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套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843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6套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共6套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共6套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共6套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共6套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共6套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docx

《共6套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6套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共6套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docx

共6套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共6套)沪教版物理九年级下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8.1电功率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电功、电功率。

电功、电功率是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两个重要的物理量,电功是物理学中为了衡量电流做功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而引入的物理量,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即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通过电功、电功率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做功和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路。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功、机械功率、机械能转化与守恒定律等力学知识和电压、电流、电阻、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电学知识为基础;还需要学生具备熟练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实验技能。

本节内容的教学围绕“电能”展开。

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的“电能”出发,将能量转化及守恒的思想拓展到电能、机械能、内能和化学能等多种形式的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守恒。

以图片、实验等形式创设情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功、电功率。

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通过对小灯泡不同亮暗时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认识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通过与“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的对比,提高学生对两个实验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体会控制变量的方法;感悟“类比”方法对形成电功、电功率概念的重要作用。

教学中,应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通过运用电功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功;理解电能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公式W=UIt和W=Pt进行有关的计算。

(2)理解电功率;能说明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含义;能运用公式P=UI和P=W/t进行有关的计算。

(3)学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电功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感受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与机械功率、速度比较形成电功率概念的过程,认识“类比”的科学方法。

(3)通过“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认识科学测量的重要性。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获取电能的历史进程,了解物理学上的发明和发现是怎样使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成为可能的,感悟物理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2)观察各种家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额定电流),以及在不同电压或电流时的工作状态,懂得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通过对报刊杂志上常见的工程词汇的了解,如“装机容量”、“发电量”、“电网”等,学习从单位推知物理量,提高基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电功率概念的形成;

(2)学生实验“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难点:

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

电源、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等。

2、演示实验器材:

电源、小电动机、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导线等。

3、自制模拟演示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电功、电功率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通过机械能与内能等之间相互转化的类比,学生体验到:

当小灯泡发光时,电能转化为光能、内能;当小电动机转动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电能”引入新课,提出能量之间的转化必然伴随着做功的观点,引出“电功”的概念。

进而猜测电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学生实验、交流、归纳得出结论,形成电功的概念。

通过类比速度、机械功率,比较不同的用电器电流做功的快慢,形成电功率的概念;通过阅读“电功率的阶梯”,学生对电功率的单位产生具体的认识。

通过小灯泡亮度变化的演示实验,学生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通过与“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的类比设计实验方案并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认识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在与“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的对比,提高学生对两个实验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最后,学生通过对家用电能表观察与交流讨论,知道家用电能表的作用、读数方法、记数单位、功率容量值、分时电能表的记费规则,会进行简单的电费计算,增强节约用电的意识。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之一是:

电功率概念的形成。

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电功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演示不同灯泡发光,,让学生比较相等的时间内电流通过哪一个小灯泡做的功较多?

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

不同的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

怎样才能比较电流通过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

通过类比速度、机械功率,形成电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另一个重点是:

学生实验“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方法是:

通过复习回顾“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类比该实验,请同学讨论设计并完善“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方案。

通过与“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的对比,讨论两个实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对两个实验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也就突破了学生实验“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难点。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

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方法是:

通过播放影片同一盏灯泡在用电高峰傍晚时电压较低电灯较暗,而在正午时电压较高电灯较亮。

启发学生讨论、思考并提出猜想与假设,再通过小灯泡亮度变化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本设计强调问题讨论、交流讨论、实验研究、教师指导等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分析推理、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的能力,感受“类比”、“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并在教学中注重挖掘“两纲”教育的内容,使之自然结合到物理课堂教学中。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3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I图片展示1

展示电灯、电风扇、电热水瓶、电熨斗、洗衣机、冰箱、电视等家用电器图片。

活动Ⅰ演示实验1

使小灯泡发光,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内能;给小电动机通电使其转动,体会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的“电能”引入“电功”。

活动Ⅱ学生实验1

通过做学习活动卡上的小实验,研究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情景II图片展示2演示实验2

展示两个规格相同,但功率不同的小灯泡的铭牌,并使小灯泡发光,体会不同小灯泡消耗电能快慢不同。

活动Ⅲ交流讨论

类比速度、机械功率引入电功率。

活动Ⅳ演示实验3

演示改变小灯泡,并测出小灯两端电压及通过小灯的电流,计算出小灯的电功率。

活动Ⅴ复习

复习电功率、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概念。

活动Ⅵ交流讨论

小组活动交流讨论“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电路的设计方案,根据实验目的选取器材。

