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5空间中的平行关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563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1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5空间中的平行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5空间中的平行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5空间中的平行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5空间中的平行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5空间中的平行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5空间中的平行关系.docx

《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5空间中的平行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5空间中的平行关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5空间中的平行关系.docx

届高考数学理一轮复习讲义85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8.5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最新考纲

考情考向分析

1.以立体几何的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定理.

2.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图形的垂直关系的简单命题.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是高考中的重点考查内容,涉及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及其应用、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等内容.题型主要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解题要求有较强的推理论证能力,广泛应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

1.直线与平面垂直

图形

条件

结论

a⊥b,b⊂α(b为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a⊥α

a⊥m,a⊥n,m、n⊂α,m∩n=O

a⊥α

a∥b,a⊥α

b⊥α

a⊥α,b⊂α

a⊥b

a⊥α,b⊥α

a∥b

2.平面与平面垂直

(1)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如果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与第三个平面垂直,又这两个平面与第三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两条交线互相垂直,就称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

如果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α⊥β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l⊥α

概念方法微思考

1.若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吗?

提示 垂直.若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在平面内可以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该直线垂直,根据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以得出两平行直线中的另一条也与平面内的那两条直线成90°的角,即垂直于平面内的这两条相交直线,所以垂直于这个平面.

2.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吗?

提示 垂直.在两个相交平面内分别作与第三个平面交线垂直的直线,则这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知,这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与这两条垂线平行,所以该交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

题组一 思考辨析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α.( × )

(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平面平行.( × )

(3)直线a⊥α,b⊥α,则a∥b.( √ )

(4)若α⊥β,a⊥β,则a∥α.( × )

(5)若直线a⊥平面α,直线b∥α,则直线a与b垂直.( √ )

(6)若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β内的无数条直线,则α⊥β.( × )

题组二 教材改编

2.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  )

A.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

B.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

C.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

D.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

答案 D

解析 对于D,若平面α⊥平面β,则平面α内的直线可能不垂直于平面β,即与平面β的关系还可以是斜交、平行或在平面β内,其他选项均是正确的.

3.在三棱锥P-ABC中,点P在平面ABC中的射影为点O.

(1)若PA=PB=PC,则点O是△ABC的________心;

(2)若PA⊥PB,PB⊥PC,PC⊥PA,则点O是△ABC的________心.

答案 

(1)外 

(2)垂

解析 

(1)如图1,连接OA,OB,OC,OP,

在Rt△POA,Rt△POB和Rt△POC中,PA=PC=PB,

所以OA=OB=OC,即O为△ABC的外心.

  

(2)如图2,延长AO,BO,CO分别交BC,AC,AB于点H,D,G.

∵PC⊥PA,PB⊥PC,PA∩PB=P,PA,PB⊂平面PAB,

∴PC⊥平面PAB,又AB⊂平面PAB,∴PC⊥AB,

∵AB⊥PO,PO∩PC=P,PO,PC⊂平面PGC,

∴AB⊥平面PGC,又CG⊂平面PGC,

∴AB⊥CG,即CG为△ABC边AB上的高.

同理可证BD,AH分别为△ABC边AC,BC上的高,

即O为△ABC的垂心.

题组三 易错自纠

4.若l,m为两条不同的直线,α为平面,且l⊥α,则“m∥α”是“m⊥l”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答案 A

解析 由l⊥α且m∥α能推出m⊥l,充分性成立;

若l⊥α且m⊥l,则m∥α或者m⊂α,必要性不成立,

因此“m∥α”是“m⊥l”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故选A.

5.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O,M,N分别是线段BD,DD1,D1C1的中点,则直线OM与AC,MN的位置关系是(  )

A.与AC,MN均垂直

B.与AC垂直,与MN不垂直

C.与AC不垂直,与MN垂直

D.与AC,MN均不垂直

答案 A

解析 因为DD1⊥平面ABCD,

所以AC⊥DD1,

又因为AC⊥BD,DD1∩BD=D,

所以AC⊥平面BDD1B1,

因为OM⊂平面BDD1B1,

所以OM⊥AC.

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

则OM=

,MN=

ON=

所以OM2+MN2=ON2,

所以OM⊥MN.故选A.

