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118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docx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docx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

新公共管理理论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研究

目录

中文摘要II

中文文摘VII

目录VIII

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1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2

四、研究方法6

第一章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后勤社会化7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7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7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特点7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8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8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9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后勤社会化10

(一)实施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原则11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定位12

(三)新公共管理思想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意义14

第二章福州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分析16

一、福州地区高校后勤发展情况16

二、福州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取得的成果16

(一)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6

(二)初步形成多种经营方式并举的后勤服务体系17

三、福州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的问题18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选择不合理18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性与学校服务的公益性矛盾较突出18

(三)人事问题制约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18

(四)高校与其后勤实体在目标定位、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不协调19

第三章福州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0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执行过程中的原因20

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还存在观念上的偏差20

三、双轨制的人事制度制约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21

四、案例分析—以福州大学后勤集团为例22

(一)福州大学后勤服务集团简介22

(二)福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22

第四章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福州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对策研究28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福州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促进对策28

(一)更新观念,切实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28

(二)创新运营模式,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30

(三)引入竞争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2

(四)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积极引进社会资源34

(五)构建民主管理机制,共创和谐后勤文化34

(六)、国家应尽快出台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法规37

(七)依靠社会服务业和政府的力量参与高校后勤保障38

结语39

附录140

附录241

参考文献42

中文摘要

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自上世纪末至今,分为三个阶段:

1、改革快速推进阶段(1999年—2002年);2、规范内部管理阶段(2003年—2005年);3、深化后勤改革阶段(2006年至今)。

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中,其富有成果的改革为入学人数逐年递增和普及高等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必须明确的是,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政府没有采取主导行为,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不会得到今天的结果,所以政府主导、学校承办、社会参与是高校后勤的改革原则。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为主线的改革过程中,以改革的内容为点、改革的结果为面,将形式上的点、面、线三者结合,对高校后勤社会化和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分析,描绘出一个更完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简略图。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对论文写作的背景、意义、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影响,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实践及特点的解读,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及发展进行分析,并试图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这一具体领域进行研究。

第三部分为第二章,主要通过对福州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调研分析,列举后勤社会化以来所取得的成果,并总结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部分为第三章,主要通过分析高校后勤社会化现状,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第五部分为第四章,在新公共管理理论视野下对福州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提出一些对策性思考。

本文的创新就是打破了传统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理论模型,大胆探索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后勤社会化的作用和影响,能够找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方向,同时也有利于探索有效的后勤管理模式。

本世纪初,在改革政策统一号召下,只用了三年时间后勤社会化改革就取得了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后勤社会化改革愈发沉寂,改革更加困难也缺乏政策指导。

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发展高等教育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如果没有政策指导和政府的主导,那么高校后勤社会化在未来的改革中将继续重复历史的停滞。

关键词:

高校;后勤社会化;新公共管理理论

文摘

福州地区高校后勤改革的热浪逐渐消退,不再作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并且从学校的重点工作变化为一般工作的范畴。

究其原因:

首先,福州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支持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虽然逐步改革的结果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

其次,福州地区高校已逐步放缓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近几年高校规模扩大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品牌建设已成为在未来的一所学校发展的重点。

最后,后勤改革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制度改革、劳动法和经济核算实践,改善和提高社会竞争和其他后勤改革的质量是必须思考的主题。

服务手法、育人宗旨、效率关系、教育属性,是必须始终明确的原则。

因此,回顾有关改革的过程中,总结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实现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将是今后福州地区高校后勤工作的重点。

在整个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富有成果的改革,为整个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高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为入学人数逐年递增和扩大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必须明确的是,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政府没有采取主导行为,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不会得到今天的结果,所以政府主导,学校承办,社会参与是高校后勤的改革原则。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将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主导,在后勤社会化为主线的改革过程中,以改革的内容为点、改革的结果为面,将形式上的点、面、线三者结合,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分析,描绘了一个更完整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简略图。

本文的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模型,大胆探索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作用和影响。

明确的是,在缺乏政策导向和政府主导的上世纪的后二十几年,后勤社会化改革没突破单项突破和个人突破的限制。

本世纪初,在改革政策统一号召下,只用了三年时间,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后勤社会化改革愈发沉寂,改革也更加困难,也缺乏政策指导。

