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讲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734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讲稿.docx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讲稿.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讲稿.docx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讲稿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讲稿

柳州市东环路小学邓永军

各位老师下午好!

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

要想用好这本教材,我们必须成为这本教材的知音,与它心意相通,这就离不开教材解读。

在和大家交流五下教材之前,我想有必要和大家简单交流一下教材分析的方法和思路,以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教材分析思路和方法】

教师

研读任何一册教材,进行教材分析,都离不开两样东西——《课程标准》和《语文》书。

这是我们常说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其基本思路和流程如下: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书(第十册)

反复研读

课标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目标

教材的编写体例

《语文课程标准》

课文、课后练习、知识点梳理

年段的训练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解释:

1.课标中关于第三学段的目标:

老师们不妨在备课之前再次回顾一下《课标》中关于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阶段目标。

以期对自己的课堂想要达到的境界了然于胸。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

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

2.年段的训练重点:

 

本册教材阅读教学训练重点是根据《课标》的阶段性目标来确定的,仍采用“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反复,螺旋上升”的编排方法。

除了朗读、背诵等常规训练外,本阶段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后面,我们会结合这四个训练重点和课后练习逐一分析。

3.教材的编写体例:

苏教版第三学段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框架,与第二学段一脉相承,仍是“两根柱子(阅读与写作)一条龙(语文实践活动)”。

等会,我们就从这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整个教材的编写体例:

两根柱子——“阅读”和“习作”

一条龙——“龙头”: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龙身”:

练习7个

“龙尾”:

综合性学习“学和做”

4.课文、课后练习:

(看课后知识点梳理图)

课文以及课后练习是落实课标和年段目标的具体体现,尤其课后练习是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的体现,在这里要强调进一步用好课后的练习。

把它作为我们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也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还要将它作为教学效果检测的凭借和素材。

总之,课后的练习应该力求扎扎实实在我们每一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完成。

备课时要注意抓住课后练习进行问题设计,教学时灵活运用,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关于这点我们在去年的五上质量分析时强调过,“要科学地处理课后练习题。

【教材分析】

一、第一根柱子——阅读

(一)了解教材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五下阅读教材共27课,本学期新增加一课《暖流》,教材大体上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单元。

分为七个主题单元,各单元主题分别为:

春光无限、科技之光、有志竟成、世界各地、亲情依依、八一壮歌、人与自然。

我们发现,越到高年级,单元主题的特点就越突出,这主要是为了和初中的语文编排相衔接。

教材突出主题单元的组合方式,建议大家在备课时,有一个整体的观念,提倡“单元教学”,要认真研究单元的组合、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发挥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协同作用,等等。

比如说,第一单元"春光无限"中,《春光染绿了我们双脚》是写的“春事”——人们抓住春天大好时光,植树绿化,改善环境;《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写的“春情”——讴歌了春天,儿童和新中国像春光一样,饱满而烂漫,喷发出无限的生机;《早》是写"春理"——通过对蜡梅韵致和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描述,激励人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春天,要学梅花,做'东风第一枝'”;《古诗两首》是写“春趣”——表达了人们对春景的喜爱和赞美,儿童游春,戏春的欢乐情景.而观察春天自然现象的习作,《练习1》的元宵灯会猜字谜,“诵读与欣赏”也均是围绕春天这个主题来写的。

因此,备课时要进行整组备课,通盘考虑;前后照应,温故知新,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

(二)训练重点及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共有11条,结合年段训练重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大点。

(1)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2、8条)

   

(2)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3、4条)

   (3)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5条)

   (4)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6、7条)

通过这7个单元的阅读教学,要落实的阅读训练重点为:

一、提高默读速度,学会浏览。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提到: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与中年级不同,中年级重点为学会默读。

到了高年级不但要提高默读速度,还要上升为浏览。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搜集与处理信息已成为每个社会公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而要快速搜集和正确处理信息就必须要有浏览技能。

浏览和略读是有区别的:

略读只是大体了解文本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增加阅读量和提高阅读速度;而浏览则是通过快速翻阅文本,力图搜集到有用的资料。

那如何提高默读能力呢?

