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收入与消费分析.docx
《农户收入与消费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户收入与消费分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户收入与消费分析
名山县农户收入与消费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2001级王兰惜
(指导教师:
贾宪威副教授)
摘要: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永恒、持久的动力。
名山县是四川典型的农业大县,因此名山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名山县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1987—2002年名山县农户收入、消费的构成情况以及整体变化趋势,对这一阶段名山县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找出名山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有效的开拓农村市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相关的依据。
关键词:
名山县农户收入收入结构消费结构
Farmer’sReceiveandConsumptionAnalysisofMingshanCounty
Abstract:
Asanimportantconstituteoffinaldemand,expensedemandisaneternalandlastingpowerofeconomy,MingshanCountyisSichuanmodelagriculturalbigcounty,thereforeMingshanCountyruraleconomydevelopmentplaysavitalroleofthewholeeconomicaldevelopment.Thisarticleanalyzed1987-2002theMingshanCountyinhabitant'sincomeexpensesituationaswellasthewholechangetendency,carriedonthecontrastanalysisofincomeexpensesituationtothisstageMingshanCountycityandcountryside,discoveredtheproblemswhichexistinMingshanCountyruraleconomydevelopment,proposedthereasonablepolicysuggests,inordertodevelopruralmarket,andprovidecorrelatedbasistothesolveofthethreeagriculturalproblems.
Keywords:
Thepeasant,Receivestructure,Consumptionpattern,Cityandcountrysideincomedisparity
名山县是四川典型的农业大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拥有人口近30万,幅员面积612.24平方公里,资源类型多样、丰富。
伴随着改革的步伐,在名山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名山县经济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国民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农户的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341元增加到2002年的1882.5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7年的349.3元上升到2002年的1767.68元。
(数据来自名山县统计年鉴)。
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加,为有效的拓展农村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名山县目前农村经济整体实力落后,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虽然农户的消费总额从1987年的13276.12万元扩大到2002年73422.54万元。
然而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农户负担过于严重,缺乏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政策的支持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从名山县国民经济构成和发展趋势来看,农户收入和消费的变化对名山县经济发展有高度的相关连动性,因此,如何促进农户增收,刺激农村消费市场,拉动经济的增长是一个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对名山县农村收入——消费关系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有效地开拓农村市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相关的参考。
1名山县农户收入和消费结构分析
1.1名山县农户收入结构分析
收入结构是指农户的收入来源中,不同来源部分所占总收入的比重。
据调查得知,名山县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家庭经营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和其他非生产性收入等,其中非生产性收入又包括财产性收入、政府补贴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自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将土地承包到户,农户拥有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并且生产积极性也大幅度提高,农户收入逐年增加,名山县农户的人均收入由1987年的341元增加到2002年的1882.58元,增长5.5倍。
1987——2002年名山县农户收入构成情况见表1。
表11987——2002年名山县农户收入结构表单位:
%
年份
人均家庭经营收入
人均工资性收入
其他非生产性经营收入
1987
90.79
4.51
4.69
1988
90.56
3.50
5.94
1989
89.84
4.43
5.72
1990
92.89
3.44
3.67
1991
92.24
3.64
4.12
1992
92.06
4.02
3.92
1993
89.10
4.80
6.10
1994
89.20
5.70
5.10
1995
85.40
7.10
7.50
1996
84.60
8.10
7.30
1997
83.84
8.38
7.78
1998
82.19
9.17
8.64
