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崇汉先生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的学术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4316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卢崇汉先生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的学术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卢崇汉先生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的学术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卢崇汉先生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的学术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卢崇汉先生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的学术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卢崇汉先生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的学术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卢崇汉先生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的学术报告.docx

《卢崇汉先生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的学术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崇汉先生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的学术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卢崇汉先生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的学术报告.docx

卢崇汉先生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的学术报告

卢崇汉先生在第二届《扶阳论坛》上的学术报告

钦安卢氏医学的这种扶阳思想建立在几个方面,归纳起来,一个就是从他的著述来看,认为阳气是人生阴阳的主宰,也可以称之为元气是人身阴阳的主宰。

对于阴阳的这个问题,郑钦安他开篇就谈到: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辨阴阳,听起来、说起来都很简单,但是实际上是很难的,到底是阴症吗?

到底是阳症?

到底该用扶阳的药物吗?

到底该用滋阴药?

所以他讲“阴阳化生五行,其中消长盈虚,发为疾病。

”,由于阴阳五行的这种消长盈虚一旦失衡、一旦失调,那么就可以发生疾病。

所以一旦在阴阳的辩证上,如果是似是而非就会导致诊断的失误、治疗用药的不当,从而误人。

所以他有几个字,“阴阳至理”,如果办到了才能够真正的解决临床辩证问题。

钦安先生将阴阳至理是否正确,来作为用药治病的一个准则。

什么叫阴阳至理?

他在他的著述里面从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从我们人本身存在着阴阳,上中下都有阴阳,十二经有阴阳,阴阳可以达无数,但是最终也就是这两者,也就是一阴阳而已。

他很多地方都谈到这个问题,六经是什么?

六经就是一经。

五气就是一气,三焦就是一焦。

就是把很多的问题,都做这方面的归纳,一步一步的,你能够去理解他。

他在《医理真传》里边,他谈到了“人活一口气”。

什么气呢?

就是乾元之气,就是乾卦。

乾元之气进一步分析,就是我们人身元气,真正的阳气。

这才是我们人生阴阳的主宰。

通过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清楚,万古就是一阴阳,人从立命以来,从乾坤立命以来,阴阳这两者就合二为一,这就是气的一元论观点。

钦安先生他是强调这一点的,那么这个气就是后世称为元气也好,真阳也好,他认为这个气充塞在我们人体的各个部位。

人体内外都充塞着,并且我们的上下四旁,都是元气,充塞过后才形成的,只有他才能主宰。

元气是真阳之气,就是坎中一阳之气,这个气只要充分,阴才能够真正的化生,阴才会真正的旺盛。

一旦我们人体的阳气不足了,衰减了,化阴的能力也就自然弱了。

从形体本身来讲,我们体内脏腑功能、津液、精气都会弱,所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么邪气,不论是外或是内的邪气都能够干扰我们肌体,都会侵袭我们人体,所以导致疾病的发生。

现在的教材里面,主要是从邪正的角度来谈这种发病与否。

而郑钦安认为,阳气就是人体的根本之气,那么实际上就包括正在里面,如果正没有阳气的充实,那也就无所谓正。

对于人身的阴阳千变万化,都离不开这一阳气,离不开真阳之气、元阳之气作为主宰。

所以一旦他不足了,甚至他不存在了,那么人身的阴阳也就会不足,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这一气很旺盛,我们人身的阴阳也才旺,才会有阴平阳秘的健壮体魄。

人体的生理状态,人体的阴平阳秘是在以阳为主导的前提下,才能够维持。

如果这个阳主导的前提不存在了,就会打乱我们整个机体的内外平衡,就会发病。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是强调阳统属阴,强调阳主阴从。

对阴阳这两者的关系上,卢氏受到郑钦安的影响很深,并且密切结合临床的实践,郑钦安的临床实践和卢氏自身的临床实践,验证了很多原来提出的一些问题。

于是这种重阳思想逐步逐步地明朗了,阳主阴从观也就明朗化了。

在《卢氏医学心法.医易说》里,“易也,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乾者为天,坤者为地,乾者阳也,坤者阴也,天包覆地,地承载天,故乾坤位于上下,上为阳,下为阴,其阳者宛如三宫九卿百官,其阴者宛如三妃九嫔百御,阳动阴随,阳主阴从也”,这是在卢氏心法里面谈到的这个问题。

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就进一步的就谈到,人的生存,在天地当中,阴阳之内,五行之间,一切动静都随阳而转,都是以阳为主的。

