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复习 第2章 第二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 新版浙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524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6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复习 第2章 第二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复习 第2章 第二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复习 第2章 第二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复习 第2章 第二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八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复习 第2章 第二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 新版浙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复习 第2章 第二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 新版浙教版.docx

《八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复习 第2章 第二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 新版浙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复习 第2章 第二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 新版浙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科学下册 期末复习 第2章 第二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 新版浙教版.docx

八年级科学下册期末复习第2章第二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新版浙教版

第2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二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一、选择题                        

1.如图2-6-10所示,向盛水的烧杯中放入一小粒品红,一段时间后,烧杯中形成红色溶液,此实验能说明( D )

①分子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②分子大,原子小 ③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④分子之间有间隔

图2-6-10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2.科学研究发现:

氮气不活泼,在3000℃时仅有0.1%的分子分裂;在0℃常压下,向密闭容器M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然后升高温度(不超过3000℃,压强不变),若该密闭容器的体积增大了一倍,则容器M内分子变化的示意图合理的是( B )

图2-6-11

3.如图2-6-12所示,是水的微观层次结构,图中右侧“○”表示( B )

图2-6-12

A.氢元素B.氢原子C.氧元素D.氧原子

4.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如图2-6-13表示(

表示汞原子,

表示氧原子)。

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D )

图2-6-13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5.下列粒子中不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 A )

A.核外电子B.原子C.分子D.离子

6.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如图2-6-14所示),正确的是( B )

图2-6-14

7.舒涵为了了解水电解的微观变化,她做了许多分子、原子模型,若用“

”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氢原子,其中能表示水分子模型的是( B )

A.

B.

C.

D.

8.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图2-6-15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层次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对应的是( A )

图2-6-15

A.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D.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图2-6-16

9.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实验。

如图2-6-16所示,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

(1)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2)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3)有极少部分α粒子被弹了回来。

下列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D )

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带正电

C.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D.原子是实心的球体

10.我国化学家张青莲与另一位科学家合作,测定了铟(In)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

铟元素的核电荷数为49,相对原子质量为115。

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B )

A.115B.49

C.66D.164

11.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能通过操纵单个原子制造分子。

假设用此技术欲制得蔗糖(C12H22O11),则不需要的原子是( C )

A.氢原子B.氧原子

C.氮原子D.碳原子

12.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D )

A.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B.大小不同

C.能否直接构成物质D.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

13.如图2-6-17所示,形象地表示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图2-6-17

A.钠离子与钠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B.钠跟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

C.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D.钠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阳离子,氯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阴离子

14.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一定相同的是( A )

A.质子数B.电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电子层数

15.美国《Science》上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一种Al的超原子结构,这种超原子(Al13)是以1个Al原子在中心,12个Al原子在表面形成的三角二十面体结构。

这种超原子电子层最外层总共有40个电子时最稳定。

请预测稳定的Al13所带的电荷为( D )

A.+3B.+2C.0D.-1

16.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所表示的元素与氧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是( C )

图2-6-18

17.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C )

图2-6-19

18.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将一个玻璃瓶中装满水放入冰箱中,一段时间后,发现玻璃瓶被撑爆了,相同质量的水在液态和固态时所占的体积不同,是因为( D )

A.水分子的体积变了B.水分子的数量变了

C.水分子的性质变了D.水分子间的间隙变了

19.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

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正常需水量。

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D.小分子团水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20.科学家发现在特殊条件下水能表现出有趣的结构和性质。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给水施加弱电场,能使水在常温常压下结成冰(俗称“热冰”,结构如图2-6-20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图2-6-20

A.在弱电场下,水分子的排列从无序转变为有序B.水结成“热冰”的过程中原子个数发生变化

C.题述变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D.利用该性质,人们可能在常温常压下建成溜冰场

 

图2-6-21

21.某同学观察了如图2-6-21所示的实验后,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其中不合理的是( D )

A.氯化氢分子和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氯化氢和氨气能发生化学反应

C.氯化氢和氨气反应后有固体生成

D.两瓶无色气体混合后瓶内压强增大

22.氯化铁溶液中含有铁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等微粒。

是什么微粒使氯化铁溶液呈黄色?

我们知道蒸馏水、氯化钠溶液和氯化钾溶液均为无色。

由此推断使氯化铁溶液呈黄色的微粒是( B )

A.氯离子B.铁离子C.水分子D.氯离子和铁离子

23.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图2-6-22表示,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C )

图2-6-22

A.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

B.氧化汞是由氧化汞分子构成的

C.汞是由汞分子构成的

D.这一变化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24.以下结构示意图表示足球烯(C60)结构模型的是( C )

图2-6-23

2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大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因此分子的体积一定比原子大

C.1个氢原子的质量大约为一粒米质量的1%

D.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一定比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大

26.R2-核外共有n个电子,则R原子核内质子数为( B )

A.n+2B.n-2C.nD.2n

27.令X、Y、Z和R分别代表四种元素。

若aXm+、bYn+、cZn-、dRm-四种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令a、b、c、d分别为四种元素的核电荷数),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D )

