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全册编辑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7133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22.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全册编辑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全册编辑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全册编辑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全册编辑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全册编辑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全册编辑版.docx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全册编辑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全册编辑版.doc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全册编辑版.docx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全册编辑版

青岛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备课教案 全册

新的学年开始了,为了搞好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特定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7人,其中女生26人,这些学生来自周围多个自然村。

他们大部分天真活泼,有礼貌守纪律,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

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如上课做小动作,作业不能独立完成,不主动回答问题等。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包括: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这册教材的数与代数领域,首先联系实际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感受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在此基础上,认识11——20各数,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除此之外,还安排了两方面内容:

一是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二是把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与计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内的一些问题。

  空间与图形领域,一方面利用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宽窄、厚薄,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特征;再一方面,结合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

  统计与概率领域。

一方面,通过“分一分”初步学习把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教材注意结合上述三个领域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有关教学内容的体验,联系现实情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加以解决。

全册教科书安排了两次实践活动:

《大蒜有几瓣》,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找找周围的数》《大蒜有几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 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认、读、写20以内的数,会用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

.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道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

.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算方法。

.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轻重。

.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情景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

.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情景中认识上下、前后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

.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活动中初步感知他们的基本特征。

 (3) 联系具体情景,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能根据物体的用途、形状、颜色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的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灵活性。

 (3)在认识常见几何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景和问题,发展简单的合理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显示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与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验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因此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措施

 1、教学任务保障:

《认识10以内的数》单元备课

一、单元分析

1、本单元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单元内容,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建立数感的开始。

数的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数的概念的建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10以内数的认识,是培养数感的开始。

由于学生年仅6岁,又刚刚入学,所以教材精心设计了与本单元的内容相适应的、学生生活中经历过的情景――参加儿童乐园活动的主题图。

让他们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在具体事务中抽象出10以内的各数,让他们联系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数数,用不同方法表示数,初步感受数的意义,并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

体会用数表示物体个数和交流的作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初步体会数学的价值,为进一步学好数学打下基础。

2.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

本单元的学习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如,写好数字0-9、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数的正确写法,教材提供了范字,用带有箭头的虚线表示笔顺。

另外,分与合是学习1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直接关系到10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的正确程度。

3.本单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数数、序数、比较大小都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目标

1、单元整体目标:

熟练的数出10以内各数,会读、会写0-10各数;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物体的顺序;掌握2-10各数的分与合。

使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他们的大小,知道基数与序数所表示的意思。

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通过认数、数数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标对此目标的相关阐述及要求:

理解数的意义;

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

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4、经历用20以内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二、单元教材解读及学与教建议

(一)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

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因此,指导学生加强学具操作,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切实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是打基础的工作,非常重要。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11-20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在操作中感知。

为了初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强调学生手、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

在计算教学方面,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多种想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答案。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信息窗的情境取自于真实的素材,是一幅小学生在给海鸥喂食的场面。

通过观察,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展开对11—20各数的认识。

在认识11-20各数时,结合摆弄学具和计数器,先学11,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基本的内容,再认识11-20各数。

借助从画面提出的“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岩石上现在有多少只海鸥”的问题,引出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学习。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些内容有意识安排在练习中学习和扩展。

如在自主练习中,设计有“按顺序写数”,进一步学习数的顺序;“填<、>或=”让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估一估两堆共有多少块糖”渗透估算,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

(二)单元学与教建议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学生从认识10以内的数到认识11-20的数,是数的认识的扩展.而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和数位“十位”,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理解同一个数字在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数值是很困难的,也是真正掌握20以内的数概念的关键。

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1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来深刻体会计数单位“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概念。

2、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十几加几(不进位)和十几减几(不退位)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养成遇到问题积极尝试,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结合现实素材,感受11—20各数的大小,培养用这些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自觉性。

除结合“自主练习”的有关习题和“我学会了吗”提供的素材进行估计外,还应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素材进行估计练习,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4、本单元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数、读、写11-20各数,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大小,能否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等。

还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5、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4课时。

 

一、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选取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为基本素材,主要学习:

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

通过帮妈妈整理衣服和存放衣服的活动,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分类和比较,把数学志士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单元设有的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么整理衣服呢?

”这个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体会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二信息窗“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朋友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学习“厚薄”、“长短”。

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物品还可以比较大小、多少、轻重、高矮等。

在“我学会了吗?