提醒业医者需识别《周易》所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内经》所谈到的“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以及“阳气者,若天与日,适其所,则折寿而不障”,这些精髓就是阳主阴从的理念,于是卢氏告诫所有的学人:

这就是养生治病的纲领。

在阴阳相互为用的二者关系当中,强调了以阳为主,阴为从,尊阳而卑阴,这可以说是钦安卢氏医学思想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也就是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来认识我们人体生理、病理,从而指导我们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所以强调阳主阴从,强调阳气是我们人生立命的主宰。

钦安在阐释我们人体生理、病理的时候,是重视坎中一阳的,始终没有离开这一点。

如果我们明确了人体阴阳在生理活动当中的这种关系,这种阳主阴从的关系,那么就对分析、认识病理,确定正确的治疗法则是相当重要的。

但是前提就是要认识到这一点。

钦安卢氏是把《周易》的思想,广泛地运用在医学理论当中,用它来认识我们人体生理机制,以及病的本源。

在《医理真传》里他就强调了心肾这两卦,有坎卦讲,离卦讲,坎离二卦。

大家都有这个书,可以反复去琢磨,这样对于扶阳思想的理解,有很大好处的。

郑钦安他在书里面谈到:

“乾坤交媾化生六子,惟中男中女独得乾坤性情之正,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此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也!

”。

这里谈到的坎和离,是人生立命的根,但是坎和离这两者的关系,全在于坎。

这就与张景岳的认识有很大出入的地方,所以与张景岳在认识上和治疗上,就完全不一样。

我读张景岳的书,觉得前面确实写得很好,但为什么后面又出现了新的一些看法呢,什么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最后又来一个真阴论,这样就让你没有主从的认识,于是在临床上就出现了另外的一种分支。

当然这么多年来,对景岳的这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很推崇的,这也是所有的教材,不管是哪一版,都是纵容了的,所以这才有了现在的中医体系。

对于钦安提出的问题,确实让人有点费解。

在坎离这两者的关系上,实际上也存在着主从关系,由于存在了主从关系,那么这就为后面卢氏提出的“以火立极”、“以火消阴”、“扶阳抑阴”、“用阳化阴”垫了底,如果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后面就很好办了。

在《医理真传》和《医法圆通》里面,那么都反复的谈到坎和离,那么这两卦,比如说坎卦是两阴爻夹一阳爻,这说明其本身属水,但水中有火,水火互为其根。

强调坎中一阳是人生立命的根本,从而这种学说的根基就奠定了。

“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

中一爻,即天也。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

他收录了很多医家对于这个阳的看法,不外乎就是说是真阳、真火等,那就多了,提法很多,都是一回事。

但是他很重要地提出了这一句话,就是刚才我谈到的,就是坎离两者关系的问题,就是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也。

这里看起来是谈坎,实际上他把离已经包含在里面去了,已经包含进去了。

所以无论水火相交也好,阴阳的升降也好,都在于我们人生坎中的真阳之气。

离虽然是火,属阳,但是他是秉坤之质的,所谓坤者,阴也、血也。

他只有通过坎中一阳的作用,才能够使我们下面的坎水能够上顺于心,才能够完成我们人体阴阳气血升降的往来平衡,才能够使我们人体的生命健运不息。

所以他直截了当谈到了“以脏腑分阴阳,论其末也;以坎卦解之,推其极也。

而对人身来讲,本身是一团血肉之躯,本身就是属阴的一个躯壳,他依赖什么呢,就是依赖坎中这一点阳气,所以我们人活一口气,就是坎中这一点阳气,这样我们才能够立命。

扶阳的思想、治法都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把这个本抓住了,那么其他问题都好办了,什么是口舌生疮啊、舌没有苔啊、舌干起芒刺啊,都不要紧。

只要这一点立命的阳能够留得住,那么阴自然就升,津自然就升,血自然就升。

所以这是从钦安他的著述里面,他把他点出来了。

气是阳,血属阴,这个是大家所公认的。

那么坎和离这两卦,实际上都是以阴爻阳爻相互组成的,都有这两者,那么只是卦形不一样,坎是两阴夹一阳,而离呢,是两阳夹一阴。

对于这两个卦,那么大家还可以看很多易学方面的书,再一个就是河图洛书,大家都可以去参阅参阅一下,这样你对于这个理解就会更深,就会更深一些。

虽然这两卦,坎也好,离也好,他们都有火,他们虽然都有火,但是这个火是有区别的,区别在哪,区别一个是属于真的,一个是一般的,就是真火和凡火的区别。

所谓真火就是相火,凡火就是君火。

就这两火也存在了主从关系。

这两火本身是同气,但是只有真火旺的这种情况,君火才会旺;如果真火衰弱,凡火必然也会衰,这个跟后世很多医家的认识是不相同的。

当你把这些理解了,用阳化阴逐渐逐渐就好理解了。

现在为什么在很多地方、很多篇幅里都谈到阳虚证、阴虚证的问题,阴虚证为什么少见?