A.a-c=m-nB.a-b=n-mC.c-d=m+nD.b-d=n+m

图2-6-24

28.座式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1000℃以上。

使用时,向预热盘中注入酒精(C2H5OH)并点燃,待灯壶内酒精受热气化从喷口喷出时,预热盘内燃着的火焰就会将喷出的酒精蒸气点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预热过程中,分子的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

B.燃烧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蒸发过程中,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D.此过程既发生了物理变化,又发生了化学变化

29.(双选)最外层电子数为4的原子,其荷电核数可能为( AC )

A.14B.8C.6D.17

30.科学上常用元素符号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和,如

C表示核内有6个质子和7个中子的碳原子。

下列关于

I和

I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各取一个原子相比较,中子数相同

B.属于同种元素

C.各取一个原子相比较,核外电子数相同

D.各取一个原子相比较,质子数相同

二、填空题

图2-6-25

31.科学家发现,细胞膜中存在着某种只允许水分子出入的通道——水通道。

图2-6-25是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彼得•阿格雷公布的世界上第一张水通道蛋白的示意图。

(1)图中水通道中的每个“

”表示:

①一个水分子;②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根据示意图,由于水通道中间的正电荷对H+有排斥作用,所以,H+不能通过该水通道。

32.水在生产生活中起重要作用。

图2-6-26

如图2-6-26甲、乙所示,代表水的两种变化,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图“

”表示氢原子,图“

”表示氧原子)

(1)请从微观角度解释甲图变化的原因受热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

(2)乙图中:

反应后方框内应再填入3个“

”微粒。

(3)甲图和乙图两种变化的微观本质区别是甲中分子种类没有改变,乙中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33.反物质是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

所有的粒子都有相应的反粒子,反粒子的特点是其质量、寿命等与相应的粒子相同,但电荷、磁矩等与之相反。

粒子与反粒子一旦相遇,如电子碰到反电子,就会立即“湮灭”为其他粒子,释放出能量,故物质与反物质碰撞产生“湮灭”现象在能源研究领域前景可观。

据最新报道,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近日成功地制造出约5万个低能量状态的反氢原子,这是人类首次在受控条件下大量制造反物质。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反氢原子的构成是原子核带一个单位负电荷,核外反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2)质子与反质子相碰撞而“湮灭”是化学变化吗?

不是(选填“是”或“不是”),理由是化学变化是反应物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湮灭”是原子核的变化。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研究物质的变化时可使用具有放射性的18O作为“示踪原子”。

科学家希尔和尼尔研究证明,光合作用的通式应更合理地表达为6CO2+12H

O

C6H12O6+6H2O+618O2,在光照充分的环境里,将一种植物——黑藻放入含有“示踪原子”18O的水中一段时间后分析“示踪原子”,最有可能是( A )

A.在植物体周围的空气中发现B.在植物体内的葡萄糖(C6H12O6)中发现

C.在植物体内的淀粉和蛋白质中发现D.无法确定示踪原子在什么地方出现

2.我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

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是( C )

A.原子的个数B.原子种类C.分子种类D.元素种类

图2-6-27

3.图2-6-27是石墨晶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每一层由无数个正六边形构成,则平均每个正六边形所占有的碳原子数为( D )

A.6个B.4个

C.3个D.2个

4.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与氢气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的反应过程(如图2-6-28所示).

符合上述反应过程的顺序是( D )

图2-6-28

A.⑤④①③②B.④⑤①②③C.④⑤①③②D.⑤④①②③

5.某工业盐酸中含有H+、Fe3+、Cl-,H+和Cl-的个数比为91∶94,Cl-和Fe3+的个数比为( C )

A.1∶94B.3∶94C.94∶1D.94∶3

6.(双选)等电子体具有相同的电子数目和原子数目,下列各组物质不属于等电子体的是( AD )

A.NH3和H2O2B.CH4和NH

C.CO和N2D.Na+和NH

二、解答题

7.请你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以下现象。

(1)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在窗外就闻到了香味。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2)如图2-6-29所示,两支医用注射器,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末端注射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哪支容易推压?

为什么?

B。

图2-6-29   图2-6-30

分子之间有间隔,气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比液体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大的多

(3)已知在相同温度下,气体分子的运动速度与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则其运动速度越小。

图2-6-30中容器A是一种特制的有底的素烧瓷筒,它的壁可以通过氢气分子。

实验开始时,A中和烧杯中都充满空气。

当向烧杯中持续通入氢气时,导管B处发生的现象是有水喷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氢气的分子质量小,运动速度较快,进入瓶内的气体增多,使瓶内压强增大。

(已知氢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8.科学研究表明,宇宙射线在大气中能产生放射性14C,14C的衰变极有规律,其精确性可称为自然界的“标准时钟”。

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衰变的14C可以通过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得到补充,所以活着的动植物每克组织中的14C含量保持不变。

死亡后的动植物停止了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机体中原有的14C按确定的规律衰减,我们知道14C的“半衰期”(如果某个质量为Q0的放射性物质在时间h中衰变到

,则称值h为物质的半衰期)为5730年。

某一植物化石中14C含量是新鲜植物的76.7%,请推测该植物生存的年代距今有多少年?

约在2200年以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