活动Ⅶ学生实验2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活动Ⅷ图片展示3

展示某家庭一个月的电费单图片。

活动Ⅸ电费计算

观察家庭分时电表、电费单,讨论分时电表的计费方法。

活动Ⅹ估测

用电能表估测用电器的电功率。

活动Ⅺ巩固

复习电功、电功率,巩固训练。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小灯发光等活动,分析生活情景,知道电功概念;通过类比速度、机械功率,建立电功率概念。

第二环节,利用电功率的知识,设计实验测量小灯的电功率。

第三环节,通过学生对家用电能表观察与交流讨论,知道家用电能表的作用、读数方法、记数单位、功率容量值、分时电能表的记费规则,会进行简单的电费计算,增强节约用电的意识。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图片展示,提出问题

 

设问1:

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总和是守恒的,那么这些家用电器的能量来自何处?

2、活动Ⅰ

演示实验1:

使小灯泡发光,学生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内能;给小电动机通电使其转动提升重物,体会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3、导入新课

电路中的电能是怎样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二)新课

4、电功

我们知道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是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的。

实验发现,不仅是重力势能与动能间的相互转化需要做功,任何其他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要发生相互转化都必须通过做功才能够实现。

举例说明家用电器工作时,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说明有做功过程。

(1)建立概念

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称为电功。

物理意义:

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能的过程。

符号:

W

单位:

焦耳

(2)探究影响电功大小的因素

学生实验1:

完成学习活动卡P1中的“观察和描述”,描述实验现象及感受。

 

A、串联电路,控制其电流及通电时间相等,观察并记录电压大小,讨论电流做功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

B、并联电路,控制其电压及通电时间相等,观察并记录电流大小,讨论电流做功与通过导体中电流的关系。

C、对于同一电路中的灯乙,控制其通电时间的长短,讨论电流做功跟通电时间长短的关系。

(3)交流总结

电流所作的功随着两端电压、通过的电流、通电时间的增大而增大。

(4)电功计算

电流通过导体所做的电功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通过导体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表达式:

W=UIt

单位:

W——焦耳(J);U——伏(V);I——安(A);t——秒(s)。

1焦=1伏·安·秒。

推导公式:

W=UQ。

5、电功率

(1)引入

图片展示:

两个规格相同,但功率不同的小灯泡的铭牌

演示实验2:

亮度不同的小灯泡发光。

设问2:

在相等的时间内电流哪一个小灯泡做的功较多?

设问3:

电流做功有快慢之分,我们以前还接触过哪些快慢问题,怎样表示的?

学生交流讨论、总结。

教师展示学生成果:

①运动的快慢——速度(物体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②做功的快慢——功率(物体单位时间做的功)

设问4:

如何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呢?

学生总结:

用电器单位时间所做的电功叫电功率。

(2)建立电功率概念

定义:

电流所做的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的比值,称为电功率。

物理意义:

电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P=

=UI

单位:

P——瓦(W);U——伏(V);I——安(A)。

(3)阅读“电功率的阶梯”

6、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1)情景引入

播放影片在用电高峰傍晚时,电压较低,这时电灯较暗而在正午时电压较高,这时电灯较亮。

图片展示电灯PZ220-40的铭牌和各种家用电器铭牌。

设问5:

电灯铭牌中数字各代表了什么?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有什么想法呢?

你的依据是什么?

(2)猜想与假设:

猜想:

当电压变化(变大或变小)时电功率也变化(变大或变小)。

(3)演示实验3:

用电源、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组成电路,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数据记录:

灯泡两端的电压(V)

通过灯泡的电流(A)

小灯泡的功率(W)

发光程度

1.5

2.5

3.0

设问6:

小灯泡的亮度怎么会发生变化?

U实际=U额定时 用电器正常工作,此时P实际=P额定。

(4)介绍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概念

(5)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关系

讨论:

“220V40W”与“220V100W”的灯,哪一盏小灯泡的比较亮?

(不确定,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功率而不是额定功率)

(三)知识应用

7、巩固练习

(1)运用已学知识完成教科书P5和P6例题1和例题2。

(2)完成教科书P8思考与练习1、2、3。

(四)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略)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复习回顾

设问7:

“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中,如何测出待测电阻的阻值?

