,以漕运文化、妈祖文化、直沽酒文化、体育文化等为代表的直沽本土文化主要具有本地市场吸引力或专向市场吸引力,目前开发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未来重点在于升级提高、发扬光大;而以洋务运动为核心的文化吸引力更具有张扬性,文化内涵更为深刻,受众面更广,且在国内尚无完整空间展现洋务文化的局面下,更易于形成亮点、打造品牌。
其次,从发展的眼光看,以洋务文化为启动和引爆点,通过集中精力进行挖掘和深化,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利用。
后期通过区域内棉一厂、电厂等旧厂区改造,有利于延续区域工业文明性格,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建立核心空间,突出区域特色
摒弃传统旧城改造中对大量拆建房屋传统路径的依赖,依靠挖掘大直沽地区特有的文化内涵,通过拆迁、改造、调整、美化、修复等综合手段,延续区域历史文脉,保持旧城区特色。
通过风貌景观建设,建立特色突出的、具有代表和象征意义的建筑群体空间,继承、完善原有的旧城结构,强化核心空间的主体职能和空间逻辑,并通过对其环境的重塑、商业形态的引导,形成极具旅游价值的地区。
3、分期开发、逐步引导
在大直沽“洋务溯源”主题旅游板块开发范围内,考虑其用地面积形态、开发搬迁成本、项目资金投入、市场需求变化及土地预期增值效益等,拟进行分期开发、逐步引导。
主要做法即近期引爆以北洋公园为核心的洋务文化,整合提升直沽文化,发展旅游商贸休闲功能,包装美化现建筑立面,远期通过老工业厂房、居民楼的搬迁进行功能置换,以延续历史文脉,体现城市时代发展。
四、功能布局
以文化为主线,营造特色空间,打造“一廊一线七区”的空间格局与功能分区。
(一)一廊:
工业文明走廊
起于和平公园,沿海河带依次包括棉一、海河图书大厦、居住区、木材厂至电厂等用地。
工业文明即是以工业为核心的文明,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体现着人类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样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第三个阶段。
从河东区历史发展来看,由洋务运动之始的近代工业革命,是长期闭关锁国的中国古老文明与刚刚开始进入的西方工业文明在20世纪初发生历史性碰撞的产物。
这种中西方生产方式的历史性碰撞,推动了中国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迅速发展,并由此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这种城市脉络与记忆使这片土地在现代城市工业发展历程中显得弥足珍贵。
自建国后至今,沿海河一带,逐渐云集起许多大工厂企业,形成天津市区规模最大的滨水工业厂房带。
因其规模面积之大,又囊括电木材棉纺纱齿轮等厂的内涵之丰富,成为独具工业文化特色的工业地带。
这种公用事业的建立与发展见证了天津城市文明的发展,并延续了工业历史发展脉络,积淀着深沉的工业文明气质。
随着时代变迁,这片一度繁忙生产的区域光荣完成了历史使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恰在这时,天津滨海新区大开发,城市战略发展东移,成为河东区跃升城市新境界的转折点。
而沿海河的老工业区,既在滨海地带,又是城市文脉,将迎来历史发展的新契机。
1、功能定位:
近代洋务文化解读、工业文明体验、创意产业基地、主题休闲娱乐
2、主要思路:
拟以现代包装和设计手段充分利用和改造现工业厂房及沿河景观廊道,通过主题的确立、线索的导引、形象的再造突出河东区近代工业文明的历史地位,延续城市工业时代发展及转型脉络,打造具有强烈工业感印象和形象的城市标志性区域,体现工业文明特质。
以拟建的“北洋历史文化博览馆”为载体,深刻展现近代中国一段特殊的历史风云,展现北洋运动抗争、进取的三十年历史;通过注入博览、教育、参与体验等功能,使北洋历史鲜活起来,并成为中国近代史旅游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由此再现河东区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的辉煌记忆,折射出近代工业文明力量之光彩。
以沿河老工业基地为基底,对保存的工业建筑和构筑物,通过适当的改建和技术处理,使其成为历史的片断和记录载体。