6.如图所示,AB是半圆O的直径,VA垂直于半圆O所在的平面,点C是圆周上不同于A,B的任意一点,M,N分别为VA,VC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MN∥AB

B.平面VAC⊥平面VBC

C.MN与BC所成的角为45°

D.OC⊥平面VAC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得BC⊥AC,因为VA⊥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VA⊥BC.因为AC∩VA=A,所以BC⊥平面VAC.因为BC⊂平面VBC,所以平面VAC⊥平面VBC.故选B.

题型一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1 如图所示,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AA1=3,BC=2,D是BC的中点,F是CC1上一点.当CF=2时,证明:

B1F⊥平面ADF.

证明 因为AB=AC,D是BC的中点,所以AD⊥BC.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因为BB1⊥底面ABC,AD⊂底面ABC,

所以AD⊥B1B.

因为BC∩B1B=B,BC,B1B⊂平面B1BCC1,

所以AD⊥平面B1BCC1.

因为B1F⊂平面B1BCC1,

所以AD⊥B1F.

方法一 在矩形B1BCC1中,

因为C1F=CD=1,B1C1=CF=2,

所以Rt△DCF≌Rt△FC1B1,

所以∠CFD=∠C1B1F,

所以∠B1FD=90°,

所以B1F⊥FD.

因为AD∩FD=D,AD,FD⊂平面ADF,

所以B1F⊥平面ADF.

方法二 在Rt△B1BD中,BD=CD=1,BB1=3,

所以B1D=

.

在Rt△B1C1F中,B1C1=2,C1F=1,

所以B1F=

.

在Rt△DCF中,CF=2,CD=1,

所以DF=

.

显然DF2+B1F2=B1D2,

所以∠B1FD=90°.

所以B1F⊥FD.

因为AD∩FD=D,AD,FD⊂平面ADF,

所以B1F⊥平面ADF.

思维升华 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及关键

(1)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判定定理;②垂直于平面的传递性;③面面垂直的性质.

(2)证明线面垂直的关键是证线线垂直,而证明线线垂直,则需借助线面垂直的性质.

跟踪训练1 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AB⊥AD,BC⊥BD,平面ABD⊥平面BCD,点E,F(E与A,D不重合)分别在棱AD,BD上,且EF⊥AD.

求证:

(1)EF∥平面ABC;

(2)AD⊥AC.

证明 

(1)在平面ABD内,因为AB⊥AD,EF⊥AD,

则AB∥EF.

又因为EF⊄平面ABC,AB⊂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2)因为平面ABD⊥平面BCD,

平面ABD∩平面BCD=BD,BC⊂平面BCD,BC⊥BD,

所以BC⊥平面ABD.

因为AD⊂平面ABD,所以BC⊥AD.

又AB⊥AD,BC∩AB=B,AB⊂平面ABC,

BC⊂平面ABC,

所以AD⊥平面ABC.

又因为AC⊂平面ABC,所以AD⊥AC.

题型二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2 (2018·全国Ⅰ)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中,AB=AC=3,∠ACM=90°.以AC为折痕将△ACM折起,使点M到达点D的位置,且AB⊥DA.

(1)证明:

平面ACD⊥平面ABC;

(2)Q为线段AD上一点,P为线段BC上一点,且BP=DQ=

DA,求三棱锥Q-ABP的体积.

(1)证明 由已知可得,∠BAC=90°,即BA⊥AC.

又BA⊥AD,AD∩AC=A,AD,AC⊂平面ACD,

所以AB⊥平面ACD.

又AB⊂平面ABC,所以平面ACD⊥平面ABC.

(2)解 由已知可得,DC=CM=AB=3,DA=3

.

又BP=DQ=

DA,所以BP=2

.

如图,过点Q作QE⊥AC,垂足为E,

则QE∥DC且QE=

DC.

由已知及

(1)可得,DC⊥平面ABC,

所以QE⊥平面ABC,QE=1.

因此,三棱锥Q-ABP的体积为

VQ-ABP=

×S△ABP×QE

×

×3×2

sin45°×1=1.

思维升华 

(1)判定面面垂直的方法

①面面垂直的定义;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β,a⊂α⇒α⊥β).

(2)在已知平面垂直时,一般要用性质定理进行转化.在一个平面内作交线的垂线,转化为线面垂直,然后进一步转化为线线垂直.

跟踪训练2 (2018·锦州调研)如图,三棱锥P-ABC中,底面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PA⊥PC,PB=2.

