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区域开发与永续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8360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区域开发与永续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区域开发与永续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区域开发与永续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区域开发与永续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十一章区域开发与永续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区域开发与永续发展.docx

《第十一章区域开发与永续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区域开发与永续发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区域开发与永续发展.docx

第十一章区域开发与永续发展

第十一章 區域開發與永續發展

一、區域開發問題

為了方便探討大陸的區域開發問題,本文將大陸分為三大地區,東部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廣西、及海南;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內蒙、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及湖南;西部地區包括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及新疆。

大陸的區域開發,面臨三大問題,包括經濟結構轉型、產業發展策略、以及資金融通管道,而且這三個問題基本上是環環相扣。

(一)經濟結構轉型問題

從1949年到1978年,大陸為了平衡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有計畫地利用西部地區的經濟資源,投資建設鋼鐵、電力、煤炭、石油、有色金屬和機械設備製造等重工業基礎。

然而,從1979年大陸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以後,對區域發展政策也進行重大調整。

政策目標由以追求區域平衡轉向以效率為主兼顧公平非均衡發展;經濟開發的地區重點由內地向沿海轉移。

東部地區由於外商大量投資工業與服務業,不但促使產出結構的轉型,並且在城鎮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吸收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引起就業結構的轉型。

東部地區經濟轉型的效果,也對中西部的經濟產生影響。

一方面,通過地區之間的經濟協作與商品交易,帶動中西部地區民生消費品產業的興起。

另一方面,則促使中西部地區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釋放出來,大舉前往東部地區尋找工作機會。

不過,這種影響是由東向西漸進,所以造成三個地區經濟結構轉型出現差異。

從表1.11.1與表1.11.2的比較,可以發現三項特徵:

(1)大陸東部地區,經濟結構已經過農業為主轉向工業為主的階段,正邁向服務業為主的階段。

1997年,工業部門的產出占48.7%,服務業占36.3%,農業祗有15%。

同時,工業部門的就業人數比重占27.9%,服務業部門占27.8%,兩個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所占比重,已超過農業部門。

(2)中部與西部的產出,雖然都以工業為主,服務業的產出,也超過農業。

但是,在就業方面,非農業部門就業人數所占比重,1997年中部地區祗占58.8%,西部地區則是33.5%,均低於農業部門。

尤其西部地區工業部門的「高產出、低就業」,顯示這個地區的經濟結構仍然停留在大陸傳統以重工業為核心的階段,與東部及中部相比較,轉型速度最緩慢。

(3)比較1997年和1996年兩年中部地區的就業結構,可以發現第一和第二產業的職工大量移往第三產業。

而西部地區則是勞工由第三產業移向第一和第二產業。

從上述兩個特徵的比較可以瞭解,大陸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應該發展那些產業,可以使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大量釋放出來?

表1.11.1大陸三大地區的產出結構

表1.11.2大陸三大地區的就業結構

(二)產業發展策略問題

為了促進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結構轉型,大陸學者先後提出各種產業發展策略。

例如,陳棟生等學者主張:

(一)在西南地區建立五大基地,包括:

(1)西電東送的能源基地、

(2)以鋁銅鉛鋅為主的有色金屬基金、(3)磷礦和磷化工基地、(4)熱帶亞熱帶作物基地、(5)旅游基金,以支持西南地區發展鋼鐵工業、化學工業、機電工業和汽車工業、食品工業及電子工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二)在西北地區也建立五大基地,包括

(1)煤電油氣俱備的綜合能源基地、

(2)石油及天然氣化工業地、(3)以鎳、鋁、鋅為主的有色金屬基地、(4)全大陸最大的商品棉基地、(5)畜產品基地,以支持西北地區發展機械製造和汽車工業、化學工業、黑色冶金工業、紡織工業、食品工業和輕工業、建材工業及電子工業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大陸學者也瞭解交通、郵電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嚴重不足是制約中西部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因素。

所以在交通運輸方面投資,也提出下列的方案:

(一)在西南地區,於下世紀初期計畫形成

(1)以南昆-南紡-欽北鐵路、寶成-成昆-昆河鐵路、襄渝-川黔-黔桂-黎港(黎欽)鐵路、大(理)瑞(雨)-廣大-貴昆-湘黔鐵路、成渝-渝漢(渝懷)鐵路等組成的鐵路網主骨架;

(2)北接西安的成都-自貢-昆明-打洛公路,南接柳州、湛江的重慶-貴陽公路,西接拉薩東接武漢的雅安-成都-涪陵公路,東接長沙的貴陽-昆明-畹町公路等高等級公路為骨架的公路網;(3)以長江幹流為主,包括嘉陵江、金沙江、烏江、赤水河、南、北盤江、瀾滄江在內的西南內河航運體系;(4)以成都、重慶、昆明三個國際航空港為中心,包括貴陽、拉薩等幹線機場、和一批支線機場組成的西南民用航空樞紐。

(二)在西北地區,1.鐵路運輸的主要工程包括:

(1)興建南疆鐵路西段(庫爾勒-喀什);

(2)對蘭青鐵路(蘭州-西寧)和西寧-格爾木鐵路(青藏鐵路第一期工程)進行擴能改造;(3)對蘭新線和包蘭線的聯絡線-干(塘)-武(威)線進行電氣化改造;(4)興建西安-彬縣-中衛鐵路,開發彬(縣)長(武)煤田,促進甘肅慶陽等地區資源開發。

2.在公路運輸方面,修造臨潼-西安-寶雞,西安-銅川-黃陵,蘭州-古浪,蘭州-白銀,鳥魯木齊-石河子-奎屯-獨山子等高級公路或高速公路。

3.民用航空的主要工程包括

(1)擴建咸陽機場、烏魯木齊、蘭州、西寧機場;

(2)建成銀川河東機場;(3)改建漢中、榆林、敦煌、伊寧、喀什、阿勒泰和格爾木等機場。

4.在油氣輸送管道方面,主要工程包括:

(1)新建蘭州至成都的成品油輸送管;

(2)靖邊至西安、銀川、北京、天津的輸氣管線和水煤漿輸送管。

上述產業和交通運輸發展策略都相當宏偉,但是,整個構想仍然以政府部門來主導與推動,其中所涉及的資金需求相當龐大,政府部門是否有足夠的融通管道予以支應?

是整個產業發展策略成敗的關鍵所在。

(三)資金融通管道問題

大陸企業的資金融通渠道,大致可以分為:

(1)財政預算撥款,

(2)銀行貸款,(3)發行債券,(4)利用外資,(5)企業與地方自籌及(6)其他來源等方面。

在改革開放之前,絕大部份的公共投資,均來自財政預算撥款。

但是「統收統支」制度取消之後,財政撥款改為銀行貸款,銀行貨款成為大陸企業主要的資金融通渠道。

發行債券是大陸債券市場萌芽之後,才出現的融通方式。

不過,大陸債券市場的發展尚未健全,通過這條渠道對外融資的數額有限。

通過對外借款與外商直接投資,大陸從1979年到1998年,實際利用外資2,674.3億美元,成為大陸固定資產投資的主要融通渠道。

另外,分稅制的實施與「統收統支」一樣,給了地方和企業較大的資金自主權,成為一條重要的資金融通渠道。

這些資金融通渠道,在西部、中部與東部的固定資產投資所扮演角色,從表1.11.3至表1.11.5可以發現下列特點:

(一)在基本建設投資方面,西部地區主要靠銀行貸款,各級地方政府籌款、及企業自籌資金。

利用外資的比重不大,1996年底祗占8.4%,比不上中部地區的10.2%與東部地區的18.7%。

(二)在更新改造投資方面,西部地區主要靠銀行貸款及企業自籌。

利外資的部份,1996年祗占4.8%,低於中部地區的6.3%與東部地區的19.9%。

(三)在房地產開發方面,西部地區的資金融通渠道,同樣以銀行貸款及企業自籌為主,利用外資的部份,1996年祗占5.1%,低於中部地區的7.9%與東部地區的14.9%。