借助原有空间,引入创意产业和工业娱乐体验,通过厂区功能转型将形成随时代发展的新功能空间。
同时,其鲜明的工业特色形象的保留将会增添大直沽地区必要的历史感和纪念意义。
由此表现在城市经营和旧城改造过程中,通过符合现代发展观念的产业要素、工业主题景观要素的注入,实现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转型、新功能注入及建筑改造利用等,并实现城市经营战略下的土地保值增值之目的。
通过主题化的景观、小品设计,将传统的工业区地景发展成为一个连贯的展现工业文明的生态景观走廊;通过共享的滨水休闲新空间,展现城市人文关怀。
由此,将河东区海河沿线打造为工业文明特色突出的景观走廊、文化走廊和商业走廊。
(二)一线:
直沽文化轴线
大直沽中路沿线,起于大直沽中路海河入口,止于大直沽中路荐福观音寺。
1、功能定位:
文化博览与民俗体验、旅游商贸服务、休闲体验
2、主要思路:
挖掘直沽历史文化内涵,将多序列的主题文化通过环境景观营造、产品再现、活动参与等方式融入游客消费体验过程。
整合海峰商贸楼、鸿起顺等餐饮娱乐设施及酒文化大世界等资源,在其旅游商业开发中,注重文化与商业的嫁接,从建筑开发、设施建设,到服务人员的素质、服饰,都要充分体现文化主题和特色。
同时,该文化商贸轴线也反映了城市经营理念,即根据天津市总体规划,结合该地区的历史沿革和地理优势,实施兴建一座把旧城改造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大型公建与住宅建设相结合、现代化建筑与仿古建筑相结合,集商贸、文化、体育、旅游、民俗及居住为一体的“文化商贸街”,实现文化商贸繁荣、土地价值提升之目标。
(三)七区:
1、洋务文化主题旅游区
范围:
现棉一厂滨河部分厂房区。
功能定位:
历史博览与教育。
2、创意产业集聚区
范围:
南起棉一厂,北至大直沽中路、东至六纬路、西至海河。
功能定位:
文艺、设计创作、培训基地、产品展示展演区。
3、滨水商住区
范围:
南起大直沽中路北侧,北至木材厂、东至六纬路、西至海河。
功能定位:
商业地产、住宅地产、商务住宿。
4、互动娱乐体验区
范围:
以电厂为核心的构筑空间。
功能定位:
工业博览、高科技娱乐体验。
5、传统文化旅游区
范围:
以荐福寺、天妃宫遗址博物馆、中国民间艺术集散中心为主要构筑区间。
功能定位:
历史、民俗、文化、艺术传播与交流;宗教祭祀。
6、广场文化区
范围:
西起八纬路,东至津塘公路,北到城市快速路,南接大直沽中路北侧。
功能定位:
城市休闲开放空间;大型集会、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体育训练、竞赛、交流中心;体育房产。
7、特色餐饮娱乐区
范围:
大直沽中路中段两侧现餐饮设施构筑空间。
功能定位:
餐饮消费、社交休闲。
五、产品与项目策划
(一)产品组织设计
1、主要策略
●文化市场化:
开发和利用文化的市场价值,将具有经济内涵的文化产品引入生产、消费、服务和居住等领域。
●市场细分化:
以异质竞争为导向,充分挖掘和满足细分市场,规避同质竞争。
2、业态设计与组织
业态
产品形态
项目设计
市场细分
游
历史文化游
北洋历史文化博览馆
大众旅游群体
民俗游
中国民间艺术集散中心
国内外大众旅游者、民俗商贸组织、群体
工业遗产游
工业博览中心
大众旅游群体
艺术欣赏游
文艺创作与展示基地
文艺工作群体
祭祖游
天妃宫修建
宗教旅游群体
节事游
民博会、妈祖会、体育休闲文化节等
民间艺术团体、宗教旅游团体、大众旅游者、天津市民
娱
社交、休闲
空中party、工厂遗址休闲等
本市居民
娱乐
互动娱乐休闲、滨水广场、互动娱乐中心、体育康体健身等
中青少年、家庭市场
购
工业主题礼品艺术品
各种滨水及厂区内的主题商铺、商业地产等
艺术品爱好者与收藏者
民俗主题礼品艺术品
中国民间艺术集散中心
民俗旅游者
文艺创作产品
文艺创作产品的展卖等
艺术爱好者
食
滨水餐厅、主题餐厅、现酒楼改造等
大众旅游者、本市居民
宿
旅游地产:
第一住宅
居民楼改造利用、体育房产
本市居民、CBD商圈人士
旅游地产:
第二住宅
体育房产
CBD商圈人士
公寓式酒店
海河行宫
商务、会议、奖励旅游者及CBD商圈人士
(二)项目策划
1、工业文明长廊
(1)洋务文化主题旅游区
北洋历史文化博览馆
①选址说明
拟通过政府介入,将棉一厂滨河部分、拟建的海河图书大厦后两栋白色单体建筑及周边区域进行功能置换,用于北洋历史文化博览馆建设。
政府可给予土地置换优惠政策或财政补贴,并吸纳部分棉厂工人从事旅游服务接待工作,以消化棉厂现存量资产,实现生产功能的有机转型,并通过一期功能置换的示范效应带动后期产业转型增效之目的。
