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课文教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482458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课文教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课文教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课文教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课文教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课文教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课文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课文教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课文教案完整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课文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全单元课文教案完整版

21 古诗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背后的时代背景,掌握边塞诗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背诵古诗。

2.掌握边塞诗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怀。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

2.自学生字新词、读熟古诗;搜集资料,了解王昌龄、王翰、李清照。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播放录像,引入新课(用时:

5分钟)

1.谈话:

我们今天要学王昌龄的《出塞》。

(板书课题)

2.齐读题目《出塞》,引导学生破题。

3.播放关于古代战场、边关的荒无人烟、寂寥的场景视频。

4.简单介绍边塞诗及本诗的历史背景。

(PPT出示)

1.端正坐姿,观察“塞”字的结构。

2.齐读题目,思考“出塞”的含义,联想诗的内容。

3.观看视频,了解边关环境。

4.认真倾听老师介绍。

  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了解边塞诗的内容。

(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

二、初读古诗,检测字词(用时:

10分钟)

1.出示古诗,范读。

2.出示自学要求。

(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检测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词语:

出塞 秦朝 长征 歌词

(2)给多音字“将”组词,并说说字义。

4.学生齐读古诗。

要求:

(1)读准古诗。

(2)读好诗歌中的停顿。

1.认真聆听老师范读,画出停顿和韵脚。

2.练习朗读,一边读一边圈画本课的生字。

(1)同桌互相读一读,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要互相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说一说哪些生字比较难记,自己用了什么方法。

3.汇报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

(1)开火车读词语,读准字音。

(2)多音字“将”还读jiānɡ,本诗中读jiànɡ,有“将官,将领”的意思。

4.齐读古诗。

1.教师范读时要引导学生:

听准字音,为读不准的字标拼音;听准诵读节奏,画好停顿符号;感受古诗的韵脚。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互读、赛读、快读、有节奏地读,把古诗读正确、读通、读顺、出节奏、读出韵味,诗意就会读出来了。

三、朗读古诗,品味意境(用时:

20分钟)

1.组织学生学习1、2句诗。

讨论交流:

(1)诗句中的“明月”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

(3)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4)齐读古诗1、2句,要读出悲壮与无奈之感。

2.学习3、4句诗,讨论交流:

(1)此时此刻,诗人和将士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读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凉州词》。

板书课题。

4.解题并介绍王翰。

5.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6.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7.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8.引导学生交流获得的新感受。

9.引导学生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两首诗。

 

10.指导背诵古诗。

1.自由读1、2句诗,圈出生字和新词。

借助书上注释,逐句读懂诗意,遇到不理解的,小组成员互相补充,纠正。

(1)“明月”一词一直代表思乡。

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怎能不思乡?

(2)“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说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还没有回家。

(3)一个“长”字道出了时间之久。

(4)在老师的指导下齐读诗句。

2.

(1)有感情地朗读3、4句诗,借助注释理解征人们渴望的是李广那样的良将来平定战争,渴望和平,渴望回家……

(2)朗读诗句,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齐读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凉州词》。

(1)朗读诗句,边读边正音,画出朗读停顿。

(2)小组内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个人朗读后,全班齐读古诗。

4.交流课前搜集的王翰的材料,了解诗人。

5.

(1)组内成员互相品读诗,成员之间互相纠正错误。

(2)结合注释,交流已读懂的诗句,朗读诗句,想象画面。

6.朗读古诗,边听边想象画面。

7.小组内交流古诗前两句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可以根据关键词进行联想。

8.全班汇报:

大胆想象描述情境,合理组织语言,互相补充,做到表达清楚有序。

9.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表现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

(2)小组代表全班展示朗读古诗,全班同学进行点评。

10.借助板书背诵《出塞》《凉州词》。

1.引导学生抓关键词语,如“但使”“飞将”“教”体会古诗要表达的感情。

 

2.教师可以出示多篇边塞诗歌,进行对比教学,讲“明月”引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讲到“关、边关”,引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由怀念良将李广,而想到当前的将军在干什么,而引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意。

 

3.教学时,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可播放合适的音乐来激发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抓住“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5.注重朗读指导,通过朗读,学生想象诗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

