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届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475979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届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届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届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届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届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届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届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届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届第三次模拟考试.docx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届第三次模拟考试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2018届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

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

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

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

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

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

《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

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刺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

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

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虽然空间地理位置不同,但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

B.草原文化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浓郁的生态观念。

C.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白发性、独立性的文化。

D.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还催生了行为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点出草原文化是进取性文化,再从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崇拜英雄的观念、开放性、忧患意识等方面进行论述。

B.文章举《匈奴歌》的例子,证明草原文学注重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并将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统一起来。

C.文中所提的冒顿单于和札木合两个人都是被草原民族崇拜的英雄,以此二人为例主要是论证草原文学具有崇拜英雄的观念。

D.文章提到了元代西域文人,以此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北方草原不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那么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就不会有特殊认识。

B.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

C.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观念的形成,与其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有关。

D.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也更主动、更积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铁丝网上的春天

袁鹰

都说春天来了。

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上海早已成了“孤岛”[注],但这座“孤岛”上没有青山,没有绿水,是一座灰色的、黑色的岛。

公园里,倒也有山,那是假山,石头堆成的;也有水,那是假水,人工开凿的池塘,小得可怜。

水里也有船,那是小孩的玩具,纸的,洋铁皮的。

我多么想念离别了三年的西湖、钱塘江、南高峰和北高峰。

到春天,苏堤上一株杨柳一株桃,迷住你不忍归去。

湖光山色,在梦里也是那么妩媚动人。

想起“柳浪闻莺”,想起“断桥残雪”,想起杭州口音的“划子要吗”,禁不住“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了。

梦醒后,抬头依然只从天井一角看到灰蒙蒙的天空。

工厂烟囱从早到晚喷着浓黑的烟雾,把上海的天空熏染得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又像铅块一样沉重。

这是春天吗?

又说春天在郊外。

于是,我带着弟弟妹妹们去寻找。

从曹家渡五角场沿苏州河向西走,走过圣约翰大学校园。

从漆了黑油漆的竹篱笆朝里边张望,能看到浓浓的绿荫,仿佛也能嗅到花香,还传来一阵阵笑语。

大学校园里的春光是诱人的,但不知道他们能享受多久呢?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花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请珍惜你们拥有的这一点春光吧!

我为你们祝福。

再往前去。

绕过兆丰公园,就到了铁路边。

马路同沪杭铁路平行地伸展着。

铁路两侧,青青的野草倒是长得很盛,那是被春风吹醒的。

沿铁路架了铁丝网,像一只巨大的蜈蚣,一条带刺的长蛇,匍匐在那里。

铁丝是新换的,青光闪闪。

铁丝网围住了“孤岛”,锁住了“孤岛”上的人。

我无端地感到一阵战栗,好似被这铁丝网捆住了手脚,全身动弹不得。

“看,快看那边!

”弟弟妹妹们喊起来,“那边铁丝网上!

铁路西侧的铁丝网上,挂着一只破风筝。

那是一只最普通的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蜈蚣,而是最常见最便宜的瓦片风筝。

不知什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

“风筝,一只风筝!

”弟弟妹妹们继续喊着。

在我们住的拥挤不堪的弄堂里,是看不到风筝,也没法放风筝的。

“风筝,快看风筝!

是的,这只风筝,应该在湛蓝的长空翱翔,在青青草地和绿绿竹林上空飘荡,在洒满阳光的小山坡上旋舞高升。

伴随它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欢笑,应该是漫山遍地的鲜花,应该是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应该是对阳春美景的享受。

风筝,也一定有过这样的梦。

然而,现在它只能挂在铁丝网上。

线断了,它从高空悠悠荡荡地跌落下来,而且那么巧,竞落在无情的铁丝网上。

它的主人——放风筝的孩子,早已失望、闷闷不乐地走了,回家去了。

它从哪里来?

它的家在哪里?

谁也不知道。

只知道它现在挂在铁丝网上,而且已经刮破了。

它曾为它的主人带来一阵春天的喜悦,然而,就如肥皂泡泡一样幻灭了。

它垂着头,在叹息吗?

在哭泣吗?

在怀念家乡和主人吗?

要不了两三天,也许就是明天,风吹雨打,连现在这个支离破碎的骨架,也会无影无踪。

弟弟妹妹们停在这边一侧的铁丝网下,一定很想跨过铁路去,将那只风筝从那边铁丝网上解救下来。

但是不可能,我们都被铁丝网拦住,我们只能隔着铁丝网,隔着沪杭铁路的铁轨,向它行注目礼,向它凭吊。

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

回去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回头望了望。

似乎同一位偶然相遇的好朋友告别。

但愿今夜不要下雨——我们在心里默祷着。

    一九四一年春,上海曹家渡

                                                             (选自《袁鹰散文选集》)

【注】人们习惯将1937年11月日本占领上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两处引用古人诗词句子,前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湖光山色、风土人情的眷恋之意;后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珍惜之情。

B.“像一块发黑的擦桌布”“像铅块一样沉重”这些比喻句既突出上海天空灰蒙蒙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

C.“可是春天在哪里呢?

