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说》教案汇总6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9025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马说》教案汇总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关于《马说》教案汇总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关于《马说》教案汇总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关于《马说》教案汇总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关于《马说》教案汇总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马说》教案汇总6篇.docx

《关于《马说》教案汇总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马说》教案汇总6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马说》教案汇总6篇.docx

关于《马说》教案汇总6篇

关于《马说》教案汇总6篇

《马说》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

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通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2、课时:

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理解__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

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__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__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二).__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

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

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

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三)写出几句含有“马”字的的诗句

  四.教学小结

  

(一)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

__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__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

托物言志,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

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

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

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

__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课外作业

  思考和练习(见作业纸)

  (郭立桂)

  初二年级作业纸

  学科语文课题《马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一.给加列字注音

  伯乐2.辱3.骈4.枥5.一食6.食马者7无马邪

  二.找出文中四个通假字解释

  1.___通____:

2.___通___:

3.___通___:

4.____通_____: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奴隶人2.与常马等3骈死

  4.槽枥5.一食或尽粟6.不以千里称也

  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又称_______,他是___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他与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伯乐”比喻________-,“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_.“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准确的.

  B.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这里反问句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C.《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__叙说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D.__选自《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六.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A.吃的东西B.同“饲”,喂C.吃D.供养

  2.有千里之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有能力做到,能够B.和睦C.能力,才能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A.竹制的马鞭子B.策问C.驱使,鞭策D.计策,计谋

  七.辨析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千里之能()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无马邪()

  八.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九.问答:

  1__“托物寓意”,借议论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怎样的一种不合理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马说》教案篇2

  《马说》是传统名篇,同时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篇目之一。

《马说》是一篇寓言性杂文,__借伯乐相马的故事,体现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将深刻的寓意体现在具体的形象中是这篇__的显著特点。

  教材选入这篇__,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大多还停留在简单的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阶段,而由“读字音”——“读文意”——“读文情”的逐渐深入课文的朗读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

  2、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但对文言虚词积累不够。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__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__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__表达的情感。

  2、体会__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马说》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意思。

  2、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遭遇。

  【教学建议】

  1、教学指津:

作为一篇文言文,教学时宜通过自主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疏通全文,落实重要词句的意思,让学生真正读懂课文。

作为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__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幸处境,寄托了作者愤愤不平和穷愁潦倒之感,观点鲜明,讽喻深刻。

学习__,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发掘__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关注现实,增强人文素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2、问题导航:

  ⑴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明确: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寓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⑵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在封建社会,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屡遭贬斥。

作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不幸,来表现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⑶说说古今中外“千里马”巧遇“伯乐”尽显才能、成就作为的故事。

  提示:

可以收集资料,课件展示典型例子,如有些科学家、艺术家、体育明星等;还可以从学过的课文中、听过的故事中收集素材,如诸葛亮、陈伊玲的故事。

旨在进一步明确伯乐的重要。

  ⑷这是一篇“说”,读完后你认为它属于哪一种文体?

  明确:

议论文。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⑴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

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祖籍河北昌黎,故世称韩昌黎。

著有《昌黎先生集》。

其文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其诗力求新奇,摒弃陈言。

今存散文380余篇,诗400余首。

  韩愈其人有杰出的才华,可他的政途却多坎坷:

贞元11~16年(公元795~公元800年)求仕,不得志,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感叹;贞元19年(公元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卒于824年,57岁病逝。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

  ⑵古文中的“说”归属说理散文,是议论文之一体,有时称杂说。

接近今之杂文、札记、随笔之类,或抒一时感触,或述一得之见,或托物寓意、体物言志。

  2、多元解读:

  ⑴借写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来反映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

  ⑵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3、搜索百家:

  《新唐书列传》《师说》《晚春》

  【拓展训练】

  一、积累应用

  1、给加粗字注音: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__作者是________代文学家______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_。

  3、先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4、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⑵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下列对__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议论性的__,作者在文中呼吁人们要重视人才,人才也要敢于毛遂自荐。

  B、凡属千里马,都不愿意浅薄地表现自己,因此人们也就很难认识到它们的才华。

  C、有伯乐才有千里马。

然而世上是没有真正能识马的伯乐,因此千里马被埋没也就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D、“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那就是人才被埋没,被扼杀。

  7、结合课文换位思考: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怎样避免“怀才不遇”的厄运?

  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此文被誉为《马说》的姊妹篇),完成练习。

  龙说(杂说一)

  韩愈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

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

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

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

“云从龙。

”既曰:

“龙,云从之矣。

  8、结合语境,解释加粗词语的意思。

  云固弗灵于龙也茫洋穷乎玄间

  然龙弗得云其所凭依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云亦灵怪矣哉!

  ⑵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

  10、__与《马说》为同期作品,以______喻圣君,以_________喻贤臣,阐明了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马说》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__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__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__表达的情感。

  2、体会__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

(学生列举)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

  明确: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板书):

人才论文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

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

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

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3、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课文录音

  要求:

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沉痛、惋惜、同情。

低沉缓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祗(zhǐ):

只是;辱:

受到屈辱;骈:

两马并驾;槽(cáo)枥:

喂牲口用的槽;以:

因;称:

著称。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虚词吗?

  虚词:

而、之、以、也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5)思考巩固:

  ①__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板书):

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师强调:

强调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说明伯乐知千里马。

  (板书):

伯乐知千里马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低沉缓慢

  (8)概括段意: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9)小结:

__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愤怒谴责。

急促、迅猛、高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一食(shí):

吃一顿;或:

有时;石:

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

通“饲”,喂;能:

能够;是:

这样;才美: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

通“现”,表现;且:

尚且;等:

等同;安:

疑问词,怎么。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

  ①虚词:

而、之、也、其

  ②实词:

能食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

请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4)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板书):

千里马才美不外现

  教师:

如果才美外现了,称为什么马?

  (板书):

千里马才美外现名马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第三段中:

(其真不知马也。

  (板书):

食马者不知千里马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对于食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愤怒谴责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

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9)小结:

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讽)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

策、道、材、通、临、其、邪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

试试看

  ①虚词:

而、之、以、也、其、策

  ②实词:

能食尽

  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