5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塞、秦、征、词、催、醉。

2.指名说一说书写要点。

3.范写,强调书写要点。

重点指导“秦、催、醉”。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5.书写评议。

1.同桌互相认读生字。

2.说一说这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提出自己认为较难写的字。

3.观察教师示范,跟随教师进行书空。

4.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5.同桌互相评议,说一说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提出恰当的建议。

  教师强调易错笔顺,指导学生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古诗,揭示新课(用时:

7分钟)

1.背诵《出塞》《凉州词》,教师谈话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2.配乐范读诗歌《夏日绝句》。

3.介绍李清照。

4.指名学生朗读,全班评议。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背诵古诗,注意要读出古诗韵律。

2.认真聆听教师范读,初步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3.小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与李清照相关的资料,整理后汇报。

4.自我推荐进行朗读展示。

5.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气势。

  本诗的历史背景较为复杂,教师在汇总古诗背景时不宜过多过细。

二、识记生字,朗读理解(用时:

15分钟)

1.引导学生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2.指导朗读。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4.指名朗读诗句,思考讨论:

项羽是什么人?

人们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5.引导学生讨论: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应当怎样做人了吗?

6.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感悟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画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

(1)自由读诗句,读好停顿。

(2)组内轮读,互相评价。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活着的时候,应当做杰出的人;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思忆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愿逃回江东。

4.小组讨论:

借助课前搜集的材料,交流了解项羽;了解人们至今还怀念项羽,“思项羽”的原因是佩服他宁死不屈的气概。

5.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

我们要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6.

(1)小组内赛读。

(2)指名配乐诗朗诵。

1.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这个有效资源对古诗进行理解。

 

2.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小组活动落到实处,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交流学习,可以快速将知识内化,以便更好地为学习新知服务。

 

3.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谈做人。

三、对比阅读,体会感情(用时:

10分钟)

1.整体回顾《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

2.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对比三首古诗,说一说,这三首古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从哪里看出来的?

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指导背诵积累。

1.朗读三首古诗。

2.小组讨论:

(1)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爱国的诗作。

(2)《出塞》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久征未归的同情。

《凉州词》全诗悲壮苍凉,流露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的。

《夏日绝句》借赞扬项羽宁死不屈,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偷生,逃跑妥协的情境,表现了诗人爱国的情怀。

3.同桌互相背诵,互相检查。

1.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乡之苦。

 

2.找出共同点时,可引导学生从题材方面入手。

 

3.小组背诵时,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四、指导书写,朗读延伸(用时:

8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

杰、亦、雄、项。

2.示范书写,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4.配乐朗读全诗。

1.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练习扩词、造句。

2.认读生字,观察范字。

3.交流写字方法,练习书写生字。

4.同学之间进行恰当评价,取长补短。

用不同的感情朗读三首诗。

1.针对难写、易错的字,引导学生及时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领会诗意,从而把每首诗读好。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导学案设计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深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

能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事件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教师)

2.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勤学的故事。

(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揭示文题,感受主旨(用时:

5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周恩来勤学的相关资料。

2.板书题目,指导解题。

3.指导学生读好文题。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并聆听老师简介,对人物有初步了解。

2.思考回答:

“崛起”的意思是什么?

3.用不同语气朗读题目,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导学生在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整个题目时,要注意停顿且读得响亮而坚定。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用时:

10分钟)

1.指导读文,要求圈出生字新词。

2.多媒体课件出示会写字,重点指导“肃、晰、赞、疑、惑、训、斥”的书写。

引导学生交流书写注意事项。

3.课件出示文中重点词语,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进行认读。

指导学生在句子中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和读不好的句子,请教工具书或小组同学。

2.小组内互读生字、给生字组词,交流生字的特点和书写注意事项。

3.同桌之间互认互考,开火车读词语。

借助工具书重点理解:

“若有所思、疑惑不解”等词语。

1.教师要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

在学习中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理解,不要为解词而解词,要适当结合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用时:

15分钟)

1.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思考:

课文分几部分写的?