從上述的比較可以推論,西部地區目前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銀行貸款及地方政府與企業自行籌資。

在利用外資方面,數額相當有限。

由於西部地區是三個區域中,經濟發展較慢,銀行貸款能力及地方政府與企業自籌資金能力,相對上也比較弱,再加上外資流入有限,自然造成西部地區空有完整的產業發展策略,卻缺乏足夠的資金予以實現。

表1.11.31996年大陸三大地區基本建設的資金來源

表1.11.41996年大陸三大地區更新改造投資的資金來源

表1.11.51996年大陸三大地區房地產開發的資金來源

三、生態環境狀況

1997年,大陸加強了對城市和重點區域環境污染的治理,對淮河流域污染實行重點防治,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由於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給資源帶來巨大壓力,部分地區生態環境繼續惡化。

(一)水環境

1.總體狀況

1997年,大陸七大水系、湖泊、水庫、部分地區地下水、和近岸海域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和許多城市嚴重缺水。

水域污染和水資源缺乏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這一年,廢水排放總量為416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27億噸,生活污水排放量為189億噸。

工業廢水排放量中,縣及縣以上工業排放188億噸,比上年下降869%,鄉鎮工業排放39億噸。

廢水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1,757萬噸,其中工業廢水COD排放1073萬噸,生活廢水COD排放686萬噸。

工業廢水COD排放量中,縣及縣以上工業排放666萬噸,鄉鎮工業排放407萬噸。

2.地區狀況

表1.11.6列出了1997年工業廢水排放最多的10個省市區,它們的排放總量為1114582萬噸,占縣及縣以上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59.18%,其中江蘇名列第一,占全大陸排放總量的9.32%,其次是湖南,占6.89%,大多數工業廢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

(其他地區廢水排放情況可參附表1.11.A)

表1.11.61997年10個工業廢水排放最多的地區排名

從工業廢水具體污染物排放地區分布看,從表1.11.7可以發現:

(1)汞:

全大陸排放總量為11.6噸,排放量最大的是遼寧,為4.87噸,占全大陸的41.98%,其次是湖南,為2.54噸,占21.55%。

其他地?

排放量都在1噸以下。

(2)鎘:

全大陸總放總量為138.86噸,其中遼寧為47.92噸,占34.51%,廣西為23.6噸,占17%,湖南為19.64噸,甘肅為17.26噸。

(3)六價鉻:

全大陸總放總量為206.02噸,新疆?

27.71噸,占13.45%,湖南20.22噸,廣東19.98噸,浙江15.93噸,江蘇14.8噸,四川13.9噸,湖北11.91噸。

(4)鉛:

全大陸總放總量為1076.76噸,其中湖南213.38噸,占19.82%,雲南133.47噸,廣東116.39噸,甘肅114.96噸。

(5)砷:

全大陸總放總量為950.17噸,其中湖南為146.71噸,占15.44%,雲南137.2噸,江蘇132.64噸,甘肅86.39噸。

(6)揮發酚:

全大陸總放總量為4,880.12噸,其中遼寧為487.57噸,占9.99%,山西395.22噸,山東374.94噸,河南337.41噸。

(7)氰化物:

全大陸總放總量為2,194.29噸,其中江西為301.82噸,占13.76%,湖南253.55噸,安徽196.28噸,河南192.78噸,貴州157.74噸。

(8)石油類:

全大陸總放總量為53,281.81噸,其中遼寧為5,177.01噸,占9.72%,新疆4,203.56噸,江蘇4,094.28噸,湖北3,297.12噸。

(9)化學需氧量:

全大陸總放總量為6,654,162噸,其中河南556,538.4噸,占8.36%,廣西491,882.8噸,江蘇370,381.2噸,遼寧298,397.1噸。

(10)懸浮物:

全大陸總放總量為6,599,185噸,其中遼寧為846,913.3噸,占12.83%,內蒙古783,072.3噸,雲南525,011.8噸,四川486,135.8噸。

(11)硫化物:

全大陸總放總量為29,668.36噸,其中四川5,268.75噸,占17.76%,江西3,441.29噸,江蘇2,684.22噸,新疆2,299.02噸。

表1.11.7各地區廢水排放情形

表1.11.7各地區廢水排放情形(續)

3.江河湖海庫狀況

(1)長江:

幹流污染較輕,水質基本良好。

監測的67.7%河段為III類和優於III類水質,無超過V類水質的河段。

主要污染物為高錳酸鹽指數,其次為生化需氧量和揮發酚。

(2)黃河:

面臨污染和斷流的雙重壓力。

監測的66.7%河段為IV類水質,主要污染物為氨氮、揮發酚、高錳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

70年代斷流年份最長歷時21天,1996年為133天,1997年為226天。

(3)珠江:

監測的的62.5%河段為III類和優於III類水質,29.2%的河段水質為IV類,其餘為V類和超V類,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總汞。

(4)淮河:

幹流水質有所好轉,尤其是往年高污染河段的狀況有所改善。

幹流水質以III和IV類為主。

支流污染仍然嚴重,一級支流有52%的河段段超V類水質,二、三級支流有71%的河段為超V類水質。

主要污染物為非離子氨和生化需氧量。

(5)海濼河:

污染嚴重,總體水質較差。

監測的50%河段水質為V類和超V類,主要污染物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6)大遼河:

總體水質差,污染嚴重。

監測的50%河段為超V類水質。

主要污染物為氨氮、總汞、揮發酚、生化需氧量和高錳酸酸指數。

(7)松花江:

水質有所改善,但監測的70.6%的河段仍為IV類水質,主要污染物為高錳酸鹽指數、揮發酚和生化需氧量。

(8)湖泊水庫:

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為中度污染,水庫污染相對較輕。

巢湖和滇池污染程度有所加重。

主要大淡水湖泊污染程度次序為:

滇池、巢湖(西半湖)、南四湖、洪澤湖、太湖、洞庭湖、鏡泊湖、博斯騰湖、興凱湖和洱海。

湖泊水庫主要的環境問題是嚴重富富養化和耗氧有機物增加。

湖泊的主要污染物為總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和生化需氧量。

大型水庫主要污染物為總磷、總氮、揮發酚。

部分湖庫出現汞污染,個別水庫存在砷污染。

(9)近岸海域:

水質變化不大,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有機磷。

一類水質占18.7%,二類水質占21.4%,三類水質占6.5%,超三類水質占53.4%。

珠江口海域仍是污染較嚴重的海域之一。

四大海域的超標率(以下均指一類海水水質標准)分別是渤海44%、黃海46%、東海94%、南海42%,其中無機磷超標率分別為渤海16%、黃海47%、東海81%、南海38%。

油類污染程度比上年有所減輕,其中東海、南海的超標率分別是11%和12%。

四大海區中,污染次序:

東海、渤海、黃海、南海。

4.行業狀況

10個排放量最大的行業排放1,724,961萬噸,占全大陸排放總量的9159%;其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427,748萬噸,占22.71%;黑色金屬冶金及壓延工業277,929萬噸,占14.76%,造紙及紙製品274,601萬噸,占14.58%。

(其他行業排放情況,可以參附表1.11.B)

表1.11.81997年10個工業廢水排放最大的行業

從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的行業分布看,從表1.11.9可以發現:

(1)汞: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排放5.65噸,化工原料及化學品製造業排放4.21噸。

(2)鎘: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排放139.72噸,採掘業排放69.51噸。

(3)六價鉻:

皮革、皮毛、羽絨及製品業排放174.66噸,金屬製品?