(1)求证:

平面PAC⊥平面ABC;

(2)若PA=PC,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

证明 

(1)如图,取AC的中点O,连接BO,PO,

因为△ABC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

所以BO⊥AC,BO=

.

因为PA⊥PC,所以PO=

AC=1.

因为PB=2,所以OP2+OB2=PB2,

所以PO⊥OB.

因为AC∩OP=O,AC,OP⊂平面PAC,

所以BO⊥平面PAC.

又OB⊂平面ABC,所以平面PAC⊥平面ABC.

(2)解 因为PA=PC,PA⊥PC,AC=2,

所以PA=PC=

.

(1)知BO⊥平面PAC,

所以VP-ABC=VB-APC=

S△PAC·BO=

×

×

×

×

.

题型三 垂直关系的综合应用

命题点1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例3 如图,AB是⊙O的直径,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C是圆周上不同于A,B的一动点.

(1)证明:

△PBC是直角三角形;

(2)若PA=AB=2,且当直线PC与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时,求直线AB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 ∵AB是⊙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不同于A,B的一动点.

∴BC⊥AC,

∵PA⊥平面ABC,∴BC⊥PA,

又PA∩AC=A,PA,AC⊂平面PAC,

∴BC⊥平面PAC,∴BC⊥PC,

∴△BPC是直角三角形.

(2)解 如图,过A作AH⊥PC于H,

∵BC⊥平面PAC,

∴BC⊥AH,

又PC∩BC=C,PC,BC⊂平面PBC,

∴AH⊥平面PBC,

∴∠ABH是直线AB与平面PBC所成的角,

∵PA⊥平面ABC,

∴∠PCA即是PC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tan∠PCA=

又PA=2,∴AC=

∴在Rt△PAC中,AH=

∴在Rt△ABH中,sin∠ABH=

即直线AB与平面P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命题点2 与垂直有关的探索性问题

例4 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别是棱BC,AB的中点,点F在棱CC1上,已知AB=AC,AA1=3,BC=CF=2.

(1)求证:

C1E∥平面ADF;

(2)设点M在棱BB1上,当BM为何值时,平面CAM⊥平面ADF.

(1)证明 连接CE交AD于O,连接OF.

因为CE,AD为△ABC的中线,

则O为△ABC的重心,故

,故OF∥C1E,

因为OF⊂平面ADF,C1E⊄平面ADF,

所以C1E∥平面ADF.

(2)解 当BM=1时,平面CAM⊥平面ADF.

证明如下:

因为AB=AC,AD⊂平面ABC,

故AD⊥BC.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BB1⊥平面ABC,BB1⊂平面B1BCC1,

故平面B1BCC1⊥平面ABC.

又平面B1BCC1∩平面ABC=BC,AD⊂平面ABC,

所以AD⊥平面B1BCC1,

又CM⊂平面B1BCC1,

故AD⊥CM.

又BM=1,BC=2,CD=1,FC=2,

故Rt△CBM≌Rt△FCD.

易证CM⊥DF,又DF∩AD=D,DF,AD⊂平面ADF,

故CM⊥平面ADF.

又CM⊂平面CAM,

故平面CAM⊥平面ADF.

思维升华 对命题条件的探索的三种途径

途径一:

先猜后证.

途径二:

先通过命题成立的必要条件探索出命题成立的条件,再证明充分性.

途径三:

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跟踪训练3 如图所示的空间几何体ABCDEFG中,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AE⊥平面ABCD,EF∥AB,EG∥AD,EF=EG=1.

(1)求证:

平面CFG⊥平面ACE;

(2)在AC上是否存在一点H,使得EH∥平面CFG?

若存在,求出CH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 连接BD交AC于点O,则BD⊥AC.

设AB,AD的中点分别为M,N,连接MN,则MN∥BD,

连接FM,GN,则FM∥GN,且FM=GN,

所以四边形FMNG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MN∥FG,所以BD∥FG,所以FG⊥AC.

由于AE⊥平面ABCD,所以AE⊥BD.

所以FG⊥AE,

又因为AC∩AE=A,AC,AE⊂平面ACE,

所以FG⊥平面ACE.

又FG⊂平面CFG,所以平面CFG⊥平面ACE.