1999
72.74
15.26
12.00
2000
68.55
17.95
13.49
2001
78.37
16.52
5.11
2002
76.88
16.03
7.09
资料来源:
根据1987—2002年《名山县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
收入结构中每个组成部分占总收入的比重变化相对稳定,从各个组成部分来看,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户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所占比例由1987年的90.79%下降到2002年的76.88%,人均劳动报酬收入则由1987年的4.51%上升到2002年的16.03%,其他非生产性收入在收入的比重相对较低。
从收入构成各部分比例的变化趋势分析得出:
由于名山县是农业大县,占名山县总人口80%以上的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农、林、牧、渔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劳动力市场的逐步规范,外出务工的农户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农户劳动报酬收入在总收入中比例的上升。
此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福利制度的不健全,农户的财产性收入、政府补贴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非生产经营收入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成为较普遍的问题。
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理论,居民的收入由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两部分构成。
持久收入是消费者总收入中可以预料的较稳定的,持续性的那部分收入。
暂时收入是因暂时因素的影响而使收入偏离预期的收入。
名山县农户收入构成及持久收入、暂时收入占农户收入的比重(1989—2002年)见表2和图1。
表2名山县农户收入构成情况表单位:
万元、%
年份
总收入
持久收入
暂时收入
持久收入占
收入的比重
暂时收入占
收入的比重
1989
16308.23
14786.65
1521.58
90.67
9.33
1990
19775.79
17114.83
2660.96
86.54
13.46
1991
22459.53
19514.52
2945.01
86.89
13.11
1992
24388.50
22207.94
2180.56
91.06
8.94
1993
27872.93
24906.99
2965.95
89.36
10.64
1994
33071.13
28444.19
4626.94
86.01
13.99
1995
38010.73
32984.93
5025.80
86.78
13.22
1996
49500.07
40193.98
9306.09
81.20
18.80
1997
65168.47
50893.09
14275.38
78.09
21.91
1998
72494.01
62387.51
10106.49
86.06
13.94
1999
67377.01
68346.49
-969.49
101.44
-1.44
2000
70956.37
70275.79
680.57
99.04
0.96
2001
75036.92
71123.43
3913.49
94.78
5.22
2002
75674.29
73889.19
1785.10
97.64
2.36
资料来源:
1989—2002年《名山县统计年鉴》。
从表2和图1的趋势看,在1989—2002年期间,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有以下两方面的不同特征:
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特征:
从趋势图分析得知:
1989—1994年期间,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在稳定性和不稳定性上无明显差别。
1994年以后,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市场完全放开,所以在1995—2002年期间,持久收入稳步增长,而暂时收入则起伏不定,有两个上升期和两个下降期,上升最高点达到607.97,下降期最低点为-42.07。
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比重的相对变化:
根据弗里德曼持久收入理论的估算方法得知:
,
为现期收入,
为持久收入,
为暂时收入。
1989—1994年间除1989年和1992年低于10%外,其余份额都在10%以上,且平均为11.27%,相应的持久收入比重平均为88.73%。
在1995—2002年期间,暂时收入比重变化趋势较大,出现大涨大落的现象,平均额为9.63%,而持久收入在此期间,虽有波动变化,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这说明农村消费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农户通过各种劳动,能有稳定的部分用于消费。
1.2名山县农户消费结构分析
农户的消费结构可以通过消费者的支出结构来反映,名山县农户的支出主要有生产经营支出、购置生活性固定资产支出、税费支出、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和其他非商品支出,各种支出占农户总支出的比重反映了农户用于消费支出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名山县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其人均支出也从1987年的575.55元增加到2002年3115.25元,增长5.42倍,表明随收入水平的变化,其消费行为也随之而发生变化,从而对消费结构内部产生重大的影响(见表3)。
表31987——2002年名山县农户支出结构情况表单位:
元
年份
生产经营支出
购置生活性
固定资产支出
税费支出
日常生活
消费支出
其他非商品支出
1987
29.88
1.21
4.99
60.75
3.17
1988
36.25
0.75
4.42
58.34
0.24
1989
37.01
0.39
5.76
56.48
0.37
1990
36.43
1.24
5.21
57.02
0.11
1991
36.97
0.70
4.87
57.19
0.27
1992
39.82
0.65
5.39
52.37
1.78
1993
37.00
0.60
4.90
56.00
1.50
1994
35.85
0.40
5.98
55.87
1.90
1995
39.21
0.50
5.15
54.21
0.94
1996
38.30
0.70
4.82
54.00
2.19
1997
37.11
1.01
5.33
53.85
2.69
1998
41.62
0.83
4.78
48.96
3.80
1999
35.34
0.75
3.98
55.50
4.43
2000
34.34
0.32
4.25
50.20
10.89
2001
