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滩涂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docx
《浙江省滩涂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滩涂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滩涂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浙江省滩涂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
1专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原则方法
1.1研究的背景
自1999年以来,浙江省已累计开发整理土地67万公顷,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土地资源保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出发点,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促进补充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者统一。
本专题研究在认真学习2005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国务院相关决定精神的基础上,按照部《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国土资发[2003]363号)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进一步明确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方向和重点,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水平。
为了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报、实施及验收等标准化建设,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合理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提高投资效益,2005年底,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5]120号),同时在全国选择了9个省(区)先行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编制试点工作。
为进一步推动《标准》编制工作,2007年7月31日,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7]137号),通知提出:
从2007年8月份开始,在非试点省份开展《标准》编制工作。
浙江省是我国的围垦大省,围垦事业是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从1950年至今已围垦滩涂274万亩,占全国围垦总面积的1/5,分别用于工业用地、港口用地、城镇用地、养殖用地和耕地。
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不断发展,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项目也日渐增多,亟需制订滩涂开发工程建设标准,以进一步规范滩涂开发行为,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效益,浙江省将滩涂开发工程建设标准作为一个专题展开研究。
1.2研究的目的
开展滩涂开发工程建设标准专题研究是滩涂开发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滩涂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浙江实际情况的工程体系,满足《标准》和其它相关专题编制需要的具体指标和研究范围而进行的专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滩涂开发工程是对田、水、路、土、林以及养殖水面等的完善配套与综合整治。
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统一完善的滩涂开发工程体系,可以为项目投资提供决策依据,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保障;对于实现浙江滩涂开发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到具体项目实施等系列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十分重要。
在实践中,滩涂开发包括建设用地项目和农业用地项目,该专题研究的滩涂开发工程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滩涂开发工程体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也将对浙江的社会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
1.3研究的原则及方法
1.3.1研究的原则
1.与相关标准相协调的原则。
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切实做好与现行相关标准之间的协调。
滩涂围垦工程项目的设计标准要求与沿海、沿江防潮、防台、排涝标准相协调,严格按照国家、省颁发的各项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满足“平安浙江”的建设要求,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
应从实际出发,结合浙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按照自然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水资源等条件科学合理确定滩涂开发工程内容,保障土地安全、粮食安全,以人为本,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滩涂开发工程建设体系,为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保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可持续性原则。
正确处理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的关系,实现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正确处理围垦、防洪排涝、航运、养殖等之间的关系,以发挥最佳综合效益。