并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这四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1.默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四部分内容的相关段落及重点词语,并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了周恩来在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

2.再读课文,描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各层次之间的过渡段,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朗读对话,初步感受(用时:

7分钟)

1.指名朗读课文对话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交流:

(1)朗读第一部分中的对话内容,思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从伯父的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从一连串的疑问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3.组织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两部分,思考并交流:

(1)抓住“默默地”“若有所思”等词语,了解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认真思考才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从中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外国人占据的地方是个欺压中国人民的地方,这也是当时“中华不振”的体现之一。

2.围绕周恩来的一连串疑问,体会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相应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充分揣摩人物的心理,读出伯父无奈的语气和少年周恩来的疑惑不解。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用时:

3分钟)

1.概括本课学习收获。

2.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

1.学生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畅谈本课所得。

2.完成拓展练习:

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如:

生字、词语、过渡段、课文内容、人物形象等。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导入,激发兴趣(用时:

5分钟)

1.引导学生边读文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和“中华崛起”意思相反,请找出来。

(课件出示:

中华不振)

1.默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写的三件事。

2.再读文,找出与“中华崛起”意思相反的词语。

  默读时,教师提示学生要做到:

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时:

6分钟)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默读第16自然段。

思考:

在场的都有哪些人?

2.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结合关键词来谈一谈。

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根据问题,完成“活动卡”。

2.组内交流学习收获。

抓住重点词,读出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印象,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内交流。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用时:

24分钟)

1.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关键词及相应的人物,教师适时点拨:

(1)中国妇女。

这是一个怎样的妇女?

从哪里可以感受到她的不幸?

(2)中国巡警。

中国巡警应该怎么做?

实际上他们做了什么?

(3)围观的中国人。

“紧握着拳头”让你感受到什么?

2.指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分角色朗读课文。

读出人物各自的特点。

3.启发思考:

从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在沉思,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4.深情旁白,介绍周恩来的志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哪些卓越贡献。

5.介绍“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情感”的阅读方法。

1.全班交流汇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

(1)抓住“哭诉”等词语,体会这位妇女的“可怜”,并读出“不幸”的语气。

(2)交流“不但……反而……”的巧妙用法。

感知中国巡警的欺软怕硬、颠倒是非、胡作非为。

读出厌恶的语气。

(3)谈对“紧握”“但”“只能”的理解。

感受到作为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目睹不公平的事是多么“悲愤”。

读出悲愤的情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巡警的可恶、妇女的可怜、围观中国人的可悲。

结合朗读谈自己的感受。

3.讨论交流,感悟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及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4.聆听老师介绍,体会周恩来伟大的一生,以及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精神。

5.谈谈学习本文的方法。

学会“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情感”的阅读方法。

1.在组织学生交流时,要抓住关键词语,适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更好地走进文本,加强感受。

如:

想象一下,妇女会怎样哭诉?

你仿佛看到了洋人怎样的嘴脸?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那段屈辱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时代背景,教师可适当补充些视频资料。

四、练笔指导,综合拓展(用时:

5分钟)

1.引导学生谈谈学了本课后受到的启示。

2.组织学生写写自己立志读书的格言。

3.综合性学习: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搜集等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也可以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并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收获。

1.谈学习课文的启示。

2.仿照课文句式,动笔写自己立志读书的格言。

3.

(1)了解综合性学习要求。

(2)根据自己的特长,分组合作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任务。

(3)适时展示学习收获。

  综合性学习主要利用课后时间来完成,然后可以通过班会等时间集中展示。

23 梅兰芳蓄须

导学案设计

课题

梅兰芳蓄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读“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住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深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梅兰芳蓄须的原因,体会梅兰芳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事件蕴含的民族气节。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教师)

2.预习课文。

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京剧中的角色。

(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读文释题(用时:

3分钟)

1.引导学生交流梅兰芳简介及京剧角色的相关资料。

2.板书课题。

指导解题。

学习“蓄”字。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并聆听老师简介,对人物有初步了解。

2.齐读课题,借助工具书解题。

“蓄”读音中“ü”的两个点省略了,“蓄须”就是留胡子的意思,“蓄”字是上下结构,形声字。

  在交流时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梅兰芳的成就,为与“蓄须”作对比铺垫。

二、初读感知,学字学词(用时:

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学,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3)思考:

梅兰芳为什么蓄须?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

蓄须 被迫 租界 纠缠 邀请

骚扰 拒绝 签订 宁可 要求

3.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找出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演出都想出了哪些办法?

(1)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2)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讲了关于梅兰芳的几件事?

这几件事有什么相同点?