如何形成浏览能力呢?

要让我们的孩子在大量的阅读的实践中获得。

教学建议:

首先,训练默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

为了提高默读能力,必须掌握一些默读方法。

1.训练“不出声、不动唇”。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应该是只转动眼球,依靠视觉运动进行,而不能借助“唇动”辅助的多余动作。

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动”式默读速度要比借助“唇动”的默读速度快得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训练,逐步培养。

2.培养视读的广度。

主要训练学生由一眼能看到一两个词,发展到能看到一个句子。

一句一句地读,就容易理解意思了。

然后发展到由句到行,进而由行到段,从而逐步地提高默读的速度。

3.掌握不同的默读方式。

实际上默读包括略读、浏览、精读等方式,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不断加强这些方式的训练。

特别是要教会学生浏览的方法——一般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

4.教给多种默读的方法。

如间读参阅法,勾画批注法,跳跃品读法。

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培养能力。

例如,上好阅读指导课。

包括——读物推荐课,读书方法指导课,读后叙述课,交流评论课。

比如就本册教材而言,可以在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学完成之后,就开始《13精读与略读》的教学,然后顺势切入“我读书我快乐——阅读《上下五千年》”的荐读活动,用一到两个月的长线时间作准备,开展一系列的阅读《上下五千年》主题读书活动,在读书活动中,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理解词语的意义,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

1、追求对字词意义准确理解

教材设计示例:

第3课《只拣儿童多处行》课后练习

3查字典,先弄清两个“解”字的读音,再理解整个语句的意思。

第11课《郑和远航》课后练习

2查字典,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词语的意思。

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

教学建议:

这些练习的设计指向多音字读不同的音有不同意思和根据字所在的词语选择相应的义项。

提醒我们对词义的理解不要忘记最朴实、最直接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词典的好习惯。

在略读的时候,对词义可以推测,估猜。

对需要精读的课文中的词,不理解的最好通过查词典的方式解决,对词的理解清晰、不模糊。

举例:

第一课《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第四小节“寂寞多年的荒山,如今已枝繁叶茂,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涌起阵阵林涛。

”“林涛”一词学生一般推测为“大面积的树木随风摇摆,像大海中的波涛”。

这样的理解对诗的想象还只停留视觉层面,没有产生立体的影像。

学生这样理解的原因是对“林涛”一词的理解不够准确。

如果让学生查词典,学生会发现“林涛”的解释是“森林被风吹动发出的像波涛一样的声音”,学生在准确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中立刻会有听觉的加入,画面更有立体感。

2、注意把握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教材设计示例:

第16课《音乐之都维也纳》课后练习:

2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的意思。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第18课《月光启蒙》课后练习:

2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带点词的意思。

(1)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2)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教学建议:

这些练习设计的指向是注意把握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是“联系上下文”,而不是背词语解释,同时注意只是“说说”,不要抄抄背背。

例如:

“掺和”一词本身并不难懂,词典上的解释就是“掺杂混合在一起”,但是要联系上下文,体会其表达的意境有一定的难度。

须联系文中的“夏天的夜晚”——这是一个花草茂盛的季节,芳香四溢;“露天音乐演奏会”——是露天的,无遮无档;“晚风中”——人们可以撇开视觉的干扰,在晚风的轻抚下,用“心”去感受这“乐声”与“芬芳”的融和。

 

《月光启蒙》教学片段。

在教学词语时,引导学生读出词的味道、体会词的意蕴,让词成为一个个形象鲜活有生命的符号,无痕地植入学生内心深处,进入他们的语汇仓库而难以忘怀,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3、注意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

教材设计示例:

第22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课后练习:

3“不耐烦”“怒吼”“发火”分别出现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

联系上下文,说说它们分别表达了彭德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第一步,找出这三个词语分别出现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中。

第二步,引导学生理解彭德怀分别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作出这样的动作。

神态的。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步,把词句放在整个文章的大背景之下,充分联系上下文进行研读。