甚至说根本没有阴虚证,天下无阴虚的说法,实际上也存在着阴不足的一面,血不足就是阴不足了嘛,但是怎么样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技术问题了,怎么样用阳化生它,首先我们要回到这个层面上来,然后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你的治法才不至于乱套。

虽然教材和书籍都谈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二火相照,但实际上要保持这种状态,关键在哪里?

关键还是在坎中这一阳。

只有坎中一阳旺、坎中一阳足,二火才能够相照、水火才能既济、心肾也才能够相交,很多临床的症状,才能够解决,从根本上解决。

所以临床治病上,用其他方法好像也能缓解一时,但没有长远的疗效。

但通过另一种方式去治疗,疾病可能一生都不会再发,那么这就是远期疗效,这就是远期疗效与近期疗效的区别。

要寻求远期疗效,就必须要在根子上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不谈(坎中一阳)这个问题,那么就离开根的问题了,也就没必要谈了。

所以以火立极、以火消阴的问题,用阳化阴、扶阳抑阴的问题,关键点在这里,这个点如果你把握不住,你心里绝对是虚的,你自己都把握不准,你还能够去说服病人吗?

所以卢氏进一步的强调,人的生理不离乎阴阳,而阴阳这两者始终都处在阳为主、阴为从的状态,那么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我们肌体处于一种阴平阳秘的状态。

大家记住,这个阴平阳秘一定是以阳为主导下的阴平阳秘,否则的话没有平衡,所以在开场白的时候,梁冬先生他就运用了很多哲学、自然科学的(例子来说明),也谈到(没有)一半和一半的问题,实际上(确实)没有这回事,没有一半对一半,永远没有。

但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只有)强调一半和一半,如果不这样强调,学生的选择题就答错了。

这个很麻烦啊,你不要看小小的这一点问题,紧接着大问题就来了。

所以这是中医教学很麻烦的一件事,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不认可(阳主阴从),或说认识不到这一点,那么这就很难、很不好解决(临床问题),那么还是只能够四平八稳地去清热、去滋阴、去凉血。

我走访很多地方,也结识很多拿这样津贴、那样津贴的教授,但是私下都跟我说,(他们连)中医的门都还没有入。

你可想而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实际上很多疾病,是西医帮了忙,为啥西医帮了忙呢,都在医院里面待着,西医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可以上,还要中医来干啥呢,只不过是(充当)味精、胡椒的作料(作用)而已。

这就是现状,我想北京也是这样的,我看东西南北中,哪个地方都是这样,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你自己不到位,我并不是说我好行好行,我也不行,但是我们想办法行起来嘛,我们现在口口声声说没有西医时中医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我认为,刚才温老师也谈到了,就是关于扶阳的理念,那么实际上在元代,在明代这个时候就有,确实是有,但是不成气侯,是不是,完全不成气侯,星星点点的一点,到现在也是这样的,但这实际是中医的根,张仲景就是中医的根,《内经》是中医的根,那么实际上这个理念,就是中医的根,为什么我们把这个根要去掉呢?

不去追随这个根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论上的)紊乱,由于这种紊乱导致了整个治疗水准的下降,当然这个治疗水准下降,不是这几十年的问题,可以说最近几百年的问题,一代不如一代,一朝不如一朝,就是在中医的治法、理念上!