35.42
0.37
3.68
54.56
5.97
2002
32.31
0.67
2.57
56.74
7.71
资料来源:
根据1987—2002年《名山县统计年鉴》计算。
数据表明:
名山县农户的生活消费支出是农户总支出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在总支出中的比例波幅不大,根据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的生存需求是最低层次的需求,因此从表中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可以从一方面反映名山县农村的经济水平还较低。
生产经营支出没有较大的变化趋势,这是由于名山县农户经济水平较低,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并且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在生产过多的投入后达不到预期的结果,这些都影响了农户的生产经营支出。
其他各支出所占的比重中,税费支出则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从1987年到1998年基本保持在5%左右,1998年以后比重明显下降,由1999年3.98%下降到2002年2.57%,主要原因是由于国家实行税费改革以来,农户的税费负担有所降低,使得用于税费支出的比例今年来明显下降。
其他非商品性支出除1988——1991年变化不明显外,其他期间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从总的形势来看,农户支出部分中用于购买固定资产、耐用消费品相对较少,生活消费和家庭经营支出的比重趋于平稳,说明名山县农户消费水平还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受消费习惯偏好、市场环境秩序混乱,和基础设施落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市场消费结构的升级滞后,因此名山县经济要发展一定要在优化消费结构方面下工夫。
生活消费支出是农户最基本的支出部分,如前所述,生活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据相当大部分的比例,就其内部结构的变化(见表4)反映出农户在消费水平和质量上未能满足基本需求。
以下对名山县农户生活消费支出进行分析:
表41987—2002年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情况表单位:
元
年份
食品
日用品
衣着
住房
燃料
医疗保健
文化教育
交通通讯
1987
56.57
7.77
9.48
9.93
5.92
4.62
5.71
1988
58.89
8.24
11.19
8.15
4.70
3.69
5.15
1989
54.94
6.27
10.70
9.42
7.27
3.64
7.76
1990
61.08
6.12
8.30
9.76
4.48
3.77
6.39
1991
59.23
6.43
9.33
11.84
4.47
3.65
5.05
1992
65.63
4.73
9.27
5.60
4.27
4.40
6.16
1993
62.00
4.30
8.00
9.00
3.50
3.80
6.50
2.90
1994
58.59
3.91
6.98
8.84
3.54
3.35
10.67
4.12
1995
59.29
4.23
6.59
9.41
2.62
3.11
10.60
4.15
1996
63.29
4.40
6.50
7.50
3.50
2.50
8.50
3.81
1997
65.00
3.80
6.50
9.00
2.60
2.20
8.50
2.40
1998
69.00
3.70
6.27
6.77
1.88
2.49
8.50
1.40
1999
55.84
4.50
6.51
12.58
3.08
2.32
12.23
2.95
2000
52.13
4.29
6.84
16.64
2.77
3.56
11.73
2.05
2001
63.08
4.04
5.61
11.35
0.75
1.64
10.34
3.19
2002
57.29
3.92
5.19
15.47
0.70
2.10
12.93
2.40
资料来源:
根据1987—2002年《名山县统计年鉴》计算。
资料充分显示:
农户的基本生活需求支出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呈以下特点:
1.2.1最基础的消费层次——食品支出在总生活消费支出中占很大的比例,以此计算出用于衡量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比重)1987年为56.57%,1990年为61.08%,1995年为59.29%,2002年为57.29%。
在1987——2002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而恩格尔系数越高则表明农户的生活消费水平越低,因此可以看出名山县农户的生活消费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需要进一步提高。
1.2.2用于住房方面和文化教育方面支出比重,较以前有明显提高,分别由1987年的9.93%、5.71%上涨到2002年的15.47%、12.93%,表明农户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对居住条件和自身文化素质、生产技术能力的培养,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这有利于农户消费观念的转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3日用品和衣着方面的支出呈下降趋势。
日用品由1987年的7.77%下降到2002年3.92%,衣着由1987年的9.48%下降到2002年的5.19%,这显示出农户可用于日用品和衣着等非耐用品消费的收入部分逐渐减少,这有利于农户将更多的收入投入耐用品及生产经营方面的支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1.2.4医疗保健方面支出比重很低,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在市场体制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再加上名山县农户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还较低,农民消费观念落后,农民也拿不出多余的钱用于医疗保健方面,使得这方面的支出较少。
1.2.5在交通通讯方面,1994年以前基本为零,1994年后在生活消费支出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并且近几年有所发展,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薄弱,而且受经济水平的制约,交通和通讯方面的条件还较差,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以上的结果表明:
农户在收入的数量上大幅度增加,但收入消费水平不高,整体消费结构层次相对较低,虽然农户在住房条件、质量方面的要求提高,并且随生产力的发展开始注重自身素质能力的培养,但农户的消费行为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户消费的市场化、商品化的程度还很低。
