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轮复习 空间垂直的有关问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153701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轮复习 空间垂直的有关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 空间垂直的有关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 空间垂直的有关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 空间垂直的有关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第一轮复习 空间垂直的有关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轮复习 空间垂直的有关问题.docx

《高三第一轮复习 空间垂直的有关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轮复习 空间垂直的有关问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一轮复习 空间垂直的有关问题.docx

高三第一轮复习空间垂直的有关问题

空间垂直的有关问题

【提纲挈领】

主干知识归纳

见前一节

方法规律总结

1.解决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探求出点的位置;

第二步,证明符合要求;

第三步,给出明确答案;

第四步,反思回顾.查看关键点.易错点和答题规范。

2.立体几何中的动点轨迹问题解题方法

(1)抓住条件中的不变关系,如“线线垂直”问题,一般是找与定直线垂直的平面,而平面间的交线往往就是动点轨迹;

(2)利用空间向量方法,设出变量,通过题设中的条件找出满足条件的等式,从而得到轨迹方程,确定轨迹的类型。

【指点迷津】

【类型一】利用垂直关系解决空间距离问题

【例1】:

三棱锥S﹣ABC中,SA⊥底面ABC,SA=4,AB=3,D为AB的中点∠ABC=90°,则点D到面SBC的距离等于  .

【解析】:

∵SA⊥底面ABC,SA=4,AB=3,D为AB的中点,∠ABC=90°,

∴BC⊥面SAB∴面SBC⊥面SAB,在面SAB中,作DE⊥SB,

则DE⊥面SBC,DE为所求.

由△BDE∽△BSA得:

=

=

,∴DE=

答案:

【例2】:

菱形ABCD中,已知∠BAD=60°,AB=10cm,PA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且PA=5cm,则P到CD的距离为  .

【解析】:

由A向CD的延长线作垂线,垂足为E,

∵PA垂直于ABCD所在平面,CD⊂面ABCD,

∴PA⊥CD,

∵AE⊥CD,

∴CD⊥平面APE,

∵PE⊂平面APE,

∴CD⊥PE,即PE的长度即为P到CD的距离,

∠ADE=∠BAD=60°,

∴AE=

AD=5

PE=

=10.

答案:

10

【类型二】与垂直有关的轨迹与范围问题

【例1】:

如图:

已知矩形ABCD中,AB=2,BC=a,若PA⊥面AC,在BC边上取点E,使PE⊥DE,则满足条件的E点有两个时,a的取值范围是(  )

A.a>4B.a≥4C.0<a<4D.0<a≤4

【解析】:

∵PA⊥平面AC,

∴PA⊥DE,

又∵PE⊥DE,PA∩PE=P,

∴DE⊥平面PAE,

∴DE⊥AE.

即E点为以AD为直径的圆与BC的交点.

∵AB=2,BC=a,满足条件的E点有2个

∴a>2AB=4.

答案:

A.

【例2】:

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是保持AP与BD1垂直,则动点P的轨迹为  .

【解析】:

如图,先找到一个平面总是保持与BD1垂直,

连接AC,AB1,B1C,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易得BD1⊥CB1,BD1⊥AC;

则BD1⊥面ACB1,

又点P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

根据平面的基本性质得:

点P的轨迹为面ACB1与面BCC1B1的交线段CB1.

答案:

线段CB1.

【例3】:

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线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DK⊥AB,K为垂足.设AK=t,则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

如图,过D作DG⊥AF,垂足为G,连接GK,

∵平面ABD⊥平面ABC,DK⊥AB,

∴DK⊥平面ABC,∴DK⊥AF.

∴AF⊥平面DKG,∴AF⊥GK.

容易得到,当F接近E点时,K接近AB的中点,当F接近C点时,K接近AB的四等分点.

∴t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

 

【类型三】与垂直有关的探索性问题

【例1】:

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BB1⊥底面A1B1C1,A1B1⊥B1C1且A1B1=BB1=B1C1,D为AC的中点.

