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概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3717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5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术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美术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美术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美术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美术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美术概论.docx

《美术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术概论.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美术概论.docx

美术概论

第一章本质论

第一节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

一.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主观唯心主义

(一)情感说:

情感的传达

1)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运动:

法国:

美学家,维隆,情感的表达

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综合艺术

清朝:

孔衍栻《石村画诀》

局限性:

1.看不到主观情感的客观根源

2.忽视艺术的其他因素

(普列汉诺夫.形象表现说)

(二)表现说:

心灵的表现

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意大利,哲学,克罗奇

英国,美学,科林伍德

《美学原理》理论核心:

直觉(克罗奇)

法国,反理性主义(直觉主义)哲学,柏格森——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理论鼻祖

境界:

与上帝合而为一

“真正艺术”特征(科林伍德)

“表现活动”《艺术原理》“自我表现”

6)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家

——主观情感、感官、心灵

“艺术的本质就是自我表现”,引进中国美术界(特定历史的社会意义)理论上片面

“自我”,德国,18世纪,费希特的用语

——批判康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三)无意识说:

本能欲望的表现

(现当代美学)

奥地利,费洛依德学说——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无意识2.婴儿性欲3.抑制4.转移

——性本能欲望表现出并转移到作品中

瑞士,精神病理学说——“集体无意说”

20世纪,超现实主义等现代派美术

局限性:

1.非理性主义

2.分析时是武断(附会)

(四)游戏说:

自由的游戏

德国,古典,康德,本质上“自由的”

席勒,系统化,精神解放与完美人格

(五)自娱说:

自我娱乐

中国传统美学与画论

宋朝,郭若虚,人品看画品

元朝,倪赞“自娱说”

强调笔墨

精神愉悦

画家的人品个性

绘画的笔墨形式

二.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

(一)理念说:

理念的感性显现

客观根源:

“理念”“客观观念”“绝对精神”

柏拉图,

1.现实:

直接根源;

理念:

最终根源。

摹仿“现实”与“理念”

黑格尔,

1.感性形象的显现

(感性掌握与诉之于心)

“理念”与“形象”

宗炳《画水山序》

“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源于“道”

(二)摹仿说:

摹仿现实

古希腊,反映现实

赫拉克利特“模仿自然说”

苏格拉底“绘画描绘所见之物”

亚里士多德,现实世界的真实性

各门类

画家与雕塑家:

颜色与姿态

诗人与歌唱家:

声音

舞蹈:

姿态的节奏

史诗:

语言

悲剧:

行动

文艺复兴,达芬奇“自然是艺术的源泉”

俄国:

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中国,画论中的“师造化”

天地2.自然界3.主体之外的万物

局限性:

朴素的唯物主义

机械的

不是从主观去理解

 

(三)巫术说:

巫术摹仿

1)泰勒(英国,人类学家)《原始文化》

2)弗雷泽,原始,交感巫术摹仿巫术

3)雷纳克(法国,考古家)

——原始洞穴壁画与雕刻

——人类历史活动以及主体(原始人)与

客体(自然)——狩猎对象(精神)客体

———原始巫术

局限性(列宁)

有思想动机,无产生动机的原因

没有发现社会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没有看出物质生产发展程序是其根源

三.从美术主体——形式解释美术

1)形式美学(公元前6世纪)

2)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

3)原则:

数与节奏的和谐

4)“黄金分割”的比例

5)《美的分析》(荷加斯)绘画构图

6)“现代绘画之父”塞尚“色彩绘画”

 

(一)“有意味的形式”说

1)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

2)《视觉与图像》罗杰弗莱——后印象派阐述

3)局限性:

1.以偏概全,偏见极多

2.否定美术的再现与社会等因素

(二)媒介说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美国批评家)

现代主义美术与其他艺术分离

表达本质与阐明本身

物质性:

颜色、线条、平面

材料特性

局限性:

现代形式主义的极端产物

反艺术中“主题”

反客观现实的再现

反主观情感的表现

割断,艺术与现实的联系

否定主体精神创造

 

(三)情感符号说

“符号论”创造人(恩斯特卡西尔)

符号化的思维(行为)

主题从感性经验“两面论者”

《哲学新解》《情感与形式》《艺术问题》

(苏珊朗格)

“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知觉形式”

核心:

情感意象=艺术符号=艺术形式=情感

形式

局限性:

“人类情感的根源?