排放100.35噸,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排放46.67噸。

(4)鉛:

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排放1,327.61噸,採掘業排放749.66噸,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排放255.76噸。

(5)砷:

採掘業排放678.64噸,化工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排放435.37噸,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排放218.16噸。

(6)揮發酚:

造紙及紙製品業排放2,681.06噸,石油及煉焦業排放2,629.71噸,化工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排放1,043.41噸,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排放753.07噸。

(7)氰化物:

化工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排放1,027.66噸,占全大陸排放總量的46.83%;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排放753.06噸,占34.32%;採掘業排放114.2噸,占5.2%。

(8)石油類:

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排放11,792.6噸,占全大陸排放總量的22.13%;化工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排放11,241.01噸,占21.1%;採掘業排放7,803.83噸,占14.65%;機械、電氣、電子設備製造業排放6,366.72噸,占11.95%。

(9)化學需氧量:

造紙及紙製品業排放4,073,841噸,占全大陸排放總量的61.22%;食品、煙草及飲料製造業排放1,811,943噸,占27.23%;化工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排放784,314.5噸,占11.78%。

(10)懸浮物:

造紙及紙製品?

排放2,029,752噸,占全大陸排放總量的30.76%;採掘業排放1,845,147噸,占27.96%;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排放944,304噸,占14.31%;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排放925,806噸,占14.02%。

(11)硫化物:

化工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排放10,263噸,占全大陸排放總量的34.59%;採掘業排放6,428噸,占21.67%;造紙及紙製品業排放6,368噸,占21.46%;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排放1,988噸,占6.7%。

表1.11.9分行業工業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表1.11.9分行業工業廢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續)

(二)大氣環境

(1)1997年,大陸的空氣污染仍以煤煙型為主,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和煙塵。

工業廢氣總放總量為113,378億標立方米,比上年增長了1.96%,其中燃料燃燒廢氣排放量增長了1.29%,生產工藝廢氣排放量增長了3.11%。

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346萬噸,其中工業來源的排放量為1,852萬噸,生活來源的排放量為494萬噸。

在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中,縣及縣以上工業排放量為1,363萬噸,基本上與上年持平,鄉鎮工業為489萬噸。

煙塵總排放量為1,873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1,565萬噸,生活排放量為308萬噸。

在工業煙塵中,縣及縣以上工業排放量為685萬噸,比上年減少了9.63%,鄉鎮工業排放量為880萬噸,占56.2%。

工業粉塵總排放量為1505萬噸,其中縣及縣以上工業排放量為548萬噸,比上年下降了2.49%,鄉鎮工業排放量為957萬噸,占63.6%。

表1.11.101991-1997年大陸工業廢氣排放比較

從行業和地區分布看,工業廢氣排放最大的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達41,482億標立方米,其次是非金屬礦物製造業,為20,880億標立方米,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達19,748億標立方米;遼寧9,318億標立方米,居首位;山東8,504億標立方米,居第二位;河北達8,314億標立方米,居第三位。

工業二氧化硫排放最多的也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達7,894,550噸,其次是非金屬礦物製造業,為1296110噸,化工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為1,099,063噸;山東最多,1,496,739噸,其次是河北,1,008,922噸,然後是江蘇,998,173噸。

工業煙塵排放量最大的仍是前述三個行業,分別為3,952,957噸、1,133,201噸和521,640噸;遼寧最大,573,149噸,其次是山東,476,500噸,河南467,316噸。

工業粉塵排放量最多的行業是非金屬礦物製造業,為6,683,479噸,其次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達1,050,998噸,採掘業為210,640噸;排放最多的是河南,達426,927噸,其次是河北369,016噸,遼寧361,883噸。

(2)酸雨:

華中、西南酸雨污染嚴重,華南酸雨污染有上升趨勢,北方的圖門、青島酸雨污染仍較嚴重。

年均PH值低於5.6的城市有44個,占總統計城市的47.8%,其中75%的南方城市低於此值,低於4.5的有長沙、遵義、杭州和宜賓。

71.7%的城市出現過酸雨,出現頻率大於90%的有長沙、景德鎮、遵義。

低於5.6的北方城市有:

44個、青島和太原。

?