(Ⅰ)求证:

A1B⊥AC1

(Ⅱ)在直线CC1上是否存在一点E,使得A1E⊥平面A1BD,若存在,试确定E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Ⅰ)证明:

连接AB1

∵BB1⊥平面A1B1C1∴B1C1⊥BB1

∵B1C1⊥A1B1且A1B1∩BB1=B1

∴B1C1⊥平面A1B1BA

∴A1B⊥B1C1

又∵A1B⊥AB1且AB1∩B1C1=B1

∴A1B⊥平面AB1C1∴A1B⊥AC1

(Ⅱ)存在点E在CC1的延长线上且CE=2CC1时,A1E⊥平面A1BD.

设AB=a,CE=2a,∴

,DE=

,∴A1E⊥A1D

∵BD⊥AC,BD⊥CC1,AC∩CC1=C

∴BD⊥平面ACC1A1

又A1E⊂平面ACC1A1

∴A1E⊥BD

又BD∩A1D=D

∴A1E⊥平面A1BD

【例2】:

如图

(1),在Rt△ABC中,∠C=90°,BC=3,AC=6,D,E分别是AC,AB上的点,且DE∥BC,DE=2.将△ADE沿DE折起到△A′DE的位置,使A′C⊥CD,如图

(2).

(Ⅰ)求证:

DE∥平面A′BC;

(Ⅱ)求证:

A′C⊥BE;

(Ⅲ)线段A′D上是否存在点F,使平面CFE⊥平面A′DE.若存在,求出DF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I)证明:

因为D,E分别为AC,AB上的点,且DE∥BC,

又因为DE⊄平面A′BC,

所以DE∥平面A′BC

(II)证明:

因为∠C=90°,DE∥BC,

所以DE⊥CD,DE⊥AD,

由题意可知,DE⊥A′D,

又A′D∩CD=D,

所以DE⊥平面A′CD,

所以BC⊥平面A′CD,

所以BC⊥A′C,

又A′C⊥CD,且CD∩BC=C,

所以A′C⊥平面BCDE,

又BE⊂平面BCDE,

所以A′C⊥BE

(III)解:

线段A′D上存在点F,使平面CFE⊥平面A′DE.

理由如下:

因为A′C⊥CD,

所以,在Rt△A′CD中,过点C作CF⊥A′D于F,

由(II)可知,DE⊥平面A′CD,又CF⊂平面A′CD

所以DE⊥CF,

又A′D∩DE=D,

所以CF⊥平面A′DE,

因为CF⊂平面CEF,

所以平面CFE⊥平面A′DE,

故线段A′D上存在点F,使平面CFE⊥平面A′DE

如图

(1),因为DE∥BC,

所以,

,即

所以,AD=4,CD=2.

所以,如图

(2),在Rt△A′CD中,A′D=4,CD=2

所以,∠A′DC=60°,

在Rt△CFD中,DF=1

 

【同步训练】

【一级目标】基础巩固组

一、选择题

1.对于直线m,n和平面α,β,能得出α⊥β的一个条件是(  )

A.m⊥n,m∥α,n∥βB.m⊥n,α∩β=m,n⊂α

C.m∥n,n⊥β,m⊂αD.m∥n,m⊥α,n⊥β

【解析】:

在A中,m⊥n,m∥α,n∥β,则α与β相交或相行,故A错误;

在B中,m⊥n,α∩β=m,n⊂α,则α与β不一定垂直,故B错误;

在C中,m∥n,n⊥β,m⊂α,由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α⊥β,故C正确;

在D中,m∥n,m⊥α,n⊥β,则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α∥β,故D错误.

答案:

C.

2.正方体AC1中,E为AB的中点,点P为侧面BB1C1C内一动点(含边界),若动点P始终满足PE⊥BD1,则动点P的轨迹是(  )

A.直线B.线段C.圆的一部分D.椭圆的一部分

【解析】:

先找到一个平面总是保持与BD1垂直,

取BC,BB1的中点F,G.连接EF,FG,EG,

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有BD1⊥面EFG,

又点P在侧面BCC1B1及其边界上运动,

根据平面的基本性质得:

点P的轨迹为面EFG与面BCC1B1的交线段FG.

答案:

B.

3.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底面四边形ABCD是矩形,且AD=3AB,点E是底面的边BC上的动点,设

,则满足PE⊥DE的λ值有(  )

A.0个B.1个C.2个D.3个

【解析】:

连接AE,则

∵PA⊥底面ABCD,PE⊥DE,

∴根据三垂线定理可得AE⊥DE,

∴E在以AD为直径的圆上,

∵AD=3AB,

∴E在以AD为直径的圆与BC有两个交点,

∴满足PE⊥DE的λ值有2个.

