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期末测试题 40.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80652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期末测试题 4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语文期末测试题 4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语文期末测试题 4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语文期末测试题 4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语文期末测试题 4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期末测试题 40.docx

《语文期末测试题 4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期末测试题 40.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期末测试题 40.docx

语文期末测试题40

部编版九年级下期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意蕴(yùn)绮绣(yǐ)皲裂(jūn)烨然(yè)

B.敝衣(bì)缟素(gǎo)撰写(zuàn)容臭(xiù)

C.缊袍(yùn)拜谒(yè)貂裘(qiú)叱咄(cì)

D.惆怅(chàng)诋毁(dǐ)唐雎(jū)不屑(xiè)

【答案】D

【解析】

【详解】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在文言文中注意通假字。

D项正确。

ABC三项修改为:

A.绮绣(qǐ);B.撰写(zhuàn);C.叱咄(chì)。

2.下列句子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C.万钟于我何加焉(施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恩惠)

【答案】C

【解析】

【详解】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C.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益处)。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贤者能勿丧耳。

B.行道之人弗受。

而不知人之乐。

C.安陵君其许寡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

D.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如土石何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的“者”解释为:

判断句式的标志/……的人。

意义不同;B项的“之”解释为:

助词,的。

相同;C项的“许”解释为:

答应/大约,左右。

不同;D项的“其”解释为:

他(人)/那么。

故选B。

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D.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樱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的通假字“乡”通“向”,从前。

B项,没有通假字。

C项的通假字“支”通“肢”,肢体。

D项的通假字“被”通“披”,穿。

5.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我特地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

C.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虽然这样,但是,接受的封地是从先王那里,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轻易交换!

D.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答案】C

【解析】

【详解】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

“虽然”,即使这样。

故C项错误。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B.《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濂全集》,作者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序言。

C.《渔家傲.秋思》的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答案】B

【解析】

【详解】要求学生牢记文学常识。

ACD三项正确。

B项错误。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

7.根据提示默写。

(1)羌管悠悠霜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中淹《渔家傲∙秋思》)

(2)醉里挑灯看剑,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为篱下黄花开遍,___________________。

(秋瑾《满江红》)

(5)英雄末路当磨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衫湿!

(秋瑾《满江红》)

(6)《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词人希望得到进行重用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典故表现战争激烈场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2).

(2)梦回吹角连营(3).(3)赢得生前身后名(4).(4)秋容如拭(5).(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6).(6)持节云中,(7).何日遣冯唐(8).(7)马作的卢飞快,(9).弓如霹雳弦惊

【解析】

【详解】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

“寐”“赢”“拭”“觅”“遣”“霹雳”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

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点睛】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

另外要对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

8.为传承民族文化,学校决定开展“诵读经典,传承传统”的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诵读经典】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支持人,请你设计一下这次比赛活动的开幕词。

(2)【活动经典】毕业在即,请你仿照示例,从下列名句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写在送给班长的贺卡上,并根据所选的名句写出你的祝福。

示例:

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愿你勇攀人生的高峰,去领略世界的魅力和壮阔。

A.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传统节气】下列两幅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那个节气?

请你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的节气填在横线上。

①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

说来地气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

②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

寒暑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

备选答案: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白露秋分

(4)【推荐经典】你校将向来访的美国交流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语》《唐诗三百首》《西游记》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

【答案】

(1)同学们,诗词经典是我国悠久的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将举行吟咏诗词比赛,把中国伟大的文化发展下去。

(意近即可)

(2)选A,愿你像秋日晴空中的冲天一鹤,奋发有为,大展宏图。

(3)惊蛰春分

(4)《论语》:

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领略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

《唐诗三百首》:

走进文学殿堂,欣赏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

《西游记》:

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聆听一曲降妖伏魔、百折不挠的赞歌。

【解析】

【详解】

(1)围绕“诵读经典,传承传统”这个主题展开,语言运用恰当,衔接自然即可。

(2)三句任选一句即可。

注意结合诗歌的意境。

写出赠言。

如:

选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你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在沧海中勇往直前,实现你的人生理想。

(3)上联是:

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下联是:

春分。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3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

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

(4)任选一个即可,然后选择自己最了解的名著向外国友人推荐即可。

如:

《西游记》: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9.解释下列句中的字。

(1)蹴尔而与之蹴: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3)以待饿者食之食:

(4)右执饮执: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扬其目而视之,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1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甲】文作者的观点。

(不得超出20字)

12.用【甲】文中的句子慨括【乙】文,并把它摘录在下面。

13.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侧重_______,乙)文侧重_______。

【答案】9.

(1)踩踏

(2)同“德”,感激,恩惠(3)给……吃(4)端着

10.

(1)一碗饭,一盆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会饿死。

(2)(饿者)抬起他的眼睛看着他,说:

“我正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的!

11.不能为获取优厚的俸禄而抛弃自己的礼仪。

1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3.