(2)解 存在.设平面ACE交FG于Q,则Q为FG的中点,

连接EQ,CQ,取CO的中点H,连接EH,

由已知易知,平面EFG∥平面ABCD,

又平面ACE∩平面EFG=EQ,

平面ACE∩平面ABCD=AC,

所以CH∥EQ,

又CH=EQ=

所以四边形EQCH为平行四边形,所以EH∥CQ,

又CQ⊂平面CFG,EH⊄平面CFG,

所以EH∥平面CFG,

所以在AC上存在一点H,使得EH∥平面CFG,

且CH=

.

1.已知互相垂直的平面α,β交于直线l,若直线m,n满足m∥α,n⊥β,则(  )

A.m∥lB.m∥n

C.n⊥lD.m⊥n

答案 C

解析 因为α∩β=l,所以l⊂β,又n⊥β,所以n⊥l.

2.(2019·通辽模拟)已知直线l,m与平面α,β,l⊂α,m⊂β,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若l∥m,则必有α∥β

B.若l⊥m,则必有α⊥β

C.若l⊥β,则必有α⊥β

D.若α⊥β,则必有m⊥α

答案 C

解析 对于选项A,平面α和平面β还有可能相交,所以选项A错误;

对于选项B,平面α和平面β还有可能相交或平行,所以选项B错误;

对于选项C,因为l⊂α,l⊥β,所以α⊥β.所以选项C正确;

对于选项D,直线m可能和平面α不垂直,所以选项D错误.

3.如图,在四面体D-ABC中,若AB=CB,AD=CD,E是AC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平面ABC⊥平面ABD

B.平面ABD⊥平面BDC

C.平面ABC⊥平面BDE,且平面ADC⊥平面BDE

D.平面ABC⊥平面ADC,且平面ADC⊥平面BDE

答案 C

解析 因为AB=CB,且E是AC的中点,所以BE⊥AC,同理有DE⊥AC,于是AC⊥平面BDE.因为AC在平面ABC内,所以平面ABC⊥平面BDE.又由于AC⊂平面ACD,所以平面ACD⊥平面BDE.

4.(2019·大连适应性检测)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BC1,CD1的中点,则(  )

A.MN∥C1D1B.MN⊥BC1

C.MN⊥平面ACD1D.MN⊥平面ACC1

答案 D

解析 对于选项A,因为M,N分别是BC1,CD1的中点,所以点N∈平面CDD1C1,点M∉平面CDD1C1,所以直线MN是与平面CDD1C1相交的直线,

又因为直线C1D1在平面CDD1C1内,故直线MN与直线C1D1不可能平行,故选项A错;

对于选项B,正方体中易知NB≠NC1,因为点M是BC1的中点,所以直线MN与直线BC1不垂直,故选项B不对;

对于选项C,假设MN⊥平面ACD1,可得MN⊥CD1,因为N是CD1的中点,

所以MC=MD1,这与MC≠MD1矛盾,故假设不成立,所以选项C不对;

对于选项D,分别取B1C1,C1D1的中点P,Q,连接PM,QN,PQ.

因为点M是BC1的中点,

所以PM∥CC1且PM=

CC1.

同理QN∥CC1且QN=

CC1.

所以PM∥QN且PM=QN,

所以四边形PQNM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PQ∥MN.

在正方体中,CC1⊥PQ,PQ⊥AC,

因为AC∩CC1=C,AC⊂平面ACC1,CC1⊂平面ACC1,

所以PQ⊥平面ACC1.

因为PQ∥MN,所以MN⊥平面ACC1.

故选项D正确.

5.已知三棱柱ABC-A1B1C1的侧棱与底面垂直,体积为

,底面是边长为

的正三角形,若P为底面A1B1C1的中心,则PA与平面ABC所成角的大小为(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如图,取正三角形ABC的中心O,连接OP,

则∠PAO是PA与平面ABC所成的角.

因为底面边长为

所以AD=

×

,AO=

AD=

×

=1.

三棱柱的体积为

×(

)2AA1=

解得AA1=

即OP=AA1=

所以tan∠PAO=

因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

所以∠PAO=

.

6.如图,已知PA⊥平面ABC,BC⊥AC,则图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________.

答案 4

解析 ∵PA⊥平面ABC,AB,AC,BC⊂平面ABC,

∴PA⊥AB,PA⊥AC,PA⊥BC,

则△PAB,△PAC为直角三角形.