答案:

C.

 

4.下列5个正方体图形中,l是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点M、N、P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出直线l⊥平面MNP的所有图形的序号是(  )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④⑤D.①③⑤

【解析】:

设定正方体的顶点如图,连结DB,AC,

∵M,P分别为中点,

∴MP∥AC,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AC⊥BD,

∵BB′⊥平面ABCD,AC⊂平面ABCD,

∴BB′⊥AC,

∵BB′∩DB′=B,BB′⊂平面DBB′,AC⊂平面DBB′,

∴AC⊥平面DBB′,

∵DB′⊂平面DBB′,

∴AC⊥DB′,

∵MP∥AC,

∴DB′⊥MP,

同理可证DB′⊥MN,DB′⊥NP,

∵MP∩NP=P,MP⊂平面MNP,NP⊂平面MNP,

∴DB′⊥平面MNP,即l垂直于平面MNP,故①正确.

④中由①中证明可知l⊥MP,

∵MP∥AC,

AC⊥l,

∴l⊥MP,

∴l⊥平面MNP,

⑤由题意,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边长为1,

则可得:

=(1,1,﹣1),

=(1,﹣

),

=(

,1),

故可得:

=0,即l⊥NM,l⊥MP,

又MP∩MN=M,

可得:

l⊥平面MNP.

答案:

B.

 

5.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分别是A1B1,BB1的中点,点P在正方体的表面上运动,则总能使MP⊥BN的点P所形成图形的周长是(  )

A.4B.

C.

D.

【解析】:

如图,取CC1的中点G,连接DGMA,设BN交AM与点E,则MG∥BC,

∵BC⊥平面ABA1B1,NB⊂平面ABA1B1,

∴NB⊥MG,

∵正方体的棱长为1,M,N分别是A1B1,BB1的中点,

△BEM中,∠MBE=30°,∠BME=60°

∴∠MEB=90°,即BN⊥AM,MG∩AM=M,

∴NB⊥平面ADGM,

∴使NB与MP垂直的点P所构成的轨迹为矩形ADGM,

∵正方体的棱长为1

∴故由勾股定理可得,使B1C与MP垂直的点P所构成的轨迹的周长等于2+

答案:

D.

二、填空题

6.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且底面各边都相等,M是PC上的一动点,当点M满足____________时,平面MBD⊥平面PCD.(只要填写一个你认为是正确的条件即可)

【解析】:

 DM⊥PC(或BM⊥PC等).

∵ABCD为菱形,

∴AC⊥BD,

又∵PA⊥平面ABCD,

∴PA⊥BD,

又AC∩PA=A,

∴BD⊥平面PAC,BD⊥PC.

∴当DM⊥PC(或BM⊥PC)时,

即有PC⊥平面MBD,而PC⊂平面PCD,

∴平面MBD⊥平面PCD.

答案:

 DM⊥PC(不唯一)

7.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2cm,PA⊥平面ABCD,且PA=12cm,则点P到BD的距离为  .

【解析】:

连结AC交BD于0,

∵PA⊥平面ABCD,BD⊂平面ABCD,∴PA⊥BD

∵正方形ABCD中,AC⊥BD,

∴结合AC、PA是平面PAC内的相交直线,得BD⊥平面PAC

∵PO⊂平面PAC,

∴PO⊥BD,可得PO长就是点P到BD的距离

∵Rt△PAO中,PA=12cm,AO=

AB=6

cm

∴PO=

=

=6

cm

答案:

6

cm

8.已知平面α,β,γ,直线l,m满足:

α⊥γ,γ∩α=m,γ∩β=l,l⊥m,那么①m⊥β;

②l⊥α;③β⊥γ;④α⊥β.

可由上述条件可推出的结论有  (请将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序号都填上).

【解析】:

若α⊥γ,γ∩α=m,γ∩β=l,l⊥m,

由于β⊥γ不一定成立,故①m⊥β、③β⊥γ错误;

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我们可得l⊥α,即②正确;

再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α⊥β,即④正确;

答案:

②④.

三、解答题

9.如图所示,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DB=BC,DB⊥AC,点M是棱BB1上一点.