(1).议论

(2).记叙

【解析】

乙文参考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

“喂!

来吃吧!

”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

“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

“恐怕不该这样吧!

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9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得”,通假字,通“德”,感激,恩惠;“食”,给……吃。

【10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

“则”就;“嗟来之食”,别人施舍的食物。

【11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回答。

结合“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不能为获取优厚的俸禄而抛弃自己的礼仪。

【12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回答。

结合乙文“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的意思我正是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到这个地步的!

然后在甲文中找到意思相近的语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即可。

【13题详解】

要求学生了解常用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结合两文分析甲文侧重论述“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故是议论。

乙文讲述的一个发生在齐国的故事。

故是记叙。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董仲舒,广川人也。

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注]①久次:

入学的先后顺序。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录毕,走送之

(2)先达德隆望尊

(3)或莫见其面

(4)其精如此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16.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C.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

D.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17.文中宋濂和董仲舒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14.

(1)跑

(2)声望(3)有的学生(4)心志专一

15.

(1)等到他高兴时,(我)就又向他请教。

(2)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16.A

17.学习要勤奋刻苦,学习要以读书为乐,学习要专心致志。

【解析】

【分析】

乙文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14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走”,跑;“望”,声望。

【15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

“俟”等到;“皆”,都。

【16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即可。

B项,“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错误。

C项错误,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合称“五经”。

D项,“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错误。

【17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即可。

结合“余幼时即嗜学。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得出:

学习要勤奋刻苦;结合“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得出:

学习要专心致志。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

“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乙]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①其力以脱于虎豹②之秦。

嗟乎!

孟尝君特③鸡鸣狗盗之雄④耳,岂足以言得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⑤,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⑥不至也。

——读《孟尝君传》

[注]①赖:

依仗,依靠。

②虎豹:

像虎豹一样的。

③特:

只、仅仅。

④雄:

首领。

⑤南面而制秦:

南面称王制服秦国。

⑥所以:

……的原因。

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请广于君

(2)臣未尝闻也

(3)休祲降于天(4)长跪而谢之曰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士以故归之

B.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学而不思则罔

C.聂政之刺韩傀也/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D.安陵君其许寡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0.翻译下列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21.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对“士”的理解。

【答案】18.

(1)增广、扩充。

(2)曾经。

(3)吉祥。

(4)道歉。

19.C

20.

(1)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下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2)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下,这就是(真正的)贤士不到他门下的原因。

21.示例:

我认为“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但能力却有强弱之分。

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有的只是小本事;像唐雎这样的“士”才是忠君爱国、有勇有谋的英雄,有大本事。

【解析】

甲文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说: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啊!

”安陵君说:

“大王加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这再好不过了,虽然是这样,但这是我从先王那继承的封地,我愿意一生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知道后不高兴。

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

“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

况且秦国使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他看不起我吗?

”唐雎回答说:

“不,并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只想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

“先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回答说:

“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说:

“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千里。

”唐雎说: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秦王说:

“平民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唐雎说:

“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因此穿丧服,今天的情形就是这样了。

”说完(唐雎)挺剑而起(剑未出鞘)。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我明白了:

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保全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乙文参考译文:

世上的人都说孟尝君能收得有才能之士,由于这一原因,才德之士会去投奔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而逃出了凶恶如虎豹的秦人之手。

唉!

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而已,哪里谈得上得士?

若不是这样,凭着齐国如此强大,再得一真正的士,就可以面南而坐,使秦国北面称臣,又何必凭借鸡鸣狗盗之力呢?

那鸡鸣狗盗之徒出自孟尝君的门下,这就是有真才实学之士不投奔他的原因。

【18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广”,增广、扩充;“谢”,道歉。

【19题详解】

A项的“以”解释为:

用/因为;B项的“而”解释为:

表顺承/表转折;C项的“之”解释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相同;D项的“其”解释为:

语气助词,表强调/代词,它。

故选C。

【20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

“布衣”,平民;“徒跣”,光着脚;“所以”,的原因。

【21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只要能结合[甲][乙]两文答出对“士”的合理的理解,即可。

示例:

我认为“士”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特殊阶层,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但能力却有强弱之分。

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有的只是小本事;像唐雎这样的士是忠君爱国,有勇有谋的英雄,有大本事。

2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1)以“唱给的赞歌”为题目作文。

要求:

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④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胡居仁

要求:

①依据材料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③字迹清晰,卷面整洁。

【答案】

(1)范文:

唱给母亲的赞歌

总想让那如灵泉一般动听的歌声淌入您的心底;总想让那如春风一般和煦的歌声传入您的脑海;总想让那如雨露一般甘甜的歌声萦绕您的耳边。

你听!

那是爱的赞歌!

你听!

那是感恩的赞歌!

你听,那是祝福的赞歌!

你听!

那是献给母亲的赞歌!

今天,音符为您跳跃,歌声为您唱响!

妈妈是湖,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