大家可以好好的思考一下,实际上这是有所得的思考,我们不涉及到其他人,我们只谈学术,跟其他没有任何关系。

我觉得我们中医还是应该反思,关起门来反思,为什么中国的(医疗)体制不行,跟我们的中医药这几百年来大量的清热、大量的解毒,大量的凉血的这种理念有没有关系,我想绝对是有关系的。

现在的什么凉茶、什么(王老吉)这样那样的多了,都五花八门,这实际上是害人,当然广告上绝对不会说我们在害人,但是实际上他最后达到了迂回的路,实际上达到了,只不过不自觉而已。

我们在这谈到的扶阳,我们没有什么有新的什么什么想法,这就是《内经》的想法,就是张仲景的想法,最后才有了郑钦安的想法,才有卢氏他们的想法。

只不过就是通过在中医领域里面,大家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当然现在可以说,中医的春天也要来了,首先我们能够坐在这个地方来讨论这个问题,几百人都能够集中到这个地方来,不管是自费也好,公费也好,能够到这里,就说明一个问题,说明这个问题还是可探讨的问题。

卢氏阐释人体生理观点的时候,也是强调了坎中一阳的重要作用的,认为“乾坤者,阴阳之灵也、气也,本天地之清真,故谓大父大母。

坎离者,阴阳之精也、象也,得乾坤之中气,故曰中男中女,乾坤之六子坎离为至贵。

由于得其中气,而为天地之真精,是阴阳之菁华也,坎中之阳合于离中之阴,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中一阳也,为人生立命之根。

”这是《卢氏医学心法.医易说》里谈到的一些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点,你要能接受你才能去理解,如果接都不接受,不可能理解。

那么为什么要接受呢?

就是看他有没有道理,那么怎么样看有道理,这就要反过来从临床(来验证)。

因为中医是一个实践性相当强的一门学问,如果离开了临床,全部都是空谈,一定不能脱离临床。

所以钦安也好,卢氏也好,他们关于坎中之阳这种说法,跟前人比起来,可以说是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谈到,人生乃血肉之躯,全赖真阳运行其中而立命,人以脏腑分阴阳,那是论其末,以坎卦来立论,是论其本。

一个本一个是末,那么如果能抓住这个本,那就很好办。

所以这个思想,你看就钦安的书也好,卢氏的东西在解放前有一点点,可能都没有保存下来,那个时候是油印的,有一点点,当然现在,我在中医学院的图书馆都没发现,也就是还没有正式的出版吧,以后有机会,那么可以给大家能够见面。

所以他们在论坎中一阳是人生立命、根本的医学思想,实际是贯穿在他们的整个著述当中的,并且他们始终以此思想作为指导临床,去治病用药的。

所以说才有用辛温扶阳的姜桂附,比如说用四逆、白通、补坎益离,用桂枝法、四逆法,这是卢氏在钦安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最后拓展出来。

所以我曾经讲过,如果能够很活法圆通的解决四逆法、桂枝法的运用,那么可以说你一生在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你能够解决九成以上。

但是要想一下把这个问题解决,还是很难的。

难在哪里呢,因为看起来用药很简单,这个刘力红他是有体会的,以后他会谈到这一点。

就是我们在这个法里面,他所用的药,那么稍微变化一味,就完全不同了,看起来你觉得根本无所谓一味药,但是完全打乱了,多了他,就不行,那么不用他,他的效果就显著的不表现出来了,那么这就是很多机的问题了,这个机的问题,就不是我们在这个地方能够谈清楚的。

比如说我们就对一个病人来讲,他当时的状况怎么样,他所在的时令是什么时令,那么这很重要,所以开方就是开时间,并不是说这个方在春天有用,我到冬天照样用,照样用就不行了,你可能就要在某一味药上动一动,比如这个方子有七味药,动一动只有六味药,就对了。

除此之外,还有当时病人的思想情况,也就是情志方面的问题,这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哪些药当用,哪些不当用。

那么怎么样来判断呢?

这又就要从脉法上去判断,病人并没有跟你讲这些问题,但是在脉象上就体现了,你作为医者,你就应该很清楚,他在情志上出现了什么什么问题了,导致了脏腑气机也会相应的出现问题,在脉象上就会显现出来,不需要病人告诉你,你这个方子就很清楚地要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才能够见到真实的、好的疗效。

你看我曾经总结过,在一年当中,就用四十多味药,这四十多味药就是分配到两万多张处方里面去,解决的病种是若干个。

为什么有比较好的效果,就是变化来变化去,比如一个慢性病病人,他吃了20多种药,但是20多种药组成了可以说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处方,因为有些病人可能吃上一年多的药,慢性疾病,但每一次都会在变化,如果不变化,病人用药过后,比如说叫他吃五付,病人觉得吃了很好,很舒服,症状减轻了,(由于)挂号很困难,他就自己再去捡来吃,结果就不行,最多再吃上两三服,症状就会出来了,不应该有的症状,就都出来了,但是一停症状又没有了,那么一看,上一周跟这一周节令变化了,每一天有每一天的节令,那么在这个变化当中,药的处理,很可能就是一味药把剂量上又加了5克,或者某一味药又减了3克,就可以了。