(四)“异质同构”说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核心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3)外部之物的存在形式+活动,+视觉艺术形式+情感

——“活力”+“生命”+“活动”+“平衡”

《艺术与视知觉》

与现实分离

“形状”+“形式”

“式样”+“媒介”

“空间”+“光线”+“色彩”

综合运用现代科学:

系统论+整体论

宇宙论+人类学

物理学场论+心理实验

局限性:

忽视社会的历史因素

忽视现实因素

忽视社会实践(认识活动)

(五)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内部联系(经、政、道、哲、宗、文)

现象(社会、历史)

意识形态(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意识形态的形式

 

第二节美术的社会本质

一.在社会中的位置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经济基础:

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法、道、哲、宗、艺等观念+相适应的政法等制度——政法等制度(机构及措施)+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观点或制度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相互影响

共性:

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或作用

表现:

在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决定各个历史阶段的美术内容和形态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在上层建筑中还分别处于不同地位,以特殊地位或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

在作用或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

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同“中间环节”关系

1)美术与宗、哲这类意识形态距离经济基础较远,相对独立性大

2)与经济基础隔着“中心环节”,与联系越模糊或混乱

美术与政治的关系

偏向——美术从属于政治,附庸于政治;

——美术是完全独立的,不受政治任何影响

历史发展上,政治对美术有巨大影响,是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决定美术的发展——经济

政治=政策——美术家丧失主体去为其服务

(“文革”的“画中心”——美术公式化+概念化,违背发展的客观规律)

政治本身有正确与否,革命与反动的区别关键是反映经济基础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或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

美术在其时代的经济基础中有深刻的根源和力量,则一种政治也不能消灭的

希特勒法西斯:

政治强权——珂勒惠支等人的艺术————“颓废艺术”+禁止毕加索与公众见面

“四人帮”——美术家作品——“黑画”

——反动政治消亡,进步美术载入史册

局限性:

只看到政治对美术的影响关系,而看不到社会经济的决定力量

虽相互影响,但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阶级社会:

生产关系——分配关系——阶级关系

在社会,超越政治的美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脱离体制内是不可能存在的)

任何美术作品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或曲地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观点(倾向)

主张“艺术非意识形态化”的现代主义美术家,其作品也反映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也是一种政治态度

历史唯物主义: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美术

美术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经济基础

——“阶级斗争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情感生活和审美理想

——反映社会的阶级关系或经济关系

美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根据社会地位(阶级关系)形成的生活规范,指导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美术家的意识及其作品中对生活的反映

美术反对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绘画艺术宣扬伦理,为维护其次序,巩固其经济基础,曾经起很大的作用)

进步的美术是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结论:

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美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政治与道德对美术的影响是不可回避的

美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相互影响;在特定的条件下,即宗教支配社会意识时,宗教巨大影响美术,而美术也反映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社会发展变化——关系总不一样

关系:

宗教对美术影响,从根本上是否定美术,为自己服务;

教义约束美术,限制其自由和独立性;

石窟艺术使其情态逼真,审美意识与情感超出教义而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很高艺术价值;

对美术的否定中又否定宗教的自身,利用宗教实现其本质;

世界(人类历史),宗教艺术占去美术史大篇章;

本质上,宗教:

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其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两种关系是在上层建筑内的相互关系

美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世界观对创作活动发生影响

美术反映哲学观念,并给世界观的形成积极影响

美学观指导和影响美术创作,创作实践反作用于美学观的形成与发展

美术发展上各种复杂的现象,从而把握美术的社会本质

 

 

 

二.美术与社会生活

美术来源生活,是生活的反映

古老命题

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摹仿自然”到近代“再现现实”