进行滩涂开发增加土地面积和质量的同时,也应注重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总结经验,推陈出新的原则。
充分研究和利用现有的工程体系,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完善的滩涂开发工程体系。
1.3.2研究的方法
专题研究同时采用实地调研法和综合分析比较法等有机结合进行。
1.实地调研法
通过对浙江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经济条件的滩涂开发项目工程建设模式、建设内容及建设标准的调研,分析总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会,沟通认识,统一看法,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再通过由上而下的演绎和由下而上的归纳,上下互动最后形成浙江统一的工程体系框架。
2.综合分析比较法
在收集土地、水利、农业、交通、电力、林业、环保等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浙江滩涂开发项目建设特性,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形成适应浙江的滩涂开发工程建设体系。
3.典型案例分析法
在调查浙江滩涂开发项目工程建设实施情况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进行分析研究滩涂开发中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工程、盐碱土壤改良、养殖水面整理及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内容。
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滩涂开发工程项目时,在定性分析工程建设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统计分析等定量方法,量化分析工程建设内容。
5.系统工程分析方法
滩涂开发整理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图1-1),从知识层面上讲,滩涂开发整理涉及土壤学、农学、海洋学、水力学、地质学等学科领域;从结构方面看,滩涂开发整理系统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海岸防护及生态平衡等;从逻辑上说,首先要明确问题,确定要研究的目标和目的,再进行系统综合、分析、优化、决策,最终实现系统的功能特征。
采用系统工程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滩涂开发整理工程体系的系统合理性,建立符合浙江实际的工程体系。
海岸防护及生态
其它工程
2浙江省滩涂利用结构特点及利用模式
2.1浙江省滩涂概况
本专题研究的滩涂主要指沿海滩涂。
滩涂不仅蕴藏着各种矿产、生物及其他海洋资源,而且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极其重要的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后备资源。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将滩涂界定为平均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海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将沿海滩涂界定为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
两部门对滩涂的表述虽然有所不同,但滩涂既是海域的组成部分,又属于土地。
浙江省是一个海洋大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
浙江省大陆海岸线曲折,北起平湖金丝娘桥,南至苍南县虎头鼻,全长1840km,形成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等许多海湾(见图2-1),其中大的海湾滩涂面积如表2-1所示。
浙江省岛屿众多,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40%,岛屿岸线长约4646km,有辽阔的滩涂资源。
淤泥质海岸是浙江海岸的主要类型,由粉砂、泥质粉砂和粉砂质泥等细粒物质组成,潮滩发育,主要分布在河口、港湾岸段,逾1000km,占浙江岸线的54%;基岩海岸多分布于岛屿海岸,受断裂构造控制,岸线曲折,海蚀作用强烈,潮滩不发育;砂砾质海岸在浙江发育较少,由砾石、砂砾或砂质物质组成,海岸动力较强,仅占大陆岸线的4%。
表2-1浙江沿海主要港湾的海涂面积分布(104km2)
地点
杭州湾
象山港
三门湾
浦坝港
漩门港
乐清湾
大渔湾
沿浦湾
合计
面积
5.01
1.72
2.95
0.40
0.43
2.21
0.27
0.15
13.14
浙江省淤泥质河口、港湾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沿岸入海河流输沙、长江入海泥沙扩散和内陆架供沙。
根据岸滩历史动态及演变趋向,浙江岸滩分为淤涨型、侵蚀型和稳定型三类。
淤涨型岸滩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三门湾、椒江口以南以及瓯江口至鳌江口之间的温瑞平原;侵蚀类岸滩的发育与强动力条件和泥沙的供应不足有关,最典型的是杭州湾北岸岸滩和一些侵蚀型基岩海岸岸滩;稳定型岸滩分布在环境隐蔽的基岩港湾内,如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等。
岸滩在演变过程中,存在着年内变化;浙江沿海常受到台风侵袭,灾害性天气对岸滩演变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图2-1浙江省滩涂资源分布图(据浙江省水利厅,2005)
根据2004年统计,浙江省理论深度基准面以上的滩涂资源现有面积为391万亩,理论深度基准面与2m深度基准面之间的资源为199万亩;2m深度基准面与5m深度基准面之间的资源为355万亩。
这些滩涂主要为淤涨型滩涂,滩涂年淤涨面积近4.05万亩,自然淤涨的滩涂资源为围垦提供了基础条件。
浙江滩涂资源主要分布在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台州、温州、舟山7市所属沿海沿江县(市、区),其中适于围垦造地的滩涂资源根据统计约为257万亩(见表2-2)。
利用丰富的滩涂资源进行围垦造地一直是浙江省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主要措施,为加速城市化进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腹地,有力地促进了沿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表2-2浙江省沿海沿江各行政区滩涂资源分布表
市
县(市、区)
滩涂资源(万亩)
市