那么要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又是最难的,就这么多药,晃眼一看方子都一样的,用附片起头,生姜扫尾,中间夹了五六样,六七样药,就这么简单。

但是如果在脉上、在理上,没有吃透,这是很难的,这就很难。

所以中医没有标准化可言,这是我个人的体会,不可能哪一个病就是这个方,就一吃到底,不可能的,并且张三是这样吃,李四这样吃,全部都这样吃,那是不得已而为之,不是治病。

所以强调坎中以阳,强调扶阳的思想,强调辛温扶阳的药物,那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就是要达到使阳升而阴长(的目的),只要阳能升,必然阴就会长,没有阳升阴就更衰的说法。

但是我们这里谈到的阳是什么阳,是坎中一阳,这个是层面问题了,这个不是现在(一般所)谈的阴阳,我们在中医理论谈到了阴阳的问题、阴阳的互根互用的问题、阴阳的转化问题、阴阳的消长平衡的问题,那么这是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面探讨的问题,但是我们这里谈的不是那回事,如果还是带着那个理念,那是绝对不可能认可这个观点的。

所以,也就永远不可能以扶阳的思想去用于临床。

你要用扶阳的思想运用临床,是在什么情况下,是在真正的三阴证,很典型的三阴证(用扶阳)。

如果不是典型的三阴证,不典型呢,怎么办?

因为任何病都会入三阴,如果他自身不能够去抗拒,但是恰恰作为人体来讲,我理解,人体在三阳的状态下,即使治疗上的失误,即使不治疗,他都能够康复,但是如果他要进一步发展,那就入阴了。

所以这个也就是我刚才谈到的,西医帮了我们中医很大的忙。

现在很多中医就是开一些清热的、一般的药,实际上我认为,(三阳证)不吃(药)病人也会好,这(种情况)很多了,太多,大家可以体会一下,观察一下。

西医不是的讲感冒不吃药多喝水,七天自然就好了嘛,他有他的道理,西医认为是病毒啊等等,这里就不讨论西医的问题了。

那么真正落到这一点上来,就是要落到根上来。

只有能够落到根上,我认为,中医才能够复兴,就是回到正路上来了,这还不是的简单的派和派的问题,不是这回事。

所以在许多文章里也好,在一些著述也好,那么都谈了,钦安卢氏是独树一帜的,在医界是独树一帜的,独树一帜在哪方面,就是他的理和他的用是独树一帜的。

那么从发病学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开始就谈到了,坎中一阳是极端重要的,是立命之根本。

所以反过来看,(疾病)都是由于这一阳受损而导致的,所以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所以郑钦安讲,“病有万端,发于一元。

一元者,二气浑为一气者也。

一气盈缩,病即生焉。

”,“病也者,病此气也,气也者,周身躯壳之大用也。

”郑钦安说的很明白,相当的明白了,在《医法圆通》里面。

这么明白的问题,但是很多人没有理解到。

所以卢氏认为,人之生,我们人的生成,是本于父母的真气,温煦化育而成象成形的,五官百骸俱备,依靠的是什么呢?

依靠的就是坎中一阳之气,如果坎阳之气能够充盈周身,到我们全身,那么我们这样才能够立命。

人之所以能够生存,而不发病呢,也全赖坎中一阳之气,化生精、血、津液以营养我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

情况确实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要阳气旺,坎中一阳足,他身体就很健壮,他的气就很厚,那么一般老百姓都说,脸色好不好,气色好不好,那么决定气色好与不好,就是坎阳就能决定。

所以,坎中这一阳气旺盛,那么外面的邪气、六淫就不可能侵袭他,内在的七情呢,也不可能相扰他,他能克制自己,他承受得起。

所以他仍然会神安而体魄健壮。

所以从生理上来讲,人没有坎中这一元阳气,那么就不可能生存,就不可能立命。

所以不管是内邪也好,外邪也好,都是由于损伤了我们肌体这一元阳气,从而导致发病。

而教材里面谈到的是正气的强弱,正气强则邪气不相侵,那么正气是决定性的因素。

实际上,这里面没有谈到正的问题,就是没有划等号,教材里面,也绝对不可能把正气说就是阳气,绝对不可能的,但是我过去这样去讲,给学生没有按照教材讲,我大讲坎中一阳,大讲元气,当然这就犯规了,如果选择题恰恰有这道题,那么这样选,这道题就错了。

这个坎中一阳之阳气,我们人生的阳气、元气能够支撑我们人体一天,我们人就能活一天,这个气如果一旦衰,我们人体的生存的本就衰,如果这个气不存在了,那么人也就不存在了,就只有躯壳了。

所以我们要保全这个气,要使其不受到损伤,才不至于产生疾病,才会有健康的一个肌体。

这是从坎中一阳这一点来看。

还有另外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光有这一阳只是前提,还要依靠什么呢?

