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原卷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150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原卷版.docx

《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原卷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 原卷版.docx

专题11古代诗歌鉴赏十年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浙江专用原卷版

专题11 古代诗歌鉴赏

【2021年】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

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

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

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

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

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

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

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癭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词中“衰翁”的身份是____________。

下片中“___________”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0.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答案】19.

(1).隐士(农夫)

(2).烂漫

20.写景艺术:

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

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

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

“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

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

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

①对比衬托。

如“蓑翁”与“健饭”。

②铺陈写实。

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

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

如“汲水自浇瓜”。

【解析】

【19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上阕写衰翁的居住环境在山野,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故可推知其为隐士;下阕写衰翁话桑麻、种柳浇地,也可理解是为农夫。

下阙写衰翁待客,写了席间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了。

生活丰富多彩,状态极佳。

故能表现这一状态的词应为“烂漫”。

【20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上阕写景。

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

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

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

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

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

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

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

“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

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

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

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

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

“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

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

霜后橘,雨前茶。

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

“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

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

“这风味清佳”!

这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2020年】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8分)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分)

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

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感伤达观

2.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

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

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

【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秋江送别》的意思是:

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

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

《送柴侍御》的意思是: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

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

【2题】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

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

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

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

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

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

“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

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

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

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

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2019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8分)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

意思是__________。

首联中“____________”一词点出了李将的地位。

(2分)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

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造访朱门

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1题】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

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

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

“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0】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

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

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2018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8分)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

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情。

(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

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1题】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淹留”一词的含义,可以联想屈原在《离骚》中“岁月忽其不淹兮”的“淹”字,该句中的“淹”为停留、停滞之意,代入“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意义通畅。

结合诗歌标题“送王昌龄”和“送君多暮情”,可知此诗为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2题】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的把握。

考生首先要明确何为“点染手法”,再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标题点明该诗为离别诗,第一句“送君多暮情”点明伤别之情。

接下来详细地描写了景物,把暮景层层铺开,渲染了幽淡惆怅,烘托了离别之情。

诗歌最后“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朋友远去的依依不舍。

【2017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

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地黄:

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

通“锸”。

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2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采地黄卖地黄

2.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1题】因题干中已经指出“前八句”和“后六句”,所以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归纳。

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诗,简单翻译诗句内容,注意抓感情词、反复出现的词语和过渡句、结论句来分析,逐联概括诗句内容,最后分别归纳前八句和后六句的内容即可。

前八句写了采地黄的原因,采地黄的过程,所以中心内容是采地黄;后六句集中写了卖地黄的对象以及央求买者的话语,所以中心内容应为卖地黄。

【2题】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

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叙述顺序的好处是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

诗中对比手法运用比较明显,首先是采地黄者与买地黄者的对比,一个是生活于农家,以采地黄度日的农民,迫切需要卖掉地黄来谋生,一个是生活在“朱门”的白面郎,买地黄来喂马,还要讨价还价;其次是人与马的对比,采地黄者受饥挨饿,而“朱门”的马却以地黄为食,通过对比揭露出人不如马、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批判的主题。

【2016年】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7分)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

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

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分)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4分)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1题】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第一首诗大意为:

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

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等角度进行分析。

【2题】叙事特色可以从详略、视角、手法、铺垫、照应、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综

合考虑。

对于这两首诗来说,从表达方式上看,都是融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从视角上看,都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

从手法上看,都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2015年】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

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

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

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

天气暖犹轻。

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

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

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

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

蓁,一种弦乐器,如筝。

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0.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中“浔阳”“月色”匹配的相关诗句各1句。

21.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答案】

20.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21.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解析】

20.“浔阳月色”和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关的诗句,只要是文章中和“浔阳”“月”有关的诗句都是合适的。

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浔阳地僻无音乐”“唯见江心秋月白”“春江花朝秋月夜”等。

21.上阕从“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正面描写琵琶声;下阕从“洗耳为渠听。

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听者的感受方面从侧面描写琵琶声带来的联想。

【2014年】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

《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案】

21.猿声

22.

(1)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2)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共同意象就是猿声,通过猿声来抒发诗人的愁怀。

李端诗中的“共听一声猿”,是用分隔两地的人“共听猿声”来间接“写愁”;徐诗是反写,啼猿自己不愁,但内心有愁的人听了啼猿更觉心愁。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两首诗中抒情手法的差异,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

内容上,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

但李诗景中含愁,借景抒情比较明显,“日落”“众山昏”“暮雨”“猿声”都是忧愁的意象。

“昏”“繁”二字点明愁情,“那堪”二句则是直抒愁怀。

手法上,都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但徐诗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与李诗有所不同。

【附】

第一首赏析:

本诗写的是诗人的“逢雨”经历,场景具体。

除抒写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外,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写的是黄昏时雨势繁密,景中含情。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直抒胸臆,表达孤独、思念之情。

“一声猿”属写实,也具象征义。

猿啼既表明周围静寂,也含“愁苦”意。

其实,听见猿声的仅限于作者自己,但是他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同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而更添了厚度。

在这里,诗人没有着意写如何思念友人,而是将视觉意象“日落”“昏山”和听觉意象“萧萧暮雨”“凄凄猿声”并置,就烘托出萧瑟凄凉的环境氛围,把羁旅逢雨怀友的主题抒发得既情真意切又哀婉凄伤。

第二首赏析:

标题“三峡吟”,意为“吟三峡”,也即把“三峡”当作“吟”的对象,因而整首诗类似“咏物”之作,借吟咏三峡来阐明某个道理。

“咏物”可以抒情,也可以说理。

徐熙的这首诗意在说理,告诉读者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苦,这就是“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的蕴意。

至于“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并非实写“三峡”景致,只是笼统交代三峡的概貌:

距离多少,植被怎样。

虽然可能用到《楚辞·招魂》里“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字句,但彼此关联并不密切。

这首诗以猿声来写愁。

其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2013年】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7分)

秦中吟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

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

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宫为主人,廷尉居上头。

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①狱,中有冻死囚。

〖注〗①阌(wén)乡:

旧县名。

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22.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名句“,”一脉相承。

(2分)

23.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5分)

【答案】

2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3.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说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憾人心。

【解析】

22.该题把诗歌主旨的理解与名家名句默写结合起来,既考查了考生的诗歌理解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知识面。

诗歌最后两句狱中冻死囚与前面公侯贵族在雪天歌舞升平的现象形成鲜明对比。

23.此诗是《秦中吟十首》中的第九首,作于元和五年前后,当时诗人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任左拾遗、翰林学士。

前蜀韦榖编《才调集》收此诗,题作“伤阌乡县囚”。

这首诗把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对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作了无情的鞭挞,对被迫沦为“囚犯”的劳动人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前者详写,后者却只在末尾重笔点出。

因为“冻死”二字已能尽囚犯之惨状,因此简洁而有力;而朝廷贵官的奢糜生活,则必须详尽铺写,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

对比是本诗最突出的表达技巧,命题人不要求考生回答具体艺术特色,仅要求考生赏析,命题定位准确。

【2012年】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7分)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唐)钱珝(金)元好问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9.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分)

20.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答案】

19.还未展开芳心

20.答案示例: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

19.略

20.第一首:

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