2、导入新课

类比“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实验,设计一个方案来测出小灯泡的功率。

(二)新课

3、学生实验“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

(1)设计实验

根据已学的电功率知识,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包括实验原理、实验电路、实验器材、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进行实验

(3)分析与交流

实验结束,选择2~3组同学利用投影和大家交流。

(要求同学配合投影上台讲解)

 (三)知识应用

4、与“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对比,讨论两个实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提高学生对两个实验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四)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略)

附:

学习活动卡

学习活动卡

[课题]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实验目的]测量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

[实验原理]P=UI

[实验电路]

[实验器材]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源、电键、导线。

[实验步骤]

1、按电路图连接实物电路。

2、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最大。

闭合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观察小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3、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值的1.2倍,观察灯泡发光情况,记录电流表、电压表示数。

4、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电压低于额定电压,观察并做记录。

5、断开电键,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数据] 

小灯泡的规格

电压表示数U/伏

电流表示数I/安

小电灯的亮度

小灯泡的功率P/瓦

额定电压

U额=2.5V

实验得出小电灯的额定功率为_________瓦。

[实验讨论]若将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记做U实,小电灯额定电压记做U额,小电灯实际消耗的电功率为P实,小电灯的额定功率为P额,则:

U实>U额时,P实_____P额(大于/等于/小于);

U实=U额时,P实_____P额(大于/等于/小于);

U实

第三课时

(一)引入

1、图片展示

展示某家庭一个月的电费单图片。

2、导入新课

设问8:

每家每个月的电费都不同,电费是根据什么来收取的?

是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的?

(二)新课

3、电能表

出示电能表的实物,介绍其大致的外形,并结合活动卡P3上的思考与讨论,电能表的作用、读数方法、记数单位、功率容量值、分时电能表的记费规则。

 

(1)电能表用来测量电能(即电功)大小的测量工具。

(2)表盘上各个数字符号的含义

“10(20)A”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安。

正常情况下电路中的电流应不大于10安。

短时间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20安,否则会损坏电能表。

“600R/kW·h”指电能表转过600转,说明接在电路里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1kW·h。

“220V”电能表额定电压,指电能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kW·h”电能的计量单位:

千瓦时俗称:

1度=1千瓦时(kW·h)=3.6×106焦耳(J)

(3)计数方法 

4

2

6

7

8

1月底:

W1=_4267.8_kW•h

4

3

7

4

4

2月底:

W2=_4374.4_kW•h

2月份用电:

W=W2-W1=106.6kW•h

(4)电费计算

小明家2003年1月底与2月底电能表的示数如图所示,请计算,小明家2月份消耗多少电能?

若1kW·h电费为0.61元,应付多少电费?

(5)介绍一度电的用处。

(6)阅读教科书P7上的“你知道吗”,从某数字后的单位来推知该数字是电功还是电功率。

(三)知识应用

4、巩固练习

(1)运用已学知识完成教科书P7例题3。

(2)完成教科书P8思考与练习4、5、6。

(四)小结(略)

(五)作业布置(略)

第九章9.1原子

执教:

上海市闵行区第五中学周卫红

一、教学任务分析

“原子”是第九章“从原子到星系”的第一节内容,是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是初中物理关于物质结构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以《科学》中的黑盒实验、粒子模型为基础,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

本节内容是物质结构的一部分,为高一级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的学习,以初步认识“原子组成”为知识基础,通过学生的“布袋”实验、“锥刺”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猜测、推理和探究原子内部的结构,让学生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原子结构”,认识典型的原子模型和体验原子核式模型的建立过程。

本节通过介绍科学家建立“原子模型”的过程,突出了人类探索物质构成奥秘艰难曲折的历程,说明了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并通过学习,了解原子的内部结构,感悟科学的物质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种典型的原子模型。

(2)知道原子的基本结构。

知道原子的组成,原子和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

(3)知道核能以及获得核能的两种方法核裂变和核聚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布袋”实验,猜测和推理布袋中的物体,认识物理学家探究原子内部情况的科学方法。

(2)通过“锥刺”实验,模拟科学家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过程,认识科学理论是物理学家根据新的实验现象不断地修正与完善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感悟科学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在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识是逐渐深化的,从而激发科学探究的热情,感悟科学的物质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的典型模型。

难点:

“原子核式模型”的建立过程。

四、教学资源

1、器材:

布袋若干(锥子、纸包、刻度尺等)。

2、课件:

自制PPT幻灯片,α粒子散射实验动画(引用)。

3、音像:

自制科学家探究物质构成的音像资料。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是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生的“布袋”实验、“锥刺”实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物质结构——建立原子模型为突破点,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体验“原子核式模型”的建立过程。

因此本节课力图将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做”、“想”、“讲”有机统一,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落实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原子的基本结构及典型模型。

方法是通过“布袋”实验,让学生模拟和体验科学家根据宏观的实验现象,猜测和推断研究原子内部结构,通过播放音频、师生讨论,让学生认识原子的基本结构及典型模型。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原子核式模型”的建立过程。