总而言之,在消费结构中,名山县农户消费在吃、穿方面比重较高反映了消费水平的低下。
理性个体的消费需求只有在满足较低的、基本的消费需求后,才能在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梯度上升,形成新的消费结构。
综合以上几部分的分析表明: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的收入水平也逐年增加,这促使农户消费行为的变化,引起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化。
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
名山县目前的消费水平处在刚刚解决温饱问题阶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市场的滞后发展、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以及市场功能的不完备性,使得现阶段农户消费市场不完善,消费层次较低。
因此,如何在农村正确运用市场机制,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农户消费结构升级,将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2名山县农户收入——消费关系分析(农户人均纯收入与生活消费总支出的关系)
利用分别扣除价格因素影响以后的农户人均纯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资料绘出曲线图(图2)。
据图2可见,农户人均纯收入由1987年的341元增至2002年的1882.5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也由1987年的349.63增至2002年的1767.68元(数据来源于名山县统计年鉴)。
从农户收入和支出的时间序列来看,也可发现农户的消费增长与收入增长几乎完全同步,完全表现出收入决定消费的规律。
即使在极少年份内,消费倾向有些变动,也不影响基本趋势和格局。
进一部分析人均收入和生活消费支出的曲线,还可以发现大体在1994年以前,人均纯收入与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几乎完全吻合,1994年以后二者虽然同步却出现偏离。
这说明市场经济改革以后,农户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上升,其收入除用于生活消费支出外,还有节余用于其他方面。
3名山县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对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名山县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分析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研究它的走势以及对农户生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必然要在消费水平上表现出来。
考察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方面的差距,对于如何缩小城乡差别和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对于研究如何增加农户收入,扩大农户消费和提高农户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下就分别对名山居民现阶段的收入差距和消费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3.1名山县现阶段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1987年以来名山县城乡居民收入及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表5、图3)。
表51987—2002年名山县城乡居民收入对比情况表单位:
元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城乡收入差
1987
811.56
341.00
470.56
1988
990.60
380.00
610.60
1989
1231.56
410.00
821.56
1990
1531.68
492.00
1039.68
1991
1704.84
529.00
1175.84
1992
2476.68
569.00
1907.68
1993
2598.90
629.00
1969.90
1994
2968.12
768.00
2200.12
1995
3323.61
913.00
2410.61
1996
3723.30
1221.00
2502.30
1997
4093.57
1508.00
2585.57
1998
4251.81
1665.32
2586.49
1999
4834.10
1724.61
3109.49
2000
5262.93
1738.00
3524.93
2001
5654.20
1794.88
3859.32
2002
5698.00
1882.58
3815.42
资料来源:
1987—2002年《名山县统计年鉴》
从城乡居民的收入变化趋势图可以看到:
1987—2002年名山县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然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整体上呈不断扩大趋势。
造成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有很多,从农户的本身来看,他们的收入具有不确定性,受到农业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影响,在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都比较低,而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尽管短期较低,从长期看相对较高。
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使得农产品经常处于买方市场状态。
另外,名山县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户思想意识比较落后,使得基本上以农业为主的农户收入更加困难。
而城镇居民普遍都有基本工资,文化教育水平也相对较高,社会保障体系也比较完善,因此取得收入要相对容易得多。
这些都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3.2名山县现阶段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
1987年以来,名山县城乡居民消费及消费差距变化趋势见下表6、图4(横轴:
年,纵轴:
元):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