②设计思路
以大历史观为基础,以深度旅游为体验方式,以洋务文化为内涵,全面展现天津近代洋务时期壮阔的历史运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近代洋务文化博览精品,成为中华民族近代看西方的一个缩影。
大历史观要求必须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从超越意识形态、政派学派观点角度,客观、公正地评述洋务运动,展现一段史实。
③设计理念
北洋历史文化博览馆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育,通过深度旅游方式倡导旅游者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接受教育。
深度旅游一方面创造一种思考的空间,倡导游客自身投入体验,去理解和感悟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对教育与解说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有专业组织引导引领旅游者去深入发现。
同时空间布局中室内和室外的有机关联达到了情景和氛围体验融合之目的。
具体的深度体验方式如下:
文化主线:
以北洋文化为主线,实现北洋历史文化博览馆的深度开发设计。
这要求根据不同的文化元素,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发挥北洋文化主题的游览价值。
具体而言,就是在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设计、服务配套等几个层面来体现文化主线,使其一以贯之地得到彰显。
典型性重现:
典型性重现洋务时期大直沽地区具有全国影响的武备学堂、天津机器局及其附属水师学堂、电报水雷学堂等,作为北洋文化体验的重要载体和游览的重要节点。
场景设计遵循标志性、服务性、象征性原则:
洋务时期历史建筑的重现并不是一味复古,而是通过建筑外观、时代元素、名称符号等的采用起到标志性、象征性和提示性作用,以形成游客强烈的游览印象。
软性活动:
将大直沽地区历史上众多的“第一”,设计成能够增强游客参与性的体验旅游活动项目。
解说工程:
“视觉有限、联想无限”。
有限的视觉景象内涵可以通过系统化、立体化的解说系统得以充分展示,并引发游客无限的联想,从而达到深度体验之目的。
④功能定位
以北洋史实为基础,以近代工业文明、天津近代文化、近代名人文化为依托,以历史展示和深度体验为核心,具有历史教育、文化休闲、会议交流等功能的历史文化博览馆区。
⑤空间格局与分区策划
以洋务运动三阶段发展历程为主线,馆内划分为展现洋务运动的三重主题空间,即“自强”、“求富”、“历史的思考”。
馆外利用滨水空间,设计洋务文化广场,展现历史人物气概。
A、洋务文化广场
洋务文化广场提供游客休憩功能。
设计洋务运动时期出自机器局和武备学堂的近代历史名人、军政要人及其事迹雕塑,沿滨河主干道布局,雕塑表现历史人物最具情趣的瞬间表情、最具历史价值的事件,以将严肃化的历史人物予以亲和化,并通过互动式、趣味化设计使游客能亲近历史。
B、自强主题展厅——“洋务运动的兴起”
展现19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洋务运动兴起阶段历史,以创办机器工业的“自强”活动为中心,以天津机器局为代表载体。
天津机器局微缩展厅
恢复天津机器局牌楼。
机器局体现的是洋务运动初期近代军事工业和机器工业的兴盛,突出其作为中国最大的军火工厂、亚洲最大最好的火药制造厂宏大的办学规模和在洋务运动中显著的地位,但因其又是工业设施,所以要用暗色调,营造近代工业厂房应有的风尘仆仆感觉。
将包括火药制造厂、栗色火药厂、棉花火药厂、无烟火药厂、铸铁熟铁锯木厂、造枪厂、枪子厂、镪水厂、炮弹厂、炼钢厂、北洋铸币厂等在内的机器局当时所涵盖的军事和机器工业厂房按一定比例缩小,每个厂房设一个展室,沿用原来的厂房名称。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当时天津机器局东局的部分产品,如火药、枪子、炮弹、水雷及制造火药用的镪水、制造炮弹的钢材、电线、机器和机器零件、轮船、枪炮等的历史遗存物与各厂房相结合加以展示。
C、求富主题展厅——“洋务运动的发展”
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