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发展高等教育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如果没有政策指导和政府的指导,那么高校后勤社会化在未来的改革中将继续重复历史的停滞。

 

绪论

一、研究背景

自2003年以来,福州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热浪逐渐消退,不再作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并且从学校的重点工作变化为一般工作的范畴。

究其原因:

首先,福州地区高校后勤社会化取得了丰硕成果,虽然逐步改革的结果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

其次,福州地区高校已逐步放缓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品牌建设已成为在未来的一所学校发展的重点。

最后,后勤改革需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制度改革、劳动法和经济核算实践、改善和提高社会竞争等是必须思考的主题,服务方法、育人宗旨、效率关系、教育属性等是必须明确的原则。

因此,回顾有关改革的过程中,总结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实现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将是今后福州地区高校后勤工作的重点。

  然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冷却,并不是停止改革,而是稳步推进和深入改革,更加明确了任务和目标。

特别是在政策指导后勤改革方面,政府在推进后勤改革中的调节作用更直接。

后勤改革如果没有政策引导和政府的主导,是不能推进的,也很难达到理想目标的。

政府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对经济生活的每个人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发展与政策引导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深入,我们仍然会面临着诸如思想观念和理论创新、体制与机制、政策措施、人员素质、市场环境等方面亟待解决的困难和课题,高校后勤虽然已经不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对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总结和对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探索,是继续全面推进、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本文从福州地区大学后勤社会化的过程、路径、方法、成果、现状、目标以及面对的困难等问题入手,从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学校承办、社会参与等方面,对后勤社会化中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地位、作用、功能和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改革高校后勤精细化等方面加以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中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中的实际问题,以及未来需要解决的困难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一,改革的历史和现实与政府的行为是分不开的,今后的改革仍然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协调和监督,否则,改革不能达到预期的成功,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力量发挥参与作用,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深化。

第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把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目的,对后勤改革任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健康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确保改革有序健康的发展。

  第三,高校后勤社会化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后勤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坚持以后勤社会化服务“育人”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体制、机制达到理念的根本性变化,实施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后勤社会化的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改革攻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敏感度、期望值空前提高,教育工作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高校后勤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和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相联系。

因此,加强对中国特色的高校后勤工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于我们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改革进程,深化改革,努力实现构建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后勤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科研等事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高校后勤改革是高等学校改革的重要方面,可以说,如果高校不能建立起一个精简高效、依托市场、费用低廉、保障有力的后勤体系,就无法保证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

从福州地区高校后勤改革的过程、步骤、阶段特征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的政策取向决定高校后勤的目标,直接影响到后勤改革的速度、深度、广度、范围和成果的社会化的方向。

因此,“政府主导、大学承办、社会参与”是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原则。

离开政府的指导和政策导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将不会有现在的丰硕成果。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功能有利于解释理论与实践,以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

以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高校后勤改革的成就和问题,有利于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

本文将紧密围绕高校后勤社会化这一主题,通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分析,结合实际工作,力图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学校的物质基础,同时,这也是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为了培养他们的信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方式。

因此,要特别注意改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用具和书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园是育人的地方,特别强调,教育工作者必须精心设计,尽可能调动环境的各种因素,对学生的精神世界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美丽的校园,首先是一个绿色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

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英国学者Horace和Robin(2002)通过对英国的三种高等教育传播系统的研究发现,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并不一定会导致能源的低消耗。

研究显示,远程教育模式与学校教育模式相比,可以减少90%的能量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然而如果考虑到“回波效应”,例如计算机和家庭采暖设备的额外使用,基于电子传播模式的教学系统与依靠印刷形式的远程学习相比,并不会减少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排的排放。

由此他提出,为减少能源消耗,需要我们解决“回波效应”带来的问题,并对“可持续性消费”进行探索。

西班牙学者Prats和Chillon(2001)从工程学的角度出发,对校园中水资源的利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重点介绍了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反渗透水工厂的运行情况。