(1)求证:

B1D1∥平面A1BD;

(2)求证:

MD⊥AC;

(3)试确定点M的位置,使得平面DMC1⊥平面CC1D1D.

【解析】:

 

(1)证明:

由直四棱柱,得BB1∥DD1,

又∵BB1=DD1,

∴BB1D1D是平行四边形,

∴B1D1∥BD.

而BD⊂平面A1BD,B1D1⊄平面A1BD,

∴B1D1∥平面A1BD.

(2)证明:

∵BB1⊥平面ABCD,AC⊂平面ABCD,

∴BB1⊥AC.

又∵BD⊥AC,且BD∩BB1=B,

∴AC⊥平面BB1D.

而MD⊂平面BB1D,

∴MD⊥AC.

(3)当点M为棱BB1的中点时,平面DMC1⊥平面CC1D1D.

证明如下:

取DC的中点N,D1C1的中点N1,连接NN1交DC1于O,连接OM,如图所示.

∵N是DC的中点,BD=BC,

∴BN⊥DC.

又∵DC是平面ABCD与平面DCC1D1的交线,而平面ABCD⊥平面DCC1D1,

∴BN⊥平面DCC1D1.

又可证得O是NN1的中点,

∴BM∥ON且BM=ON,

即BMON是平行四边形.

∴BN∥OM.

∴OM⊥平面CC1D1D.

∵OM⊂平面DMC1,

∴平面DMC1⊥平面CC1D1D.

10.在四棱锥E﹣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AC与BD交于点O,EC⊥底面ABCD,F为BE的中点.

(Ⅰ)求证:

DE∥平面ACF;

(Ⅱ)求证:

BD⊥AE;

(Ⅲ)若AB=

CE,在线段EO上是否存在点G,使CG⊥平面BDE?

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I)连接OF.由ABCD是正方形可知,点O为BD中点.

又F为BE的中点,

所以OF∥DE.

又OF⊂面ACF,DE⊄面ACF,

所以DE∥平面ACF

(II)证明:

由EC⊥底面ABCD,BD⊂底面ABCD,

∴EC⊥BD,

由ABCD是正方形可知,AC⊥BD,

又AC∩EC=C,AC、E⊂平面ACE,

∴BD⊥平面ACE,

又AE⊂平面ACE,

∴BD⊥AE

(III):

在线段EO上存在点G,使CG⊥平面BDE.理由如下:

取EO中点G,连接CG,

在四棱锥E﹣ABCD中,AB=

CE,CO=

AB=CE,

∴CG⊥EO.

由(Ⅱ)可知,BD⊥平面ACE,而BD⊂平面BDE,

∴平面ACE⊥平面BDE,且平面ACE∩平面BDE=EO,

∵CG⊥EO,CG⊂平面ACE,

∴CG⊥平面BDE

故在线段EO上存在点G,使CG⊥平面BDE.

由G为EO中点,得

 

【二级目标】能力提高题组

一、选择题

1.已知矩形ABCD,AB=1,BC=2,将△ABD沿矩形的对角线BD所在的直线进行翻折,在翻折的过程中(  )

A.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B和直线CD垂直

B.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C和直线BD垂直

C.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D和直线BC垂直

D.无论翻折到什么位置,以上三组直线均不垂直

【解析】:

对于A,若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

∵CD⊥BC,∴CD⊥平面ABC,

∴平面ABC⊥平面BCD,过点A作平面BCD的垂线AE,则E在BC上,

∴当A在平面BCD上的射影在BC上时,AB⊥CD.故A正确;

对于B,若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C与直线BD垂直,

作AF⊥BD,则BD⊥平面AFC,∴BD⊥EC,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故B错误;

对于C,若存在某个位置,使得直线AD与直线BC垂直,

则BC⊥平面ACD,BC⊥AC,

∴AB>BC,即1>2,显然这是不可能的,故C错误.

答案:

A.

2.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A1=AB=2,若棱AB上存在点P,使得D1P⊥PC,则AD的取值范围是(  )

A.[1,2)B.

C.(0,1]D.(0,2)

【解析】:

如图建立坐标系,

设AD=a(a>0),AP=x(0<x<2),

则P(a,x,2),C(0,2,2),

=(a,x,2),

=(a,x﹣2,0),

∵D1P⊥PC,

=0,

即a2+x(x﹣2)=0,a=

=

当0<x<2时,a∈(0,1].