还要依靠食物的阳气、食物的真气来辅之、来养之。

我们吃的水谷也含有真气,因为他也是生物,跟我们人体一样的啊,那么我们人体接受了什么?

接受了它的真气,而养了我们人体的真气。

食物的真气是秉天地之真气化生的,人是一个小天地,在这么大的天地里,人是小天地,植物同样也是一个小天地,但是我们人要用它这个小天地里面的真气,来养我们人的真气,要用动物它的真气,来养我们人体的真气,我们人体就壮实,我们人体就康健。

所以食物水谷的真气,它是秉天地的真气而化生的,跟我们人身的真气是本同一气的。

所以天地真气与人的真气,这两者相合,我们人才健康。

所以人得食则生,不得食则死。

但是我们可以谈到,这个食就已经回到另一个层面来谈了,人不得食物,那么就不得生了。

我们人能够接受食物水谷的真气的多和少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坎中一元阳气的盛衰。

如果我们人体本身的真气不足了、元阳不足了,坎阳已经衰了,那么你接受食物水谷的真气也必然会少、必然会衰。

所以我们人体阳气强盛,得天地食物的真气才多;人体的阳气衰,得天地食物的真气就必然少。

所以我们一个人如果不知道、不清楚去保全我们一身的阳气,保全目前我们坎中这一阳,常常都去犯它、去损它,这样身体会健康吗?

绝对不健康。

这就会导致外邪的侵入、内邪的侵扰。

所以无论外邪也好,内邪也好,外感内伤都可以阻隔我们天地的真气不与人身的真气相合。

我们先天一阳不足,坎中一阳不足,人体的阳气不足,你看就带来了好大的麻烦,这个麻烦就大了,你不能够正常的去吸纳食物的真气,就会使我们人体一元阳气更进一步受损,(身体)就更衰了。

你看恶性循环就来了,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都在生病,为什么呢,就是形成了这种状态,但如果你治疗得法,你把这个问题的点给他抓住了,这就很好办了。

这是我们从先天一元之阳这个角度来看发病,那么再一个认识就是对于发病,钦安卢氏还认为万病不离伤寒,而仲景的《伤寒论》的真机是什么,我们这里很多研究《伤寒论》的老师。

张仲景的一部《伤寒吨》真机,就是气化。

也可以讲,气化这两个字就是万病的真机。

我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剥离这个问题,就是为了不去走弯路。

(理明白了)就很容易理解好多问题。

(《伤寒论》)很明确的指出来了,所谓伤寒实际上就是形伤于太阳寒水之经,仲景他窥透了乾坤二气,真机就在这个地方,郑钦安把这一点也认识得很到位了。

钦安卢氏在气化上,在万病不离伤害上,做足了文章。

所以立方也好,立法也好,无论是三阳三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以元气的运行,而表现出来的。

比如说,太阳是三阳三阴之首,居于寒水之地,其卦为坎。

坎中一阳是我们人生立极之本,至尊无二,这是根本的根本,是根啊,就有如天之日,太阳从水中而出,子时一阳发动,真机运行,自下而上,自内而外,以散水精之气于周身,从而无时无刻不停息地在运行。

那么运行什么,运行就是坎中这一阳之气。

但是一旦感受外邪,最容易伤的是什么呢?

是太阳。

所以《内经》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那么就一年的节令来看,病气的变化,同样的也是无穷尽的,而三阳三阴这六气循环,各个节令都是有据可查的,有据可考的。

所以钦安强调这一点,六气就是六经,六经就是一经。

而五行分为五气,五气就是一气,三焦就是一焦,你把这个问题慢慢去理解,好好地去想,你就会想通,你只要一旦想通了,这层纸一下就破了,好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你就不会在立法上、在用药上去瞻前顾后、想这想哪了。

好简单啊。

这归纳得太简单了。

所以张仲景他揭太阳以言气之始,论厥阴以言气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