这一工厂于1997年建成,工厂的水源主要来自大学所在地的含盐水土层,生产出来的水主要用于灌溉大学校园中的花园和绿色区域,以满足校园环保用水的需要。

新西兰学者Mason等人(2002),对在新西兰大学校园中实行的零废弃物管理计划进行了研究。

该计划是一项在大学校园环境管理中实施的零废弃物项目,计划主要是在大学环境论坛和当地权威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执行过程包括:

初步研讨、工作组组建、准备项目基金、建立资助研究、教育和奖励的计划。

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学者Clay(2004)认为,为使生态环境保护观念深入民心,必须大力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在大学校园中建立综合资源管理教育中心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其主要任务是:

使环境管理的政策和计划落到实处,转化为人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行动。

这项任务可通过四个途径来实现:

一是收集与整理恢复环境质量所需的信息和材料;二是开展针对地方政府、企业和公民团体的非正式教育,并提供技术支持;三是为从事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关键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提供重返校园进修教育;四是研究与此领域相关的成人教育理论与方法。

   英国威尔士加的夫大学的学者Rodrigo(2004)认为,尽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被提出多年,但许多高校仍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概念或将其与环境保护相混淆。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当前主要关注于资源损耗的学校教学方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

他极力倡导将可持续发展社团机构引入大学校园之中,同时,他也认识到这一过程必定会受到校园内外相关利益者的阻碍。

据此,他对可能引起的冲突类型、克服这种障碍的方法和校园内可持续发展拥护者在解决这一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相关探讨。

此类研究还包括:

学者Victoria和Angelina(2002)以菲律宾的米莱姆学院(MiriamCollege)为案例,对菲律宾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学者Philip和Chris等(2002)对澳大利亚默多克大学(MurdochUniversity)校园中的一个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研究生能量研究项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国内文献综述

  闵启武(2006)从高校后勤管理角度对节约型校园建设进行了探讨。

他主要从基建维修工程管理、房产管理、水电管理和饮食管理等方面入手,对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节约型措施。

洪林(2006)在对教学资源的涵义及利用的基本途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以“资源利用率”为导向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以此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

他认为这是高校重视教学资源整合,有效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避免部分资源过度投入,建设节约型校园,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此,他主张在在“供需平衡”上下功夫,注重提高资金投入的质量,通过评估推进节约型高校建设。

邵强(2007)从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角度,解释了高校办学效益和节约型高校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建设节约型高校与提高高校办学效益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关系,为促进二者共同发展,他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要切实提高高校人、财、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必须积极探索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有效措施,不断改进节约型高校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而提高办学效益。

刘义荣(2007)从科学配置教学资源的角度对如何建设节约型高校进行了思考。

他认为,高等学校是社会资源占有和能源消耗的大户,高校节能面广量大、路径很宽。

建设节约型高校,不仅依赖于后勤资源的优化与管理,而教学资源的科学配置,同样会取得很好的成效。

据此,他提出了高校节约的三条路径,即科学配置教学设施以提高办学效益,强化设备投资与管理以降低办学成本,整合利用田径运动场和体育馆资源以节约学校投资和降低办学成本。

   胡征宇(2006)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创新主要有四个途径:

即发挥市场机制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立高校和高校后勤服务组织之间的新型关系,建立开放公正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环境,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的企业化运行。

孙德权(2006)对高校后勤工作如何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

首先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其次,要改革管理体制,转变管理职能,推行后勤企业化管理;再则,后勤要转换机制,放开搞活,实现经营服务的目标;第四,应强化监督,多元制约,保证改革的健康发展。

陈兴桂(2006)认为目前为高校提供各类后勤服务产品的制度供给主要有学校供给、模拟市场、校际联合、合同承包、特许经营、BOT(建设—经营—转让)和自由市场七种模式,并对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特点和影响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路径,高校在采用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同时,要制订好后勤改革的中长期规划,加强后勤管理部门的实力,提高对后勤改革的宏观调控能力。

郭虹(2007)认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伴随着多种利益关系的交织,必然会在改革的进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她提出必须要正确处理和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即遵循教育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关系,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处理好社会化改革中人的问题,重视后勤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