县(市、区)
滩涂资源(万亩)
全省合计
390.61
三门县
17.83
嘉兴市
25.76
临海市
14.86
平湖市
2.13
椒江区
8.08
海盐县
6.71
路桥区
7.37
海宁市
16.92
温岭市
23.53
杭州市
8.51
玉环县
16.68
萧山区
8.51
温州市
95.42
绍兴市
11.90
乐清市
21.45
绍兴县
1.59
永嘉县
上虞市
10.31
鹿城区
宁波市
130.81
龙湾区
20.86
余姚市
6.77
瑞安市
15.55
慈溪市
54.00
平阳县
13.86
镇海区
0.56
苍南县
11.39
北仑区
5.56
洞头县
12.31
鄞州区
1.89
舟山市
29.86
奉化市
4.82
嵊泗县
3.22
象山县
30.29
岱山县
8.89
宁海县
26.92
定海区
6.16
台州市
88.35
普陀区
11.59
2.2滩涂利用结构特点
浙江省沿海、沿江自1949年以来截止2004年底共围垦滩涂面积282万亩,其中嘉兴市9万亩,杭州市65万亩,绍兴市41万亩,宁波市74万亩,台州市54万亩,温州市19万亩,舟山市20万亩(见表2-3)。
表2-3浙江省1950-2004年围成滩涂面积统计表单位:
万亩
市
县
(市、区)
围垦滩涂
面积(万亩)
市
县
(市、区)
围垦滩涂
面积(万亩)
全省合计
282.37
台州市
53.87
嘉兴市
9.07
三门县
11.35
平湖市
1.14
临海市
5.67
海盐县
0.96
椒江区
3.80
海宁市
6.97
路桥区
5.93
杭州市
65.25
温岭市
16.53
萧山区
52.92
玉环县
10.59
江干区
11.17
温州市
18.65
西湖区
1.16
乐清市
5.95
绍兴市
40.84
永嘉县
0.49
绍兴县
13.56
龙湾区
4.52
上虞市
27.28
鹿城区
0.47
宁波市
74.37
瑞安市
2.74
余姚市
4.66
平阳县
0.60
慈溪市
29.96
苍南县
2.31
镇海区
5.84
洞头县
1.57
鄞州区
0.99
舟山市
20.32
北仑区
6.14
嵊泗县
0.92
象山县
14.23
岱山县
6.86
奉化市
1.12
定海区
6.11
宁海县
11.43
普陀区
6.43
表2-4浙江省沿海各岸段开发利用方向及主导功能汇总表
岸段
编号
岸段名称
海岸状态
面积
(万亩)
主导功能
1
平湖市金丝娘桥~海盐县澉浦
侵蚀型
5.51
港口、码头、旅游及工业用地开发。
2
澉浦~钱江一桥北
淤涨型向稳定型过渡
20.25
航道、旅游、农业、养殖。
3
钱江一桥南~西三闸
淤涨型为主
26.82
农业、围塘养殖。
4
西三闸~甬江口北
淤涨型为主
54.92
农业、工业开发、湿地保护为主。
5
甬江口
稳定型
通航、排洪、码头。
6
甬江口南~北仑区崎头角
稳定型海岸为主
1.32
工业、港口用地。
7
崎头角~象山县钱仓
稳定型为主
25.52
水产自然养殖为主。
8
钱仓~象山县石浦
稳定型为主
12.32
农业、盐业、围塘养殖。
9
石浦~三门县沿赤
缓慢淤涨型
42.65
农业与海水养殖相结合,适度开发盐业。
10
沿赤~椒江口北小园山
淤涨型为主
20.36
围涂、工业、围塘养殖为主。
11
椒江
航道、码头。
12
椒江口南牛头颈~温岭市石塘
淤涨型
24.3
农业、围塘养殖、船只避风、港口码头。
13
石塘~玉环县鲜迭
缓慢淤涨型为主
23.15
农业、海水养殖、旅游、港口码头、城建用地。
14
鲜迭~乐清市岐头
稳定型
30.4
港口、自然养殖、湿地保护、农业、围塘养殖。
15
瓯江
稳定型为主
旅游、港口。
16
龙湾上岙~瑞安市上望盐场
淤涨型为主
33.9
农业、围塘养殖、湿地保护、综合开发为主。
17
飞云江
航运、港口、码头、行洪。
18
瑞安市阁巷盐场~平阳县仙人岩
淤涨型为主
15.63
农业、围塘养殖为主。
19
鳌江
稳定型
航道、行洪。
20
苍南县新美州~苍南县沙埕
淤涨型向稳定型过渡
11.39
农业围涂、旅游、港口、围塘养殖为主。
21
洞头岛
稳定型为主
12.31
旅游、围塘养殖、港口为主,并城建用地。
22
舟山群岛
稳定型为主
29.86
旅游、工业、港口用地、围塘养殖、城建用地。
合计
390.61
全省2005~2010年规划完成围垦面积5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07万亩,养殖14.25万亩,建设用地17.32万亩,工交用地2.92万亩,旅游用地2.26万亩。
详见表2-5。
而2011~2015年、2016~2020年各完成围垦面积40万亩。
表2-5各县(市、区)2005-2010年滩涂围垦开发利用分类表单位:
万亩
市
县(市、区)
围垦
面积
开发利用分类
耕地
养殖
水利
林业
工交
城建
旅游
其它
全省合计
57.93
10.07
14.25
9.17
0.34
2.92
17.32
2.26
1.59
嘉兴市
5.62
0.68
0.04
0.09
4.47
0.23
0.11
平湖市
1.07
0.107
0.042
0.091
0.724
0.106
海盐县
2.25
0.225
2.025
海宁市
2.30
0.345
1.725
0.230
杭州市
萧山区
绍兴市
5.50
1.43
2.87
1.20
绍兴县
上虞市
5.50
1.430
2.870
1.200
宁波市
14.38
4.90
0.00
2.88
5.64
0.94
0.03
余姚市
慈溪市
10.62
3.300
2.500
4.820
镇海区
0.00
鄞州区
0.00
北仑区
0.91
0.09
0.82
象山县
1.04
0.10
0.94
奉化市
0.00
宁海县
1.81
1.60
0.18
0.03
台州市
18.39
3.63
5.16
2.59
0.30
2.00
3.56
1.10
0.08
台州市
0.00
三门县
1.91
0.410
0.457
0.967
0.075
临海市
0.45
0.405
0.045
椒江区
3.34
1.120
1.120
0.500
0.300
0.300
路桥区
4.16
1.91
1.84
0.41
温岭市
1.53
1.380
0.150
玉环县
7.01
0.60
1.02
1.70
2.59
1.10
温州市
10.10
0.12
3.92
1.10
0.47
3.11
1.38
乐清市
1.01
0.909
0.101
龙湾区
5.50
1.47
0.55
2.70
0.78
瑞安市
1.60
0.74
0.25
0.60
平阳县
0.52
0.052
0.470
苍南县
洞头县
1.47
0.12
0.80
0.15
0.41
舟山市
3.93
2.30
0.73
0.35
0.55
嵊泗县
0.34
0.306
0.034
岱山县
0.91
0.64
0.27
定海区
0.99
0.69
0.25
0.04
普陀区
1.69
0.66
0.17
0.31
0.55
2.3滩涂利用开发趋势
2.3.1综合开发
对不同类型滩涂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和限制性因素调查,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开发,宜农则农,宜养则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
2.3.2立体开发
沿海滩涂是一个立体地域空间,由陆至海,分别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各种生物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位置,呈立体配置状态。