由BC⊥AC,且AC∩PA=A,

得BC⊥平面PAC,从而BC⊥PC,

因此△ABC,△PBC也是直角三角形.

7.如图,在斜三棱柱ABC-A1B1C1中,∠BAC=90°,BC1⊥AC,则C1在底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直线________上.

答案 AB

解析 ∵AC⊥AB,AC⊥BC1,AB∩BC1=B,

∴AC⊥平面ABC1.

又∵AC⊂平面ABC,∴平面ABC1⊥平面ABC.

∴C1在平面ABC上的射影H必在两平面交线AB上.

8.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且底面各边都相等,M是PC上的一动点,当点M满足_______时,平面MBD⊥平面PCD.(只要填写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即可)

答案 DM⊥PC(或BM⊥PC等)

解析 ∵PA⊥底面ABCD,∴BD⊥PA,连接AC,则BD⊥AC,且PA∩AC=A,∴BD⊥平面PAC,∴BD⊥PC.

∴当DM⊥PC(或BM⊥PC)时,即有PC⊥平面MBD,

而PC⊂平面PCD,∴平面MBD⊥平面PCD.

9.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BC=2,AA1=1,则AC1与平面A1B1C1D1所成角的正弦值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连接A1C1,则∠AC1A1为AC1与平面A1B1C1D1所成的角.

因为AB=BC=2,所以A1C1=AC=2

又AA1=1,所以AC1=3,

所以sin∠AC1A1=

.

10.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为BC的中点,点P在线段D1E上.点P到直线CC1的距离的最小值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点P到直线CC1的距离等于点P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到点C的距离,设点P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为P′,显然点P到直线CC1的距离的最小值为P′C的长度的最小值.当P′C⊥DE时,P′C的长度最小,此时P′C=

.

1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点E在棱PC上(异于点P,C),平面ABE与棱PD交于点F.

(1)求证:

AB∥EF;

(2)若AF⊥EF,求证:

平面PAD⊥平面ABCD.

证明 

(1)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所以AB∥CD.

又AB⊄平面PDC,CD⊂平面PDC,

所以AB∥平面PDC,

又因为AB⊂平面ABE,平面ABE∩平面PDC=EF,

所以AB∥EF.

(2)因为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所以AB⊥AD.

因为AF⊥EF,

(1)中已证AB∥EF,

所以AB⊥AF.

又AB⊥AD,

由点E在棱PC上(异于点C),所以点F异于点D,

所以AF∩AD=A,AF,AD⊂平面PAD,

所以AB⊥平面PAD,

又AB⊂平面ABCD,

所以平面PAD⊥平面ABCD.

1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PA=AB=BC=

,AD=CD=1,∠ADC=120°,点M是AC与BD的交点,点N在线段PB上,且PN=

PB.

(1)证明:

MN∥平面PDC;

(2)求直线MN与平面PAC所成角的正弦值.

(1)证明 因为AB=BC,AD=CD,

所以BD垂直平分线段AC.

又∠ADC=120°,

所以MD=

AD=

,AM=

.

所以AC=

.

又AB=BC=

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BM=

,所以

=3,

又因为PN=

PB,

所以

=3,

所以MN∥PD.

又MN⊄平面PDC,PD⊂平面PDC,

所以MN∥平面PDC.

(2)解 因为PA⊥平面ABCD,BD⊂平面ABCD,

所以BD⊥PA,

又BD⊥AC,PA∩AC=A,PA,AC⊂平面PAC,

所以BD⊥平面PAC.

(1)知MN∥PD,

所以直线MN与平面PAC所成的角即直线PD与平面PAC所成的角,

故∠DPM即为所求的角.

在Rt△PAD中,PD=2,

所以sin∠DPM=

所以直线MN与平面PA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

13.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的中点,G是EF的中点.现在沿AE,AF及EF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空间图形,使B,C,D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H.那么,在这个空间图形中必有(  )

A.AG⊥平面EFHB.AH⊥平面EFH

C.HF⊥平面AEFD.HG⊥平面AEF

答案 B

解析 根据折叠前、后AH⊥HE,AH⊥HF不变,

∴AH⊥平面EFH,B正确;

∵过A只有一条直线与平面EFH垂直,∴A不正确;

∵AG⊥EF,EF⊥GH,AG∩GH=G,AG,GH⊂平面HAG,

∴EF⊥平面HAG,

又EF⊂平面AEF,

∴平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