  张灵辉(2005)对普通高校的水电消费现状和校舍建设耗能进行了分析,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节能工作开展的思路,加强节约能源宣传以提高节能意识,树立正确的能源消费观和合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做好能源审计和节能咨询服务并对高校能源使用状况进行核查,改革现有能源管理体制,引入环境管理体系建设,制定长远能源管理规划。

黄世国(2007)对新时期高校节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新时期高校能源管理应具有的三种理念,即管理思想现代化,能源设施先进化和管理体制企业化,进而提出了高校节能工作的对策。

李晓明(2008)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节约节能工作面临的挑战,即能源资源紧缺的挑战,传统观念的挑战,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挑战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挑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高校节约管理的对策。

他主张从如下六个方面着手:

树立能源管理新理念,建立三方互相制约的管理机制,提高师生员工节约节能的责任意识,积极拓展节约节能技术途径,分配耗能指标实行费用分摊和建立监督检查和奖惩机制。

李阳春(2007)结合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建设实例,阐述了建筑节能对创建节约型高校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校建筑节能观念的转变和节能工程的特点,并对暖通空调节能系统现状和技术措施进行探讨。

他认为在现代化大学校园建设实践中,应该重视建筑节能的作用,不断建立和完善节能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积极探索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技术措施,推动新建公共建筑节能,开展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

  白玉华,张兴华等(2005)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对高校的节水潜力进行了考察,主要分析了学校的用水情况、节水现状、中水系统节水潜力、学生宿舍节水潜力、浴室的节水潜力和绿化的节水潜力,对此,提出根据北京市有关节水用水要求,高校应高度重视节水工作的重要性,开创高校节水工作的新局面,同时应从技术改造、监控管理和宣传教育三个方面大力节水,从而为北京市建设节水型社会提供宝贵经验。

吴旭(2006)以华南理工大学水电管理为例,对学校二十多年来的水电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学校的水电供应状况、存在问题及所采取的水电节约行动进行了分析研究,据此,提出了完善管理机制的初步构想,必须要继续完善软硬件的建设。

具体形式为:

开展广泛持久的节能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水电费回收力度以提高水电费回收率,加快陈旧和不合理的设备、管网、电网的更新改造以减少水电损耗降低水电运行成本,完善管理制度,提高制度可操作性,加大薄弱环节查询监督力度。

汪东华(2008)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视角,对改革前与改革后的高校水电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在1995年国家教育部要求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水电管理主要采用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大包大揽、统收统支”的模式;而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实行的是企业化运作模式。

该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责任,减轻了学校负担,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据此,他提出在水电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高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科学管理理念,探索建立新的水电管理模式,既确保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的需要,又把节能工作落到实处,从而有效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国外学者因为国情不同,教育机构组织形式和发展现状不同,研究多数都集中在校园的环境建设、资源使用、废弃物管理及生态教育等问题上,并且主要以各大学为案例进行研究,技术与管理方法较为先进,许多地方都值得学习与借鉴。

国内学者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节约型校园建设、高校后勤管理、水电管理及节能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多局限于宏观层面上的理论探讨和对策研究,内容广博但深度不够,概括性较强而典型性不足;该类文章的作者也多是从事高校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研究缺乏专业性,国内专业研究领域的学者对高校节能管理方面的研究较为罕见。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理论基础,借鉴国外高校后勤管理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高校的后勤社会化建设、实现高校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四、研究方法

在本文中,笔者共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对中国高校后勤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首先,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政府政策导向的作用与后勤改革社会化的高校后勤改革的实践相结合。

其次,普通分析与对策分析:

后勤改革社会化的三个阶段的一般分析,解释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指导作用,后勤社会化改革未来的对策思考的作用。

调查分析法,笔者在对福州地区高校进行大量社会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校园后勤系统,以及对广大师生的问卷调查,认真总结了福州高校在近年来在后勤社会化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相关经验教训,为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提供了现实基础。

文献分析法,笔者通过查阅大量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相关资料,整理出前一阶段社会各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理论研究动态,结合现阶段实际情况,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概念提出创新性解释。

并且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

本章小结

在了解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选定研究方法,为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论以及高校社会化提出现实依据。

第一章新公共管理理论与高校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