”“这是春天吗?

”这两个疑问句,或引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标示思路,暗示文章主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D.本文以寻找春天为线索,以行踪为序,叙写了我和弟弟妹妹从城里到郊外找寻春天的过程,写景状物,情寓其中,含蓄蕴藉。

5.结合全文,赏析“春天被挂在青光闪闪的铁丝网上”这句话。

(5分)

6.文章为什么要用很多笔墨描写“风筝”?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霍金被认为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更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

自传:

私人回忆

作为霍金的华人弟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吴忠超认为,“霍金的《我的简史》全球学界都已经期盼很久。

作为一本自传,这本书肯定也会像《忏悔录》《我的苦难史》一样,传诸后代”。

吴忠超向记者说起了霍金写这本自传的起源,那是霍金70岁生日那天,剑桥大学和国际同仁为霍金举办了“宇宙的态”的学术会议。

“但是因为霍金的健康状态,医生不允许他亲自出席庆典。

所以霍金在生日前预先录制了题为《我的简史》的视频,并在宴会之前向来宾播放。

这就是这部自传的雏形。

在吴忠超看来,《我的简史》一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准确。

“因为身体原因,霍金不能正常写字,看书也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甚至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逐页阅读。

”吴忠超感慨说,“但是《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他写得很慢,所以这本书也很短,但是他却能把自己的生平和研究经历写得很清楚。

在书里,霍金浮光掠影般讲述了自己从战后伦敦的男孩成长为国际学术巨星的岁月。

用简明、风趣、坦诚的语言让读者了解了过去著作中难得一见的霍金:

曾经和同事为特别黑洞存在打赌的开玩笑者;在物理学和宇宙学世界博取立足之地的年轻的丈夫和父亲等等。

《我的简史》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霍金个人宇宙的窗户,让人们得以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传:

充满敬意

起初,物理学教授杨建邺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然而,在翻看《时间简史》之后,杨建邺便被书中的语言、思想所吸引。

后来杨建邺看了吴忠超写的中文版序之后对霍金有了大概了解。

又先后看了《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于2005年完成《霍金传》一书。

2014年,杨建邺出版了新作《霍金传奇》。

书中新增了2006年以后霍金经历的一些事情,包括霍金的第三次中国行、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

写作时间也一直写到2013年3月霍金获得“特殊物理学基础奖”为止。

在杨建邺看来,霍金被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他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更是因为他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的贡献是在他被禁锢在轮椅上30多年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此外他还多次因为疾病命悬一线。

人们对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不懈追求宇宙真理、充满传奇色彩同时又具有非凡幽默性格的他,都不得不从内心发出深深的感叹和由衷的敬意。

而我对霍金的敬意就是写一本他的传记。

                                               (摘编自王俊宁《霍金自传与“他传”》)

相关链接:

霍金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

他最喜欢被视为科学家,然后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被视为正常人,拥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

                                               (摘自XX百科)

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摘自中国新闻网《霍金到底厉害在哪》)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金被世人誉为“宇宙之王”,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

B.杨建邺起初对霍金并没有特别的认识,通过阅读《时间简史续编》《霍金讲演录》等资料,对霍金有了更深的了解。

C.霍金在自传中,浮光掠影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包括霍金和同事打赌开玩笑、与第二任妻子离婚等内容。

D.如果想认识霍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书写科学的历史、创造生命的奇迹的,那么不妨读读《我的简史》。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的简史》是霍金在新技术帮助下完全凭借一己之力写成的书,吴忠超认为准确是此书最主要的特点。

B.霍金70岁生日那天,身体很差,到了不能亲自出席庆典的地步,因此,霍金决定写自传《我的简史》。

C.霍金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在学术界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经在2013年获得“特殊物理学基础奖”。

D.霍金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怀着对他的由衷的敬意,杨建邺写了霍金的传记《霍金传奇》。

9.你觉得霍金身上有哪些人格魅力?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再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受。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

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

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

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

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

宋璟见陟叹曰:

“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

陟于鉴裁尤长。

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

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

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

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

“子能发陟罪乎?