以上那些词语表面看上去是贬义词,但在特定的背景下,这些词语充分表达了彭德怀为人耿直、雷厉风行的性格特征,折射出彭总对大黑骡子那难以割舍的情结和对战士们深沉的爱。

教学中我们要把词语放在文章的大背景之下,充分联系上下文而不是孤立地研读。

三、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教学中要遵循三种文体的学习规律。

这点来自年段训练目标的第三点和第四点。

(即:

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学会阅读叙事性作品、诗歌和说明性文章。

(一)说明性作品:

所谓说明性作品,不是传统教材所选定的典型性说明文。

它包含介绍事物类课文和说理类课文。

本册教材中包含的说明性作品有7篇:

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8、《神奇的克隆》

13、《精读与略读》△

14、《秦兵马俑》

15、《埃及的金字塔》

16、《音乐之都维也纳》

20、《谈礼貌》(说理类)

《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

对这一类文章,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当然,三个方面不是平均用力,对不同的文章要有不同的训练侧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受到熏陶与教育。

这是所有课文学习都应该达到的最基本要求,即;知道课文说了什么?

也可以理解为“人文性”。

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要让学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

学习《神奇的克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等等。

2、能紧扣语言特点,落实文字训练。

除了知道课文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课文是怎么说的?

即,关注了表达,体现“工具性”。

理解内容的时候,不能把说明文上成景物介绍课、科普课。

要乘着学生对这一类文章比较感兴趣之势,紧扣语言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精当,有时也不失生动、形象、有趣、亲切的特点。

先列出三个特点,再举例说明。

(语言的准确性,语言的趣味性,语言的生动性)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

《埃及的金字塔》一课第五小节,介绍砌塔的方法有这样一句话。

“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据说”一词看似平常,却能看出作者用词的严密。

表明这种砌塔的方法只是一种推测和想象。

《音乐之都维也纳》第四小节“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许多”“多”表明了是“大多数”,而不是所有。

(2)说明文语言的趣味性

例如: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课,把火星与地球譬喻为“孪生兄弟”,称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四处游荡的碎片彼此碰撞经常发生为“家常便饭”,称火星表面气体离开火星为“集体大逃亡”赋予物质以人的性格,读起来不觉得枯燥乏味。

(3)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

例如:

《秦兵马俑》一课在描写兵马俑形态和神态的时候用了大量如“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神态自若”等四字词,整体语言风格优美凝练。

3、关注说明性文章的表达顺序与说明方法。

这是说明性文章最显著的特点,也是这类课文学习的重点。

(1)表达顺序

①、注重对文章总体布局的把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音乐之都维也纳》紧紧围绕中心选材,《音乐之都维也纳》紧扣“音乐之都”选取素材,从不同方面介绍维也纳这座城市。

《神奇的克隆》由浅入深,逐步把“克隆”的神奇揭示出来。

《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文章整体上都是采用“总——分——总”的布局方法;文章中都有一个在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点明课文是从“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

“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前半句是对上文的概括,后半句是为了引起下文——介绍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通过过渡句可以一下子抓住文章的要点。

②、关注课文自然段与自然段的联系以及自然段本身的构段方式。

除了从文章总体框架上进行把握,还要关注课文自然段与自然段的联系以及自然段本身的构段方式。

《秦兵马俑》第1小节总起。

第2小节写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第4——9小节写了兵马俑的形态;第10小节写了兵马俑的神态;4——9与第10小节构成并列,一起阐述了第一小节所说的秦兵马俑的“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第11小节总结,“绝无仅有”呼应开头的“举世无双”。

(2)说明方法

①、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常用的说明方法在课文中有大量的运用。

如: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列数据、作比较)

《埃及的金字塔》第三小节对胡夫金字塔的介绍;《秦兵马俑》第二小节对一号坑的介绍。

(举例说明)

②、除此以外,值得一提的是《神奇的克隆》一课开篇引用神话,增加情趣,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

《秦兵马俑》运用联想,展开合理的想象,使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情趣和动态。

将军俑:

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武士俑:

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马俑:

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不仅这样,作者还由兵马俑的神态联想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有的微微颔首,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