答案:

C.

二、填空题

3.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线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DK⊥AB,K为垂足,设AK=t,则t的取值范围是  .

【解析】:

此题的破解可采用二个极端位置法,即对于F位于DC的中点时,可得t=1,

随着F点到C点时,当C与F无限接近,不妨令二者重合,此时有CD=2

因CB⊥AB,CB⊥DK,

∴CB⊥平面ADB,即有CB⊥BD,

对于CD=2,BC=1,在直角三角形CBD中,得BD=

又AD=1,AB=2,再由勾股定理可得∠BDA是直角,因此有AD⊥BD

再由DK⊥AB,可得三角形ADB和三角形AKD相似,可得t=

因此t的取值的范围是(

,1)

答案:

,1)

三、解答题

4.如图,在四棱锥E﹣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AC与BD交于点O,EC⊥底面ABCD,F为BE的中点.

(1)求证:

DE∥平面ACF;

(2)若AB=

CE,在线段EO上是否存在点G,使得CG⊥平面BDE?

若存在,请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证明:

(1)连接OF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可知,点O为BD的中点,又F为BE的中点,所以OF∥DE.

又OF⊂平面ACF,DE⊄平面ACF,

所以DE∥平面ACF.

(2)在线段EO上存在点G,使CG⊥平面BDE,

证明如下:

取EO的中点G,连接CG,在四棱锥E﹣ABCD中,AB=

CE,CO=

AB=CE,

所以CG⊥EO.

又由EC⊥底面ABCD,BD⊂底面ABCD,

所以EC⊥BD.

由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可知,AC⊥BD,又AC∩EC=C,

所以BD⊥平面ACE,而BD⊂平面BDE,

所以,平面ACE⊥平面BDE,且平面ACE∩平面BDE=EO,

因为CG⊥EO,CG⊂平面ACE,

所以CG⊥平面BDE.

 

【高考链接】

 1.(2012•北京)如图1,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2.

(1)求证:

DE∥平面A1CB;

(2)求证:

A1F⊥BE;

(3)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

说明理由.

【解析】:

(1)∵D,E分别为AC,AB的中点,

∴DE∥BC,又DE⊄平面A1CB,

∴DE∥平面A1CB.

(2)由已知得AC⊥BC且DE∥BC,

∴DE⊥AC,

∴DE⊥A1D,又DE⊥CD,

∴DE⊥平面A1DC,而A1F⊂平面A1DC,

∴DE⊥A1F,又A1F⊥CD,

∴A1F⊥平面BCDE,

∴A1F⊥BE.

(3)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

如图,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则PQ∥BC.

∵DE∥BC,

∴DE∥PQ.

∴平面DEQ即为平面DEP.

由(Ⅱ)知DE⊥平面A1DC,

∴DE⊥A1C,

又∵P是等腰三角形DA1C底边A1C的中点,

∴A1C⊥DP,

∴A1C⊥平面DEP,从而A1C⊥平面DEQ,

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

 

2.(2016•四川)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CD,AD∥BC,∠ADC=∠PAB=90°,BC=CD=

AD.

(I)在平面PAD内找一点M,使得直线CM∥平面PAB,并说明理由;

(II)证明:

平面PAB⊥平面PBD.

【解析】证明:

(I)M为PD的中点,直线CM∥平面PAB.

取AD的中点E,连接CM,ME,CE,则ME∥PA,

∵ME⊄平面PAB,PA⊂平面PAB,

∴ME∥平面PAB.

∵AD∥BC,BC=AE,

∴ABCE是平行四边形,

∴CE∥AB.

∵CE⊄平面PAB,AB⊂平面PAB,

∴CE∥平面PAB.

∵ME∩CE=E,

∴平面CME∥平面PAB,

∵CM⊂平面CME,

∴CM∥平面PAB;

(II)∵PA⊥CD,∠PAB=90°,AB与CD相交,

∴PA⊥平面ABCD,

∵BD⊂平面ABCD,

∴PA⊥BD,

由(I)及BC=CD=

AD,可得∠BAD=∠BDA=45°,

∴∠ABD=90°,∴BD⊥AB,

∵PA∩AB=A,

∴BD⊥平面PAB,

∵BD⊂平面PBD,

∴平面PAB⊥平面PB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