古中国,“师造化”到“搜尽奇峰打草稿”

原则:

客观根源,唯物主义反映论

局限性:

没有划分经济领域

历史的局限性

认识的局限性

《延安文艺座谈会》

——文学艺术的源泉: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二)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西方,限制在创作主体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范围之内

中国,片面理解为经济生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

局限在“重大题材决定论”

“反映社会生活”——阶级斗争+生产斗争——限制美术创作自由

“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观念:

政治、法律、道德、宗教

思想:

哲学、文艺

关系:

经济、生产、阶级

社会:

事物、事件

自然:

事物、现象

形式:

描绘性、非描绘性、再现性、表现性、具象性、抽象性

美术的社会本质:

美术是一种思想关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思想——物质,意识形态——经济基础)

美术既可以反映经济基础,也可以反映“中间环节”

美术与特殊意识有共性

美术与社会生产

美术是一种生产形态

(文学艺术、社会意识)

1)“社会生产实践论”(马克思主义)

2)劳动对象:

人类生活的对象化

3)“艺术”——生产活动(特殊方式)——普遍规律

4)“艺术”与“生产

——人的社会本质的观点

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

(精神生产形态)

1)生产劳动:

——实践性:

工艺过程的可控性

——目的性:

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

——自觉性:

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

2)产品(作品)

——商品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3)“艺术生产”涵义:

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活动室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立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

支配精神生产的资料

社会生活:

物质+精神

社会关系:

物质与思想

“艺术生产”

人的需要或生产目的:

社会意义

审美反映的产物

与意识是直接的

与现实是间接的

产品的消费:

审美价值

原则:

精神消费+情感享受

生产: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一般物质生产”

人的需要或生产目的:

外界事物的各种需要

物质的功用+使用价值

产品的消费:

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原则:

生产资料

生产:

物质生产的一般性质

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遍性:

认识世界、创造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生产活动

2)一般生产活动表现更突出、更鲜明

3)审美创造中,把主观活动与客观世界高度统一:

1.主体对客观世界审美认识——作品

2.精神消费产品影响客观世界

 

“艺术生产”的异化表现:

为了生产而生产,为了利润而生产,为了财富而生产

(艺术劳动——投机对象——自由精神压抑)

商品价值规律左右或支配

(“艺术生产”——艺术品——商品)

受雇的劳动者,受经济规律支配特殊商品的生产

结论:

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美术的认识本质

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认识:

意识或精神的作用+客观世界

关系(哲学上的基本问题):

精神与物质;意识与存在

唯心主义:

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客观存在:

主观意识的产物

物质世界:

精神的产物

片面:

认识与外物无关,与现实世界无关;夸大主观意识的能动主义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主观意识:

客观存在的反映

物质世界:

离开精神世界而独立存在,认识不脱离客观的现实世界

认识路线:

外物——精神;现实——意识

 

朴素唯物主义(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

意识与存在

艺术的逻辑起点

缺陷:

——认识论上,只承认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识:

直观、被动、机械

————历史观:

客观的世界只是从客体主观理解社会实践

结论:

美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提炼、创造的实践过程

 

(二)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掌握世界”的方式:

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

“艺术的”

“宗教的”

“实践——精神的”

“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思维

“掌握”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

创造世界

“方式”

方法

手段

途径

形式

 

5)“掌握世界的方式”:

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途径,或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形式

1.美术与宗教的区别

1)美术:

1.真实地认识世界或反映社会生活

2.生产、生存

3.本世

4.来源实际

5.依于人

6.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反作用经济基础

7.人的本质对象化

8.本质力量

 

宗教:

虚幻的观念

自然压迫与社会压迫

来世

颠倒实际

依于神

宗教观念的外化,普遍观念的符号

人的本质的异化

压迫力量

美术与哲学的区别

1)美术:

1.“掌握世界的方式”

2.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

3.视觉形象——创造性活动

4.认识:

——事物的特征;

——个性和美;

——高度概括的;