“有的眼如铜铃,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

……

③《谈礼貌》一课举例说明从不同角度举例,第一个事例是古人的,岳飞、牛皋一正一反,对比鲜明,说明了“礼到人心暖,无理讨人嫌”的道理;第二个事例是今人的,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减少相互间的矛盾;第三个事例是伟人的,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当然,三个方面不是平均用力,对不同的文章要有不同的训练侧重点。

(二)叙事性作品

本册教材共有15篇

2、《暖流》

3、《只拣儿童多处行》

4、《早》

6、《梦圆飞天》

9、《海伦·凯勒》

10、《二泉映月》

11、《郑和远航》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7、《爱如茉莉》

18、《月光启蒙》

2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22、《大江保卫战》

24、《望月》

25、《灰椋鸟》

26、《水》

教学叙事类文章的注意点:

1、关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教材设计示例:

《梦圆飞天》哪些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海伦·凯勒》哪些语句表现了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哪些地方突出表现“发愤”?

《爱如茉莉》那株茉莉花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

你从课文的哪些细节中可以感受到“爱如茉莉”?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非常喜爱他的大黑骡子?

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他既然那么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它杀掉?

教学建议:

以上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堂提问的设计围绕这些有探究价值的话题展开,这些问题往往牵涉到学生理解、概括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概括能力,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呢?

一训练学生提炼小标题.有些课文段落起止明显,可以让学生分段,提炼小标题,比如,《郑和远航》一课,可以提炼出"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小标题.。

二训练学生抓住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课文比较长,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作家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就是,就是……"让学生抓住要点,把课文读短.通过这项练习,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训练学生抓住文章的大概主张概括自己的感受.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课文资源自身的思维价值,通过阅读,依托语言可以唤起"活的形象",让学生用精练的语言对其概括感受.还是以《郑和远航》这一课为例,教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围绕"针对郑和远航这一壮举,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

明朝皇帝:

;各国君臣:

;沿途百姓:

;海盗:

;我要说:

"这一话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2、关注用词的准确,语句的生动

教材设计示例:

9、《海伦·凯勒》课后练习“倾诉、倾注”的辨析。

26、《灰椋鸟》课后练习“观察、观赏”的辨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后练习词语(嘱托、嘱咐)等的辨析

《爱如茉莉》课后练习2联系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好处

(1)我见从妈妈口中掏不出什么秘密。

(2)我赶忙把“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

(3)它送来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掏”“咽”“钻”都是指具体的动作,而“秘密”“话”“幽香”都是抽象的事物,这样的用法使抽象的事物仿佛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因而也就使语句更加形象生动了。

3、关注表达顺序

大多数叙事性作品都以事情发展、作者的游踪等为线索,要提醒的是不要仅仅关注文章表层的线索,要关注文章的深层线索。

课文示例:

《只拣儿童多处行》

作者的脚步:

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院落

作者的思想:

儿童众多、充满活力——海棠花开、令人赞赏——儿童如花、烂漫蓬勃

4、关注表达方法

课文示例:

《只拣儿童多处行》课后练习

5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儿童,为什么作者又用了许多笔墨写花儿?

《早》课后练习

3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水》课后练习

3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江保卫战》课后练习

4默读课文,说说第2和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学建议:

这些训练都指向写法,《只拣儿童多处行》《早》这两课以花喻人的写法可进行对比教学。

《水》运用反衬手法,以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反衬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

《大江保卫战》一课点面结合,第2自然段群体场面;第4自然段个体典型;点面结合、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个体的特写能全面具体反映事情的真相,生动表现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

(三)诗歌类作品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七律长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建议:

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关注以下三点

1、要通过想象形成影像。

2、要注重诵读,注意节奏和抑扬顿挫。

3、体会诗句中词句的凝练和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四、关于标点符号。

《早》课后练习中关于顿号的训练。

《海伦·凯勒》课后练习中关于引号的训练。

《灰椋鸟》课后练习中关于分号的训练。

练习4“语文与生活”中关于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综合训练

建议:

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写话,写文章时是要尽可能用上去,不要仅仅知道该怎么用,更重要的是自己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