”栏目

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等。

在分一分、比一比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经历分类、比较的过

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宽窄、粗细、厚薄是本单元的重点。

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交流自己的

想法是难点。

四、课时分配:

帮妈妈整理衣服及自主练习————————1课时

帮妈妈放衣服及自主练习—————————1课时

我学会了、丰收园————————————1课

 

本单元是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一部分知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继续学习口算和笔算产生直接的影响。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编排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留有较大空间,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并且通过练习题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运动会报名”。

通过提出“需要写多少个号码”的问题,引出对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探索,并通过“自主练习”进行巩固。

2课时

  第二个信息窗是“领饮料”。

通过解决“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巩固加法的口算方法。

2课时

  第三个信息窗是“射门大赛”。

借助“谁赢了”的问题,探索20以内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在“自主练习”中进行巩固。

2课时

第四个信息窗由解决“赛跑分组”情境中引出的“怎样分组”等问题,加强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

2课时

  第五个信息窗是“投沙包比赛”。

借助“谁赢了”的问题,探索20以内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在“自主练习”中进行巩固。

2课时

  第六个信息窗是“领奖”。

借助成绩统计和分发奖品,引导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体验本单元知识的应用价值。

   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习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2、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

  3、能正确的口算。

  课时安排:

16课时

 

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单元重点:

   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单元难点:

   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入学后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

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

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以真实的照片呈现了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塑料球,饮料桶等实物进行有趣的拼搭活动的情境。

通过小朋友的对话,提出了“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这一问题,引入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

在认识过程中,先把一个小朋友摆“火车”用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初步抽象出标准的几何形体让学生认识,在学生有了初步表象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清这几种形体,初步记住它们的样子。

“自主练习”中“连一连”、“圈一圈”等动手活动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建议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拼搭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几何形体。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拼搭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有足够的场地进行活动,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想象和创造。

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2.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感知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寻找生活中包含以上几种几何形体的物品,在对各种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基本形体。

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特征和直观认识。

   3.对于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几何形体的情况(如是否能正确地辨认与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又要注意评价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比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情况。

   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2课时。

 

单元教材解读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

本单元初步统计知识,是在前面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编写的,是学生第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常用的一种方法。

本单元的初步统计知识是在前面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统计知识,对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非常重要。

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切实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为今后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做准备。

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

一是素材的选取突出现实性。

小学生正值换牙期,这是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而且是学生很关心的事情,但是学生换牙的时间和同一时间换牙的颗数是不同的。

因此选取这样的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统计的欲望,体现统计的必要性。

二是强调学生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

本单元只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该信息窗呈现的是许多小朋友换牙的情境,通过“有3人换了4颗牙”等信息,引发学生统计的欲望,为解决“你说我讲”中红点标示的问题所做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整理数据、涂统计图、填统计表、分析问题、做出判断的全过程。

“自主练习”第2题中统计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人数,加深体验分类整理数据的具体方法,有利于学生对分类统计的理解。

教材还提供了一个“小资料”,介绍换牙期间的生活常识和应注意的事项,旨在引导学生注意口腔卫生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全册学习内容的总复习,对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归纳整理的能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复习内容是:

20以内的认识及其加减法、图形与位置、分类与比较、统计初步知识等。

   本单元的编写特点是用一个涵盖了整册知识的十分总和的活动场景——“雪山乐园”提供线索,通过解决“主题情境”、“回顾整理”、“综合练习”中一系列挑战性的问题,对全册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

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所知、所能、所会有清楚的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复习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一幅对开形式呈现的、具有明显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情境图。

在这一情景图中,涵盖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大领域各个单元的所有内容。

第二部分是根据综合情境图中的信息,按知识板块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回顾与整理的内容。

采取引导、题诗、点拨、指导的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回顾与思考,目的是将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借助提供的线索,对各单元中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第三部分是配合回顾与整理的思路,精心设计的覆盖各个单元知识内容的综合练习题,目的是使前面理性的复习与整理在这里得到具体落实,以此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提高。

单元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情境图的解读:

 

   情境图以雪山为背景,呈现的是看雪景、堆雪人、打雪仗的情形。

在本情境图中,涵盖了本册教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大领域各个单元的所有内容,是全册最为综合的情境图,这幅图粗看上去感觉可能乱一些,无处下手,实际上这幅图是井然有序、活而不乱。

   1.区域划分。

以中间滑雪场为界,左侧是堆雪人、打雪仗活动区,右侧是冰雕园,远处有高山、小鸟、亭子、炊烟和台阶,各种高矮、粗细不同的树木相衬其间。

   2.图中信息。

图中的信息相当丰富,每一个对话框后面都代表了一个知识板块,如"我走到第10个台阶了"主要是针对20以内数的认识设计的,有数数(共20个台阶)、基数、序数;"今天来了11个同学滑雪"主要针对减法的意义和20以内退位减法设计的,11个同学滑雪,我们看到6个,可以算出后面还有几个;"瞧,多美的冰雕"引导同学在欣赏冰雕美的同时,自然会做出前后左右位置方面的判断;另外一些较直观的信息,为不再破坏画面的美感,没再写出对话框,如小鸟及打雪仗的人数等。

3.画面的切入。

画面以两个刚刚来到雪山乐园的小朋友的对话切入,"哇!

真漂亮"一是说画中的小朋友被美丽的雪景所征服,同时也引导我们的孩子先去欣赏这美丽的画面,去亲近大自然,感受自然美。

"山上有一座小房子"是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前言:

长出数学的眼睛),山上有房子,远处的山上还有什么……,近处有什么,左边有什么等等都可联想。

 单元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综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按知识板块进行回顾整理。

   教材首先设计了“雪山乐园”这样一幅综合情景图,呈现了全册的知识内容。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然后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