——事物本质+普遍性

个别里一般+特殊里普遍

 

2)哲学:

“理论的方式”

抽象概念

认识世界——认识方式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理论范畴:

一部性+普遍性

去掉偶然性,远离实际形式

普遍性+必然性——反映世界

 

二.美术的视觉形象性

视觉形象性:

美术的基本特征

形象:

1.直观性

2.确定性

3.可视性

——空间+造型艺术

一般三大特征:

1.具体性

2.概括性

3.感染性

重要特性:

1.真实性

2.典型性

3.情感性

4.审美性

视觉形象: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美术家——社会生活——审美认识——美的规律——审美创造——审美对象

 

2)感性视觉:

1.具体的

2.可感的现象形态

3.物态化的空间形式——观众感官

 

创作过程:

1.感觉的

2.直觉的

——认识基础

3.个别的、具体的生活感受

美术欣赏:

观众视觉或直觉

“形象”——视觉形式——感官形象

“抽象”——理论体系上(认识上)

理性:

1.具体的感性形式

2.可感的现象形态

3.审美情趣、审美理想

 

统一:

1.能动的认识

2.形象思维活动

3.能动地反映个别事物的表象

4.事物的本质

——认识

5.作用于理智与思考

6.陶冶情操

——美术欣赏

 

片面观点:

1.康德“纯粹美”

2.克罗齐“直觉说”

——与感性

3.“概念艺术”

4.“理性绘画”

——与理性

中国古画家:

1.“传神”

2.“意境”

3.“立意”

4.“意在笔先”

——重理

西方现代派美术——直觉的表现

1.立体主义:

内在结构美

抽象主义:

情感表现+形式的节奏与韵律——不是在感性认识,而是以情感或感官

超现实主义:

梦境、幻觉、潜意识

——艺术的假定性+美术作品的内容(问题)

——作品:

没有一件是完成于梦幻之中

 

视觉形象: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美术家——社会生活——独特审美认识

——1.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

社会生活再现

2.主观的意识作用:

独特生活独特认识+评价

浪漫主义:

1.偏重于主观表现

2.偏重于情感+理想

3.形象:

客观基础+现实本源

现实主义:

1.偏重于客观再现

2.偏重于写实+逼真

3.形象:

主观意识

创作手段(方法):

主客观的统一

 

 

美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1)1.“再现”——广大的群众基础

2.作品:

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

3.创作方法:

偏重于写实(逼真)+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现实的真实

4.创作倾向:

偏重于认识客体+美的规律——物质媒介+摹仿现实——充分表达(传达)+表现

先秦:

1.《广雅》“画,类也”

2.《释名》“画,挂也,以彩色挂物象也”

南朝:

1.“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宗炳)

2.“六法”: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传移模写”(谢赫)

 

4)“艺术真实”:

“假定性”:

认识内容+表现形式

(艺术与现实的非同一性)

艺术上,现实只是一种折射,一切都是假定的、假想的、虚拟的

认识上,经过主观整理、组织、加工改造后重新创造的艺术形象

表现手段:

物质媒介

表现形式上产生距离

意义:

再现事物的现象的真实,刻画鲜明生动

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本质的真实

把握现实生活的本质

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美术家的真诚+真挚“表现”——艺术手段——情感体验+审美理想

创作手法:

1.偏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或抛弃

2.超感觉的内容+观念

——语言:

象征、寓意、夸张、变形、抽象

创作倾向:

1.偏于主体意识

2.直抒胸怀

特点:

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

 

高度真实的视觉形象+艺术典型

文革期间:

1.“极左”文艺发展顶峰

2.“四人帮”——“艺术典型”——“三突出原则”(为政治服务)

3.人物形象:

“高大全”+“红光亮”

2)“艺术典型”:

1.高度真实+高度概括——视觉形象

2.生活本质普遍性:

鲜明生动的形象

+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

创作主体:

突出个性、真挚情感、独特审美创造

“视觉形象”:

1.生活本质+事(人)物普遍性+共性

鲜明生动的形象:

个性+特殊性

2.充分地、集中地:

事物本质+共性+普遍性

 

4)“典型意象”:

美术家头脑构成一个典型性的内心视像

——表现工具+物质媒介——物化——“艺术典型”(审美创造性)

《延安文艺座谈会》

——艺术:

更高、更典型、更强烈、更理想

——更集中性、更普遍性

美术的审美本质

美术与美

反映现实美

——现实中美的事物(事物的美)

——美术的有力根据(根源)

“现实美:

1.自然美——美貌——人体美

2.社会美——美德

题材:

1.“自然美”:

现象、动植物

2.“社会美”:

历史事件+社会事件+友爱关系+亲情+劳作+榜样人物

人类美术发展史主流:

1.人物画

2.肖像画

3.历史画

4.风俗画

 

两者关系:

“卧游”

创造艺术美

——作品的美,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事物的美

“艺术美”:

1.人为,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审美创造

2.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

3.作品形象不是现实“美丑”的本质范畴,而是已经渗透进了创作主体:

认识、情感、评价+主观精神+典型形象

——反面提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

(形象真理)

特点:

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安全,比较充分

 

审美对象

社会意识形态:

1.“现实美”的反映(社会生活)

2.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

——生产“主体”,创造“艺术美”

主体创作完成,物态化社会文化资材

接受+消费:

美术“主体”——欣赏对象+审美对象

对于欣赏者来说就是一种“客体”

“主体”之美在于“主体”本身,不在于主观意识为转移

社会意识形态+精神生产形态:

反映社会生活,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经过“主体”主观意识的加工——主客观的统一

美术的审美本质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实践关系:

1.人:

实践者+认识者——主体

2.自然:

主体实践+认识对象——客体

生产实践:

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又作用于主体,于是主客统一

人与人相互关系——社会关系

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社会——“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条件:

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生产关系或实用关系)

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力量

人的本质属性:

1.自然性

2.物质性

3.动物性

 

“人化的自然”:

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使人逐渐认识到“客观”对象的美——掌握了“美的规律”————人的“审美能力”

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

“美的本质”:

“美的规律”联系在一起的

形象的真理

“美的”:

事物——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个别性+充分地——本质、内容、种类的普遍性

“美的规律”:

现象的真实的充分地——本质真理

具体的形式的充分地——内容的必然性

形象的个别性——种类的普遍性

——突出、鲜明、生动

“美感的本质”:

“美的感受”与“美的感动”统一

“感官的快活”与“理性的满足”统一

——美感形式的多样性

客观事物的美作用于人的意识活动+情感

——审美认识(基础)

审美主体,审美认识在实践中

——生活与审美

——审美观念(根源)+审美理想

美术是美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社会本质(前提)

美术与美术家:

1)美术:

1.美术家创造的“精神产品”

2.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表现形式

3.反映“现实美”

2)美术家:

1.审美意识——反映“现实美”

2.物质手段——审美观传达

美术的审美特征

美术的一般审美性格

一般审美性格:

艺术门类共有的审美特征

审美特点:

实践性+主体性

合目的性+合规律性

形象性

情感性

实践性:

主客体

主体性:

客体的美学属性

 

客体:

客观“现实美”

美的事物+事物的美+主体:

美的作品+作品的美

合目的性+合规律性(“艺术生产”+创造艺术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形象性:

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视觉形象”“典型艺术”)

情感性:

感染力的主因

美术的特殊审美个性:

1)特殊审美个性:

形式美+形式感

技艺性+物质媒介性

历史文化的积淀性

独创性+首创性

形式美:

直观性的视觉形式的美

形式感:

“形式美”引起的“美感”

(古典主义+现代形式主义)

形式+内容,现象——本质

 

技艺性:

审美特征+审美意识

物质媒介性:

审美认识+审美表现

(审美属性+物理属性)

历史文化的积淀性

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反叛古典传统,非洲原始艺术+民间艺术

“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中国画“笔墨技法”——民族历史文化

独创性+首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