1.按照读文要求自读课文。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及读不好的句子,请教工具书或老师。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思考并交流“梅兰芳”为什么蓄须。

2.交流课件上的生词、易错字和难写字的识写方法。

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3.默读课文,画出表示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演出想出的办法的重点词语。

(1)小组讨论:

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选一名学生全班汇报。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

(2)自由快速读文,思考:

课文中的五件事都是围绕不给日本侵略者唱戏来写的。

1.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描写梅兰芳为什么蓄须的相关语句,然后同桌互读,加深理解。

 

2.小组合作时,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提高学习效率。

三、深入品读,体会情感(用时:

20分钟)

1.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梅兰芳是怎样坚持他的艺术追求的,指名读一读。

(2)读句子,画出梅兰芳深夜家中唱戏的细节词语,谈谈感受。

(3)自由读句子,说说梅兰芳已经罢演却偷偷唱戏,这么做是为什么?

2.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梅兰芳蓄须的原因。

(2)面对困扰和诱惑,梅兰芳的爱国心动摇了吗?

文中是怎么说的,读一读。

(3)教师指导学生用“宁可……也决不……”的句式说一说。

3.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梅兰芳蓄须明志的坚定态度。

(2)引导学生以“斩钉截铁”的态度读一读梅兰芳回答日本侵略者的话。

(3)默读第5~7自然段,找出梅兰芳还做了什么抵制日本侵略者的举动。

4.学习课文第8、9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8、9自然段。

回答问题:

抗日战争胜利了,梅兰芳又有什么举动?

从“当即”一词,你读出了什么情绪?

(2)“前来看他演出的人太多了,很多人没有座位就站着看。

”思考:

人们欣赏艺术大师的再次登台演出,心里对梅兰芳还有什么样的感情?

1.

(1)默读课文,画出梅兰芳深夜家中唱戏的句子。

有感情地读句子。

 

(2)自由读句子,画出关键词语,重点朗读,体会梅兰芳拒演后对艺术的执着。

(3)读句子,一边读一边体会梅兰芳的民族气节。

2.

(1)浏览课文,抓住“随时随地的骚扰”一句,体会梅兰芳被日本侵略者无赖行径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境。

(2)齐读句子,体会梅兰芳的坚定气节。

 

(3)结合课文用“宁可……也决不……”的句式造句。

3.

(1)浏览课文,画出“要求、必须、斩钉截铁”等词语,体会日本侵略者的野蛮嘴脸和梅兰芳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

(2)尝试用坚定的口吻朗读梅兰芳回答日本侵略者的语句。

(3)默读课文,同桌之间交流朗读感受,回答问题。

4.

(1)齐读课文第8、9自然段,体会抗战胜利时,梅兰芳的喜悦心情。

 

(2)假设自己是观看梅兰芳演出的人们中的一员,体会自己对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情感?

(敬佩、敬仰……)

1.在组织学生交流时,要抓住关键词语,适度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更好地走进文本,加强感受。

如:

想象一下,梅兰芳深夜吟唱时的心情;梅兰芳面对生活窘迫时的无奈与他坚定的民族气节等。

 

2.通过朗读,想象梅兰芳对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的心情,让学生体会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爱国举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引导学生了解:

日本侵略者要庆祝“大东亚圣战”,要梅兰芳必须上台演出。

梅兰芳拒绝演出,如果找不到合理的理由,就会有生命危险。

体会梅兰芳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装病,骗过日本侵略者的。

 

4.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喜欢梅兰芳,不光是因为他的表演艺术高超,还因为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四、总结升华,课外拓展(用时:

7分钟)

1.引导学生完善梅兰芳蓄须爱国的故事,并讲给大家听。

2.搜集艺术家爱国的故事,办一张手抄报。

1.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善故事内容,先在组内讲,然后在班上讲给大家听。

2.通过搜集整理艺术家爱国的故事,准备举办一次手抄报活动。

  综合性学习主要利用课后时间来完成,然后可以通过班会等课集中展示。

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背诵诗歌。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

4.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的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及延安精神的内涵。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

1.准备关于南泥湾的歌曲和延安的相关图片。

(教师)

2.按照预学案要求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介绍背景,谈话导入(用时:

5分钟)

1.谈话导入,板书题目,教师学生齐读课题。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