華中酸雨區是全大陸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PH值低於5,頻率大於70%;西南酸雨區污染很嚴重,除重慶外,中心區域PH值低於5頻率為70%;華南酸雨區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廣西東中部地區,部分城市酸度有所下降,但出現頻率上升;青島、圖門出現頻率維持在較高水平,成為北方經常出現酸雨的地區。

(三)工業固體廢物

1997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0.6億噸,縣及縣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65,749萬噸,占總產生量的62.3%,比上年下降了0.23%,其中危險廢物1,077萬噸,約占1%。

工業廢物排放量為1,549萬噸,比上年下降了141萬噸。

廢物貯存量27,980萬噸,增加了1,616萬噸,累計貯存量647,183萬噸,減少了2,103萬噸。

廢物占地面積為50,650萬平方米,減少了1,030萬平方米(見表1.11.11)。

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多的是遼寧,達6,767萬噸,其次是河北,5,931萬噸,山東達4778萬噸。

危險廢物產生量最大的是江蘇,達127萬噸,其次是貴州,為107萬噸,內蒙古達84萬噸。

全大陸248萬噸放射性廢渣中,內蒙古達221萬噸。

從行業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大的是採掘業,達31,990萬噸,其次是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達13,047萬噸,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達11,831萬噸。

危險廢物產生量最大的是化工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達634萬噸,其次是採掘業,為263萬噸。

放射性廢渣主要產生於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達221萬噸。

表1.11.111991-1997年工業固體廢物比較

(四)城市環境

1.1997年,大陸城市空氣污染仍以煤煙型為主,部分大中城市出現煤煙-機動車尾氣混合型污染,污染水平仍然較重,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但總體惡化趨勢有所緩和,部分沿海和中小城市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2.城市水污染仍以有機污染為主,污染缺水型城市增多。

主要污染物是石油類、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

在監測的142條城市河段中,絕大多數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嚴重缺水的城市主要集中於華北地區和沿海地區。

3.多數城市噪音處於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音影響範圍大並呈擴大趨勢,交通噪音對環境衝擊最大。

4.城市垃圾逐年增加,垃圾圍城現象更為嚴重,同時,隨著塑料包裝物用量迅速增加,「白色污染」問題突出。

(五)生態狀況

1.耕地

受荒漠化的影響,大陸乾旱、半乾旱地區40%的耕地在不同程度地退化。

耕地中有水源保護和灌溉設施的為5,313萬公頃,僅占耕地面積的39%;旱地8310萬公頃,占61%;有1,000萬公頃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人均占有土地資源較低,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3。

1997年,占而未用的閑置土地11.65萬公頃,其中耕地6.28萬公頃。

全大陸各類開發區4,210個,已占地23.22萬公頃,其中耕地12.83萬公頃。

2.森林

據全大陸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統計,大陸森林面積?

1.3億公頃,覆蓋率13.92%,僅占世界森林面積的3-4%,人均占有森林面積0.114公頃。

森林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用材林、成熟林蓄積量持續減少。

森林質量不高,林齡結構以幼齡、中齡和人工林為主。

1997年發生森林火災2,465起,受災面積35,440公頃,森林病虫害發生面積733.7公頃。

3.草地

大陸是草地資源豐富,擁有各類天然草地3.9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40%,僅次於澳大利亞,但人均占有草地僅0.33公頃,約為世界人均草地面積的1/2。

近年來,由於超過度開發,包括開墾天然草場和長期超載過牧,引起草地大面積退化、沙化和荒漠化。

目前有90%的草地已經或正在退化,其中中度以上的草地達1.3億公頃,並且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退化速度約年均0.5%,而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的建設速度僅為0.3%。

草原面積逐年縮小,草原植被覆蓋度降低,草原涵養水源、保護水土的能力減弱,造成水土流失加重。

黃土高原的華北地區部分草地因水土流失而成為裸地。

草地畜牧業單位面積生產效率很低,主要指標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單位面積草地產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4.生物多樣性

大陸具有陸地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包括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