方法是通过判断纸包内是否“有核”的“锥刺”实验,模拟科学家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历程,认识到物理学家由原子理论分歧到进一步研究原子内部结构,根据新的实验现象,猜测、推断和想象原子内部的情况,逐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建立了形象的“原子核式模型”。

本设计通过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出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精神,让学生了解物质微观结构——“原子模型”,感悟科学的物质观,了解科学的历史与本质。

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为学生呈现形象的原子模型,把原子内部结构情况在人脑中的抽象的想象图转化为形象的模型,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活动Ⅰ“布袋”实验

通过“布袋”实验,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究无法打开、观看的原子内部结构的科学方法。

情景Ⅰ音频资料1

播放人类探究物质构成的资料1,知道道尔顿提出的原子模型——光滑而坚硬的圆球体。

情景Ⅱ视频资料2

汤姆逊发现电子的存在,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观念。

提出的原子模型—葡萄干蛋糕模型。

情景Ⅲ音频资料3

播放音频资料3,知道科学探究过程中,会有不同的观点或理论发生冲突,1903年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提出了与汤姆逊观点不同的“土星型模型”结构。

活动Ⅱ“锥刺”实验

用锥子刺纸包,判断其中有无“核”,寻找判断原子有无核的实验方法。

情景Ⅳ播放动画

观看动画,知道氦核(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分析氦核(α粒子)大角度散射的原因,从而得出原子有核,知道原子核式模型及原子核直径约为10-14—10-15米。

情景Ⅴ“枪击”演示

教师演示,枪击自制有核球体。

情景Ⅳ播放动画

观看动画,了解获得核能的两种方法核裂变和核聚变。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音频和讲解,认识几种典型的原子模型。

第二环节通过“锥刺”实验,以及α散射实验,认识原子核式结构。

第三环节通过观看动画和教师讲授,了解获得核能的两种方法核裂变和核聚变。

七、教案示例

(一)引入

设问:

世界上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

有些是我们无法直接观察的,其中奥秘怎么知道呢?

“布袋”实验:

猜测“布袋”内的物体并交流推断的结果和依据。

要知道原子的内部结构,就像布袋实验一样需要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来猜测和推理。

(二)新课

1.原子组成

问题1:

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知道了原子的概念,那么你认为原子是否可以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呢?

2.原子模型

问题2: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类就对物质的构成进行了思考。

谁最先提出原子的?

“原子”的本义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播放音频1:

学生倾听并交流,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早提出原子不可再分,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则提出了“物质无限可分”,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建立了科学的原子论,第一个提出原子模型——圆球体,把原子结构具体化和形象化。

⑴道尔顿原子模型——光滑而坚硬的圆球体

学生交流:

道尔顿……

问题3:

原子是否真的不可再分?

是谁又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提出新的原子模型?

⑵汤姆逊原子模型——葡萄干蛋糕模型

1889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从原子中跑出来质量比氢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电子的存在。

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观念。

1904年他推测正电荷像液体一样均匀分布在原子里,带负电的电子像葡萄干一样浸在其中,这一模型被人们称为葡萄干蛋糕模型。

并根据此模型估算出原子直径大约为10-10米。

问题4:

在当时的物理界,汤姆逊的原子观点成为主流观点,但有一位科学家却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原子有核。

原子中到底有核无核?

1903年日本物理学家长冈半太郎认为正负电子不可能相互渗透,提出了电子均匀地分布在一个环上,环中心是一个具有大质量的带正电的球,被他称为“土星型模型”结构。

⑶卢瑟福原子模型——行星模型

“锥刺”实验:

判断纸包中是否有核并交流判断结果。

播放动画:

认识氦核(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观察氦核(α粒子)大角度反射。

 

分析氦核(α粒子)大角度散射的原因。

小组讨论原子核的特点并交流。

1911年,卢瑟福受“大宇宙与小宇宙相似”的启发,把太阳系和原子结构进行类比,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行星模型”。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卢瑟福提出核式模型,根据实验现象推理计算原子核直径大约为:

10-14—10-15米。

学生活动:

通过计算知道,如果把原子放大成排球这么大,那么原子核比沙粒还小得多。

师:

科学家通过实验进一步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提出电子云模型。

3.核能

观看动画,了解获得核能的两种方法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能:

蕴藏在原子核中的能量叫做核能。

核裂变:

质量大的原子核在发生核裂变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核聚变:

质量小的原子核互相聚合,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释放能量的一种核反应形式。

(三)知识运用

学生小组讨论:

从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历程,我们能得到什么启发?

课后作业:

P31《思考与练习》

9.2《地球太阳系》单元教学设计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张美

一、教材分析

《地球太阳系》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