滩涂开发应充分考虑到空间高度、水体深度及相互间的生态链关系,把各种生物合理地配置在一个系统的不同空间,充分利用土地、热量、水分和光能等自然资源。
2.3.3高效利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把沿海滩涂开发当作一种商业投资行为,以获取高额经济效益为目标。
因而,沿海滩涂开发不仅应增加技术投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生产率,而且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2.3.4可持续利用
沿海滩涂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资源。
但如果利用不当或利用强度过大,可能会导致资源衰竭,或永久破坏。
因此,沿海滩涂开发必须要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
3浙江省滩涂开发利用优先度研究
浙江省滩涂开发事业,始于西汉时期海盐县利用海涂做盐场而发展的海水煮盐业。
1996年11月,浙江省人大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滩涂围垦管理条例》;2002年7月浙江省政府同意批准了《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使得浙江省的滩涂围垦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科学管理与发展。
围垦地区的土地利用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如生产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蔬菜、瓜果等弄产品;同时也为浙江省提供了宝贵的建设用地资源,先后建成了诸如秦山核电厂、镇海炼油化工厂、北仑电厂、杭州萧山机场、舟山东港开发区等大型企业。
自上世纪50年代起至2005年初,浙江省共围垦滩涂资源282万亩,为省内增加耕地面积、增强农业渔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建设事业发展等作出了积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沿海县市经济的发展。
鉴于滩涂资源的重要作用和开发价值,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滩涂围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徐承祥和周柏水等从总体上对浙江省滩涂围垦的历史、现状进行阐述以及经济技术上的探讨;卢晓燕、王灵敏、刘瑶等学者则从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滩涂资源的动态变化、海图对比、淤涨速率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分析,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以利于实现滩涂围垦与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诸多研究,主要针对单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滩涂资源动态平衡、地区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展开;本专题从沿海沿江整个区域的角度,整体长远上考虑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结合沿海沿江县市当地滩涂资源的特点,进行省内滩涂围垦优先度的排序研究,亦是合理利用滩涂资源的视角,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3.1研究方法
3.1.1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把多个指标综合为少数几个潜在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用有限个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来间接解释原变量的相关性,二是对变量或样本进行分类。
或者说,通过主成分分析找出几个综合因子来代表原来众多的变量,使这些综合因子尽可能地反映原来变量的信息量,而且彼此之间互不相关,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
影响沿海县市滩涂围垦优先度评价的相关因素很多,比如耕地面积、财政收支、人口变动情况、滩涂资源质量、自然条件情况等都会对滩涂围垦产生影响。
同时这些指标之间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主成分分析法可将众多指标综合起来,克服了指标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根据主成分的得分情况,对滩涂围垦优先度进行分类排序。
3.1.2研究技术线路
滩涂围垦优先度研究需结合沿海沿江县市的实际,在进行翔实系统的资料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优先度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因子特征根和累计贡献率的计算,提取滩涂围垦优先度的主成分,进一步根据因子荷载图,对主成分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并对提取的主成分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命名;最后根据提取出的主成分的贡献率,,以此作为权重,加权计算各评价单元的得分,并根据评价单元的得分,进行滩涂围垦优先度的分类与评价。
具体路线如图3-1所示。
图3-1滩涂围垦优先度研究技术路线
3.2滩涂围垦优先度研究
3.2.1评价指标的选择
评价指标的选择在充分考虑滩涂围垦内涵的同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本文以浙江省沿海沿江县市为例,确定以地方县(包括县级市、区,下同)为基本评价单元进行研究。
位于浙江沿海及河口的主要有嘉兴、杭州、绍兴、宁波、台州、温州、舟山等7市所属的沿海沿江县共32个。
根据沿海当地的社会经济、滩涂资源、自然条件等实际情况,确定了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当地粮食产量、人均GDP、滩涂资源总量、历史围垦数量、围垦开发度、土壤肥力等级、滩涂质量等级、自然淤涨速率等10个作为滩涂围垦优先度的评价指标。
根据国土资源部门和统计部门的相关数据,搜集整理出滩涂围垦优先度评价指标数据,如表3-1所示。
表3-1沿海沿江县市滩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