吾以御史相处。

”豸之乃劾陟馈遗事。

陟贬桂岭尉。

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日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日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

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

与高适、来填会安州,陟曰:

“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乃推填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日:

“皇天后土,实鉴斯言。

”辞旨慷慨,士皆陨泣。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

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

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卒,年六十五。

                                                  (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日/命当尔/其敢逃刑/

B.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日/命当尔其/敢逃刑/

C.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日/命当尔/其敢逃刑/

D.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日/命当尔其/敢逃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楷:

文中指书体。

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

B.三公:

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

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

C.江东:

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也可以指其他地方。

D.皇天:

古代对天的尊称。

后土:

古代对地的尊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

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

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

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

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

(5分)

(2)帝雅闻陟名,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

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

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客散黄昏庭院悄”写出了客人聚会离开后庭院静谧的情形,给人孤单落寞之感。

D.燕子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

E.“只恐莺啼春又老”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15.有人说词的下片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李白《蜀道难>中用“        ,        ”说明了黄鹤、猱猿这样会飞能爬的动物都难越过蜀道,从而突出了蜀道高峻。

(2)郦道元《三峡>中“        ,_   ___   ”两句描写了春冬之时三峡的美丽的景象。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        ”从听觉方面生动地表现激烈的战斗场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心守一事去生活》这部散文集中,梁实秋先生开宗明义:

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说“心本无生因境有”。

②因为工钱不够,周宏军便自己操起斧头、锯子做木工,扛起锄头锄草地,每天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宵衣旰食。

③窑洞顶上这棵生命力顽强的古树叫古檀树,在这里历经了几世沧桑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冠盖如云。

④他的团队早就发出过跟这次不良事件相关的详细预警,他们当时预估,“这次事件影响力堪称网络大地震”,一语成谶。

⑤肩负着科技强国的使命、至诚报国的责任,丁健在科研事业上奋发图强,只争朝夕,而且乐在其中,甘之如饴。

⑥馆外望眼欲穿,馆内像春节庙会,看展的人重足而立,每幅作品前都凑满了人头,不光看,还得抢着从人缝中抓拍作品。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人们对房屋租赁市场的认知还存在思维定式,主要源自房屋租赁权在现实中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其内涵和外延也相对模糊造成的。

B.一般高校为了让学生们“乖乖就范”,采用“不实习不发学位证”的方法,因此没有学生不敢不服从学校的实习安排。

C.留学者们如果都能为自己找准清晰的定位,为自己而留学,那么社会上“留学归国后找不到工作”的抱怨,自然就会减少很多。

D.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T作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每到春天,这里的桃花就会盛开,满山的花朵伴着芬芳,令人神往。

到时你们来,我一定奉陪。

B.在全体师生大会上,他大谈特谈白己的丰功伟绩,这种自吹自擂的报告恐怕没有人会洗耳恭听。

C.我台联合知名制作公司精心制作的年度大戏将于近日隆重上映,请各位观众朋友们殷切期待。

D.王太太的客厅里总是高朋满座。

我是稀客,但是她对我并不因不熟悉而疏远,总让我如沐春风。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字。

(6分)

许多人喜欢晒完被子拍一拍,觉得既可去掉灰尘又可使被子蓬松柔软。

专家表示,这种方法并不科学。

经过晾晒的被子,纤维之间        ,因此盖起来保暖、干爽。

      ,就会把温热的空气拍出棉絮,使蓬松度下降。

另外,长时间的曝晒,会引起纤维素严重的损伤,保暖性会下降。

晒被子时间一般宜在中午11点到下午2点之间,晾晒一两个小时就够了,不是有些人认为的        。

21.某电视台举办诗词比赛,下面是主持人的一段开场白,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个字。

(5分)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

________。

我想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人生自有诗意,来吧,一起加入我们的诗词狂欢!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第三次模拟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B(A项“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分析错误,文中有“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的信息,因此并不一致。

C项“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白发性、独立性的文化”错误,文中有“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因此它并非是自发性、独立性的。

D项“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错,草原文化并不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

2.D(“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巾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分析有误,论证的应是“草原文化所具有的开放、积极、主动的特点”)

3.D(“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错,文章只在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的主动、积极性上与农业文化作了比较,文章并未写到农业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没有必然性)

4.B(“也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忧患”这一表述不当,没有扣住本文的主题意蕴)

5.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或说隐喻、比拟)的修辞手法,(1分)从上下文语境看,句中“春天”表层意义是指“风筝”,而“铁丝网”则能让读者联想到围困孤岛的黑暗势力。

(2分)作者不说风筝被挂在铁丝网上,而说春天被挂在铁丝网上,表达了对“孤岛”上海压抑沉闷、缺乏生机的严峻社会现实的审视,也传达了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

6.从文章内容与标题意旨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铁丝网上的“风筝”,正是呼应标题“铁丝网上的春天”。

  从选材与主题思想关系看,花很多笔墨描写“风筝”,是借风筝的遭遇,委婉含蓄地表达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